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5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有一个例外的话,那你恶的心没有全部息下去。那没有息下去的话,律仪就不能产生的了。所以说这个律仪要一切恶行息完了,一个也不剩的,这样子律仪才起来。那么它的功德也可想而知,受戒的功德,就看你发的心就可以知道了。那么所以说,这个律仪的对象决定是一切有情。

  

  支因说不定者,支谓七支,因谓受戒心。支不定者,有从一切支得,谓苾刍戒;有从四支得,谓勤策等戒。因不定者,谓下、中、上心不俱起故。或有住戒非一切因,谓或下心、或中、或上,受近住、近事、勤策戒。或有住戒由一切因,谓以下心受近事戒,后起中心受勤策戒,后起上心受苾刍戒,具此三心,名一切因。

  “支因说不定”,但是支、因不一定,支就是七支,身口七支,因就是受戒的心。

  “支不定者”,那就是说有的律仪,“从一切支得”,苾刍戒,身三,口四,一切犯的东西都给你止掉了,一切支得。有的从四支得,勤策、近事,这些戒略一点,没有开得那么广,身口七支没有打开来,只说了四支,杀、盗、淫、妄,只说了四支。所以说这个支就不定的,有的是七支的,全的,有的是四支的,不全的。这是支不定。

  “因不定者,谓下中上心不俱起故”,起了下品的心,不会起中品的,起了上品的心,不会起下品的,这三个心不会一次起来。

  “或有住戒非一切因,谓或下心,或中或上”,住戒,或者是上心,或者下心,或者上品的,这个不是一切因。你说你这个戒是上、中、下都有,那不可能的。

  “受近住、近事、勤策戒,或有住戒,由一切因”,那么这个里边,一个戒不能由一切因,但是,有几个戒可以由一切因,就是一起受了,有的时候,住戒不是一切因,有的时候住戒也可以一切因,他举下面几个例。“受近住、近事、勤策”,可以一切因,就是说,以下品的心受近事戒,以中品的心受勤策戒,上品的心受苾刍戒,这个前面还没有说完。他说“或有住戒,非一切因”,他举个例,下品的心,或中品的心,或上品的心,受近事,或者近住,或者勤策,不是一切因,每一个戒不一样。那么也有的人,住戒由一切因的,那就是说苾刍,他先是近事戒下品,后来去住沙弥戒的时候,中品心,后来住苾刍戒的时候,他起了上品心,那么他身上有近事戒,有勤策戒,又有苾刍戒,也有中品的,下品的,上品的都有,这个是一切因。

  但是一切因,也是分开的,某个戒是上品,某个戒下品,只不过他身上具足这三品就完了。“具此三心,名一切因”,因为一个苾刍身上,这个三个因都有,叫一切因。

  

  论云:若人不作五种定限,方可受得别解脱戒,谓有情、支、处、时、缘定。

  “论云:若人不作五种定限,方可受得别解脱戒”,这就是前面说的要一切有情,你要得到别解脱戒呢,不能有五个定限,这五种定限假使起的话,受不到别解脱戒。哪五种定限呢?“谓有情、支、处、时、缘”,这个里边不能有定限。

  

  有情定者,念我唯于某类有情,当离杀等。

  什么叫有情的定限呢?“念我唯于某类有情,当离杀等”,有情里边起定限,就是说,有一些有情我是不杀的,但是某些有情要杀的。就是在基督教,他们说人是不能杀的,他们也有戒条不能杀人,但是动物是可以杀的,是上帝造给他们吃的,那么就是说某一些可以杀,某一些不能杀,这个有定限,不发律仪。所以说,尽管外道有很多的善事,不发律仪,前面我们讲过的,不发律仪。要发律仪,决定是遍一切有情,什么都不杀。有的人就是说:我动物不杀的,但是猪要杀,为什么?猪,懒汉,它又不做事,牛马,什么东西,给人做事情的,不杀它是对的,猪它又不做事情的,一天到晚吃了睡,不杀它杀哪个?那这个东西也不行的,你有这个定限不行。也有的人说:养的家禽我不杀,这个是林子里的野兽我要杀的,这个不是人家养的,没关系。这也不对。有的说大的野兽不杀,小的虫虫没有关系,这个也不对。反正杀戒,一切有情不杀,才能发律仪。有定限,就是某些要杀,某些不杀的,那就是不发律仪。所以说律仪的功德,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了,这是有情不能有定限。

  

  言支定者,念我唯于某律仪支,能持不犯。

  第二,支不能有定限。什么叫支定限,他说“我唯于某律仪支,能持不犯”,假使你说,受戒,“这几条,我是可以不犯的,还有两条不行,我非犯不可”,这个不发戒。除了近事戒,可以暂时学几条,其它的苾刍戒、近住戒、沙弥戒等等,你说我受三条,不受几条,那个不行的,要受,全部要受,不能说你那些要犯的。如果你开始的心就这么说,你说苾刍戒里二百五十条,你只能受二百条,五十条不持的,不发戒,你要全部能持,才能发戒。这是支分不能有定限。

  我们记得有个公案,好象是《百喻经》里的。有一个牧牛的人,他有二百五十条牛,去放牛去的,他在路上走的时候,有个牛不小心,滚到山下去,滚死了。他说这个牛,我本来二百五十条,整数,现在只有一条滚死了,也不成整数,干脆就一起不要了,反正是少了一个了,都不成整的。那么就这个什么比喻,就是二百五十条戒,你犯了一条,你忏悔,还有二百四十九条还在的。你说犯了一条,反正破戒了,算了算了,全部不要了,一下子破完了。这个你不是愚痴嘛?这是愚痴最绝顶的了。

  那么这里就是说,你某些戒能持,只要说一条不能持,这一条你持不了的,有些人经常会说这个话,他自以为自己很聪明,自以为自己很有见解,也自以为自己是很老实,他说这些戒我都能持,就是这里一条是不行的,这一条我的看法是不能。这样子的话,不发律仪,哪怕二百五十条戒,你受二百四十九,一条不受的话,不发律仪。这是支分的关系。

  

  言处定者,念我唯于某类方域,当离杀等。

  还有处定,“念我唯于其类方域,当离杀等”,处所定,他说在某些地方,我可以不杀的,离开了之外,要杀的。那就是说在城市里边我不杀的,跑在山里边,那些野的动物我要杀的;或者是我们自己国家的人不杀的,其他国家的人,我要杀的;或者是人类不杀的,到其它地方去的人,那是野蛮人什么,看不起那些人,我要杀的。这个都不能,处所不能定限。

  

  言时定者,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时,能离杀等。

  时定,“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时,能离杀等”,这个时间,某些时候,假使说,佛的圣诞日,或者是他家里的什么时,他们自己认为什么好的日子,他说这些时候,他可以不杀,那么其它的时候,他要杀的,这一类有时间限制的也不行,不能发律仪。

  

  言缘定者,念我唯除战等缘,能离杀等。

  “言缘定者,念我唯除斗战等缘,能离杀等”,因缘,某些因缘可以不杀,但是某些因缘来了就要杀,这个也不行。他举个例就是说,平时都可以不杀,打起仗来是不行了,那非杀不可了。这样子也不能发戒。

  

  若作五种定限受者,不得律仪,但得律仪相似妙行。

  所以时间定,缘定,地方定,有定限的,就是这样子的,都不能发戒。所以,“若作五种定限受者,不得律仪”,你受戒的时候,心里边有这样子的定限的,就是说,这样子心里有一种分别的,那么不发律仪的。所以受戒的时候,一条戒持,就是没有条件的,就是持到底,什么地方没有条件的要持的。假使你心里有一个条件的话,不发戒的,这个受戒的时候要注意。

  你们有些要受苾刍戒的,千万受的时候,第一发心要上品,发菩提心,度众生,要住持正法。如果你发一个心,就是自己出离,这个太小了,自了汉的心,这是小乘心。还有,不要有定限,这五个定限都不能要有。如果有这五个定限,随一有一个,那就是不得律仪,不发戒。

  所以说得戒很不容易,戒师不殊胜,不如法,不得戒。你的问答羯磨词错了,不得戒。自己心里没有正念作意,听不清楚,不得戒。各式各样条件很多,你有五种定限也不得戒。

  不得戒,那么好事还是做了一些,那不是冤枉吗?也不冤枉。“但得律仪相似妙行”,跟律仪差不多的妙行,妙行是有,律仪是没有。

  那么这是律仪戒,它是从一切有情发戒,它的支分,就是七支,四支不一定,因也不一定,一是具足,有的是不具,上中下品。

  

  不律从一切,有情支非因者,谓不律仪,从一切有情得,心拟遍杀诸有情故。从一切支得,谓不律仪,具一切支,身三口四,皆造恶故。非因者,非一切因,下品等心,不俱起故。

  下边是不律仪。不律仪就是恶戒,恶戒,从一切有情支非因,不律仪,也对一切有情得。“心拟遍杀诸有情故”,第一是对一切有情来说,都是起这个恶律仪,他要杀的话,一切有情没有拣择的,都可以杀。

  那么从一切支得,不律仪没有支分差别的,凡是身三口四,他都会造恶。

  非因,“非一切因,下品等心,不俱起故”,它不会一切因的,因为上品的起了,下品、中品都不会起,起了下品的,也不会起中品、上品,所以说因不是一切的,“下品等心,不俱起故”。

  

  问:如屠羊等不律仪人,于一生中,不与不取;于己妻妾,住知足心;痖不能言,无语四过。如何于彼具一切支?

  “问:如屠羊等不律仪人”,这个不律仪就举个例子,杀羊的,先举个杀羊的。他这样子的人,“于一生中,不与不取”,这是经部跟有部一大辩论。这里他取了一部分,还有很多,在《俱舍论》里边有,他这里没有举。他现在举的就是说,就问难,你说恶律仪是一切有情都要杀的,七支都全的,那我倒问问你看,假使这个杀羊的人,他是不律仪的,你说他是一切支,一切有情都有恶心的,那么他一生中却是“不与不取”,不偷东西的。这很可能的,他杀羊的人,他不偷东西的人,这是有的。“于已妻妾,住知足心”,对自己的妻子,他也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