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5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戒?就是說對他有沒有這個戒的約束性。這是問。

  “理實應得,勿但于一分,得別解脫律儀”,別解脫律儀對一切有情都起作用的,你說不邪行,對一切女人都不邪行,乃至男人,非法的,也不做,那麼照規矩說,對他的妻妾當時沒有娶了,現在他要娶她了,那麼他身上也有律儀的,就是你發了願的,不做的,“理實應得”,照道理來說,應當在他裏邊也生律儀的,因爲得別解脫的時候,不是說這一部份人,我不殺、不盜、不偷,那一部份人可以殺、可以偷、可以邪淫,並不是這樣子。一切有情平等的,都是對一切有情都發這個律儀的作用的,既然發律儀作用。

  “若爾”,照你這麼說,“雲何後非犯戒”,開始的時候,她不是他妻子,你後來結婚了,當時他說不邪行,這個不是妻子,他也對她也發戒的,不邪淫戒對她起作用的,那麼後來,他跟她結婚,他要做這個夫妻的事情,是不是犯戒?那麼他後來算不算犯戒呢?

  “頌曰:得律儀如誓,非總于相續”,這個就是解釋這個話了。

  

  釋曰:得律儀如誓者,如本受誓,而得律儀。本受誓雲:我于一切有情,誓斷欲邪行罪。非總于相續者,謂誓不言我總于一切有情相續,離非梵行。故于有情得離邪行戒,不得離非梵行戒。故後娶妻妾,非毀犯前戒。

  “得律儀如誓者”,得律儀,雖然在女人身上得律儀,但是看你發什麼誓?你如果是發的誓是不淫欲的誓,那你娶妻了,那就犯戒;如果你發願的時候,不邪淫,那麼你娶妻的時候,沒有犯戒,你就不邪淫,她是你妻的話,只要不邪淫就對了。

  “如本受誓”,你開始受五戒的時候發的誓,“而得律儀”,得的律儀,跟你發的誓是同一性質的。你本來的誓言,“于一切有情,誓斷欲邪行罪”,對一切有情,發誓不做欲邪行的事情。“非總于相續者,謂誓不言我總于一切有情相續,離非梵行”,你不是說對一切有情不做淫欲的事情,只是離開欲邪行,那麼你的願如此,“故于有情得離邪行戒,不得離非梵行戒”,你對一切有情來說,只有離邪行的律儀,並沒有非梵行的律儀。

  所以說後來娶妻、娶妾,對前面的誓言並沒有違犯。如果說,離非梵行,那麼那個時候,對那個女人發的願如此,得的律儀在她身上,不能做非梵行的,那是犯戒。但是發的願是離欲邪行,不做邪淫,娶了妻之後,還是對她身上起不邪淫,這個對原來的這個誓言沒有違背,所以說後來娶妻,並不犯戒。

  這個問題是比較深一點,一般人恐怕根本想也想不到,但是這個裏邊要提一下,因爲你萬一你這個事情有一個懷疑,那麼這個對持戒産生問題了。那就是說,單身的時候受居士戒,那後來娶妻並不犯,如果這個概念不弄清楚的話,單身漢就不敢受五戒了,恐怕以後不好結婚,他就不敢受了,所以這個明確之後,放心大膽,居士可以受五戒。好,今天就講這裏。

  

  

  第七十八講(第222頁上第4行-第226頁上第7行)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上一次我們講到邪淫,“得律儀如誓,非總于相續”,就是受五戒的居士,以前沒有成家的,以後成家不犯戒。

  

   己七 明離虛诳語

  從此第七,明離虛诳語。論雲:何緣但製離虛诳語,非離間語等,爲近事戒?亦由前說叁種因故,謂虛诳語,最可呵故;諸在家者,易遠離故,一切聖者,得不作故。複有別因。頌曰:

  以開虛诳語 便越諸學處

  “從此第七,明離虛诳語。論雲:何緣但製離虛诳語,非離間語等,爲近事戒?亦由前說叁種因故。謂虛诳語,最可呵故;諸在家者,易遠離故;一切聖者,得不作故。複有別因”,他這裏就是說,爲什麼要在近事戒裏邊,不立惡口、離間、绮語,而只立一個離虛诳語,什麼原因?也是跟前面的一樣,虛诳語,也是叁個因。第一是最可呵;第二是在家的容易遠離;第叁,一切聖者得不作,凡是聖者,他經生的聖者,不論生在哪裏,都不會犯虛诳語的罪。另外還有一個其它的因素,這個等到後邊講。

  “頌曰:以開虛诳語,便越諸學處。”

  

  釋曰:學處者,戒名學處,所應學故。越者違越。若開诳語,便越學處,被檢問時,于所犯戒,便言我不作,因斯于戒,多所違越。故佛爲欲令彼堅持,于一切律儀,皆製虛诳語。

  “釋曰”,學處就是戒,“戒名學處,所應學故”,我們應當學的地方就是戒。那麼開了虛诳語,就要違背諸學處,那就是可以打诳語,犯了說不犯,所以這是一個原因。

  “釋曰:學處者,戒名學處,所應學故。越者違越。若開诳語,便越學處。被檢問時,于所犯戒,便言我不作,因斯于戒,多所違越。故佛爲欲令彼堅持,于一切律儀,皆製虛诳語”,這個前面的叁個因,跟前面一樣,他不重複了。就是說虛诳語呢,這個是最可呵斥的,這個是一個,我們在戒本裏也是一開頭就不能打虛诳語。

  第二個就是說,在家的人,虛诳語是容易遠離的。

  第叁,聖者他投生以後,他天然不會打诳語。這個我們說聖者的可貴也在這裏,得了見道以後的聖者,不論生在哪裏,出家也好,不出家也好,碰到佛法也好,沒有碰到佛法也好,在小孩子的時候也好,這五條戒是不會犯的,無論什麼時候不犯的,所以一切聖者得不作,他天然不會再犯這些的。

  “複有別因”,另外還有一個因素,這個頌就是加上一個因。開了虛诳語之後,就要容易犯戒,因爲你犯了戒之後,人家問你了:你犯了沒有?他打诳語,沒有犯。那麼這樣子,人家說:沒有犯就算了,不處分了。不處分的話,他就肆無忌憚,“多所違越”,以後還要犯,犯了之後打個诳語就不犯了。

  所以這個虛诳語除了前面所說的最可呵、在家容易遠離、一切聖者得不作之外,另外還有一個原因,那就是虛诳語假使不持的話,一切的戒就持不了了。只要說個诳語好了,這麼一說什麼都不犯,就是其它的戒就不可靠了,所以說虛诳語有這個原因。我們說在居士戒裏邊殺盜淫妄,當然了,嚴格的說,在妄語裏邊也包含有離間語、惡口跟绮語,但是條相裏邊只製一個虛诳語,重點還在虛诳語。所以說苾刍戒裏邊,那些都是列了條文的,罵人也是有條文的,離間也是有條文,诳語也有條文的,所以說這些呢,在苾刍戒裏邊是全部製,而居士戒裏邊,只製一個虛诳語,是重點,什麼原因?就是這幾個原因。

  

   己八 明離飲酒

  從此第八,明離飲酒。論雲:何緣于彼諸遮罪中,不製離余,唯遮飲酒?頌曰:

  遮中唯離酒 爲護余律儀

  “從此第八,明離飲酒。論雲:何緣于彼諸遮罪中,不製離余,唯遮飲酒”,一切遮罪,佛說的很多遮罪裏邊,其余的居士戒裏邊都沒有立,只有一個不飲酒要擺進去,什麼原因?因爲我們說苾刍戒裏邊遮罪很多,不飲酒僅不過是這麼一條,爲什麼居士戒裏邊特別的在四個性罪以外,遮罪裏面只擺不飲酒這一條?

  “頌曰:遮中唯離酒,爲護余律儀”,遮裏邊只擺一條,“離酒”,不飲酒,因爲保護其它的律儀;酒一開的話,其它的戒就守不住。

  

  釋曰:遮罪雖多,食酒過重。謂飲酒者,心多放逸,必犯律儀。爲護律儀,故遮飲酒。酒無定量,少分亦醉,故佛嚴製,乃至茅端亦不許飲。

  “釋曰:遮罪雖多,飲酒過重”,遮罪雖然很多,但是酒的過失特別重。什麼原因?“謂飲酒者,心多放逸,必犯律儀。爲護律儀,故遮飲酒”,因爲吃了酒之後,心放逸。這個大家都知道的,吃了酒之後肇事的人很多。我們以前超度過一個人,他是被槍斃的。爲什麼被槍斃呢?他就吃了酒之後,跟朋友吵架,就殺人了。這是吃酒的過失。你本來不會殺人的,吃酒之後,心就控製不住了,最重的罪也犯出來了。

  我記得好象以前聽說過,舊社會裏邊,劊子手要殺人的時候,他自己也吃酒,不喝酒的話,他砍不下去,這個頭就砍下來。那個不是開玩笑的,這個手沒有勁,就砍不下的。那麼他自己吃了酒之後,他的煩惱重了之後,他就心就忍的下去。

  所以說吃酒的過失是很多,吃了酒之後放逸,一放逸,必定要犯戒,這是必定的。這個很重要,“必犯律儀”。你說可能不犯吧,不可能的,吃了酒之後,決定要犯。“爲護律儀,故遮飲酒”,爲了要護持律儀的話,所以一定要遮飲酒。

  那麼酒不是有的人說:你只要你不醉就可以了嗎?“酒無定量,少分亦醉,故佛嚴製,乃至茅端亦不許飲”,這個酒量,各人各人不定的,有的人酒量很大,稍飲一點,不見得醉,但是有的人一碰就醉,所以說佛製的時候,以最嚴格的製。假使說製得寬一點,那些人吃醉了,不是犯戒去了嗎?爲了要使一切持五戒的人都不犯的話,那決定“茅端”(一個草的頭頭,茅草頭)的這麼一點點酒也不能飲。這是爲了要防止吃醉。那麼很多人,以爲他沒有醉,實際上早就醉了。

  我們以前看到報紙上有個報導,好象兩個人比賽哪個酒吃得多。結果一個人已經吃得搖搖晃晃,他說還沒醉,再吃、再吃、再吃,最後大概吃死了。這個,你自己要充好漢,說沒有醉,結果呢,醉得不行了還說沒有醉。所以酒這個東西要迷性的,決定要遮。

  

  酒非性罪,佛教遮製,不許令飲,違遮得罪,故名遮罪。如殺生等,未製戒時,聖必不犯,故名性罪,性是罪故。又性罪相,唯染心行。療病飲酒,不爲醉亂,許無染心,故非性罪。

  “酒非性罪,佛教遮製,不許令飲,違遮得罪,故名遮罪”,什麼叫遮罪?酒不是性罪,就是說它本身不是一個罪,但是佛製了,因爲吃了它之後,一放逸,要犯性罪,所以說佛把它遮掉。

  這裏我們就看到佛的善巧。我們打仗一樣的,一個司令部外邊有一個防線,這個防線之外還有防線,幾道防線的話,才保得住。如果你司令部只有一道防線的話,根本就是一攻就破,如果司令部防線根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