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5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尔。若于所犯发露悔除,名具尸罗,不名犯戒,如还债者但名富人。

  那么下边有部说“犯二如负财”,这是跟经部的犯了根本戒就没有戒体,看法不一样。“萨婆多宗,释犯重不舍戒也”,萨婆多宗,就是有部认为犯了根本戒并没有把戒体舍掉,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大戒就完了。

  “所以然者”,为什么原因?“非犯一边,一切律仪,应遍舍故”,他不是犯了一个边罪(边就是一个边罪,就是重罪了),不是犯了一个边罪,就把一切的戒全部舍完,“如犯僧残等”,也不舍戒。好比说,犯僧残了,或者等等,波罗夷之类的,并不舍戒,只是犯了个戒就完了。

  “然有二名”,但是这个苾刍却是有两个名字,“谓持犯戒”,又是持戒,持那些没有犯的戒,又是犯戒,犯了根本戒,所以他的名字叫持犯戒。

  “如有财者,负他债时,名为富人及负债者,犯戒亦尔”,这个打个比喻,假使有钱的一个财主,他做生意,欠了一大笔债,固然那边负了一笔债,但是,这边他还是一个财主,他钱并不是全部没有了。如果破了产了,那是没有钱了,一般就是他一方面是个有钱人,一方面,他还欠人家一笔债,那么这个是两边都有,既是欠债的人,又是一个有钱的人。犯戒的人也这样,一方面是犯了根本戒,犯戒了,一方面其它的戒没有犯,也是叫持戒,又持又犯。这是有部的说法,一般都不釆取这个。后来一般都是釆取犯了根本戒就驱摈了,戒体就没有了。

  “若于所犯,发露悔除,名具尸罗,不名犯戒”,假使有犯的话,“犯戒亦尔”,犯戒也一样,假使你犯了之后,只要发露悔除,名具尸罗,不名犯戒。你只要发露,如法地忏悔之后,还是叫具尸罗,具足戒的,那就不叫犯戒了,就是犯戒可以忏悔的。“如还债者但名富人”,假使一个有钱人,把债还掉了,他不叫欠债的人了,但是叫有钱的富人了。

  那么这个,经部跟四分律(四分律是昙无德部),也有它的依据,认为这个根本戒是不能忏悔的。那么怎么忏呢?有一个特殊的开许就是说,波罗夷忏也可以,那就是说,当犯了根本之后,不覆藏,马上就发露忏悔,那么这个忏悔之后,那就是永远地剥夺一切苾刍的权利,在沙弥之前,苾刍之后,总是在后头,终身不能做师承,不能收徒弟,只是毫无意思、勉勉强强地维持一个名字。如果你覆藏了,后来才发露的,那不行了,那就驱摈了。

  

  今略叙两宗。经部宗所以言犯重舍戒者,以世尊言,若犯重者,非释迦子,害沙门性,破苾刍体,坏灭堕落,立他胜名波罗陀夷,此云他胜。恶法名他,他来胜己也。世尊既言非释迦子等,明知舍戒也。

  “今略叙两宗”,现在,简单地讲一讲两宗的不同。

  “经部宗所以言犯重舍戒者,以世尊言,若犯重者,非释迦子,害沙门性,破苾刍体,坏灭堕落,立他胜名。世尊既言非释迦子等,明知舍戒也”,这是经部的依据。经部认为犯了根本戒就是舍戒了,没有戒体了。因为根据佛说的,经里边佛亲口这么说过的,假使犯了根本的重罪的人,他不是释迦子,就不是佛的子,不能属于佛门里的人,“害沙门性”,把沙门性害掉了,就是说再没有沙门性了。

  什么叫沙门性?我们经常看到沙门这个字,到底沙门指什么?沙门,一般外道的出家人都叫沙门,那么佛也叫沙门。大家就可以回忆,佛在才出家的时候,出家的初期,成道之后,人家叫大沙门的,都叫他大沙门。沙门就是说有无漏道的人叫沙门,真正的说,有了无漏道的,这就是沙门,那么能够断烦恼的。从这个意义来说,那沙门只是佛教里边的,外道不能得无漏道,也不能断烦恼。

  那么既然是佛说了,害沙门性,沙门的性也就没有了,也不是佛的子,就是不是释迦子,不能称佛的弟子了。“破苾刍体”,苾刍的体也破掉了。“坏灭堕落”,他的戒坏灭,堕落,堕三恶道了。“立他胜名”,安个名字叫他胜,就是烦恼打胜了,他自己败掉了。

  “世尊既言,非释子等”,佛既然说,犯了根本律仪就不是释子,沙门性也没有了,苾刍体也没有了,坏灭堕落,将来要堕落三恶道的,他胜,烦恼打胜了,他是败掉的,这样子,既然这样说,明知道这是舍戒了,戒体没有了。那么是经部的依据。

  这个小字,“波罗陀夷,此云他胜”,波罗陀夷的意思就是他胜。“恶法名他”,烦恼恶,这是他,“他来胜己”,烦恼打胜了,他自己败掉了,等于说给敌人打败了,就是完了,苾刍体都没有了。

  

  有宗通云:此经中言,非苾刍者,谓非胜义苾刍。胜义苾刍,是诸圣人,由犯重故,不成圣果故,言非苾刍。

  “有部通云”,有部的解释。“此经中言,非苾刍者,谓非胜义苾刍。胜义苾刍,是诸圣人,由犯重故,不成圣果故,言非苾刍”,那么有部怎么解释呢?释迦牟尼世尊,他说的非释子、非苾刍等等,苾刍有好几种了,它说不是胜义苾刍。什么叫胜义苾刍?圣者是胜义苾刍。犯了根本罪的人,他这一辈子不能成圣果的,所以说,不能作胜义苾刍了。从这个密意,佛说非苾刍,并不是说他苾刍体没有了,这是有部的解释。

  

  又经部引律,明四苾刍:一名相似苾刍谓俗人假名苾刍也,二自称苾刍谓犯重自称苾刍也,三乞丐苾刍谓出家人以乞自活,四破惑苾刍谓圣人也。律文既说犯重,非是苾刍,名自称苾刍,故知舍戒也。

  “又经部引律,明四苾刍”,经部根据律藏,说苾刍分四种。

  “一名相似苾刍”,“谓俗人假名苾刍”,相似苾刍表面上看是个苾刍,实际上不是苾刍,是世俗的人冒充的苾刍。

  第二是自称苾刍,就是犯重的,自己还以为是苾刍,实际上苾刍体没有了。

  第三是乞丐苾刍,出家人以行乞为生活的,正规的苾刍。

  第四是破惑苾刍,圣者,烦恼破掉的,断了烦恼的苾刍。

  “律文既说犯重,非是苾刍,名自称苾刍,故知舍戒也”,(87B)经部根据律部里边有四种苾刍,犯重苾刍叫自称苾刍,自称苾刍根本不是苾刍了,自以为是苾刍,人家已经不承认,所以说,既然说自称苾刍,那当然是没有戒体,自己称自己是苾刍,客观上戒体没有了。那么经部就是说犯重的是舍戒的。

  

  又有宗引经,证不舍戒,如世尊说:纯陀当知,沙门有四,更无第五。所言四者:一胜道沙门谓佛独觉,自然觉故,二示道沙门谓舍利弗,说法示道故也,三命道沙门阿难以戒定慧为命故也,四污道沙门犯重苾刍也,律云摩诃罗,谓老苾刍喜盗他物也。此经既说犯重,名污道,仍号沙门,明知有戒。

  有宗又要跟他辩论。“又有宗引经,证不舍戒,如世尊说”,有部也引了一些佛的话,佛说的,“纯陀当知”,纯陀是一个人的名字。“沙门有四”,他说沙门也有四种。“更无第五”,只有四种,没有第五种。

  “所言四者”,哪里四种呢?“一胜道沙门”,佛、独觉,这是胜道沙门。第二,“示道沙门”,是舍利弗,能够说法教化的,叫示道沙门。第三是“命道沙门”,阿难以戒定慧为命的,这是以阿难举个例,还有很多苾刍,以戒定慧为命的,就是还没有去给人家说法示道,自己能够勤修戒定慧的,叫命道沙门。第四种,“污道沙门”,犯重罪的苾刍,污道。“律云摩诃罗,谓老苾刍喜盗他物也”,这个戒律上有个叫摩诃罗,这个老苾刍,他欢喜偷人家东西的,就是犯根本的盗戒的,叫污道苾刍,那是把这个道染污了。“此经既说犯重,名污道,仍号沙门,明知有戒”,那个经里边说,犯根本罪的污道沙门,还是叫沙门,那么明明知道他沙门的体还在,不过是染污了。

  

  经部通云:相似沙门,名为沙门,非有戒体名沙门也。

  “经部通云:相似沙门,名为沙门,非有戒体名沙门也”,经部的意思,污道沙门跟相似沙门一样的,虽然有沙门的名字,但不是沙门,它不过是相似的沙门,不是真的沙门。那污道沙门也同样,虽然名字叫沙门,但是实际上已经污了,道已经污掉了,戒体没有了,不能叫苾刍了。

  

  详论主意,经部为正。故论主调有宗言:若如是人,犹有苾刍性,应自归敬礼,如是类苾刍。

  “详论主意,经部为正”,那么他们辩论了很多了,往复地辩论,世亲菩萨釆取哪一家的?从《俱舍论》里边仔细观察,“详”,就是仔细一观察,论主的意思,好象是以经部的说法为正。

  “故论主调有宗言:若如是人,犹有苾刍性,应自归敬礼,如是类苾刍”,这个在《俱舍论》里边,论主他“调有宗”,就是嘲笑有宗,调弄有宗,有这么一句话,他说如是人,象这样破了戒的人,还有苾刍性的话,还能够叫苾刍的话,那么你归依三宝的话,你也去归依那些人了,归依那些破戒的人去了。哪个去归依这些人呢?当然这是一种嘲笑的话了。

  那么这是对于有部认为犯了根本戒还有戒体,仍旧叫苾刍的话,世亲菩萨是不赞成的。他说如果这些人还有戒体的话,那么你归依三宝,这些人也归依在里边了,你也归依这些苾刍去了。他的意思就是说,破了戒的苾刍不是苾刍了,归依三宝,没有他的份,他不在里边。我们记得上海有一次,有一个居士他要说那苾刍的过失,人家说你居士不能说过失。他说他已经破了戒,根本不是苾刍了,可以说。这个大家看看,到底有没有道理噢?

  

  前法密宗,论主破云:正法灭时,虽无一切结界、羯磨及毗奈耶,未得律仪,无新得理,而先得者,亦无舍义。

  “前法密宗”,那么法密宗说的话,就是说当法灭的时候,羯磨、学处、说戒了,这些都没有了,这个时候,苾刍体也没有了。这个世亲论主也有看法,认为不对头。

  “论主破云”,论主破它说,“正法灭时,虽无一切结界、羯磨及毗奈耶,未得律仪,无新得理,而先得者,亦无舍义”,他说正法灭掉了,一切结界也好,羯磨也好,毗奈耶戒也好,都没有了。结界、羯磨就是得戒了。你要受戒,你要结界,结界之后如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