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5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戒?就是说对他有没有这个戒的约束性。这是问。

  “理实应得,勿但于一分,得别解脱律仪”,别解脱律仪对一切有情都起作用的,你说不邪行,对一切女人都不邪行,乃至男人,非法的,也不做,那么照规矩说,对他的妻妾当时没有娶了,现在他要娶她了,那么他身上也有律仪的,就是你发了愿的,不做的,“理实应得”,照道理来说,应当在他里边也生律仪的,因为得别解脱的时候,不是说这一部份人,我不杀、不盗、不偷,那一部份人可以杀、可以偷、可以邪淫,并不是这样子。一切有情平等的,都是对一切有情都发这个律仪的作用的,既然发律仪作用。

  “若尔”,照你这么说,“云何后非犯戒”,开始的时候,她不是他妻子,你后来结婚了,当时他说不邪行,这个不是妻子,他也对她也发戒的,不邪淫戒对她起作用的,那么后来,他跟她结婚,他要做这个夫妻的事情,是不是犯戒?那么他后来算不算犯戒呢?

  “颂曰:得律仪如誓,非总于相续”,这个就是解释这个话了。

  

  释曰:得律仪如誓者,如本受誓,而得律仪。本受誓云:我于一切有情,誓断欲邪行罪。非总于相续者,谓誓不言我总于一切有情相续,离非梵行。故于有情得离邪行戒,不得离非梵行戒。故后娶妻妾,非毁犯前戒。

  “得律仪如誓者”,得律仪,虽然在女人身上得律仪,但是看你发什么誓?你如果是发的誓是不淫欲的誓,那你娶妻了,那就犯戒;如果你发愿的时候,不邪淫,那么你娶妻的时候,没有犯戒,你就不邪淫,她是你妻的话,只要不邪淫就对了。

  “如本受誓”,你开始受五戒的时候发的誓,“而得律仪”,得的律仪,跟你发的誓是同一性质的。你本来的誓言,“于一切有情,誓断欲邪行罪”,对一切有情,发誓不做欲邪行的事情。“非总于相续者,谓誓不言我总于一切有情相续,离非梵行”,你不是说对一切有情不做淫欲的事情,只是离开欲邪行,那么你的愿如此,“故于有情得离邪行戒,不得离非梵行戒”,你对一切有情来说,只有离邪行的律仪,并没有非梵行的律仪。

  所以说后来娶妻、娶妾,对前面的誓言并没有违犯。如果说,离非梵行,那么那个时候,对那个女人发的愿如此,得的律仪在她身上,不能做非梵行的,那是犯戒。但是发的愿是离欲邪行,不做邪淫,娶了妻之后,还是对她身上起不邪淫,这个对原来的这个誓言没有违背,所以说后来娶妻,并不犯戒。

  这个问题是比较深一点,一般人恐怕根本想也想不到,但是这个里边要提一下,因为你万一你这个事情有一个怀疑,那么这个对持戒产生问题了。那就是说,单身的时候受居士戒,那后来娶妻并不犯,如果这个概念不弄清楚的话,单身汉就不敢受五戒了,恐怕以后不好结婚,他就不敢受了,所以这个明确之后,放心大胆,居士可以受五戒。好,今天就讲这里。

  

  

  第七十八讲(第222页上第4行-第226页上第7行)

  

  《俱舍论颂疏》。上一次我们讲到邪淫,“得律仪如誓,非总于相续”,就是受五戒的居士,以前没有成家的,以后成家不犯戒。

  

   己七 明离虚诳语

  从此第七,明离虚诳语。论云:何缘但制离虚诳语,非离间语等,为近事戒?亦由前说三种因故,谓虚诳语,最可呵故;诸在家者,易远离故,一切圣者,得不作故。复有别因。颂曰:

  以开虚诳语 便越诸学处

  “从此第七,明离虚诳语。论云:何缘但制离虚诳语,非离间语等,为近事戒?亦由前说三种因故。谓虚诳语,最可呵故;诸在家者,易远离故;一切圣者,得不作故。复有别因”,他这里就是说,为什么要在近事戒里边,不立恶口、离间、绮语,而只立一个离虚诳语,什么原因?也是跟前面的一样,虚诳语,也是三个因。第一是最可呵;第二是在家的容易远离;第三,一切圣者得不作,凡是圣者,他经生的圣者,不论生在哪里,都不会犯虚诳语的罪。另外还有一个其它的因素,这个等到后边讲。

  “颂曰:以开虚诳语,便越诸学处。”

  

  释曰:学处者,戒名学处,所应学故。越者违越。若开诳语,便越学处,被检问时,于所犯戒,便言我不作,因斯于戒,多所违越。故佛为欲令彼坚持,于一切律仪,皆制虚诳语。

  “释曰”,学处就是戒,“戒名学处,所应学故”,我们应当学的地方就是戒。那么开了虚诳语,就要违背诸学处,那就是可以打诳语,犯了说不犯,所以这是一个原因。

  “释曰:学处者,戒名学处,所应学故。越者违越。若开诳语,便越学处。被检问时,于所犯戒,便言我不作,因斯于戒,多所违越。故佛为欲令彼坚持,于一切律仪,皆制虚诳语”,这个前面的三个因,跟前面一样,他不重复了。就是说虚诳语呢,这个是最可呵斥的,这个是一个,我们在戒本里也是一开头就不能打虚诳语。

  第二个就是说,在家的人,虚诳语是容易远离的。

  第三,圣者他投生以后,他天然不会打诳语。这个我们说圣者的可贵也在这里,得了见道以后的圣者,不论生在哪里,出家也好,不出家也好,碰到佛法也好,没有碰到佛法也好,在小孩子的时候也好,这五条戒是不会犯的,无论什么时候不犯的,所以一切圣者得不作,他天然不会再犯这些的。

  “复有别因”,另外还有一个因素,这个颂就是加上一个因。开了虚诳语之后,就要容易犯戒,因为你犯了戒之后,人家问你了:你犯了没有?他打诳语,没有犯。那么这样子,人家说:没有犯就算了,不处分了。不处分的话,他就肆无忌惮,“多所违越”,以后还要犯,犯了之后打个诳语就不犯了。

  所以这个虚诳语除了前面所说的最可呵、在家容易远离、一切圣者得不作之外,另外还有一个原因,那就是虚诳语假使不持的话,一切的戒就持不了了。只要说个诳语好了,这么一说什么都不犯,就是其它的戒就不可靠了,所以说虚诳语有这个原因。我们说在居士戒里边杀盗淫妄,当然了,严格的说,在妄语里边也包含有离间语、恶口跟绮语,但是条相里边只制一个虚诳语,重点还在虚诳语。所以说苾刍戒里边,那些都是列了条文的,骂人也是有条文的,离间也是有条文,诳语也有条文的,所以说这些呢,在苾刍戒里边是全部制,而居士戒里边,只制一个虚诳语,是重点,什么原因?就是这几个原因。

  

   己八 明离饮酒

  从此第八,明离饮酒。论云:何缘于彼诸遮罪中,不制离余,唯遮饮酒?颂曰:

  遮中唯离酒 为护余律仪

  “从此第八,明离饮酒。论云:何缘于彼诸遮罪中,不制离余,唯遮饮酒”,一切遮罪,佛说的很多遮罪里边,其余的居士戒里边都没有立,只有一个不饮酒要摆进去,什么原因?因为我们说苾刍戒里边遮罪很多,不饮酒仅不过是这么一条,为什么居士戒里边特别的在四个性罪以外,遮罪里面只摆不饮酒这一条?

  “颂曰:遮中唯离酒,为护余律仪”,遮里边只摆一条,“离酒”,不饮酒,因为保护其它的律仪;酒一开的话,其它的戒就守不住。

  

  释曰:遮罪虽多,食酒过重。谓饮酒者,心多放逸,必犯律仪。为护律仪,故遮饮酒。酒无定量,少分亦醉,故佛严制,乃至茅端亦不许饮。

  “释曰:遮罪虽多,饮酒过重”,遮罪虽然很多,但是酒的过失特别重。什么原因?“谓饮酒者,心多放逸,必犯律仪。为护律仪,故遮饮酒”,因为吃了酒之后,心放逸。这个大家都知道的,吃了酒之后肇事的人很多。我们以前超度过一个人,他是被枪毙的。为什么被枪毙呢?他就吃了酒之后,跟朋友吵架,就杀人了。这是吃酒的过失。你本来不会杀人的,吃酒之后,心就控制不住了,最重的罪也犯出来了。

  我记得好象以前听说过,旧社会里边,刽子手要杀人的时候,他自己也吃酒,不喝酒的话,他砍不下去,这个头就砍下来。那个不是开玩笑的,这个手没有劲,就砍不下的。那么他自己吃了酒之后,他的烦恼重了之后,他就心就忍的下去。

  所以说吃酒的过失是很多,吃了酒之后放逸,一放逸,必定要犯戒,这是必定的。这个很重要,“必犯律仪”。你说可能不犯吧,不可能的,吃了酒之后,决定要犯。“为护律仪,故遮饮酒”,为了要护持律仪的话,所以一定要遮饮酒。

  那么酒不是有的人说:你只要你不醉就可以了吗?“酒无定量,少分亦醉,故佛严制,乃至茅端亦不许饮”,这个酒量,各人各人不定的,有的人酒量很大,稍饮一点,不见得醉,但是有的人一碰就醉,所以说佛制的时候,以最严格的制。假使说制得宽一点,那些人吃醉了,不是犯戒去了吗?为了要使一切持五戒的人都不犯的话,那决定“茅端”(一个草的头头,茅草头)的这么一点点酒也不能饮。这是为了要防止吃醉。那么很多人,以为他没有醉,实际上早就醉了。

  我们以前看到报纸上有个报导,好象两个人比赛哪个酒吃得多。结果一个人已经吃得摇摇晃晃,他说还没醉,再吃、再吃、再吃,最后大概吃死了。这个,你自己要充好汉,说没有醉,结果呢,醉得不行了还说没有醉。所以酒这个东西要迷性的,决定要遮。

  

  酒非性罪,佛教遮制,不许令饮,违遮得罪,故名遮罪。如杀生等,未制戒时,圣必不犯,故名性罪,性是罪故。又性罪相,唯染心行。疗病饮酒,不为醉乱,许无染心,故非性罪。

  “酒非性罪,佛教遮制,不许令饮,违遮得罪,故名遮罪”,什么叫遮罪?酒不是性罪,就是说它本身不是一个罪,但是佛制了,因为吃了它之后,一放逸,要犯性罪,所以说佛把它遮掉。

  这里我们就看到佛的善巧。我们打仗一样的,一个司令部外边有一个防线,这个防线之外还有防线,几道防线的话,才保得住。如果你司令部只有一道防线的话,根本就是一攻就破,如果司令部防线根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