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4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无学法。

  “又佛得无学法,是殊胜故”,一个是,佛所以成佛,因为有这个无学法,二个,佛所以能成殊胜,三界至尊,正因为他有这个成佛的无学法。

  “又佛得无学法,能觉悟一切故”,佛能够度一切众生,也靠这个无学法,所以说佛的一切功能、一切尊贵都要靠这个无学法,真正归依佛,就归依这个无学法,那才是最究竟的归依佛。

  “由此三义,故归依也”,因为这个三个意思,我们归依佛,总的来说,就是归依无学法。

  什么叫无学法?“谓佛身中,尽、无生智,无漏五蕴为体”,就是佛的最高的智慧,尽智、无生智。成无学的时候,一个叫尽智,一个是无生智,利根的有无生智。阿罗汉尽智,钝根阿罗汉有。无生智,利根阿罗汉才有,利根阿罗汉有尽智、无生智,钝根阿罗汉只有尽智,没有无生智。而佛是大利根,所以尽智、无生智都有。那么这个佛身上的尽智、无生智,就是佛的无学法。这个无学法,无漏的五蕴为体,因为它本身是智,就是慧心所,无漏的慧,那么慧心所决定心王,心王就是识蕴,心所就是行蕴,那么他必定有受、想的心所相应,就是受蕴、想蕴,决定有他的道共戒(无表色),也有色蕴,所以这是五蕴为体,无漏的五蕴,不是有漏五蕴。这是归依佛的说完了。

  

  归依僧者,谓归依成僧二种法,所谓学法、无学法。此二种法,能成四向四果僧故,故归依也。

  归依僧是归依什么?“谓归依成僧二种法”。什么叫僧呢?严格的说圣僧,成就了圣者,他才能叫僧,一般的凡夫,只不过是僧的因,将来能成僧,现在严格的话,僧的资格还差一点。那么成僧的二种法,一个学法,一个无学法。学法,就是圣者的初果、二果、三果;无学法,最后成就四果。

   “此二种法,能成四向四果僧故”,所谓四向四果的僧,就靠这两个法,有学、无学两个法。所以真正归依僧,就是归依有学法、无学法,这跟佛一样的,僧之所以成僧,就是因为他有有学法、无学法,僧所以殊胜,也正因为他有有学法、无学法,僧之所以能够利益众生,也就是因为他有学法、无学法,跟佛是一样的。所以说真正归依僧,是归依成僧的有学、无学法。

  

  归依法者,唯归涅槃。涅槃即择灭也。一切众生身中,所证择灭,是善是常,寂灭一相,故通归依。

  那么归依法是什么呢?泛泛的说,三藏十二部都是法,而实际上,都是通向涅槃的大路,总归起来最了义的法就是涅槃,所以说真正归依法,是归依涅槃,只是归依涅槃,“唯归涅槃”。什么叫涅槃?涅槃就是择灭。

   “一切众生身中,所证择灭,是善是常,寂灭一相,故通归依”,一切众生身里所证到的择灭,这个择灭是一相的,“寂灭一相”,都是空性嘛;这个都是善的,又是常的,无为法,常的,寂灭的,一相的。所以“通归依”,一切众生里边所证的择灭,都一起归依,这是归依法,体就是如此。这是有部的原来的说法。

  

  若依论主,归依佛者,非直归依佛无学法,亦归依佛身。以损生身,成无间罪,故知佛身亦真佛体,故须归依。归依僧者,亦归僧身。以所依身是苾刍故,故通归依。此能归依,语表为体。

  但是世亲论主,把它稍微修正了一些。“若依论主”,根据世亲菩萨,《俱舍论》的论主是世亲菩萨。他的说法,“归依佛者”,不但是归依成佛的无学法,也归依佛身,这个也很简单的,佛既然身上有无学法,这个佛也是尊贵,普通的人没有嘛,那当然佛这个身也值得归依,他也有依据。

   “以损生身,成无间罪故”,因为你损害生身,就是出佛身血,以恶心出佛身血,要成五无间罪,那佛尊贵的那么高,为什么原因?就是他有无学法。那么这样尊贵的佛的身体,那也值得归依。对他,你稍微出一点点血,就要成五无间罪的,而且是很重的五无间罪,比杀父、杀母还要厉害,那么这样子,从这个证明佛身也是我们归依的对像,因为佛身那么尊贵嘛,你只要出一点血的话,就五无间罪来了。

   “故知佛身亦真佛体”,佛的身也是佛的体,也应当摆在归依佛的体里边,因为他本身有了那个法之后,他本身也是属于佛的一个体,所以也要归依。前面的那个是依法不依人的,可以说是已经走了极端了,就是全部是依法了。这里我们说,既然是依法不依人,但这个法是寄托在人身上的,那你还得要归依佛的身体,活生生的佛陀,也是要归依的,“故须归依”。

  归依僧,同样,也要归依圣僧,那些三果四向的贤圣僧,假使大乘的就是菩萨,也要归依他们的身,就是他们的有情。“以所依身是苾刍故”,一般的严格的僧来说,出家的叫僧了,因为他们三果四向的那些,他就是苾刍,他有学、无学法,尊贵的法在他身上,值得归依,本身他是苾刍,又有那个无漏的有学、无学法,他们证到那个法,是我们归依的对像,所以也要把他归依进去。

   “此能归依,语表为体”,所归依是佛、法、僧,能归依什么?语表业,“语表为体”,因为要说的。我们要说“归依佛,归依法”,一定要说的,不说的话不成归依。

  

  问:归依者何义?答:是救济义,由归三宝,解脱苦故。

  “归依者何义”,再问一下,什么叫归依呢?三归的体讲完了。归依法,世亲论主没有说,归依法就是法,就是涅槃,这个是一致的,所以没有再说。

  下边什么叫归依?这个事情,我们还是要知道一下,因为一般人说归依,三归依都知道,什么叫归依?“南无就是归依”。南无什么?“南无就是归依,归依就是南无”。问来问去就是那么一回事情,那么到底啥意思?还是没讲出来。

  归依,“是救济义”,救济。 “由归三宝,解脱苦故”,归依三宝之后,可以把我们从苦里边救出来,解脱苦,这个归依就是救济,也是投靠的意思。

  

  如世尊言:众人怖所逼,多归依诸山山神名也、园苑及丛林亦神名也、孤树制多等孤树神制多外道塔也,此归依非胜,此归依非尊,不因此归依,能解脱众苦。

  “如世尊言”,这个下边,举一个颂。“众人怖所逼,多归依诸山,园苑及丛林,孤树制多等,此归依非胜,此归依非尊,不因此归依,能解脱众苦”,就是说那些一般的错误的归依,世间上很多人受了一些苦恼,恐怖所逼;这个苦恼,一般就是说,他住在里边,就是分了几类。

  第一个苦恼,恐怖所逼,碰到王贼兵害,怨贼之类的苦,他就要逃到山上去,“多归依诸山”,到山上去归依,求山神,归依山神,希望解脱这些苦。

  “园苑及丛林”,那么有些人,他受到爱别离苦,假使我们说现实的一些失恋,女人不要他了,女朋友走掉了,或者男朋友另外找女朋友了,这些情况,或者是破产了,或者是家人死掉了,等等的,心里忧恼的不得了。他就跑到花园里去散散心,那么就投靠苑里的神,希望寄托于他来解除他的苦恼。

  也有些人到丛林里边去,他是受到一些饥渴,假使生活不行了,活命的方法没有了,就是走投无路了,他到了丛林里边,去求那些丛林里的神。或者,有些求树神,孤树就是大树了。他有些事情,假使要求发财,求养孩子了,求什么,求不到,世间的方法求不到,就求树神。

  或者有些,他对现在太苦了,希望下一辈子好一点。去拜塔,外道的塔,这个制多是外道塔,佛教的塔也叫制多,这里专门指的外道的塔。

  所以就是说,世间的人,碰到苦恼之后,或者是山里去拜山神,或者是林苑神,树林神,或者是大树神,或者是拜外道塔。这些人,“此归依非胜”,这种归依不殊胜,“此归依非尊”,也不可尊。那么他注解里边说,“非胜”,不能离三恶道的苦,你再去求这些,三恶道苦还离不了。“此归依非尊”,离不开人间的苦,人间的苦还是离不了。

  所以说,要出离三界,你归依这些不但是三恶道苦离不了,你更进一步,要除人间的、天上的苦更离不了。这些归依都不殊胜。为什么?它没有这个能力嘛。你要求就求大老板,求一个小老板,或者求一个穷光蛋,你求他干啥呢?没有用的。那么你求大老板,是哪个?佛,真正的最高无上的就是佛陀,所以应当归依佛陀。前面那些归依,“不因此归依,能解脱众苦”,你这样子归依他们的话,并不能解脱一切苦,人天苦、三恶道苦,都解决不了。

  

  诸有归依佛,及归依法僧,于四圣谛中,恒以慧观察,知苦苦谛知苦集集谛,知永超众苦,知八支圣道道谛,趣安稳涅槃灭谛。此归依最胜,此归依最尊,必因此归依,能解脱众苦。是故归依,普于一切受律仪处,为方便门。

  那么下边是好的,“诸有归依佛,及归依法僧,于四圣谛中,恒以慧观察,知苦知苦集,知永超众苦,知八支圣道,趣安稳涅槃,此归依最胜,此归依最尊,必因此归依,能解脱众苦”,下边是对的,正确的归依。那些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的。我们说这个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,一点不迷信成分的,有部是非常理智的,你归依佛法僧,就是重点还要归依那些成佛的无学法,成僧的学、无学法,跟归依涅槃,那你就是离不开法的。

  归依佛法僧之后,“于四圣谛”,苦集灭道。经常,“恒”,时时刻刻不断地以智慧去观察,观察什么?“知苦”,这个世间是苦,确实是苦,不是假的苦。有的人,嘴里说苦苦苦,明天看电影、看电视看得忘乎其神,高兴得不得了,哈哈大笑,这苦啥东西呢?(85B)你嘴里说苦没有用。吃酒的时候,高兴呢,吃一杯,什么东西啊,作起诗来了,这个还是苦在哪里去了呢?这些都是不知苦。真正知苦的话,那就是世间上毫无乐趣,最好的国王的位子,什么享受拿过来,……。佛就是这样的,天人献玉女,最好的女人献过来给佛享受,不要。这个是不要,这个是苦东西,脏东西,臭东西。所以真正知苦的人实在是很少了。如果你真地知苦,那些谬论就不会发出来了。

  “知苦集”,苦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