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不要引進自己的寮房去。那麼有什麼事情,公共的場所,公共的辦公的地方可以說。這個以前有些同學,當然這些人走了,他們不注意。不注意,後來弄得很不好聽,外邊謠言就是說得他,簡直沒有辦法解釋的話。說了之後,當然他實際上沒有,但是人家就看你經常跟一個女人在房間叽裏咕噜的,天天在說,你這個東西,你不大好洗清楚了,不好說的。
那麼這是遮罪,一個是有情份上的,跟有情的,殺生,當然是性罪。遮罪,跟女人同宿,或者跟女人一起走路,都不行的。我們說我們出去的話,不能跟女人兩個一起平起走,一個女的一個出家人,不行的,不能一起出去的,至少要幾個出家人一起。那麼走路也不能平起走,要走得相當的距離。還有一個不能同乘車,同一部車不能乘,這個都要注意。
第二,“非情類”。非情裏邊也有別解脫戒的犯罪的。什麼?偷盜。偷盜是財,這不是有情了,這是根本罪,性罪。那麼遮罪,掘地啊,壞鬼神村等等這些,這屬于遮罪,也屬于非情身上的事情。那麼就是別解脫戒,它在有情身上發戒,在非情身上也發戒,都有性罪、遮罪的兩種。
“今受善戒,能離性罪,及與遮罪,故從二類發罪處,得別解脫戒”,現在別解脫戒這個善戒,我們受的五戒、八戒,乃至苾刍戒,能夠離開性罪、遮罪。所以說不管從有情也好,從無情也好,都能從發的地方製止不犯,叫別解脫戒。這是第二個,“從二”。
叁、從現得者,論雲:謂從現世蘊、處、界得,非從去來。謂此律儀,有情處轉,去來非是有情處故。
第叁,“從現得”。“論雲:謂從現世蘊、處、界得,非從去來”,從現在的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得別解脫戒,不是從過去、未來的,過去、未來的不能發戒。
“謂此律儀,有情處轉,去來非是有情處故”,爲什麼過去未來不算呢,不能發戒呢?因爲這個別解脫戒,從有情處得,轉就是生起來了,從有情處轉。這個“有情處”不是有情,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有情,一個是有情處,兩個東西。有情處是現在的,過去、未來的不能叫有情處,所以說決定是現在世得別解脫戒。
解雲:有情處者,一有情,二有情處。處有二種,一所依處,二所止處。以離邪淫,于守護有情邊發戒。若離殺生,于有情所依處發戒。若不堀地,于有情所止處發戒也。
下邊就是什麼叫有情處。“解雲:有情處者,一是有情,二是有情處”,這兩個東西合攏來叫有情處。
“處有兩種”,有情處裏邊又分兩個,一個是所依處,一個是所止處。所止處就是非情,所依處是有情。那麼他下邊解釋,什麼叫有情、有情處呢?“以離邪淫,于守護有情邊發戒”,離邪淫,律藏的解釋,于守護有情犯戒。假使這個女人,她是小孩子,父母守護她的。那麼,你跟她犯了邪淫,對她的父母有罪,這是有情。假使她是丈夫守護的,已經有了家室,已經成了家了,丈夫守護她的,那麼你跟她犯邪淫,你是對她的丈夫有罪,那麼這個是從有情邊。
假使殺生的話,“于有情所依處發戒”,有情所依處,所依處就是什麼呢?他的身體了,他身體所依托的地方,他的身體就是五根。你把他殺掉之後,他的身體就壞掉了,“所依處發戒”,你在哪裏發了持戒,絕對不侵犯、不殺害這個有情,那麼在有情所依處裏邊,就産生別解脫戒的功能。
但是呢,“不堀地”,有情所止處,那是非情。有情所依止的地方,就是器世間。有情所依的就是它的根身;有情所止的,他所依靠的,就是他生活的地方,那就是外界。這個不掘地,是從有情所止處,這個地方你發了願,不堀地,那麼這個地方就産生別解脫的功能。
所以說別解脫戒,對有情、有情依處、有情止處,那邊起了一個作用,就是他們不會犯戒,所以這個不受戒跟受戒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。不受戒你不做壞事,並沒有對有情、有情所依處、有情所止處起發戒的作用,就是保證不來侵犯他,保證不殺害他,這個沒有這一條,只不過沒有那個機緣殺他就完了。所以說持戒之後,對一切有情、有情處都起一個特別的功能,絕對不殺害他、不偷盜他東西等等,這個作用就大了。所以別解脫受了之後,跟不犯五條戒,兩個功德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。不要以爲有些人,“持戒很麻煩,犯了要犯罪,倒不如我既不持戒,又不犯戒”,好象很高明。不高明,你沒有犯五條壞事,僅不過不犯就完了,戒的功德一點也沒有。這是別解脫戒,從一切、從二、從現發它的戒。
從根本恒時得靜慮無漏者:一、從根本得靜慮無漏戒;二、從恒時得靜慮無漏戒。
靜慮律儀跟道共戒是怎麼的呢?“一、從根本得靜慮律儀”,不是一切。根本業道的時候,得靜慮律儀,加行、後起不起,不發。定共戒、道共戒都是從根本上得。“二從恒時得”,時間來說,它是通叁世,這個別解脫戒只有現在世的,它通叁世的,所以說“從恒時得靜慮無漏戒”。
從根本者,謂從根本業道處,得定、道律儀。此二律儀,于定位中,唯有根本。定前定後,無此戒故,故無加行、後起位也。由定、道戒唯根本故,故得戒時,唯于根本起惡處得。別解脫戒,加行、後起,皆容有故,故于叁處,皆發得戒。論雲:若得靜慮、無漏律儀,應知但從根本業道。尚不從彼加行、後起,況從遮罪已上論文。
“從根本者,謂從根本業道處,得定道律儀”,定道律儀,從根本地方得,不從加行,不從後起,爲什麼原因?
“此二律儀,于定位中,唯有根本,定前定後無此戒故”,靜慮的戒、道共戒,決定得了定之後才起來,這個前面說過的,這是隨心轉戒。定心起,它們也起,定心沒有了,它們也沒有了。加行、後起沒有的,只有根本。一入定了就是根本,定前、定後沒有這個戒,所以沒有加行,沒有後起。“故無加行、後起位也”,這是說定共戒、道共戒。定共戒、道共戒是能起的律儀,能治一切惡的律儀。
這個定共戒、道共戒,本身是根本的,那麼所對治的惡,也只能是根本的,加行、後起不對治。所以說,“故得戒時,唯于根本起惡處得”,所以它本身是根本,那麼得到定共戒、道共戒的時候,也是對治的惡的根本方面得到,而它的加行、後起不相幹。所以能治的律儀是根本的,所治的惡處也是根本的地方起戒。
別解脫戒不一樣,“加行、後起,皆容有故”,因爲別解脫戒是散心,它可以有加行,可以有後起,所以在加行、後起、根本叁個地方都得戒。就是說你加行不做,也是別解脫戒的範圍,後起不做,也是別解脫戒的範圍,那麼根本不做,當然更是別解脫戒了,所以加行、後起、根本,叁個都發別解脫戒,而定共律儀、道共律儀,只得根本的,這個有不同。
“論雲:若得靜慮、無漏律儀,應知但從根本業道,尚不從彼加行後起,況從遮罪”,這個是總結的話,《俱舍論》的原文。假使你得到定共戒、道共戒的話,那麼你要知道,這是從根本業道裏邊發戒的,它尚且不從加行、後起地方發戒,何況遮罪呢?性罪的加行、後起尚且沒有,不起那個靜慮律儀,何況遮罪?遮罪是佛製才有的罪,這個定共戒、道共戒不是佛製的,所以說沒有遮罪,只是從性罪上說,而且是根本的,這是一個跟別解脫戒不一樣。
第二從恒時得者,恒謂叁世也。謂從叁世,發定、道戒。由定道戒,與心俱轉,謂戒俱心能緣叁世,故心俱戒亦防叁世。
第二個,從恒時得,從叁世。不但是現在,別解脫戒從現在世得,它從叁世得。“謂從叁世發定道戒”,定道戒通叁世,“由定道戒,與心俱轉”,心隨轉了,“謂戒俱心能緣叁世,故心俱戒亦防叁世”,這個就是說你跟定共戒、道共戒同時生起的心(定心),能夠緣叁世;那麼反過來,跟心同時生起的定共、道共戒,也能對叁世起作用,“防叁世”,就是叁世,可以防止它,不起罪、不做罪,叁世裏邊都有作用。
那麼這句話,世親菩薩後來有一個補充。他說過去的、現在的已經起來了,用不著防了,真正防止,就是防未來,所以說定共戒也好,道共戒也好,它們這兩個定共戒、道共戒,雖然是防叁世,從真正的具體作用上來說,過去已經起了,現在也已經産生了作用,真正防的就是防未來。過去用不著防了,生都生過了,現在已經生了,那麼都用不著防的;未來不給它生出來,才是防止,真正作用在防未來,這是世親菩薩後來要補充講的。
戒體的心能緣叁世,那麼跟心同時生起的戒也能防叁世。
由上差別,應作四句。論雲:第一句者,謂從現世加行後起及諸遮罪。以現世故,得別解脫戒。加行等故,不得定道戒也。第二句者,謂從去來根本業道。由根本故,得定道戒。由去來故,不得別解脫戒也。第叁句者,謂從現世根本業道。以現世故,得別解脫戒。是根本故,得定道戒也。第四句者,謂從去來加行後起。由去來故,無別解脫戒。加行等故,無定道戒也。
“由上差別,應作四句”,上邊把這個定共戒、道共戒跟別解脫戒的差別講好了,下邊四料簡。 《俱舍論》就是聰明論,把這個四料簡一講,使你前面的差別更深入,更明白,界限分明,那麼這個四句的差別是這麼的:
“應作四句。論雲:第一句者,謂從現世,加行後起及諸遮罪”,這四句他沒有說,實際上就是說得別解脫戒,不得定共、道共戒,第一句;第二句,得定共、道共戒,不得別解脫戒。第叁句,既得別解脫戒,又得定共、道共戒。第四句,既不得別解脫戒,也不得定共、道共戒。
那麼這樣子,你根據前面的差別,你可以自己把它列出來,在什麼情況之下第一句。第一句就是說,只得別解脫戒,不得定共、道共律儀。那麼就是說,“從現在世,加行、後起,及諸遮罪”,這個裏邊,從現在世決定是別解脫戒,加行、後起、遮罪,這個定共戒沒有的。雖然定共戒也通現世,但是定共戒裏邊沒有遮罪、後起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