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5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知足,没有外边去搞邪淫。“痖不能言”,你说他口四恶,诳语、绮语、恶口等等,他是哑巴,既不能骂人,又不能打诳语,又不能离间语,又不能说绮语,哑的。有七支,他只有一个杀羊,其它的几支都没有犯,“如何于彼具一切支”,你说一切支怎么说呢?他其它的没有做。

  

  答:彼遍损善阿世耶故。阿世耶,此云意乐也。虽痖不言,以手指挥,而身表语所欲说义,故得具支。若不要期尽寿,及不具支,兼不遍有情者,但得处中恶,不名不律仪。

  “答”,看有部怎么答。“彼遍损善阿世耶故”,他的善的意乐心已经损坏了。“虽痖不言,以手指挥而身表语所欲说义,故得具支”,他虽然哑巴不说话,他手可以打手势啊,他的身体做的事情,都可以表示他的语,身体也可以代表说话的意思,那么虽然他哑了之后,口四恶还是可以做的,所以说还是具支。

  “若不要期尽寿,及不具支,兼不遍有情者,但得处中恶,不名不律仪”,假使说,照你这么说,要是他不是要期,要期就是自己发愿,发愿尽形寿的,不是尽形寿杀害的,杀羊的;或者不具支的,某些事情,杀是做的,盗淫诳语这是不做的,“兼不遍有情”,杀,不是杀一切有情的话,那么这个人,不叫不律仪,只能叫处中的恶的律仪。

  假使照你这么说,即使照你说的条件的人有的话,他不是不律仪的人,不律仪的人决定是要对一切有情都起恶的意乐心,也一切支都具足,而且要尽形寿的干的。

  这个里边,经部、有部辩论很多 。我们看,一些很有趣,看样子,世亲菩萨是偏重于经部的。他这么说的,你说不律仪的人,他是杀心遍一切有情的,尽管他是杀羊的人,他对自己的妻子、儿女、父母不会杀,你说他把自己儿子,自己养的独生子也有杀害心,这个不大可能。

  有的恶律仪的人,乃至就致命因缘,也不要杀,自己就是要命难的时候,他还不会杀他的孩子、妻子的话,那怎么说他的遍一切有情都起那个恶律仪,都有杀心的呢?

  这个有部怎么答呢?他说,“由彼至亲,若为羊等,于彼也有损害心”,你这个话是现世,假使下一辈子,他的孩子或者是妻子做了羊了,那么在他杀羊的手下,他一样杀。所以说,现世虽然是不杀,下辈子就是他,作了羊还是要杀的,这是有部的说法。

  但是经部又反问,“彼至亲现非羊等,如何于彼可有害心”,他说现在你明明知道他是你的至亲,自己独生子(打个比喻说),他又不是羊,那你怎么好说对他有害心呢?你说他将来作了羊有害心,现在他不是羊,有什么害心?你说不律仪的恶事,也是遍一切有情的,我们律仪是遍行都不杀,你说恶律仪,遍一切有情都要杀,把他的独生子都包在里边,这个有问题的。他说变个羊之后,同样杀,但是他不是羊呢,现世呢?你杀不杀呢?

  所以这个里边辩论很多,总的来说,世亲菩萨倾向于经部的。下边我们就不举那么多了,你们自己要欢喜看的,图书馆里《俱舍论》恐怕有,这个可以借,其它的书暂时不要借。

  这个我们说一下,海公上师为什么大成就?他到藏地去亲近康萨仁波切,主要学的,教理方面《现观庄严论》是重点,得了这个,一通百通,这个通了之后,其他都能够旁通。那么他学《现观》学了好多年,六、七年之久,大概噢。第一次进藏就是学《现观》为主的,先教理。海公上师进藏的时候,带了一部藏经去的。因为他去时他是做官的,军官,四川的那些刘湘、刘文辉,这些大军阀都是他的同僚,所以他去的时候带了很多绸缎、金银、供品,同时也带了一部藏经进藏的。到了康萨仁波切那里之后,他是以为(那是一般的想法),要学法嘛,当然是参考书越多越好了,一部藏经都全了,全部带走了。结果跑到康萨仁波切那里,跟他学《现观》。康萨仁波切说:你带的参考书是多少?他说一部藏经。两本够了,《小品般若》 、 《摩诃般若》两本拿出来,其余的锁起来,不能看。你看了之后,你不会成就。东看西看的,看了一个乱七八糟,不成体系,反而把真的要学的耽搁了,所以说这个是学习的方法,我们也釆取这个方法。

  不要说我们小气,图书馆封起来了,不是的。与《俱舍》有关的书,你尽量去借。没有关系的,希望你们暂时不要看。因为你正在学《俱舍》,打铁,这个《俱舍》的铁打得飞红的,烧红了,你不去打,你另外拿一块冷铁,去打,气力费了很多,那个冷铁又打不成一个器,这块热的铁冷掉了,不打,可惜了。本来你烧得很红的铁,你一打,成了器,你不去打它;冷的铁,你没有烧,你偏偏去打,打烂了,气力也花了,铁打烂了,这边又没有成器,这个你想想,当然不上算。所以学法要有专,这个是一定的道理。我们世间上也有的,大学里的分科,学化学的专门学化学,其余的不学了。学医药的还要分中医、西医,西医里边,小儿科、妇科等等,还要分科,这是专的表现。我们学佛法,当然也要重点,一门深入,然后一通百通。

  

  依经部宗,随所期限,支具不具,于诸有情,遍与不遍,皆得不律仪。近事戒亦然,随受多少,皆得戒也。唯除八戒,以时促故,要须具支,及有情,方发戒也。

  “依经部宗,随所期限,支具不具,于诸有情,遍与不遍,皆得不律仪”,经部的说法,不管你是不是尽形寿,不管你七个支具不具足,不管你一切有情是不是全部要杀,或者有些不杀的,都可以得不律仪;有部说的太绝对化了,里边就有矛盾。你说一切有情都杀的才叫不律仪,那么你孩子杀不杀?你说孩子,假使下一辈子做了羊要杀,他不做羊呢?他现在不是羊呢,你杀不杀呢?不律仪,你说一切有情都要杀的话,那包含你的孩子在里边了。所以说,经部的看法是要比较宽一点,他说不管你是尽形寿的也好,不尽形寿也好,七支具或者不具,或者有情有遍有不遍,都可以发不律仪。

  “近事戒亦然,随受多少,皆得戒也”,那么从善的来说,居士的戒同样,你能受多少,都发近事戒,这是经部的主张。有部说的近事戒,一受三归,体都全了,并不是受一条两条的。经部说可以受一条,可以受两条,不管你一条、两条、三条、五条都能发戒。这是一个体系的,他讲律仪如此,他讲不律仪也是如此。

  在有部里边,律仪如此,不律仪也是如此,这是一个体系。如果你把经部的律仪跟有部的不律仪凑起来说,或者把有部的不律仪跟经部的律仪混起来说,都是自相矛盾的东西。所以说你仔细学了一部的话,就看出来,拿了本大词典,东凑西凑地在注解,讲给人家听,这个骗骗老太婆。真正学佛的人,他看你自相矛盾,说的话又是前后不照顾的,因为你不成体系。

  “近事戒亦然”,近事戒跟不律仪同样,都可以遍不遍,支分也可以一条、两条,这是经部的主张。

  “唯除八戒”,八戒却不行。为什么?“以时促故,要须具支,及遍有情,方发戒也”,八关斋戒,只有一天一夜,那你不能说也可以不具支,也可以不遍有情,这个不行的,一天一夜的学习,那就是要完整一点,这样子才发戒。

  

  不律仪者,谓诸屠羊、屠鸡、屠猪、捕鸟、捕鱼、猎兽、劫盗、魁脍、典狱、缚龙、煮狗、罝弶、恶王、典刑、罚人、听察、断罪等人。言缚龙者,谓以咒术,系缚龙蛇,戏乐求物,以自存活。煮狗者,西国恶旃陀罗人,呼为煮狗;或可煮狗以充所食。听察者,谓御史等。断罪者,谓大理等。

  “不律仪者”,什么叫不律仪?前面讲了很多,恶戒也好,什么东西,说了很多,这里就给你讲了,交待一下什么叫不律仪。“谓诸屠羊、屠鸡、屠猪、捕鸟、捕鱼、猎兽、劫盗、魁脍、典狱、缚龙、煮狗、罝弶、恶王、典刑、罚人、听察、断罪等人”,这些都是恶律仪。杀猪、杀羊、杀鸡、杀狗的,这个不说,当然大家说是不好的。捕鱼、捕鸟、打猎的,这也是我们认为是不好的事情,这职业不好。那么还有劫盗,那更不要说了,犯法的,强盗、贼。魁脍,那是刽子手,刽子手杀人的。典狱,就是典狱官,要关人的。缚龙,有些印度用咒把蛇、龙啊,把它弄起来,听他话,做各式各样的表演来骗钱,取钱活命的。还有煮狗 ,他们印度是骂人的话,下贱之人,也可以说这些人他就是吃狗肉的。

  缚龙是什么?“言缚龙者,谓以咒朮,系缚龙蛇,戏乐求物,以自存活。煮狗者,西国恶旃陀罗人”,就是最下贱的那些人,叫煮狗,“或可煮狗以充所食”,他自己以狗来吃,因为他好的吃不到,他下贱种,印度四个阶级,最下贱就是他们,下贱种子,就是下贱到怎么样呢?如果其他的三个族的人在走路,你把他的影子踩一下,就可以把你杀死。你把他影子踩了,这个以前封建的不得了。

  据他们说以前那个婆罗门,就是四个阶级等级很森严。以前甘地在印度闹革命的时候,他就是要主张平等,他说要婆罗门的一些教,那些教堂里边、寺院里边,他主张一切有情都可以去,而婆罗门主教却禁止旃陀罗进他的庙,这样子僵持不息的话,甘地他有个大本事,他就是绝食,不吃东西。他坚持他的真理,甘地是一个不抵抗主义者,欢喜一切都由和平方式解决的人,他不用暴力的。那么他因为这个事情僵持不下,他就不吃饭,他有这个本事可以不吃饭,他一不吃饭,因为他是一个领袖,整个印度就震动了,这个压力很大,这个婆罗门主教这样子他过于压力很大了,他也来个不吃饭,两个并起不吃饭。结果甘地是经常不吃饭,他政治上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,他就不吃饭,一天不吃饭,两天不吃饭,一个星期。整个印度都闹起来了,那个时候印度是英国人管的,英国人只好让步。那么他这个本事已经练得很好了,那个婆罗门主教却不行了,甘地可以三个星期不吃饭,他一个星期,死掉了。结果,那就是宣布他输掉了,后来就开放了。婆罗门教堂,一切都能进去,这个就是以前的一个事情。

  那么这里“听察”是什么呢?“谓御史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