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不要引进自己的寮房去。那么有什么事情,公共的场所,公共的办公的地方可以说。这个以前有些同学,当然这些人走了,他们不注意。不注意,后来弄得很不好听,外边谣言就是说得他,简直没有办法解释的话。说了之后,当然他实际上没有,但是人家就看你经常跟一个女人在房间叽里咕噜的,天天在说,你这个东西,你不大好洗清楚了,不好说的。
那么这是遮罪,一个是有情份上的,跟有情的,杀生,当然是性罪。遮罪,跟女人同宿,或者跟女人一起走路,都不行的。我们说我们出去的话,不能跟女人两个一起平起走,一个女的一个出家人,不行的,不能一起出去的,至少要几个出家人一起。那么走路也不能平起走,要走得相当的距离。还有一个不能同乘车,同一部车不能乘,这个都要注意。
第二,“非情类”。非情里边也有别解脱戒的犯罪的。什么?偷盗。偷盗是财,这不是有情了,这是根本罪,性罪。那么遮罪,掘地啊,坏鬼神村等等这些,这属于遮罪,也属于非情身上的事情。那么就是别解脱戒,它在有情身上发戒,在非情身上也发戒,都有性罪、遮罪的两种。
“今受善戒,能离性罪,及与遮罪,故从二类发罪处,得别解脱戒”,现在别解脱戒这个善戒,我们受的五戒、八戒,乃至苾刍戒,能够离开性罪、遮罪。所以说不管从有情也好,从无情也好,都能从发的地方制止不犯,叫别解脱戒。这是第二个,“从二”。
三、从现得者,论云:谓从现世蕴、处、界得,非从去来。谓此律仪,有情处转,去来非是有情处故。
第三,“从现得”。“论云:谓从现世蕴、处、界得,非从去来”,从现在的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得别解脱戒,不是从过去、未来的,过去、未来的不能发戒。
“谓此律仪,有情处转,去来非是有情处故”,为什么过去未来不算呢,不能发戒呢?因为这个别解脱戒,从有情处得,转就是生起来了,从有情处转。这个“有情处”不是有情,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有情,一个是有情处,两个东西。有情处是现在的,过去、未来的不能叫有情处,所以说决定是现在世得别解脱戒。
解云:有情处者,一有情,二有情处。处有二种,一所依处,二所止处。以离邪淫,于守护有情边发戒。若离杀生,于有情所依处发戒。若不堀地,于有情所止处发戒也。
下边就是什么叫有情处。“解云:有情处者,一是有情,二是有情处”,这两个东西合拢来叫有情处。
“处有两种”,有情处里边又分两个,一个是所依处,一个是所止处。所止处就是非情,所依处是有情。那么他下边解释,什么叫有情、有情处呢?“以离邪淫,于守护有情边发戒”,离邪淫,律藏的解释,于守护有情犯戒。假使这个女人,她是小孩子,父母守护她的。那么,你跟她犯了邪淫,对她的父母有罪,这是有情。假使她是丈夫守护的,已经有了家室,已经成了家了,丈夫守护她的,那么你跟她犯邪淫,你是对她的丈夫有罪,那么这个是从有情边。
假使杀生的话,“于有情所依处发戒”,有情所依处,所依处就是什么呢?他的身体了,他身体所依托的地方,他的身体就是五根。你把他杀掉之后,他的身体就坏掉了,“所依处发戒”,你在哪里发了持戒,绝对不侵犯、不杀害这个有情,那么在有情所依处里边,就产生别解脱戒的功能。
但是呢,“不堀地”,有情所止处,那是非情。有情所依止的地方,就是器世间。有情所依的就是它的根身;有情所止的,他所依靠的,就是他生活的地方,那就是外界。这个不掘地,是从有情所止处,这个地方你发了愿,不堀地,那么这个地方就产生别解脱的功能。
所以说别解脱戒,对有情、有情依处、有情止处,那边起了一个作用,就是他们不会犯戒,所以这个不受戒跟受戒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。不受戒你不做坏事,并没有对有情、有情所依处、有情所止处起发戒的作用,就是保证不来侵犯他,保证不杀害他,这个没有这一条,只不过没有那个机缘杀他就完了。所以说持戒之后,对一切有情、有情处都起一个特别的功能,绝对不杀害他、不偷盗他东西等等,这个作用就大了。所以别解脱受了之后,跟不犯五条戒,两个功德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。不要以为有些人,“持戒很麻烦,犯了要犯罪,倒不如我既不持戒,又不犯戒”,好象很高明。不高明,你没有犯五条坏事,仅不过不犯就完了,戒的功德一点也没有。这是别解脱戒,从一切、从二、从现发它的戒。
从根本恒时得静虑无漏者:一、从根本得静虑无漏戒;二、从恒时得静虑无漏戒。
静虑律仪跟道共戒是怎么的呢?“一、从根本得静虑律仪”,不是一切。根本业道的时候,得静虑律仪,加行、后起不起,不发。定共戒、道共戒都是从根本上得。“二从恒时得”,时间来说,它是通三世,这个别解脱戒只有现在世的,它通三世的,所以说“从恒时得静虑无漏戒”。
从根本者,谓从根本业道处,得定、道律仪。此二律仪,于定位中,唯有根本。定前定后,无此戒故,故无加行、后起位也。由定、道戒唯根本故,故得戒时,唯于根本起恶处得。别解脱戒,加行、后起,皆容有故,故于三处,皆发得戒。论云:若得静虑、无漏律仪,应知但从根本业道。尚不从彼加行、后起,况从遮罪已上论文。
“从根本者,谓从根本业道处,得定道律仪”,定道律仪,从根本地方得,不从加行,不从后起,为什么原因?
“此二律仪,于定位中,唯有根本,定前定后无此戒故”,静虑的戒、道共戒,决定得了定之后才起来,这个前面说过的,这是随心转戒。定心起,它们也起,定心没有了,它们也没有了。加行、后起没有的,只有根本。一入定了就是根本,定前、定后没有这个戒,所以没有加行,没有后起。“故无加行、后起位也”,这是说定共戒、道共戒。定共戒、道共戒是能起的律仪,能治一切恶的律仪。
这个定共戒、道共戒,本身是根本的,那么所对治的恶,也只能是根本的,加行、后起不对治。所以说,“故得戒时,唯于根本起恶处得”,所以它本身是根本,那么得到定共戒、道共戒的时候,也是对治的恶的根本方面得到,而它的加行、后起不相干。所以能治的律仪是根本的,所治的恶处也是根本的地方起戒。
别解脱戒不一样,“加行、后起,皆容有故”,因为别解脱戒是散心,它可以有加行,可以有后起,所以在加行、后起、根本三个地方都得戒。就是说你加行不做,也是别解脱戒的范围,后起不做,也是别解脱戒的范围,那么根本不做,当然更是别解脱戒了,所以加行、后起、根本,三个都发别解脱戒,而定共律仪、道共律仪,只得根本的,这个有不同。
“论云:若得静虑、无漏律仪,应知但从根本业道,尚不从彼加行后起,况从遮罪”,这个是总结的话,《俱舍论》的原文。假使你得到定共戒、道共戒的话,那么你要知道,这是从根本业道里边发戒的,它尚且不从加行、后起地方发戒,何况遮罪呢?性罪的加行、后起尚且没有,不起那个静虑律仪,何况遮罪?遮罪是佛制才有的罪,这个定共戒、道共戒不是佛制的,所以说没有遮罪,只是从性罪上说,而且是根本的,这是一个跟别解脱戒不一样。
第二从恒时得者,恒谓三世也。谓从三世,发定、道戒。由定道戒,与心俱转,谓戒俱心能缘三世,故心俱戒亦防三世。
第二个,从恒时得,从三世。不但是现在,别解脱戒从现在世得,它从三世得。“谓从三世发定道戒”,定道戒通三世,“由定道戒,与心俱转”,心随转了,“谓戒俱心能缘三世,故心俱戒亦防三世”,这个就是说你跟定共戒、道共戒同时生起的心(定心),能够缘三世;那么反过来,跟心同时生起的定共、道共戒,也能对三世起作用,“防三世”,就是三世,可以防止它,不起罪、不做罪,三世里边都有作用。
那么这句话,世亲菩萨后来有一个补充。他说过去的、现在的已经起来了,用不着防了,真正防止,就是防未来,所以说定共戒也好,道共戒也好,它们这两个定共戒、道共戒,虽然是防三世,从真正的具体作用上来说,过去已经起了,现在也已经产生了作用,真正防的就是防未来。过去用不着防了,生都生过了,现在已经生了,那么都用不着防的;未来不给它生出来,才是防止,真正作用在防未来,这是世亲菩萨后来要补充讲的。
戒体的心能缘三世,那么跟心同时生起的戒也能防三世。
由上差别,应作四句。论云:第一句者,谓从现世加行后起及诸遮罪。以现世故,得别解脱戒。加行等故,不得定道戒也。第二句者,谓从去来根本业道。由根本故,得定道戒。由去来故,不得别解脱戒也。第三句者,谓从现世根本业道。以现世故,得别解脱戒。是根本故,得定道戒也。第四句者,谓从去来加行后起。由去来故,无别解脱戒。加行等故,无定道戒也。
“由上差别,应作四句”,上边把这个定共戒、道共戒跟别解脱戒的差别讲好了,下边四料简。 《俱舍论》就是聪明论,把这个四料简一讲,使你前面的差别更深入,更明白,界限分明,那么这个四句的差别是这么的:
“应作四句。论云:第一句者,谓从现世,加行后起及诸遮罪”,这四句他没有说,实际上就是说得别解脱戒,不得定共、道共戒,第一句;第二句,得定共、道共戒,不得别解脱戒。第三句,既得别解脱戒,又得定共、道共戒。第四句,既不得别解脱戒,也不得定共、道共戒。
那么这样子,你根据前面的差别,你可以自己把它列出来,在什么情况之下第一句。第一句就是说,只得别解脱戒,不得定共、道共律仪。那么就是说,“从现在世,加行、后起,及诸遮罪”,这个里边,从现在世决定是别解脱戒,加行、后起、遮罪,这个定共戒没有的。虽然定共戒也通现世,但是定共戒里边没有遮罪、后起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