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爾。若于所犯發露悔除,名具屍羅,不名犯戒,如還債者但名富人。
那麼下邊有部說“犯二如負財”,這是跟經部的犯了根本戒就沒有戒體,看法不一樣。“薩婆多宗,釋犯重不舍戒也”,薩婆多宗,就是有部認爲犯了根本戒並沒有把戒體舍掉,只不過是犯了一個大戒就完了。
“所以然者”,爲什麼原因?“非犯一邊,一切律儀,應遍舍故”,他不是犯了一個邊罪(邊就是一個邊罪,就是重罪了),不是犯了一個邊罪,就把一切的戒全部舍完,“如犯僧殘等”,也不舍戒。好比說,犯僧殘了,或者等等,波羅夷之類的,並不舍戒,只是犯了個戒就完了。
“然有二名”,但是這個苾刍卻是有兩個名字,“謂持犯戒”,又是持戒,持那些沒有犯的戒,又是犯戒,犯了根本戒,所以他的名字叫持犯戒。
“如有財者,負他債時,名爲富人及負債者,犯戒亦爾”,這個打個比喻,假使有錢的一個財主,他做生意,欠了一大筆債,固然那邊負了一筆債,但是,這邊他還是一個財主,他錢並不是全部沒有了。如果破了産了,那是沒有錢了,一般就是他一方面是個有錢人,一方面,他還欠人家一筆債,那麼這個是兩邊都有,既是欠債的人,又是一個有錢的人。犯戒的人也這樣,一方面是犯了根本戒,犯戒了,一方面其它的戒沒有犯,也是叫持戒,又持又犯。這是有部的說法,一般都不釆取這個。後來一般都是釆取犯了根本戒就驅擯了,戒體就沒有了。
“若于所犯,發露悔除,名具屍羅,不名犯戒”,假使有犯的話,“犯戒亦爾”,犯戒也一樣,假使你犯了之後,只要發露悔除,名具屍羅,不名犯戒。你只要發露,如法地忏悔之後,還是叫具屍羅,具足戒的,那就不叫犯戒了,就是犯戒可以忏悔的。“如還債者但名富人”,假使一個有錢人,把債還掉了,他不叫欠債的人了,但是叫有錢的富人了。
那麼這個,經部跟四分律(四分律是昙無德部),也有它的依據,認爲這個根本戒是不能忏悔的。那麼怎麼忏呢?有一個特殊的開許就是說,波羅夷忏也可以,那就是說,當犯了根本之後,不覆藏,馬上就發露忏悔,那麼這個忏悔之後,那就是永遠地剝奪一切苾刍的權利,在沙彌之前,苾刍之後,總是在後頭,終身不能做師承,不能收徒弟,只是毫無意思、勉勉強強地維持一個名字。如果你覆藏了,後來才發露的,那不行了,那就驅擯了。
今略敘兩宗。經部宗所以言犯重舍戒者,以世尊言,若犯重者,非釋迦子,害沙門性,破苾刍體,壞滅墮落,立他勝名波羅陀夷,此雲他勝。惡法名他,他來勝己也。世尊既言非釋迦子等,明知舍戒也。
“今略敘兩宗”,現在,簡單地講一講兩宗的不同。
“經部宗所以言犯重舍戒者,以世尊言,若犯重者,非釋迦子,害沙門性,破苾刍體,壞滅墮落,立他勝名。世尊既言非釋迦子等,明知舍戒也”,這是經部的依據。經部認爲犯了根本戒就是舍戒了,沒有戒體了。因爲根據佛說的,經裏邊佛親口這麼說過的,假使犯了根本的重罪的人,他不是釋迦子,就不是佛的子,不能屬于佛門裏的人,“害沙門性”,把沙門性害掉了,就是說再沒有沙門性了。
什麼叫沙門性?我們經常看到沙門這個字,到底沙門指什麼?沙門,一般外道的出家人都叫沙門,那麼佛也叫沙門。大家就可以回憶,佛在才出家的時候,出家的初期,成道之後,人家叫大沙門的,都叫他大沙門。沙門就是說有無漏道的人叫沙門,真正的說,有了無漏道的,這就是沙門,那麼能夠斷煩惱的。從這個意義來說,那沙門只是佛教裏邊的,外道不能得無漏道,也不能斷煩惱。
那麼既然是佛說了,害沙門性,沙門的性也就沒有了,也不是佛的子,就是不是釋迦子,不能稱佛的弟子了。“破苾刍體”,苾刍的體也破掉了。“壞滅墮落”,他的戒壞滅,墮落,墮叁惡道了。“立他勝名”,安個名字叫他勝,就是煩惱打勝了,他自己敗掉了。
“世尊既言,非釋子等”,佛既然說,犯了根本律儀就不是釋子,沙門性也沒有了,苾刍體也沒有了,壞滅墮落,將來要墮落叁惡道的,他勝,煩惱打勝了,他是敗掉的,這樣子,既然這樣說,明知道這是舍戒了,戒體沒有了。那麼是經部的依據。
這個小字,“波羅陀夷,此雲他勝”,波羅陀夷的意思就是他勝。“惡法名他”,煩惱惡,這是他,“他來勝己”,煩惱打勝了,他自己敗掉了,等于說給敵人打敗了,就是完了,苾刍體都沒有了。
有宗通雲:此經中言,非苾刍者,謂非勝義苾刍。勝義苾刍,是諸聖人,由犯重故,不成聖果故,言非苾刍。
“有部通雲”,有部的解釋。“此經中言,非苾刍者,謂非勝義苾刍。勝義苾刍,是諸聖人,由犯重故,不成聖果故,言非苾刍”,那麼有部怎麼解釋呢?釋迦牟尼世尊,他說的非釋子、非苾刍等等,苾刍有好幾種了,它說不是勝義苾刍。什麼叫勝義苾刍?聖者是勝義苾刍。犯了根本罪的人,他這一輩子不能成聖果的,所以說,不能作勝義苾刍了。從這個密意,佛說非苾刍,並不是說他苾刍體沒有了,這是有部的解釋。
又經部引律,明四苾刍:一名相似苾刍謂俗人假名苾刍也,二自稱苾刍謂犯重自稱苾刍也,叁乞丐苾刍謂出家人以乞自活,四破惑苾刍謂聖人也。律文既說犯重,非是苾刍,名自稱苾刍,故知舍戒也。
“又經部引律,明四苾刍”,經部根據律藏,說苾刍分四種。
“一名相似苾刍”,“謂俗人假名苾刍”,相似苾刍表面上看是個苾刍,實際上不是苾刍,是世俗的人冒充的苾刍。
第二是自稱苾刍,就是犯重的,自己還以爲是苾刍,實際上苾刍體沒有了。
第叁是乞丐苾刍,出家人以行乞爲生活的,正規的苾刍。
第四是破惑苾刍,聖者,煩惱破掉的,斷了煩惱的苾刍。
“律文既說犯重,非是苾刍,名自稱苾刍,故知舍戒也”,(87B)經部根據律部裏邊有四種苾刍,犯重苾刍叫自稱苾刍,自稱苾刍根本不是苾刍了,自以爲是苾刍,人家已經不承認,所以說,既然說自稱苾刍,那當然是沒有戒體,自己稱自己是苾刍,客觀上戒體沒有了。那麼經部就是說犯重的是舍戒的。
又有宗引經,證不舍戒,如世尊說:純陀當知,沙門有四,更無第五。所言四者:一勝道沙門謂佛獨覺,自然覺故,二示道沙門謂舍利弗,說法示道故也,叁命道沙門阿難以戒定慧爲命故也,四汙道沙門犯重苾刍也,律雲摩诃羅,謂老苾刍喜盜他物也。此經既說犯重,名汙道,仍號沙門,明知有戒。
有宗又要跟他辯論。“又有宗引經,證不舍戒,如世尊說”,有部也引了一些佛的話,佛說的,“純陀當知”,純陀是一個人的名字。“沙門有四”,他說沙門也有四種。“更無第五”,只有四種,沒有第五種。
“所言四者”,哪裏四種呢?“一勝道沙門”,佛、獨覺,這是勝道沙門。第二,“示道沙門”,是舍利弗,能夠說法教化的,叫示道沙門。第叁是“命道沙門”,阿難以戒定慧爲命的,這是以阿難舉個例,還有很多苾刍,以戒定慧爲命的,就是還沒有去給人家說法示道,自己能夠勤修戒定慧的,叫命道沙門。第四種,“汙道沙門”,犯重罪的苾刍,汙道。“律雲摩诃羅,謂老苾刍喜盜他物也”,這個戒律上有個叫摩诃羅,這個老苾刍,他歡喜偷人家東西的,就是犯根本的盜戒的,叫汙道苾刍,那是把這個道染汙了。“此經既說犯重,名汙道,仍號沙門,明知有戒”,那個經裏邊說,犯根本罪的汙道沙門,還是叫沙門,那麼明明知道他沙門的體還在,不過是染汙了。
經部通雲:相似沙門,名爲沙門,非有戒體名沙門也。
“經部通雲:相似沙門,名爲沙門,非有戒體名沙門也”,經部的意思,汙道沙門跟相似沙門一樣的,雖然有沙門的名字,但不是沙門,它不過是相似的沙門,不是真的沙門。那汙道沙門也同樣,雖然名字叫沙門,但是實際上已經汙了,道已經汙掉了,戒體沒有了,不能叫苾刍了。
詳論主意,經部爲正。故論主調有宗言:若如是人,猶有苾刍性,應自歸敬禮,如是類苾刍。
“詳論主意,經部爲正”,那麼他們辯論了很多了,往複地辯論,世親菩薩釆取哪一家的?從《俱舍論》裏邊仔細觀察,“詳”,就是仔細一觀察,論主的意思,好象是以經部的說法爲正。
“故論主調有宗言:若如是人,猶有苾刍性,應自歸敬禮,如是類苾刍”,這個在《俱舍論》裏邊,論主他“調有宗”,就是嘲笑有宗,調弄有宗,有這麼一句話,他說如是人,象這樣破了戒的人,還有苾刍性的話,還能夠叫苾刍的話,那麼你歸依叁寶的話,你也去歸依那些人了,歸依那些破戒的人去了。哪個去歸依這些人呢?當然這是一種嘲笑的話了。
那麼這是對于有部認爲犯了根本戒還有戒體,仍舊叫苾刍的話,世親菩薩是不贊成的。他說如果這些人還有戒體的話,那麼你歸依叁寶,這些人也歸依在裏邊了,你也歸依這些苾刍去了。他的意思就是說,破了戒的苾刍不是苾刍了,歸依叁寶,沒有他的份,他不在裏邊。我們記得上海有一次,有一個居士他要說那苾刍的過失,人家說你居士不能說過失。他說他已經破了戒,根本不是苾刍了,可以說。這個大家看看,到底有沒有道理噢?
前法密宗,論主破雲:正法滅時,雖無一切結界、羯磨及毗奈耶,未得律儀,無新得理,而先得者,亦無舍義。
“前法密宗”,那麼法密宗說的話,就是說當法滅的時候,羯磨、學處、說戒了,這些都沒有了,這個時候,苾刍體也沒有了。這個世親論主也有看法,認爲不對頭。
“論主破雲”,論主破它說,“正法滅時,雖無一切結界、羯磨及毗奈耶,未得律儀,無新得理,而先得者,亦無舍義”,他說正法滅掉了,一切結界也好,羯磨也好,毗奈耶戒也好,都沒有了。結界、羯磨就是得戒了。你要受戒,你要結界,結界之後如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