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4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因,集谛。那么知了苦,要苦的因也知道。“知永超众苦”,也知道这些苦、集是可以超出的,而且永远超出的,这个当然是指的灭谛。“知八支圣道”,那么要离开苦,离开烦恼的因,要修什么道呢?八圣道,道谛。“趣安稳涅槃”,这是最高的,无上的灭谛的境界,可以达到。

  所以说归依三宝,很理智的,要修的,苦集灭道要修的。你如果离开慧,求三宝,“你救救我,加持我成佛啊,加持我离苦”,这样子求,心倒是好,没有行动……。如果佛能够加持我们吃一颗药,或者把你手一指,一道光过来,你成佛了,什么苦都解脱了,那么世间上,还有地狱里那么多众生哪里来的呢?

  我们这些人还糊里糊涂,对四谛法不了解,甚至于出了家还还俗的,怎么一回事呢?就是不可能的。你修行,毕竟是要靠自己的,当然离开佛教,你没有方向,没有方法,当然也不能解脱。但是方法来了,教导什么,你不吃,不用,那你怎么会成佛呢?你说有病嘛要给你吃药了,药很好,很名贵的药,一吃就好的药来了,你不吃,不吃你怎么好呢?吃药,你还说药苦得很,你不苦你怎么病会好呢?修行是要有点苦的,你如果一天到晚跟地主一样享受,你说你要解脱生死苦,这个太容易了!

  释迦牟尼佛才降生的时候,一个阿私陀仙给他算命,他说这个太子长得非常好,三十二相,要么在家成转轮圣王,要么就出家成佛,没有说他既能作转轮圣王,又成佛,一举两得,又是在家的福报,享得最高的,又是出家最高无上的智慧得到,不能的。要么是出家成佛,要么在家,成最高的转轮圣王,你不可能两个一起来。我们中国有说,熊掌、鱼,都是我所欲的,但是你不能熊掌,鱼一下都得到,不可以的。要么舍鱼得熊掌,要么舍熊掌得鱼,那么出家跟在家两个合起来,你想一举两得、公私合营,做不到的。

  所以说我们选择道路,你真正要解脱生死,成佛度众生,唯一的道路,佛给你已经示现了走这条路。你如果要做在家的,最高转轮圣王,以十善法教化众生,最高的,在家的。

   “是故归依,普于一切受律仪处为方便门”,所以说,归依是“一切受律仪”,什么戒,最基础的方便——三归依。所以说,离开三归依,谈不上受戒,所以我们每一次受戒,都要说三归依。三归依有五个层次,第一个三归依是翻邪三归,本来你不是佛门弟子,在邪路上走的,把你回过来,走入正途,翻邪,从邪的返过来,那么叫翻邪三归,第一次归依。受五戒的时候,五戒三归,受八戒的时候,八戒的三归,受十戒的时候,十戒的三归,乃至具足戒的时候,具足戒的三归。在每一个受戒的时候,都要受三归,这个三归却不一样,有层次高低。

  就是把三归的重要性讲完了,三归的体也讲好了。

  

   己五 明离邪行

  从此第五,明离邪行。论云:何缘世尊于余律仪处,立离非梵行,唯于近事一律仪中,但制令其离欲邪行离欲邪行者自妻不非时也?颂曰:

  邪行最可呵  易离得不作 

  下边是离邪行,这是特殊的情况。为什么五戒里边要离邪行,而不说离非梵行呢?非梵行就是说一切男女的事情都离开,离非梵行不说,只说离邪行呢?

  “从此第五,明离邪行。论云:何缘世尊于余律仪处,立离非梵行,唯于近事一律仪中,但制令其离欲邪行”,其它的戒,都是要离非梵行,一切淫欲都要离开的,而近事戒(居士戒)里边,只要离开邪淫就可以了,这是什么原因?

  “离欲邪行者,自妻不非时也”,自己的妻不非时、非份的,这不算犯。有的人以为自己的妻就不是邪淫了,自己妻也可以邪的,做过分的,不是那个地方,不是那个时候,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因素,那个也是犯邪淫。这里的问题就是说,为什么其它的律仪,就是包括苾刍、苾刍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尼、八关斋戒都是要离非梵行,一定要绝对离欲,淫欲都要离开,而在近事戒里边,只要离开邪淫就可以了,这什么原因?

  “颂曰:邪行最可呵,易离得不作”,这是有原因的,三个原因。

  邪行是最可呵斥的,在世间上,大家都呵斥的;非梵行,一般说是世间上并不反对,当然,你要出离是不行的。但是我们说最可呵,可呵的中间最可呵的,是邪行。

  “易离”,同时,这个容易出离。离开邪淫,这个一般人还做得到,假如离开非梵行的话,一般人做不到。有些在家的一些青年,你说成佛很好很好,你把女朋友甩了,你给我去学佛去,不干,他这个东西最也不愿意了,他欢喜搞他的世间的事情。

  海公上师经常说的,像这些人,菩提道场,佛的法座叫他去坐,说你坐这里四十九天就成佛了,不要四十九天,坐四十五分钟就成佛了,他也不坐的,成了佛,他女朋友不是离开他了?他舍不得。所以对这些欲邪行,一般是容易离,但是你说非梵行,有的人是,再好的他也不愿意做。很多人就是这样子,信佛很好,为什么要出家呢?出家就是离非梵行,他就想不过了。这样子的人很多,写信来问我,跟我讨论这个问题的,“你在家不是一样修行嘛,不是一样能成就,为什么要出家呢,你干什么?”不是一封两封信,好几封信来讨论这个问题。

  “邪行最可呵”,必定要离的。“易离”,同时容易离开,不像那个非梵行,一般都做不到。“得不作”,圣者证了圣道以后,他天然不做的,而非梵行,初果、二果还有。所以说这个是三个原因。所以说佛在居士戒里边制离邪行,因为居士才开始信佛了,你不能要求太高了。这个他是做得到的,而且是最可呵的、最不好的东西,先给它除掉。

  

  释曰:此有三意,制欲邪行。一、最可呵责。侵他妻故;感恶趣故;非非梵行。二、易远离故,谓邪行易远离,在家耽欲,离非梵行难,故不制离非梵行也。三、得不作故。谓诸圣者,于欲邪行,决定不作,得不作律仪。经生圣者,性戒成就,虽易多生,亦不犯故;离非梵行,则不如是,谓初二圣,有自妻故;有非梵行。

  “释曰:此有三意,制欲邪行。一最可呵责”,为什么呢?“侵他妻故”,人家的妻子,你侵犯人家,这个是世间上最不道德的事情。而且要感恶趣的,从因上说极不道德,从果上说,极大的苦趣,都是佛呵斥的。而非梵行,却不能如此,世间上的人并不呵斥它,他也不侵犯其他的他人的妻子,也不一定感恶趣。

  第二,“易远离故,谓邪行易远离,在家耽欲,离非梵行难,故不制离非梵行也”,在家的人,他是耽着五欲,你叫他离开一切的淫欲事情,他是做不到,那么你给他来个不邪行,他说还可以做一下。那么接引那些才信佛上路的人,你不能要求太高,你幼儿园的学生,叫他去考博士去了,那怎么考呢?只能教最简单的东西,唱唱山歌之类的教一下。所以不制离非梵行。

  第三,不作故,什么叫不作?“谓诸圣者,于欲邪行,决定不作,得不作律仪”,圣者,见了道以上,对邪行这个罪恶,决定是不做的。他为什么不做呢?“得不作律仪”,他的道共戒里边就会天然地对这个事情绝对不做,他得了道共戒,不会再犯的。

  “经生圣者,性戒成就,虽易多生,亦不犯故,离非梵行,则不如是”,经生圣者我们见过面,就是初果、二果他还要投生的,他投生的时候,他养下来,他的道共戒有法前得、法后得,有无漏的道共戒,性戒成就,他天然不会犯性戒,杀盗淫妄不会犯的,(淫指)邪淫。“虽易多生”,虽然多次投生,预流果七返生死,“亦不犯故”,也不会犯,不会隔胎之迷了,就犯起来了。这个迷是迷了,但是性戒存在了,天然不会犯的,即使他养下来的地方,没有碰上佛教,他也不会犯。

  但是离非梵行,却不是这样了。初、二果的圣者,他还有的时候是也有妻子的,因为他还没有离开欲界的烦恼,没有离完嘛。欲界的九品烦恼断了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品,这是初果,六品以上的是二果,那么他欲界烦恼没有断完了,当然有的在家的就有妻子之类的,有非梵行,这是有的,但是邪淫是绝对没有。

  

  由上三因,是故近事,制欲邪行。若不尔者,应经生圣,犯近事戒,有自妻故。

  “由上三因,是故近事,制欲邪行”,因为这样子三个原因,对近事来说,居士,制是他邪行,欲邪行是不准干。

  “若不尔者,应经生圣犯近事戒,有自妻故”,假使不这样子,你把非梵行叫近事也不要犯,那么这样子,经生圣者就犯了,还要犯居士戒,那就成了矛盾。因为经生初、二果的可能有他的妻子,当然初二果不一定有妻子,出家的也有,也可能有在家的,有妻子的。那么如果你说居士戒一定要制非梵行的,那么这个圣者他投了生之后,他还要犯居士戒,那不会的。我们说这个见道以后的圣者,任运,反正你什么时候,不会犯五戒的,居士五戒决定不犯的,你杀他头,他也不犯的。

  这个就是第五,为什么要制欲邪行,这是三个理由。

  

   己六 明娶妻不犯

  从此第六,明娶妻不犯。论云:诸有先受近事律仪,后娶妻妾。于彼妻妾,先受戒时,得律仪不?问也理实应得,勿但于一分,得别解脱律仪答也。若尔云何后非犯戒难也?颂曰:

  得律仪如誓  非总于相续 

  “从此第六”, “娶妻不犯”,就是假使这个居士,他受五戒的时候,是单身的,后来他长大了,要娶妻了,本来没有女人的,现在去娶个女人了,是不是犯了居士戒呢?不犯。

  “论云:诸有先受近事律仪,后娶妻妾。于彼妻妾,先受戒时,得律仪不”,我们说受戒的时候,假使说不淫戒,不淫戒,对一切女人都在佛面前发了誓,对她不做淫欲事情;那么你现在居士,这个居士他受戒的时候,受五戒的时候,他是单身的,后来他要结婚;在他受戒的时候,他说不去犯邪行的,那么这个时候要跟她结婚呢,是不是犯他的戒呢?他这个妻妾,就是说在他受戒的时候,在他身上有没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