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因,集谛。那麼知了苦,要苦的因也知道。“知永超衆苦”,也知道這些苦、集是可以超出的,而且永遠超出的,這個當然是指的滅谛。“知八支聖道”,那麼要離開苦,離開煩惱的因,要修什麼道呢?八聖道,道谛。“趣安穩涅槃”,這是最高的,無上的滅谛的境界,可以達到。
所以說歸依叁寶,很理智的,要修的,苦集滅道要修的。你如果離開慧,求叁寶,“你救救我,加持我成佛啊,加持我離苦”,這樣子求,心倒是好,沒有行動……。如果佛能夠加持我們吃一顆藥,或者把你手一指,一道光過來,你成佛了,什麼苦都解脫了,那麼世間上,還有地獄裏那麼多衆生哪裏來的呢?
我們這些人還糊裏糊塗,對四谛法不了解,甚至于出了家還還俗的,怎麼一回事呢?就是不可能的。你修行,畢竟是要靠自己的,當然離開佛教,你沒有方向,沒有方法,當然也不能解脫。但是方法來了,教導什麼,你不吃,不用,那你怎麼會成佛呢?你說有病嘛要給你吃藥了,藥很好,很名貴的藥,一吃就好的藥來了,你不吃,不吃你怎麼好呢?吃藥,你還說藥苦得很,你不苦你怎麼病會好呢?修行是要有點苦的,你如果一天到晚跟地主一樣享受,你說你要解脫生死苦,這個太容易了!
釋迦牟尼佛才降生的時候,一個阿私陀仙給他算命,他說這個太子長得非常好,叁十二相,要麼在家成轉輪聖王,要麼就出家成佛,沒有說他既能作轉輪聖王,又成佛,一舉兩得,又是在家的福報,享得最高的,又是出家最高無上的智慧得到,不能的。要麼是出家成佛,要麼在家,成最高的轉輪聖王,你不可能兩個一起來。我們中國有說,熊掌、魚,都是我所欲的,但是你不能熊掌,魚一下都得到,不可以的。要麼舍魚得熊掌,要麼舍熊掌得魚,那麼出家跟在家兩個合起來,你想一舉兩得、公私合營,做不到的。
所以說我們選擇道路,你真正要解脫生死,成佛度衆生,唯一的道路,佛給你已經示現了走這條路。你如果要做在家的,最高轉輪聖王,以十善法教化衆生,最高的,在家的。
“是故歸依,普于一切受律儀處爲方便門”,所以說,歸依是“一切受律儀”,什麼戒,最基礎的方便——叁歸依。所以說,離開叁歸依,談不上受戒,所以我們每一次受戒,都要說叁歸依。叁歸依有五個層次,第一個叁歸依是翻邪叁歸,本來你不是佛門弟子,在邪路上走的,把你回過來,走入正途,翻邪,從邪的返過來,那麼叫翻邪叁歸,第一次歸依。受五戒的時候,五戒叁歸,受八戒的時候,八戒的叁歸,受十戒的時候,十戒的叁歸,乃至具足戒的時候,具足戒的叁歸。在每一個受戒的時候,都要受叁歸,這個叁歸卻不一樣,有層次高低。
就是把叁歸的重要性講完了,叁歸的體也講好了。
己五 明離邪行
從此第五,明離邪行。論雲:何緣世尊于余律儀處,立離非梵行,唯于近事一律儀中,但製令其離欲邪行離欲邪行者自妻不非時也?頌曰:
邪行最可呵 易離得不作
下邊是離邪行,這是特殊的情況。爲什麼五戒裏邊要離邪行,而不說離非梵行呢?非梵行就是說一切男女的事情都離開,離非梵行不說,只說離邪行呢?
“從此第五,明離邪行。論雲:何緣世尊于余律儀處,立離非梵行,唯于近事一律儀中,但製令其離欲邪行”,其它的戒,都是要離非梵行,一切淫欲都要離開的,而近事戒(居士戒)裏邊,只要離開邪淫就可以了,這是什麼原因?
“離欲邪行者,自妻不非時也”,自己的妻不非時、非份的,這不算犯。有的人以爲自己的妻就不是邪淫了,自己妻也可以邪的,做過分的,不是那個地方,不是那個時候,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因素,那個也是犯邪淫。這裏的問題就是說,爲什麼其它的律儀,就是包括苾刍、苾刍尼、沙彌、沙彌尼、式叉摩尼、八關齋戒都是要離非梵行,一定要絕對離欲,淫欲都要離開,而在近事戒裏邊,只要離開邪淫就可以了,這什麼原因?
“頌曰:邪行最可呵,易離得不作”,這是有原因的,叁個原因。
邪行是最可呵斥的,在世間上,大家都呵斥的;非梵行,一般說是世間上並不反對,當然,你要出離是不行的。但是我們說最可呵,可呵的中間最可呵的,是邪行。
“易離”,同時,這個容易出離。離開邪淫,這個一般人還做得到,假如離開非梵行的話,一般人做不到。有些在家的一些青年,你說成佛很好很好,你把女朋友甩了,你給我去學佛去,不幹,他這個東西最也不願意了,他歡喜搞他的世間的事情。
海公上師經常說的,像這些人,菩提道場,佛的法座叫他去坐,說你坐這裏四十九天就成佛了,不要四十九天,坐四十五分鍾就成佛了,他也不坐的,成了佛,他女朋友不是離開他了?他舍不得。所以對這些欲邪行,一般是容易離,但是你說非梵行,有的人是,再好的他也不願意做。很多人就是這樣子,信佛很好,爲什麼要出家呢?出家就是離非梵行,他就想不過了。這樣子的人很多,寫信來問我,跟我討論這個問題的,“你在家不是一樣修行嘛,不是一樣能成就,爲什麼要出家呢,你幹什麼?”不是一封兩封信,好幾封信來討論這個問題。
“邪行最可呵”,必定要離的。“易離”,同時容易離開,不像那個非梵行,一般都做不到。“得不作”,聖者證了聖道以後,他天然不做的,而非梵行,初果、二果還有。所以說這個是叁個原因。所以說佛在居士戒裏邊製離邪行,因爲居士才開始信佛了,你不能要求太高了。這個他是做得到的,而且是最可呵的、最不好的東西,先給它除掉。
釋曰:此有叁意,製欲邪行。一、最可呵責。侵他妻故;感惡趣故;非非梵行。二、易遠離故,謂邪行易遠離,在家耽欲,離非梵行難,故不製離非梵行也。叁、得不作故。謂諸聖者,于欲邪行,決定不作,得不作律儀。經生聖者,性戒成就,雖易多生,亦不犯故;離非梵行,則不如是,謂初二聖,有自妻故;有非梵行。
“釋曰:此有叁意,製欲邪行。一最可呵責”,爲什麼呢?“侵他妻故”,人家的妻子,你侵犯人家,這個是世間上最不道德的事情。而且要感惡趣的,從因上說極不道德,從果上說,極大的苦趣,都是佛呵斥的。而非梵行,卻不能如此,世間上的人並不呵斥它,他也不侵犯其他的他人的妻子,也不一定感惡趣。
第二,“易遠離故,謂邪行易遠離,在家耽欲,離非梵行難,故不製離非梵行也”,在家的人,他是耽著五欲,你叫他離開一切的淫欲事情,他是做不到,那麼你給他來個不邪行,他說還可以做一下。那麼接引那些才信佛上路的人,你不能要求太高,你幼兒園的學生,叫他去考博士去了,那怎麼考呢?只能教最簡單的東西,唱唱山歌之類的教一下。所以不製離非梵行。
第叁,不作故,什麼叫不作?“謂諸聖者,于欲邪行,決定不作,得不作律儀”,聖者,見了道以上,對邪行這個罪惡,決定是不做的。他爲什麼不做呢?“得不作律儀”,他的道共戒裏邊就會天然地對這個事情絕對不做,他得了道共戒,不會再犯的。
“經生聖者,性戒成就,雖易多生,亦不犯故,離非梵行,則不如是”,經生聖者我們見過面,就是初果、二果他還要投生的,他投生的時候,他養下來,他的道共戒有法前得、法後得,有無漏的道共戒,性戒成就,他天然不會犯性戒,殺盜淫妄不會犯的,(淫指)邪淫。“雖易多生”,雖然多次投生,預流果七返生死,“亦不犯故”,也不會犯,不會隔胎之迷了,就犯起來了。這個迷是迷了,但是性戒存在了,天然不會犯的,即使他養下來的地方,沒有碰上佛教,他也不會犯。
但是離非梵行,卻不是這樣了。初、二果的聖者,他還有的時候是也有妻子的,因爲他還沒有離開欲界的煩惱,沒有離完嘛。欲界的九品煩惱斷了,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品,這是初果,六品以上的是二果,那麼他欲界煩惱沒有斷完了,當然有的在家的就有妻子之類的,有非梵行,這是有的,但是邪淫是絕對沒有。
由上叁因,是故近事,製欲邪行。若不爾者,應經生聖,犯近事戒,有自妻故。
“由上叁因,是故近事,製欲邪行”,因爲這樣子叁個原因,對近事來說,居士,製是他邪行,欲邪行是不准幹。
“若不爾者,應經生聖犯近事戒,有自妻故”,假使不這樣子,你把非梵行叫近事也不要犯,那麼這樣子,經生聖者就犯了,還要犯居士戒,那就成了矛盾。因爲經生初、二果的可能有他的妻子,當然初二果不一定有妻子,出家的也有,也可能有在家的,有妻子的。那麼如果你說居士戒一定要製非梵行的,那麼這個聖者他投了生之後,他還要犯居士戒,那不會的。我們說這個見道以後的聖者,任運,反正你什麼時候,不會犯五戒的,居士五戒決定不犯的,你殺他頭,他也不犯的。
這個就是第五,爲什麼要製欲邪行,這是叁個理由。
己六 明娶妻不犯
從此第六,明娶妻不犯。論雲:諸有先受近事律儀,後娶妻妾。于彼妻妾,先受戒時,得律儀不?問也理實應得,勿但于一分,得別解脫律儀答也。若爾雲何後非犯戒難也?頌曰:
得律儀如誓 非總于相續
“從此第六”, “娶妻不犯”,就是假使這個居士,他受五戒的時候,是單身的,後來他長大了,要娶妻了,本來沒有女人的,現在去娶個女人了,是不是犯了居士戒呢?不犯。
“論雲:諸有先受近事律儀,後娶妻妾。于彼妻妾,先受戒時,得律儀不”,我們說受戒的時候,假使說不淫戒,不淫戒,對一切女人都在佛面前發了誓,對她不做淫欲事情;那麼你現在居士,這個居士他受戒的時候,受五戒的時候,他是單身的,後來他要結婚;在他受戒的時候,他說不去犯邪行的,那麼這個時候要跟她結婚呢,是不是犯他的戒呢?他這個妻妾,就是說在他受戒的時候,在他身上有沒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