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尽的时候,戒体也就没有了。
迦湿弥罗说,“犯二如负财”。迦湿弥罗就是有部,他们就这么说,跟经部不一样。经部跟我们四分律一样,它说犯了一个根本戒,就是舍戒了,戒体就没有了。而迦湿弥罗有部认为,犯了根本戒之后,等于说戒体还在,但是犯了大罪,“如负财”,等于说有钱的人,钱固然还有,但是他另外欠了一笔大债,那一方面是欠债,一方面还是有钱。那么就是说戒体没有舍完了,他还算没有舍戒的,这是有部跟经部不同。
释曰:前四句有宗,第五句经部,第六句法密宗,后两句有宗通难。
“释曰:前四句有宗,第五句经部,第六句法密宗”,前面四句是有部的说法,舍戒如何舍。第五句“有说由犯重”,是经部的说法。第六句,法密部的说法。最后两句,有宗通难。有部宗它的说法,就是犯了根本之后,到底有没有戒,它解释它的问题。
言调伏者,意显律仪,由此能令根调伏故。除近住戒,所余律仪,由四缘舍。一、由故舍者,须具三缘:一由意乐,厌戒心故;二对有解人,相领解故;三发有表业,谓陈舍辞,违受表故。
先说“舍别解调伏”,调伏就是戒,就是律仪。“由此能令根调伏故”,所谓律仪能不做坏事,使根调伏,根能够调柔听话,不去追求烦恼,也叫调伏。
“除近住戒,所余律仪,由四缘舍”,近住戒以外,就是八关斋戒多一个,它一天一夜过了,就舍戒。其它七种,就是有四个条件,四个缘舍戒。哪四个缘?
“一由故舍者,须具三缘”,故舍就是你安心舍戒,自己愿意舍戒的,但是这个舍戒,不是随便就舍得了的,有三个因缘。
“一由意乐,厌戒心故”,自己心里不愿意受戒了,厌戒心,心里讨厌这个事情不想搞了,那么是内心,这是一个重要条件。如果强迫你说,心里并没有舍,那也条件不具。在文革的时候,就是强迫大家说要舍戒、舍戒,还要居士喊口号。那时当然你不喊也可以,你抓个手举在那里,嘴里说一个南无阿弥陀佛,他也不知你,那么多人,他也不知道你说啥东西。但是,你心里不想舍,你就是嘴里喊了,也不算舍戒。
第二,“对有解人相领解故”,你要舍戒,决定要对人说。有的人说要对他的戒师说,这不一定。只要能懂你的话,你说你舍戒了,他听懂了,那就行了,不一定要向受戒的师父去说。
第三,“发有表业”,决定要自己要说,要现出那个样子来,有表业。“谓陈舍辞”,自己要说舍戒的话,如果你不说,那也不行。
这三个条件里边,少一个,舍戒的因缘就不具足。
“谓陈舍辞”,陈,就是自己说了舍的话。“违受表故”,受戒的时候,自己说,能持、能持,要受戒;现在你要舍戒的时候,自己也要说自己舍戒。这个两个,一个是要受,一个是要舍,相违的,跟那个受的表业相违背的,这样子说了之后,就把那个冲掉了。否则的话,那个影响还消灭不了。
三缘有阙,舍戒不成。非唯起心,谓在梦中,舍不成故;非唯起表,痴狂心等,不成舍故;非唯此二,对傍生等,舍不成故。故具此三,方成故舍。
“三缘有阙,舍戒不成”,三个缘缺一个,舍戒就舍不了,, 所以说有的人,他还俗了,如果你舍戒的手续没有做,成了家了,那就犯根本大戒,不得了的,一定要舍了戒之后才行。那舍了戒之后,戒没有了,戒没有了,这些就不犯了。普通在家人,只要不犯邪淫,就不算犯戒的。这里边说,三个缘一定要具足。
“非唯起心,谓在梦中,舍不成故”,单是起个心念头,这个不能叫舍。假使你做梦,你说你舍戒了,人家也不知道,你梦里一个人在做,那么这不算舍。梦里舍戒,不算舍戒。
“非唯起表,痴狂心等”,单是说“要舍戒、要舍戒”这个话,心里没有那个事,也没有人听懂你的话,那么也不算舍。痴狂心,举个例,他发狂了,就是神经病了,他自己说舍戒舍戒,这个也不算舍。因为他心里根本对舍戒这个事情糊里糊涂了,不算舍。
“非唯此二,对傍生等,舍不成故”,不但是这两个要做到,一个是要起心,一个要说那个舍戒的话。假使你对了,对方他不懂你的话,“对傍生等”,你对一个狗,你说你舍戒了,对它说,说了半天,它不懂你什么话,那也不成舍。假使来一个海外的一个高鼻子,你跟他说你舍戒,他是欧洲人,你给他说汉话,他又不懂。那么虽然你对他说了很多,你要舍戒了什么东西,心里也起了舍戒心,也说了舍戒的话,但是对的是欧洲人,你的话他一句也不懂,那么也不能舍戒。你是广东人,对一个普通人说话,叽里哗啦,人家又不懂你的话,那也不成舍,一定要对方理解,才能舍戒。
“故具此三,方成故舍”,这三个条件具足,才算舍戒,“成故舍”。一般的人,当然以不舍戒为好了,尽量不要舍戒。万一像文革这样的情况之下,有些人,他要还俗了,那么舍戒的手续一定要办够,不要糊里糊涂,回去成家去了,那么你戒还没有舍,你成了家了,不得了。舍了之后,问题不大,将来还是可以重新出家,也没关系,但是,能够不舍是最好。
我们以前在温州,有几个台湾的居士来了,第一句话就是:舍过戒没有?这个一般都是文革里边舍过戒,很多人舍过戒的。他问你舍过戒没有,你说没有舍过,他就恭敬得不得了。你舍过戒,他对你就不大恭敬了。这个就是说不舍戒的人,毕竟是好一点。
二、由命终者,戒依身得,所依舍时,戒随舍故。
第二种舍戒,“由命终”。“戒依身得,所依舍时,戒随舍故”,你得戒的时候,就靠你这个身得的,你发的愿也是尽形寿,所以说这个所依的身舍掉的时候,这个戒也就没有了,也舍了。
三、由二形俱生者,谓男女根生,由所依变,心随变故,又二形人,非戒依故。
第三,“由二形俱生”,二形就是男女根,由男女根生,他是变了形了,成了一个二形人。“由所依变,心随变故”,所依的身体变掉了,那么心也变掉了。
二形人,“非戒依故”,二形身不是戒所依的体,所以说,成了二形之后,戒体就没有了。二形人不能受戒,这个很重要。所以真正受大戒的时候,本来照原来的规矩,要察看的,是不是二形。根支不具的,不能受戒的。那么假使现在,就是变通办法,就是问,自己老实说,没有那些情况的,可以受。但是这个里边也不可避免有的人打妄语。我们在五薹山的时候就有一位,他就是开始没有说,后来他受了戒以后,自己说了。那么这个,当然了,也不得戒了,男根不具的。那么二形的当然更不行了。
四、由断善根者,戒依心发,善心既断,戒亦随舍。
第四,“由断善根”。“戒依心发,善心既断,戒亦随舍”,戒是根据,重点是自己发心了,发心是从善心上发的戒。善根断掉了,这个根子抽掉了,那么戒体也就没有了。
那么断善根怎么断呢?上品的邪见,断善根,就是拨无因果。如果起了上品的邪见的话,断了善根,那你什么戒都没有了。
五、由夜尽者,戒期限过故。
第五,“由夜尽”,这是八关斋戒。“戒期限过故舍”,戒体的期限已经过掉,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,那么尽夜,一日一夜过掉了之后,这个戒也舍了。所以说八关斋戒,要受的话,每天要受,因为它是戒的期限只有一天一夜了,一天一夜过了,这个戒体就没有了。如果再要受的话,重新又来。“戒期限过故”,近住戒是一个特殊的,其它的戒都是尽形寿,前面四个缘;近住戒,再加一个缘,是时间过了,一夜过了,就舍。
舍近住戒,由上五缘,所余律仪,唯由四缘舍,谓除夜尽。总论别解脱由五缘舍。
“舍近住戒,由上五缘,所余律仪,唯由四缘舍”,舍近住戒由上五缘,近住戒要舍了,有上面五个缘。
“所余律仪,唯由四缘”,祗有四个缘舍。“谓除夜尽”,就是前面五个里边,除了最后一个夜尽。
那么这个《俱舍》的文字,这个标点你们大家看了,都是四个字,基本上四个字,所以这里,戒期限故,这是多一个字,这个“故”是虚词,多一个。“舍近住戒,由上五缘,所余律仪,唯由四缘舍”,那么差不多是四个字,有的时候加一个字,五个字。“谓除夜尽”,其它的戒,少一个缘,只有四缘,就是除了夜尽。
“总论别解脱,由五缘舍”,总的来说,别解脱戒五个缘舍,这个要记住。舍戒有几个缘?故舍、命终、二形生、断善根,八关斋戒再加一个夜尽。
下边是各个部派的不同,他也广列了一下。
有说由犯重者,经部师云,于四重禁,若随犯一,亦舍勤策及苾刍戒。
“有说由犯重”,这个四分律也有,犯了根本戒就舍戒,戒体就没有了。经部师也这么说的,“经部师云,于四重禁,若随犯一,亦舍勤策及苾刍戒”,不但是苾刍,沙弥也是,根本戒一犯,就驱摈,就是戒体没有了。勤策戒也好,苾刍戒也好,四个重禁,杀盗淫妄,随犯一个,戒体就没有了。这是经部的说法,跟我们四分律是相同的。
余说由法灭者,法密部宗,正法灭时,舍别解脱戒。以法灭时,一切学处、结界、羯磨皆止息故。
“余说由法灭者”,这是法密部,法密部的法就是佛法僧的法,密是秘密的密,不是灭掉的灭,秘密的密。法密部,法密部宗,“正法灭时”,正法灭尽的时候,别解脱戒的戒体也没有了,就是正法灭掉之后,所以苾刍戒也不成为苾刍了。一方面是“一切学处、结界、羯磨皆止息故”,所谓法灭,一切学处,戒,跟结界、羯磨等等法都消灭了,都没有了,那么戒体也没有了。那么这个,世亲论主有看法,这下边要说。
犯二如负财者,萨婆多宗,释犯重不舍戒也。所以然者,非犯一边,一切律仪,应遍舍故。如犯僧残等,亦不舍戒也。然有二名,谓持犯戒,如有财者,负他债时,名为富人及负债者,犯戒亦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