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5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加行。所以说你从现世,又有加行、后起及遮罪而起的戒,这个只能是别解脱戒。定共戒、道共戒不符合它们的条件。这是第一句,只得别解脱戒,不得定共、道共戒。

  第二句,就反过来了,只得定共、道共戒,不得别解脱戒。“谓从去来根本业道”,从过去、未来得戒,又从根本业道得戒,这就是把别解脱戒简去了。别解脱戒,假使现在世的话,根本业道得戒,别解脱的也有。那么它去来,过去、未来的,根本业道得戒的,那只有定共戒、道共戒,别解脱戒是现在世的,那么别解脱戒固然也有根本业道了,但是它是现在世的。把这个时间跟它的处所一限制的话,只能是定共、道共戒,不能是别解脱戒。这是第二句,只能得定共、道共戒,不得别解脱戒。这是从过去、未来的,跟根本业道上来发的戒。

  第三句,既得别解脱戒,也得定共、道共戒。那就是从现在世,这是通的。这个根本业道,别解脱戒里也有它,这个定共、道共戒也有现在世,也是根本业道。“以现世故,得别解脱戒”,是根本故,也可以起定共、道共戒。这是俱句,两个都有。

  第四句,既不得别解脱戒,又不得定共、道共戒。“谓从去来,加行、后起”,过去、未来的加行、后起,中间略掉一个遮罪,从这地方起的,既不是别解脱戒,也不是定共、道共戒,两个都不是。“谓由去来故”,因为去来的缘故,过去、未来缘故,没有别解脱戒。加行、后起、遮罪,那又没有定共、道共戒,所以第四句,两个都不是。

  那么这个四料简,因为他题目没有说,看起来好象不知所云,你把题目一分开来,那根据前面的那些解释,也很容易配。下边又是一个问题。

  

  又论云:非于正得善律仪时,可定有现世恶业道等,是故应言从现处得,理实应言防护未来,定不应言防护过、现。

  “又论云:非于正得善律仪时,可定有现世恶业道等,是故应言从现处得,理实应言防护未来,定不应言防护过现”,这是世亲菩萨把它们的差别讲完之后,发表他自己的意见。

  “论云”,《俱舍论》里说,“非于正得善律仪时,可定有现世恶业道等”,他说你正在得到善律仪的时候,就是得了五戒、十戒、苾刍戒的时候,不可能做那些现世的恶业道。因为得善律仪之后,决定没有恶业道了。做了恶业道,这个善律仪就破掉了,没有了,就是说你善律仪还在的时候,就不可以现在世造恶业道。“等”,等是加行、后起、遮罪等等。所以说,这个是不允许,两个是矛盾的,那么这应当怎么说呢?就是说话里边有点矛盾。

  “是故应言,从现处得”,这个“从现处”,加个“处”的话,那个毛病就没有了,这个下边小字要讲。

  

  解云:此文是论主弹前第三第一句。谓正得善戒,岂有现世恶业道等。等取第一句中加行、后起及遮罪也。弹已正言,是故应言从现处得。此意者,第一第三句应加处字,义即无妨。谓现在虽无业道等体,而有发业等处,故于业道等处发戒,义无妨也。若论发戒,有通三世,论其防罪,理应未来,遮不起故。过去已灭,现在已生,不可防也。

  “解云:此文是论主,弹前第三第一句”,前面第三第一句,他说有点毛病,就是话里边有毛病,他应该要纠正一下。“谓正得善戒,岂有现世恶业道等”,你在得善戒的时候,不可能有恶业道。那么这个该怎么说呢?“等取第一句中,加行、后起及遮罪”,“弹已正言”,就是指出他的错误以后,就是批评以后,他自己说,那么该补正,怎么纠正呢?

  “是故应言从现处得”,加个处。“此意者”,这个意什么呢?第一、第三句里边,应该加一个处字,这个道理就没有妨碍了。他说现在虽然是无业道等起,而发业道的处所是有的,业道本身是没有,但是在这个地方可以发业的处还是有的,所以说从现处得,这个话里边就没有毛病。“故于业道等处发戒,义无妨也”,这样子说,这个理上就没有矛盾了,没有这个尾巴给人家抓。那么这就是说话里边的不善巧,世亲菩萨认为要加一个“处”。

  那么这个你们下边去慢慢地仔细去辨。现在我说了,你们不会懂的,只有把这个话接受之后,经过自己思考,把前后的文仔细深入的去钻一下,那就发觉,要加个“处”,就没有毛病了。这是一个问题。

  “若论发戒,有通三世,论其防罪理应未来,遮不起故”,发戒,就是说定共戒、道共戒,对三世都发戒,过去的——法后得,现在的——法俱得,后来的——法前得。三世都可以发戒,但是防罪来说,他们前面说要防三世,这个话有毛病,防罪,这一句话,你过去、现在的罪是不能防的,只能防止未来的不犯。所以说发戒可以通三世,防罪的话,只能说防未来。你说防三世的罪,这个话里边又有毛病,语病。

  所以说,“论其防罪,理应未来,遮不起故”,对未来的罪,遮止它不起。“过去已灭,现在已生,不可防也”,过去的灭都灭掉了,现在的也已经生出来了,你防防什么?没什么好防的。所以说,它这里前面的一句话,“故心俱戒,亦防三世”,这个防,他说有问题,只能防未来,不能防三世;而发戒通三世,这个可以。

  那么这里就是说话不要有毛病。这个道理是没有什么大的差错,就是说话的时候,这些用的字有点不大善巧。世亲菩萨就指出两点,一个就是发戒地方,在善律仪的时候,不可能有恶业道等,在那个恶业道处里边是可以的,发业道的处所是有的,而本身这个业道,是不会有的。那么另外一个,这个心俱戒,就是定共戒、道共戒防三世这个话,有语病,应当说防未来,而戒是通三世,通三世而防未来。这是世亲菩萨指出的,应该这么样子纠正一下比较完整。

  

   己二 明有情支因

  从此第二,明有情支因者。论云:诸有获得律仪不律仪,从一切有情支因有异不?此定有异。异相云何?颂曰:

  律从诸有情 支因说不定 不律从一切 有情支非因

  “从此第二,明有情支因者”,“支”,就是七支,“因”,受戒的心。那么这些有不同的地方。

  “论云:诸有获得律仪不律仪,从一切有情支因有异不”,那些人得到律仪戒、不律仪戒的人,从一切有情,他的支、他的因,有没有差别?支,就是说七支,或者是四支;他的因,发的心,上、中、下,有没有差别的?

  “此定有异”,回答,这个决定有异的。“异相云何?”那么他的不同在哪里?

  “颂曰:律从诸有情,支因说不定。不律从一切,有情支非因”,他就是说律仪跟不律仪,它们两个之间,从一切有情,它里边的支、因有没有差别?那么律仪跟不律仪两个,完全不一样,有差别的。差别在哪里?

  先说律仪的。律仪是从一切有情发戒,它的支、它的因,不一定。

  不律仪也从一切有情发戒,但是它的有情支一切,因跟前面不一样,非一切因。它就是这个恶戒的因,他假使以上品心得了恶戒,那么以后做了什么坏事,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还是上品恶戒,如果以下品心发的恶戒,以后即使做了上品的坏事,也是下品的恶戒,恶戒不改的。那么这个里边跟律仪戒有不一样。

  下边就广说。那么看那个颂词是看不出具体的意思。象这两段,都比较细致的东西,说难也不难。

  我们经常打这个比喻,一团丝线,搞得乱糟糟的,你说把它清理出来,是不是很难的事情?不难。只要你耐心地把一根线的头抓到,一点一点把它解开来,决定解得开。没有其它的一个可能性说,这团线是解不开的,不会的。再怎么样子,你把它细心的解开了,总会解出一条。完完整整地绕在一个线团上,那就是很好一条线。如果你粗心大意,或者急躁,东扯西扯扯得乱七八糟,那么打个死疙瘩,那你非剪刀剪不可了,那就断掉了,不行了。所以像学这一些,你说难得不得了,是没有办法学会的。不会的,这个是可以通过的。但是,你说你着急,或者前面的不学,要跳级,那么你一急躁的话,就乱得乱七八糟,不知所云,结果就放下,完蛋了,所以这个要耐心。

  

  释曰:律从诸有情者,从一切有情发律仪故。以于一切有情住善意乐,方发律仪,异则不然,以恶意乐不全息故。

  “释曰:律从诸有情者,一切有情发律仪故”,从一切有情发律仪。我们说持戒,一切有情对象都包在里边的。(86B)你说不杀生,一切有情都不杀,不能说某些人杀,某些人不杀的,不可以的。

 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,发菩提心也好,持戒也好,“对什么什么人我都可以,对这个人我是不行的,这个怨家,我是不能够对他持戒,或者不能够对他发菩提心的”。这样的话,你就根本不发戒,也不能发菩提心。

  尽法界的有情,你只要一个不包进去的话,你菩提心就起不来了。菩提心是不能简别一个的。持戒也一样的,你说不杀的话,你不能说一切有情我都不杀,只有这个人非杀不可,那不行的。那么什么有情的东西都不偷,这个人的东西我要偷的,这个也不行。

  “从一切有情发律仪故”,对一切有情都不犯,这才叫律仪。“以于一切有情住善意乐,方发律仪,异则不然”,对一切有情起好的意乐心,那么没有例外的,这个才生律仪,所以说律仪是有功德也在这里。

  你说你平时不杀,你没有看到你恨的东西,你不杀它,这一天你过了,你没有杀,也没有偷,也没有盗,好象你也持了五戒,实际上,你跟这里不一样。一个有善的意乐心,对一切有情发誓,绝对不杀你,不杀害你;你这个是根本没有发誓,你碰到恶的、对你有恨的,你会杀它的,你不过没有那个缘,没有杀而已。两个是差得很远的。所以说一切有情住了善的意乐心,不去侵犯他,不去偷他的,不去抢他的,那么才发律仪。

  只要是有一点点,不是于一切有情住善意乐的话,“异”,不是这样的话就不发律仪。“以恶意乐不全息故”,因为你不是对一切有情起善的意乐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