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5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等”。“斷罪”,是大理等。這些就是說,判刑的官。這些判罪的官也是屬于這個什麼?屬于這些下賤,這個惡律儀的。這個我們一般認爲做個官,法官什麼,這個很大,這個官好象是了不得,在佛教看起來是不律儀的。這麼還有惡王,這個惡王就是非法治國的,一些殘酷的,像以前秦始皇之類的,那麼這些都是屬于不律儀的範圍之內的。至于這一類人,他身上都有不律儀、惡戒,都有這個東西。

  這裏也補充一下就是說,“有情支非因”,它不是一切因,那就是什麼呢?假使你下品的心得了不律儀之後,就是後來用上品的心做壞事,這個不律儀還是下品的,但是在做的上品的壞事,成就一個上品的什麼?處中律儀,業道,上品業道是有的,但是這個這個惡戒還是原來的下品,這個不改的。所以說它的因不是一切的,得了不律儀之後,哪個心得到的,就是哪一品的。

  (87A)下邊第叁。第叁個很長,今天不一定講得完,但是我們把它開個端,把這個問題提出來。

  

   己叁 明得惡處中

  從此第叁,明得惡處中。論雲:已說從彼得不律儀。得不律儀及余無表,雲何方便?未說當說余無表者,謂處中也。頌曰:

  諸得不律儀 由作及誓受 得所余無表 由田受重行

  釋曰:上兩句,得惡戒方便;下兩句,得處中方便。得不律儀,由二種因:一者由作,二者由誓受。

  “從此第叁,明得惡處中”,前面律儀怎樣子得的,講了很多,惡律儀跟處中律儀如何得?“論雲:已說從彼得不律儀,得不律儀及余無表,雲何方便?未說當說”,前面已經帶便地說了一些,得不律儀的,它的支、因、有情的關系,那麼得不律儀跟其它的無表,就是處中無表,它雲何方便還沒有說了,這個要說。“余無表者”,就是指處中律儀。

  “頌曰:諸得不律儀,由作及誓受,得所余無表,由田受重行”,這個一段很容易,就是說你律儀,要從師,從他教,從師那裏經過羯磨等等得到的,定共戒、道共戒,得了定、得了道之後得到的,那麼不律儀是怎麼得的?處中律儀又是怎麼得的?這個得的方便還沒有說過,這裏要補充說一下。下邊就是說,得不律儀,“由作”,這個壞事,你開始做了,就得了;或者“誓受”,你發誓,這一輩子要做這個壞事的,那不律儀就産生了。那麼得處中無表,得所余無表就是處中無表,律儀講過了,不律儀也講了,余下的處中無表。“由田受重行”,田,對方是福田是重的,或者是這個受,自己發的願,自己起的誓願這個重的,那都可以發處中律儀,這個下邊要說。我們看,今天可能講得完,因爲這很容易。

  “釋曰:上兩句,得惡戒方便”,“諸得不律儀,由作及誓受”,這是得惡戒的方便。下面兩句得處中律儀的方便,怎樣子得到處中律儀,就是下面兩句。

  “得不律儀,由二種因。一者由作,二者由誓受”,一個由作,一個是由誓受。

  

  由作者,謂彼生在不律儀家,初作殺等,起加行時,便發惡戒。謂生屠家,少小見殺,起誓心輕,不發惡戒,要作殺等,得不律儀。

  怎麼叫由作呢?“謂彼生在不律儀家,初作殺等,起加行時,便發惡戒”,生在不律儀家庭(他們世間的那些職業),開始操作那個職業的時候,才起加行的時候,惡戒就起了。具體說,“謂生屠家”,假使生在殺豬殺羊的家裏,“少小見殺,起誓心輕,不發惡戒”,年紀小的時候,看他父母在殺,這個時候,他沒有發很重的誓心,這個時候惡戒不發的,等到他長大一點了,他要做他父母的工作,操這個職業,親手要去殺的時候,一開始加行的時候,惡律儀就生起來了。這就是不律儀,由作而生起,只要起加行,就産生不律儀。

  

  二、由誓者,謂生余家,爲活命故,懷殺害心,便發誓言:我從今日,乃至命終,謂我當作如是事業養活自身。起誓心時,便發惡戒。謂生余家,少小已來,未曾見殺,誓心必重,故發惡戒。

  第二個由誓,要發誓。“謂生余家,爲活命故,懷殺害心,便發誓言:我從今日,乃至命終,謂我當作如是事業養活自身。起誓心時,便發惡戒”,這就不是生在那些惡律儀家庭,生在其他人家的,但是他爲了自己的活命,就是爲謀生了,他要做殺害的事情,那麼殺豬殺羊,那麼他發一個誓願,開始從現在開始,乃至命終,這一輩子都是靠這個職業來謀生了。當他發願的時候,惡戒就起了。具體說,他生在余家,就是不是生在不律儀家。“少小已來,未曾見殺”,從小沒有見過殺,因爲從來沒有見過殺,這次要殺了,那要起極大的殷重心才能做得起來,你輕輕的心是做不起的,所以說他一發誓,決定要殺的時候,這個誓心決定重,那個時候就發惡戒,只要發個誓心就起惡戒。不一定要開始殺,沒有殺之前發了誓願了,惡戒就起,跟前面不一樣。前面看殺看慣了,起誓言的話,這個力量很輕,要做的時候才起惡戒。

  那麼惡戒,總有兩種,一個是親自作的時候生惡戒,一個是發了誓言的時候起惡戒。

  

  得所余無表者,余謂余處中無表也。由田受重行者,得處中因也。一者、由田,謂于如是諸福田,所施園林等,彼施無表,初施便生。二者、由受,謂自誓言,若未禮佛,不先食等,于其齋日,誓常施食,但起誓心,便發無表。叁者、由作,謂起如是殷重作意,行善行惡,便發無表。由此叁因,得余無表。

  得處中律儀,“得所余無表者,余謂余處中無表也”,由什麼原因,什麼方便?“由田受重行”,處中律儀的因。

  一是由田,“謂于如是諸福田,所施園林等,彼施無表,初施便生”,這個田,福田就是說父母,或者是叁寶,這個地方,培福的地方,你只要這些地方,你布施園林,或者布施其它東西,供養,因爲這個對方的福田是殊勝,那麼他這個無表色,一開始布施供養的時候,就有處中無表産生,是因爲對方的田是殊勝,就産生處中無表。

  第二個由受,謂自己發誓。假使說,舉個喻,“謂自誓言:若未禮佛,不先食等”,早上起來,不拜佛是不吃早飯的,假使你有這個誓言的。“于其齋日”,或者你在齋日,六齋、八齋,“誓常施食”,在這一天街上要布施飲食的,只要誓心一起,這無表就起了。

  第叁是作,“謂起如是殷重作意,行善行惡,便發無表”,他自己起一個殷重的心,一定要做這個好事,或者做那個壞事,這個時候,“殷重作意”,起無表色。因爲無表色的起,決定要比較力量大的,一個是對方的田重,一個是自己發的誓言,一個是自己起的作意重,那麼這個就可以産生無表。

  “由此叁因,得余無表”,得處中無表,這個就是說,處中無表色,由田、受、作,這叁個都是重的,那麼也可以産生無表色。

  這樣子把律儀的無表怎麼得,不律儀的無表怎麼得,處中律儀的無表怎麼得,全部講好了。那麼今天時間差不多。

  

  

   第七十九講(第226頁上第8行-第229頁上第8行)

  

 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業品的惡戒(不律儀),跟處中律儀,怎麼得的,什麼方便得那個東西。不律儀有兩種。一種是從小生在那些不律儀家的,他做那個事情,開始幹了,就産生不律儀。另外一種,不是在那些家裏長大的,自己發誓,一輩子幹殺生或者其它的不律儀的事情,這個時候就起不律儀的戒。

  處中律儀,它由重的田,這個福田比較重的;另外一個,自己發了誓,發了大的有力的心,發了誓後要做的事情,那麼也生處中律儀;另外一種,就是起殷重作意,做的時候,比較著重地做的這個事情。一個是起誓言,一個是做的時候殷重,這些都會起處中律儀,或者善的,或者惡的。

  這是把如何得別解脫戒,如何得不律儀,如何得處中律儀,全部講完了。

  

   丁四 明舍差別

  此下大文第四,明舍差別。就中:一、舍別解脫,二、舍定道戒,叁、舍不律儀,四、舍處中,五、舍諸非色。

  下邊是舍,得了之後,如何舍。舍也分叁種,律儀如何舍,不律儀跟處中律儀如何舍。

  “此下大文第四,明舍差別”,其中第一個舍別解脫,如何舍?第二個定道戒,定共戒、道共戒如何舍?第叁個,舍不律儀如何舍?最後的處中律儀如何舍?那麼舍諸非色,另外再加一個。

  

   戊一 舍別解脫

  此下第一,明舍別解脫。論雲:如是已說得律儀等。舍律儀等,未說當說。且初,雲何舍別解脫戒?頌曰:

  舍別解調伏 由故舍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

  有說由犯重 余說由法滅 迦濕彌羅說 犯二如負財

  “此下第一,明舍別解脫。論雲:如是已說得律儀等”,別解脫律儀、定共、道共律儀、不律儀、跟處中律儀,得的方式、方便,講完了,下邊講舍的。“舍律儀等,未說當說”,如何舍律儀等?“等”,不律儀之類的,那麼這些還沒有說,現在馬上要說的。“且初”,先說別解脫 ,“雲何舍別解脫戒”。

  “頌曰:舍別解調伏,由故舍命終,及二形俱生,斷善根夜盡。有說由犯重,余說由法滅,迦濕彌羅說,犯二如負財”,這是舍別解脫的一些條件。

  第一,故舍,蓄意要舍了,自己安了心舍的,第一種舍戒。第二,命終舍戒,因爲別解脫戒是盡形壽的,命完了,戒也沒有了。第叁,二形俱生。假使他的根有變化,成了二形人了,那麼這個戒也沒有了,二形不能得戒的。另外一個是斷善根,善根是一切戒的根本,善根都斷掉了,那上邊的那個戒,當然,這個上層建築也就沒有了。第四,夜盡,這是八關齋戒,一天一夜過了之後,那就舍戒。

  下邊是一些不同的說法,“有說由犯重”,這是經部師,他認爲犯了根本戒之後,也就舍戒。

  “余說由法滅”,另外一部,法密部,它認爲到法滅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