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本一條都沒有,……。這個酒戒在居士戒裏邊就是唯一的一條防線,那苾刍戒就是有好幾條防線了。如果你一條防線也不設的話,那個司令部什麼時候攻垮了都不知道。所以說,現在在居士戒裏邊,防止性罪不犯的,只有這麼一條遮,就是不要飲酒。那麼佛遮製的,叫你不要飲,本身不是性罪,但是佛要護持這個戒律不要犯的話,遮製你,叫你不要吃、不要飲。
這個罪是怎麼來的?“違遮得罪”,違背佛的遮製,而得到的罪,叫遮罪。
反過來,“如殺生等,未製戒時,聖必不犯,故名性罪”,殺生,殺、盜、淫、妄這一類,就是佛不製戒,聖者得了無作律儀的時候他本身就不會犯,這是性罪。這個不是佛遮的,用不著遮,他聖者自己不會犯的。“性是罪故”,它本身就是罪。
這裏是一個區別,一個是佛遮製的,叫遮罪,一個是佛沒有遮,本身你犯了之後,本身就是罪,聖者他決定不作的。那麼這個就是說,遮罪、性罪的不同。
“又性罪相,唯染心行,療病飲酒,不爲醉亂,許無染心,故非性罪”,再另外一個分別,性罪的相決定是染汙的,那麼遮罪卻不一定。遮罪的話,假使你飲酒有開許,有病,醫生說這個病非吃酒不可的話,可以開,那麼就白了羯磨再開了。居士的話就是通過醫生的開的藥方紙了,就可以開。這個開,並沒有染汙心。他心不染汙,是爲了療病吃這個酒,他並不是染汙心,他也不是爲了醉亂,所以這個不是性罪。性罪決定是染汙心,而遮罪,他這個時候,並沒有染汙,所以說不是性罪。
那麼這裏,我們五戒裏邊,重點的說了叁個。一個是邪淫。爲什麼要製邪淫?因爲邪淫過失特別的多。
第二個,虛诳語,過失也一樣叁條過失,跟邪淫一樣。同時,它本身如果虛诳語不製的話,一切戒就持不住,都要違越,都要違犯。
這是製性罪裏邊重點的兩條。遮罪裏邊,就是飲酒一條,這是重點的。這麼多遮罪,在居士戒、近事戒裏邊,只有一條,因爲酒的過失,必犯律儀,心一放逸的話,必犯律儀,爲了要護持律儀的話,決定不能吃,連茅端也不能吃。
那麼爲什麼茅端都不能吃?因爲酒的量是每個人不一樣的,酒量小的,一滴還會醉,所以說一點也不能吃。你不能說個別幾個人,酒量大的,就放開了。放開了,那其他的人不是要犯了嗎?所以呢,一定要根據一般性都不犯的規則來定。本來說不吃就不吃了嘛,何必還是吃一點呢?你如果貪著一點的話,喝的飄飄然了,就會越吃越多,越吃越多,吃得糊裏糊塗,所以這個呢,就是要麼不吃,最好一點也不吃,吃了就犯,這是最幹脆的辦法。以前我們講過的一個居士,因爲吃酒,犯五戒犯完了,那就是說吃了酒之後,心放逸了,放逸之後,什麼律儀都製不住了。
(86A)好,這是十四卷。
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五
分別業品第四之叁
戊五 明得叁律儀別
己一 明得處時同異
從此大文第五,明得叁律儀別。就中:一、明得處時同異,二、明有情支因,叁、明得惡處中。此下第一,明得處時同異。論雲:此別解脫、靜慮、無漏,叁種律儀,從彼得一,亦得余二不?不爾。雲何?頌曰:
從一切二現 得欲界律儀 從根本恒時 得靜慮無漏
“從此大文第五,明得叁律儀別”。
我們以前發過一本科判,那麼這個裏邊,大家也可以仔細看,一個大科裏邊小科,再小科,在這個裏邊說一點,到底屬于哪個大科的,是看不出來的。
“就中:一、明得處時同異,二、明有情支因”,這個下面都要說,“叁、明得惡處中”,惡戒、處中律儀這兩種。先說善的,下邊是惡、處中。
“此下第一,明得處時同異。論雲:此別解脫、靜慮、無漏,叁種律儀”,這是善的方面先說,惡的、處中的最後一起說。別解脫戒跟靜慮律儀、無漏律儀,這叁種律儀,“從彼得一,亦得余二不?不爾。雲何?”他得了一個,是不是也得其它兩個呢?就是說,從這個地方得別解脫戒的,是不是也從這個地方可以得到靜慮律儀跟無漏律儀呢?“不爾”,不是的。“雲何?”它們差別在哪裏?
“頌曰:從一切二現,得欲界律儀。從根本恒時,得靜慮無漏”,得別解脫戒從一切,這個一切就是有幾個:第一是從一切欲界的律儀;第二,從二;第叁,從現。得靜慮律儀、無漏律儀,從根本、從恒時,兩個。什麼叫一切?下面就要說,一切就是根本、加行、後得,這個都發別解脫律儀。二,有兩個,一個是有情類,一個是非有情類,這兩類,發別解脫律儀。第叁是現,決定是現在世,過去、未來不能發別解脫律儀。所以說別解脫律儀,叁個條件,從一切、從二、從現。而靜慮律儀跟無漏律儀不一樣,從根本,不是一切。只有從根本業道,加行、後得不生靜慮律儀;恒時,它一個是現在世的,一個是叁世通的。那麼這兩個就是不一樣的。具體的,下邊要廣說。
釋曰:上兩句,明得別解脫戒;下兩句,明得定、道戒。
“釋曰:上兩句,明得別解脫戒;下兩句,明得定道戒”,定共戒、道共戒都是定中的戒,所以說,他是兩個合起說;別解脫戒是散心得的戒,從師受的戒,它是另外一種類型,不一樣。
從一切二現,得欲界律儀者,一、從一切得欲律儀。二、從二得欲界律儀。叁、從現得欲律儀。
“從一切二現,得欲界律儀者”,“一切”是一個條件;第二,從二得欲界律儀;第叁,從現得欲界律儀。從一切、二、現,是叁個條件,從一切得欲界律儀,從二得欲界律儀,從現得欲界律儀,有叁個條件。
從一切者,謂根本業道、加行、後起,此發罪處,名爲一切。謂別解脫,離根本罪及加行、後起罪故,于一切發惡處,得別解脫戒。
“從一切”,什麼叫一切?根本業道、加行、後起,這幾分都産生別解脫律儀,叫一切。不但是根本,從加行也起別解脫戒,從後起也能發別解脫戒。
“謂別解脫戒,離根本罪及加行罪,後起罪故”,別解脫戒,不但是根本業道要遮止,還遮止加行,遮止後起。
“于一切發惡處,得別解脫戒”,一切發惡的,不管你是加行也好,根本也好,後起也好,都把它止住,這個得到別解脫律儀。
那麼這裏的問題什麼叫根本,什麼叫加行,什麼叫後起?我們打個比喻,假使殺豬,要殺豬的,他正把刀往它的心上一刀刺下去,這個豬命斷了,這是根本罪,是根本。
加行,殺豬的人,這一天他要殺豬了,從早上起來,洗臉,拿刀,拿繩子,把豬捆起,放在那個他的殺豬的凳子上,然後把刀拿起,向它刺下去,沒有刺到命終,這個都是加行。
後起,殺了之後,或者是割了去賣錢,或者割下來自己把毛拔掉,去洗幹淨煮了吃,吃的時候,還說味道好,還要請人家一起來吃,贊歎。這個都是後起。
根本就是正是斷命的時候,那是根本業道。在斷命之前,爲了做這個殺生的事情,一切准備工作,全部是加行,磨刀了之類的這全部是加行。那麼殺完之後,所做的有關這個殺生的事情的一切,都屬于後起。
別解脫戒,它不但根本要止,同時加行、惡作也要止,所以說從根本的這個地方,發惡的根本,發惡的加行,發惡的後起,這些地方都止住,都産生別解脫律儀,這叫一切。
二、從二得者,二謂二類:一、有情類,性罪遮罪。性謂殺生等,遮謂女人同宿等。二、非情類,性罪遮罪。性謂盜外財,遮謂堀地等。今受善戒,能離性罪及與遮罪,故從二類發罪處,得別解脫戒。
第二,“從二得”。哪個二?一個是有情,一個非情。別解脫戒,不但是從有情身上得別解脫律儀,非情裏邊也有。
這個什麼叫非情、有情呢?第一是有情類,有情類裏邊有性罪,有遮罪。有情的性罪,“謂殺生等”。性罪嘛,殺生,殺生是殺有情。
遮罪,“與女人同宿”,跟女人一個房間過一個夜,這是遮罪。雖然不是性罪,沒有犯的,沒有從根本的犯,但是佛製止的,出家人不能跟女人同一個房間過夜。你一個房間過了,你就是搞不清楚了,說不清楚你到底是怎麼回事。
有一個出家人,他以前做學生的時候很用功,年紀很輕,很聰明,記憶力特別好。那個時候,我寫這個學校的大事記。因爲事情忙了,有的時候,很多事情呢,過了很久了,才回憶著寫。在哪一天、哪一天,人家都記不起來了,問他哪一天什麼事,記得很清楚。這腦筋特別好,他也沒有安心去記,但是他的腦筋就能記,那些事情經過之後他能夠記住不忘。他後來考試也不錯。但是後來因爲他各方面表現可以了,作侍者師。住了侍者寮以後,那些外賓來訪問方丈的很多,對侍者師嘛,也有供養了,也有紅包啊,包括美金,什麼外幣,多得不得了。多得不得了之後,動腦筋了,買什麼?買彩電什麼東西。彩電買了之後,當然是一個人看,人家也要來看了。據說,有一天晚上,一個女孩子來看,看了一夜沒有回去。好了,這個就是跟女人同宿。同宿之後,到底幹了壞事沒有,說不清楚,第二天就遷單了。所以佛製止的,不能做這樣的事情。你這樣子做了之後,那就是譏嫌,人家就說你這個出家人不規矩了,怎麼跟女人一個房間,關一夜幹什麼?不要說一夜,平時有女人在一起說話,也不能把門關起說,這個很要注意。
再一個呢,我們特別要強調一下,出家人的寮房,女居士不能進去,一般的女人,更不能進去了。什麼要緊事情,到外邊來說,我們公共場所是客堂,或者客堂裏邊,人家說太熱了,你就是在我們前面的大殿的一個院子上說也可以嘛。凡是公共場所說,大家公開地說,不要關了門裏邊去偷偷地說。你關了門在裏邊,你說不清楚的,人家說你幹什麼事情,你怎麼解釋呢?所以說一律不准。
還有一個就是說,女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