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等”。“断罪”,是大理等。这些就是说,判刑的官。这些判罪的官也是属于这个什么?属于这些下贱,这个恶律仪的。这个我们一般认为做个官,法官什么,这个很大,这个官好象是了不得,在佛教看起来是不律仪的。这么还有恶王,这个恶王就是非法治国的,一些残酷的,像以前秦始皇之类的,那么这些都是属于不律仪的范围之内的。至于这一类人,他身上都有不律仪、恶戒,都有这个东西。
这里也补充一下就是说,“有情支非因”,它不是一切因,那就是什么呢?假使你下品的心得了不律仪之后,就是后来用上品的心做坏事,这个不律仪还是下品的,但是在做的上品的坏事,成就一个上品的什么?处中律仪,业道,上品业道是有的,但是这个这个恶戒还是原来的下品,这个不改的。所以说它的因不是一切的,得了不律仪之后,哪个心得到的,就是哪一品的。
(87A)下边第三。第三个很长,今天不一定讲得完,但是我们把它开个端,把这个问题提出来。
己三 明得恶处中
从此第三,明得恶处中。论云:已说从彼得不律仪。得不律仪及余无表,云何方便?未说当说余无表者,谓处中也。颂曰:
诸得不律仪 由作及誓受 得所余无表 由田受重行
释曰:上两句,得恶戒方便;下两句,得处中方便。得不律仪,由二种因:一者由作,二者由誓受。
“从此第三,明得恶处中”,前面律仪怎样子得的,讲了很多,恶律仪跟处中律仪如何得?“论云:已说从彼得不律仪,得不律仪及余无表,云何方便?未说当说”,前面已经带便地说了一些,得不律仪的,它的支、因、有情的关系,那么得不律仪跟其它的无表,就是处中无表,它云何方便还没有说了,这个要说。“余无表者”,就是指处中律仪。
“颂曰:诸得不律仪,由作及誓受,得所余无表,由田受重行”,这个一段很容易,就是说你律仪,要从师,从他教,从师那里经过羯磨等等得到的,定共戒、道共戒,得了定、得了道之后得到的,那么不律仪是怎么得的?处中律仪又是怎么得的?这个得的方便还没有说过,这里要补充说一下。下边就是说,得不律仪,“由作”,这个坏事,你开始做了,就得了;或者“誓受”,你发誓,这一辈子要做这个坏事的,那不律仪就产生了。那么得处中无表,得所余无表就是处中无表,律仪讲过了,不律仪也讲了,余下的处中无表。“由田受重行”,田,对方是福田是重的,或者是这个受,自己发的愿,自己起的誓愿这个重的,那都可以发处中律仪,这个下边要说。我们看,今天可能讲得完,因为这很容易。
“释曰:上两句,得恶戒方便”,“诸得不律仪,由作及誓受”,这是得恶戒的方便。下面两句得处中律仪的方便,怎样子得到处中律仪,就是下面两句。
“得不律仪,由二种因。一者由作,二者由誓受”,一个由作,一个是由誓受。
由作者,谓彼生在不律仪家,初作杀等,起加行时,便发恶戒。谓生屠家,少小见杀,起誓心轻,不发恶戒,要作杀等,得不律仪。
怎么叫由作呢?“谓彼生在不律仪家,初作杀等,起加行时,便发恶戒”,生在不律仪家庭(他们世间的那些职业),开始操作那个职业的时候,才起加行的时候,恶戒就起了。具体说,“谓生屠家”,假使生在杀猪杀羊的家里,“少小见杀,起誓心轻,不发恶戒”,年纪小的时候,看他父母在杀,这个时候,他没有发很重的誓心,这个时候恶戒不发的,等到他长大一点了,他要做他父母的工作,操这个职业,亲手要去杀的时候,一开始加行的时候,恶律仪就生起来了。这就是不律仪,由作而生起,只要起加行,就产生不律仪。
二、由誓者,谓生余家,为活命故,怀杀害心,便发誓言:我从今日,乃至命终,谓我当作如是事业养活自身。起誓心时,便发恶戒。谓生余家,少小已来,未曾见杀,誓心必重,故发恶戒。
第二个由誓,要发誓。“谓生余家,为活命故,怀杀害心,便发誓言:我从今日,乃至命终,谓我当作如是事业养活自身。起誓心时,便发恶戒”,这就不是生在那些恶律仪家庭,生在其他人家的,但是他为了自己的活命,就是为谋生了,他要做杀害的事情,那么杀猪杀羊,那么他发一个誓愿,开始从现在开始,乃至命终,这一辈子都是靠这个职业来谋生了。当他发愿的时候,恶戒就起了。具体说,他生在余家,就是不是生在不律仪家。“少小已来,未曾见杀”,从小没有见过杀,因为从来没有见过杀,这次要杀了,那要起极大的殷重心才能做得起来,你轻轻的心是做不起的,所以说他一发誓,决定要杀的时候,这个誓心决定重,那个时候就发恶戒,只要发个誓心就起恶戒。不一定要开始杀,没有杀之前发了誓愿了,恶戒就起,跟前面不一样。前面看杀看惯了,起誓言的话,这个力量很轻,要做的时候才起恶戒。
那么恶戒,总有两种,一个是亲自作的时候生恶戒,一个是发了誓言的时候起恶戒。
得所余无表者,余谓余处中无表也。由田受重行者,得处中因也。一者、由田,谓于如是诸福田,所施园林等,彼施无表,初施便生。二者、由受,谓自誓言,若未礼佛,不先食等,于其斋日,誓常施食,但起誓心,便发无表。三者、由作,谓起如是殷重作意,行善行恶,便发无表。由此三因,得余无表。
得处中律仪,“得所余无表者,余谓余处中无表也”,由什么原因,什么方便?“由田受重行”,处中律仪的因。
一是由田,“谓于如是诸福田,所施园林等,彼施无表,初施便生”,这个田,福田就是说父母,或者是三宝,这个地方,培福的地方,你只要这些地方,你布施园林,或者布施其它东西,供养,因为这个对方的福田是殊胜,那么他这个无表色,一开始布施供养的时候,就有处中无表产生,是因为对方的田是殊胜,就产生处中无表。
第二个由受,谓自己发誓。假使说,举个喻,“谓自誓言:若未礼佛,不先食等”,早上起来,不拜佛是不吃早饭的,假使你有这个誓言的。“于其斋日”,或者你在斋日,六斋、八斋,“誓常施食”,在这一天街上要布施饮食的,只要誓心一起,这无表就起了。
第三是作,“谓起如是殷重作意,行善行恶,便发无表”,他自己起一个殷重的心,一定要做这个好事,或者做那个坏事,这个时候,“殷重作意”,起无表色。因为无表色的起,决定要比较力量大的,一个是对方的田重,一个是自己发的誓言,一个是自己起的作意重,那么这个就可以产生无表。
“由此三因,得余无表”,得处中无表,这个就是说,处中无表色,由田、受、作,这三个都是重的,那么也可以产生无表色。
这样子把律仪的无表怎么得,不律仪的无表怎么得,处中律仪的无表怎么得,全部讲好了。那么今天时间差不多。
第七十九讲(第226页上第8行-第229页上第8行)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到业品的恶戒(不律仪),跟处中律仪,怎么得的,什么方便得那个东西。不律仪有两种。一种是从小生在那些不律仪家的,他做那个事情,开始干了,就产生不律仪。另外一种,不是在那些家里长大的,自己发誓,一辈子干杀生或者其它的不律仪的事情,这个时候就起不律仪的戒。
处中律仪,它由重的田,这个福田比较重的;另外一个,自己发了誓,发了大的有力的心,发了誓后要做的事情,那么也生处中律仪;另外一种,就是起殷重作意,做的时候,比较着重地做的这个事情。一个是起誓言,一个是做的时候殷重,这些都会起处中律仪,或者善的,或者恶的。
这是把如何得别解脱戒,如何得不律仪,如何得处中律仪,全部讲完了。
丁四 明舍差别
此下大文第四,明舍差别。就中:一、舍别解脱,二、舍定道戒,三、舍不律仪,四、舍处中,五、舍诸非色。
下边是舍,得了之后,如何舍。舍也分三种,律仪如何舍,不律仪跟处中律仪如何舍。
“此下大文第四,明舍差别”,其中第一个舍别解脱,如何舍?第二个定道戒,定共戒、道共戒如何舍?第三个,舍不律仪如何舍?最后的处中律仪如何舍?那么舍诸非色,另外再加一个。
戊一 舍别解脱
此下第一,明舍别解脱。论云:如是已说得律仪等。舍律仪等,未说当说。且初,云何舍别解脱戒?颂曰:
舍别解调伏 由故舍命终 及二形俱生 断善根夜尽
有说由犯重 余说由法灭 迦湿弥罗说 犯二如负财
“此下第一,明舍别解脱。论云:如是已说得律仪等”,别解脱律仪、定共、道共律仪、不律仪、跟处中律仪,得的方式、方便,讲完了,下边讲舍的。“舍律仪等,未说当说”,如何舍律仪等?“等”,不律仪之类的,那么这些还没有说,现在马上要说的。“且初”,先说别解脱 ,“云何舍别解脱戒”。
“颂曰:舍别解调伏,由故舍命终,及二形俱生,断善根夜尽。有说由犯重,余说由法灭,迦湿弥罗说,犯二如负财”,这是舍别解脱的一些条件。
第一,故舍,蓄意要舍了,自己安了心舍的,第一种舍戒。第二,命终舍戒,因为别解脱戒是尽形寿的,命完了,戒也没有了。第三,二形俱生。假使他的根有变化,成了二形人了,那么这个戒也没有了,二形不能得戒的。另外一个是断善根,善根是一切戒的根本,善根都断掉了,那上边的那个戒,当然,这个上层建筑也就没有了。第四,夜尽,这是八关斋戒,一天一夜过了之后,那就舍戒。
下边是一些不同的说法,“有说由犯重”,这是经部师,他认为犯了根本戒之后,也就舍戒。
“余说由法灭”,另外一部,法密部,它认为到法灭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