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盡的時候,戒體也就沒有了。
迦濕彌羅說,“犯二如負財”。迦濕彌羅就是有部,他們就這麼說,跟經部不一樣。經部跟我們四分律一樣,它說犯了一個根本戒,就是舍戒了,戒體就沒有了。而迦濕彌羅有部認爲,犯了根本戒之後,等于說戒體還在,但是犯了大罪,“如負財”,等于說有錢的人,錢固然還有,但是他另外欠了一筆大債,那一方面是欠債,一方面還是有錢。那麼就是說戒體沒有舍完了,他還算沒有舍戒的,這是有部跟經部不同。
釋曰:前四句有宗,第五句經部,第六句法密宗,後兩句有宗通難。
“釋曰:前四句有宗,第五句經部,第六句法密宗”,前面四句是有部的說法,舍戒如何舍。第五句“有說由犯重”,是經部的說法。第六句,法密部的說法。最後兩句,有宗通難。有部宗它的說法,就是犯了根本之後,到底有沒有戒,它解釋它的問題。
言調伏者,意顯律儀,由此能令根調伏故。除近住戒,所余律儀,由四緣舍。一、由故舍者,須具叁緣:一由意樂,厭戒心故;二對有解人,相領解故;叁發有表業,謂陳舍辭,違受表故。
先說“舍別解調伏”,調伏就是戒,就是律儀。“由此能令根調伏故”,所謂律儀能不做壞事,使根調伏,根能夠調柔聽話,不去追求煩惱,也叫調伏。
“除近住戒,所余律儀,由四緣舍”,近住戒以外,就是八關齋戒多一個,它一天一夜過了,就舍戒。其它七種,就是有四個條件,四個緣舍戒。哪四個緣?
“一由故舍者,須具叁緣”,故舍就是你安心舍戒,自己願意舍戒的,但是這個舍戒,不是隨便就舍得了的,有叁個因緣。
“一由意樂,厭戒心故”,自己心裏不願意受戒了,厭戒心,心裏討厭這個事情不想搞了,那麼是內心,這是一個重要條件。如果強迫你說,心裏並沒有舍,那也條件不具。在文革的時候,就是強迫大家說要舍戒、舍戒,還要居士喊口號。那時當然你不喊也可以,你抓個手舉在那裏,嘴裏說一個南無阿彌陀佛,他也不知你,那麼多人,他也不知道你說啥東西。但是,你心裏不想舍,你就是嘴裏喊了,也不算舍戒。
第二,“對有解人相領解故”,你要舍戒,決定要對人說。有的人說要對他的戒師說,這不一定。只要能懂你的話,你說你舍戒了,他聽懂了,那就行了,不一定要向受戒的師父去說。
第叁,“發有表業”,決定要自己要說,要現出那個樣子來,有表業。“謂陳舍辭”,自己要說舍戒的話,如果你不說,那也不行。
這叁個條件裏邊,少一個,舍戒的因緣就不具足。
“謂陳舍辭”,陳,就是自己說了舍的話。“違受表故”,受戒的時候,自己說,能持、能持,要受戒;現在你要舍戒的時候,自己也要說自己舍戒。這個兩個,一個是要受,一個是要舍,相違的,跟那個受的表業相違背的,這樣子說了之後,就把那個沖掉了。否則的話,那個影響還消滅不了。
叁緣有阙,舍戒不成。非唯起心,謂在夢中,舍不成故;非唯起表,癡狂心等,不成舍故;非唯此二,對傍生等,舍不成故。故具此叁,方成故舍。
“叁緣有阙,舍戒不成”,叁個緣缺一個,舍戒就舍不了,, 所以說有的人,他還俗了,如果你舍戒的手續沒有做,成了家了,那就犯根本大戒,不得了的,一定要舍了戒之後才行。那舍了戒之後,戒沒有了,戒沒有了,這些就不犯了。普通在家人,只要不犯邪淫,就不算犯戒的。這裏邊說,叁個緣一定要具足。
“非唯起心,謂在夢中,舍不成故”,單是起個心念頭,這個不能叫舍。假使你做夢,你說你舍戒了,人家也不知道,你夢裏一個人在做,那麼這不算舍。夢裏舍戒,不算舍戒。
“非唯起表,癡狂心等”,單是說“要舍戒、要舍戒”這個話,心裏沒有那個事,也沒有人聽懂你的話,那麼也不算舍。癡狂心,舉個例,他發狂了,就是神經病了,他自己說舍戒舍戒,這個也不算舍。因爲他心裏根本對舍戒這個事情糊裏糊塗了,不算舍。
“非唯此二,對傍生等,舍不成故”,不但是這兩個要做到,一個是要起心,一個要說那個舍戒的話。假使你對了,對方他不懂你的話,“對傍生等”,你對一個狗,你說你舍戒了,對它說,說了半天,它不懂你什麼話,那也不成舍。假使來一個海外的一個高鼻子,你跟他說你舍戒,他是歐洲人,你給他說漢話,他又不懂。那麼雖然你對他說了很多,你要舍戒了什麼東西,心裏也起了舍戒心,也說了舍戒的話,但是對的是歐洲人,你的話他一句也不懂,那麼也不能舍戒。你是廣東人,對一個普通人說話,叽裏嘩啦,人家又不懂你的話,那也不成舍,一定要對方理解,才能舍戒。
“故具此叁,方成故舍”,這叁個條件具足,才算舍戒,“成故舍”。一般的人,當然以不舍戒爲好了,盡量不要舍戒。萬一像文革這樣的情況之下,有些人,他要還俗了,那麼舍戒的手續一定要辦夠,不要糊裏糊塗,回去成家去了,那麼你戒還沒有舍,你成了家了,不得了。舍了之後,問題不大,將來還是可以重新出家,也沒關系,但是,能夠不舍是最好。
我們以前在溫州,有幾個臺灣的居士來了,第一句話就是:舍過戒沒有?這個一般都是文革裏邊舍過戒,很多人舍過戒的。他問你舍過戒沒有,你說沒有舍過,他就恭敬得不得了。你舍過戒,他對你就不大恭敬了。這個就是說不舍戒的人,畢竟是好一點。
二、由命終者,戒依身得,所依舍時,戒隨舍故。
第二種舍戒,“由命終”。“戒依身得,所依舍時,戒隨舍故”,你得戒的時候,就靠你這個身得的,你發的願也是盡形壽,所以說這個所依的身舍掉的時候,這個戒也就沒有了,也舍了。
叁、由二形俱生者,謂男女根生,由所依變,心隨變故,又二形人,非戒依故。
第叁,“由二形俱生”,二形就是男女根,由男女根生,他是變了形了,成了一個二形人。“由所依變,心隨變故”,所依的身體變掉了,那麼心也變掉了。
二形人,“非戒依故”,二形身不是戒所依的體,所以說,成了二形之後,戒體就沒有了。二形人不能受戒,這個很重要。所以真正受大戒的時候,本來照原來的規矩,要察看的,是不是二形。根支不具的,不能受戒的。那麼假使現在,就是變通辦法,就是問,自己老實說,沒有那些情況的,可以受。但是這個裏邊也不可避免有的人打妄語。我們在五薹山的時候就有一位,他就是開始沒有說,後來他受了戒以後,自己說了。那麼這個,當然了,也不得戒了,男根不具的。那麼二形的當然更不行了。
四、由斷善根者,戒依心發,善心既斷,戒亦隨舍。
第四,“由斷善根”。“戒依心發,善心既斷,戒亦隨舍”,戒是根據,重點是自己發心了,發心是從善心上發的戒。善根斷掉了,這個根子抽掉了,那麼戒體也就沒有了。
那麼斷善根怎麼斷呢?上品的邪見,斷善根,就是撥無因果。如果起了上品的邪見的話,斷了善根,那你什麼戒都沒有了。
五、由夜盡者,戒期限過故。
第五,“由夜盡”,這是八關齋戒。“戒期限過故舍”,戒體的期限已經過掉,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,那麼盡夜,一日一夜過掉了之後,這個戒也舍了。所以說八關齋戒,要受的話,每天要受,因爲它是戒的期限只有一天一夜了,一天一夜過了,這個戒體就沒有了。如果再要受的話,重新又來。“戒期限過故”,近住戒是一個特殊的,其它的戒都是盡形壽,前面四個緣;近住戒,再加一個緣,是時間過了,一夜過了,就舍。
舍近住戒,由上五緣,所余律儀,唯由四緣舍,謂除夜盡。總論別解脫由五緣舍。
“舍近住戒,由上五緣,所余律儀,唯由四緣舍”,舍近住戒由上五緣,近住戒要舍了,有上面五個緣。
“所余律儀,唯由四緣”,祗有四個緣舍。“謂除夜盡”,就是前面五個裏邊,除了最後一個夜盡。
那麼這個《俱舍》的文字,這個標點你們大家看了,都是四個字,基本上四個字,所以這裏,戒期限故,這是多一個字,這個“故”是虛詞,多一個。“舍近住戒,由上五緣,所余律儀,唯由四緣舍”,那麼差不多是四個字,有的時候加一個字,五個字。“謂除夜盡”,其它的戒,少一個緣,只有四緣,就是除了夜盡。
“總論別解脫,由五緣舍”,總的來說,別解脫戒五個緣舍,這個要記住。舍戒有幾個緣?故舍、命終、二形生、斷善根,八關齋戒再加一個夜盡。
下邊是各個部派的不同,他也廣列了一下。
有說由犯重者,經部師雲,于四重禁,若隨犯一,亦舍勤策及苾刍戒。
“有說由犯重”,這個四分律也有,犯了根本戒就舍戒,戒體就沒有了。經部師也這麼說的,“經部師雲,于四重禁,若隨犯一,亦舍勤策及苾刍戒”,不但是苾刍,沙彌也是,根本戒一犯,就驅擯,就是戒體沒有了。勤策戒也好,苾刍戒也好,四個重禁,殺盜淫妄,隨犯一個,戒體就沒有了。這是經部的說法,跟我們四分律是相同的。
余說由法滅者,法密部宗,正法滅時,舍別解脫戒。以法滅時,一切學處、結界、羯磨皆止息故。
“余說由法滅者”,這是法密部,法密部的法就是佛法僧的法,密是秘密的密,不是滅掉的滅,秘密的密。法密部,法密部宗,“正法滅時”,正法滅盡的時候,別解脫戒的戒體也沒有了,就是正法滅掉之後,所以苾刍戒也不成爲苾刍了。一方面是“一切學處、結界、羯磨皆止息故”,所謂法滅,一切學處,戒,跟結界、羯磨等等法都消滅了,都沒有了,那麼戒體也沒有了。那麼這個,世親論主有看法,這下邊要說。
犯二如負財者,薩婆多宗,釋犯重不舍戒也。所以然者,非犯一邊,一切律儀,應遍舍故。如犯僧殘等,亦不舍戒也。然有二名,謂持犯戒,如有財者,負他債時,名爲富人及負債者,犯戒亦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