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加行。所以說你從現世,又有加行、後起及遮罪而起的戒,這個只能是別解脫戒。定共戒、道共戒不符合它們的條件。這是第一句,只得別解脫戒,不得定共、道共戒。
第二句,就反過來了,只得定共、道共戒,不得別解脫戒。“謂從去來根本業道”,從過去、未來得戒,又從根本業道得戒,這就是把別解脫戒簡去了。別解脫戒,假使現在世的話,根本業道得戒,別解脫的也有。那麼它去來,過去、未來的,根本業道得戒的,那只有定共戒、道共戒,別解脫戒是現在世的,那麼別解脫戒固然也有根本業道了,但是它是現在世的。把這個時間跟它的處所一限製的話,只能是定共、道共戒,不能是別解脫戒。這是第二句,只能得定共、道共戒,不得別解脫戒。這是從過去、未來的,跟根本業道上來發的戒。
第叁句,既得別解脫戒,也得定共、道共戒。那就是從現在世,這是通的。這個根本業道,別解脫戒裏也有它,這個定共、道共戒也有現在世,也是根本業道。“以現世故,得別解脫戒”,是根本故,也可以起定共、道共戒。這是俱句,兩個都有。
第四句,既不得別解脫戒,又不得定共、道共戒。“謂從去來,加行、後起”,過去、未來的加行、後起,中間略掉一個遮罪,從這地方起的,既不是別解脫戒,也不是定共、道共戒,兩個都不是。“謂由去來故”,因爲去來的緣故,過去、未來緣故,沒有別解脫戒。加行、後起、遮罪,那又沒有定共、道共戒,所以第四句,兩個都不是。
那麼這個四料簡,因爲他題目沒有說,看起來好象不知所雲,你把題目一分開來,那根據前面的那些解釋,也很容易配。下邊又是一個問題。
又論雲:非于正得善律儀時,可定有現世惡業道等,是故應言從現處得,理實應言防護未來,定不應言防護過、現。
“又論雲:非于正得善律儀時,可定有現世惡業道等,是故應言從現處得,理實應言防護未來,定不應言防護過現”,這是世親菩薩把它們的差別講完之後,發表他自己的意見。
“論雲”,《俱舍論》裏說,“非于正得善律儀時,可定有現世惡業道等”,他說你正在得到善律儀的時候,就是得了五戒、十戒、苾刍戒的時候,不可能做那些現世的惡業道。因爲得善律儀之後,決定沒有惡業道了。做了惡業道,這個善律儀就破掉了,沒有了,就是說你善律儀還在的時候,就不可以現在世造惡業道。“等”,等是加行、後起、遮罪等等。所以說,這個是不允許,兩個是矛盾的,那麼這應當怎麼說呢?就是說話裏邊有點矛盾。
“是故應言,從現處得”,這個“從現處”,加個“處”的話,那個毛病就沒有了,這個下邊小字要講。
解雲:此文是論主彈前第叁第一句。謂正得善戒,豈有現世惡業道等。等取第一句中加行、後起及遮罪也。彈已正言,是故應言從現處得。此意者,第一第叁句應加處字,義即無妨。謂現在雖無業道等體,而有發業等處,故于業道等處發戒,義無妨也。若論發戒,有通叁世,論其防罪,理應未來,遮不起故。過去已滅,現在已生,不可防也。
“解雲:此文是論主,彈前第叁第一句”,前面第叁第一句,他說有點毛病,就是話裏邊有毛病,他應該要糾正一下。“謂正得善戒,豈有現世惡業道等”,你在得善戒的時候,不可能有惡業道。那麼這個該怎麼說呢?“等取第一句中,加行、後起及遮罪”,“彈已正言”,就是指出他的錯誤以後,就是批評以後,他自己說,那麼該補正,怎麼糾正呢?
“是故應言從現處得”,加個處。“此意者”,這個意什麼呢?第一、第叁句裏邊,應該加一個處字,這個道理就沒有妨礙了。他說現在雖然是無業道等起,而發業道的處所是有的,業道本身是沒有,但是在這個地方可以發業的處還是有的,所以說從現處得,這個話裏邊就沒有毛病。“故于業道等處發戒,義無妨也”,這樣子說,這個理上就沒有矛盾了,沒有這個尾巴給人家抓。那麼這就是說話裏邊的不善巧,世親菩薩認爲要加一個“處”。
那麼這個你們下邊去慢慢地仔細去辨。現在我說了,你們不會懂的,只有把這個話接受之後,經過自己思考,把前後的文仔細深入的去鑽一下,那就發覺,要加個“處”,就沒有毛病了。這是一個問題。
“若論發戒,有通叁世,論其防罪理應未來,遮不起故”,發戒,就是說定共戒、道共戒,對叁世都發戒,過去的——法後得,現在的——法俱得,後來的——法前得。叁世都可以發戒,但是防罪來說,他們前面說要防叁世,這個話有毛病,防罪,這一句話,你過去、現在的罪是不能防的,只能防止未來的不犯。所以說發戒可以通叁世,防罪的話,只能說防未來。你說防叁世的罪,這個話裏邊又有毛病,語病。
所以說,“論其防罪,理應未來,遮不起故”,對未來的罪,遮止它不起。“過去已滅,現在已生,不可防也”,過去的滅都滅掉了,現在的也已經生出來了,你防防什麼?沒什麼好防的。所以說,它這裏前面的一句話,“故心俱戒,亦防叁世”,這個防,他說有問題,只能防未來,不能防叁世;而發戒通叁世,這個可以。
那麼這裏就是說話不要有毛病。這個道理是沒有什麼大的差錯,就是說話的時候,這些用的字有點不大善巧。世親菩薩就指出兩點,一個就是發戒地方,在善律儀的時候,不可能有惡業道等,在那個惡業道處裏邊是可以的,發業道的處所是有的,而本身這個業道,是不會有的。那麼另外一個,這個心俱戒,就是定共戒、道共戒防叁世這個話,有語病,應當說防未來,而戒是通叁世,通叁世而防未來。這是世親菩薩指出的,應該這麼樣子糾正一下比較完整。
己二 明有情支因
從此第二,明有情支因者。論雲:諸有獲得律儀不律儀,從一切有情支因有異不?此定有異。異相雲何?頌曰:
律從諸有情 支因說不定 不律從一切 有情支非因
“從此第二,明有情支因者”,“支”,就是七支,“因”,受戒的心。那麼這些有不同的地方。
“論雲:諸有獲得律儀不律儀,從一切有情支因有異不”,那些人得到律儀戒、不律儀戒的人,從一切有情,他的支、他的因,有沒有差別?支,就是說七支,或者是四支;他的因,發的心,上、中、下,有沒有差別的?
“此定有異”,回答,這個決定有異的。“異相雲何?”那麼他的不同在哪裏?
“頌曰:律從諸有情,支因說不定。不律從一切,有情支非因”,他就是說律儀跟不律儀,它們兩個之間,從一切有情,它裏邊的支、因有沒有差別?那麼律儀跟不律儀兩個,完全不一樣,有差別的。差別在哪裏?
先說律儀的。律儀是從一切有情發戒,它的支、它的因,不一定。
不律儀也從一切有情發戒,但是它的有情支一切,因跟前面不一樣,非一切因。它就是這個惡戒的因,他假使以上品心得了惡戒,那麼以後做了什麼壞事,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還是上品惡戒,如果以下品心發的惡戒,以後即使做了上品的壞事,也是下品的惡戒,惡戒不改的。那麼這個裏邊跟律儀戒有不一樣。
下邊就廣說。那麼看那個頌詞是看不出具體的意思。象這兩段,都比較細致的東西,說難也不難。
我們經常打這個比喻,一團絲線,搞得亂糟糟的,你說把它清理出來,是不是很難的事情?不難。只要你耐心地把一根線的頭抓到,一點一點把它解開來,決定解得開。沒有其它的一個可能性說,這團線是解不開的,不會的。再怎麼樣子,你把它細心的解開了,總會解出一條。完完整整地繞在一個線團上,那就是很好一條線。如果你粗心大意,或者急躁,東扯西扯扯得亂七八糟,那麼打個死疙瘩,那你非剪刀剪不可了,那就斷掉了,不行了。所以像學這一些,你說難得不得了,是沒有辦法學會的。不會的,這個是可以通過的。但是,你說你著急,或者前面的不學,要跳級,那麼你一急躁的話,就亂得亂七八糟,不知所雲,結果就放下,完蛋了,所以這個要耐心。
釋曰:律從諸有情者,從一切有情發律儀故。以于一切有情住善意樂,方發律儀,異則不然,以惡意樂不全息故。
“釋曰:律從諸有情者,一切有情發律儀故”,從一切有情發律儀。我們說持戒,一切有情對象都包在裏邊的。(86B)你說不殺生,一切有情都不殺,不能說某些人殺,某些人不殺的,不可以的。
我們經常聽到有些人,發菩提心也好,持戒也好,“對什麼什麼人我都可以,對這個人我是不行的,這個怨家,我是不能夠對他持戒,或者不能夠對他發菩提心的”。這樣的話,你就根本不發戒,也不能發菩提心。
盡法界的有情,你只要一個不包進去的話,你菩提心就起不來了。菩提心是不能簡別一個的。持戒也一樣的,你說不殺的話,你不能說一切有情我都不殺,只有這個人非殺不可,那不行的。那麼什麼有情的東西都不偷,這個人的東西我要偷的,這個也不行。
“從一切有情發律儀故”,對一切有情都不犯,這才叫律儀。“以于一切有情住善意樂,方發律儀,異則不然”,對一切有情起好的意樂心,那麼沒有例外的,這個才生律儀,所以說律儀是有功德也在這裏。
你說你平時不殺,你沒有看到你恨的東西,你不殺它,這一天你過了,你沒有殺,也沒有偷,也沒有盜,好象你也持了五戒,實際上,你跟這裏不一樣。一個有善的意樂心,對一切有情發誓,絕對不殺你,不殺害你;你這個是根本沒有發誓,你碰到惡的、對你有恨的,你會殺它的,你不過沒有那個緣,沒有殺而已。兩個是差得很遠的。所以說一切有情住了善的意樂心,不去侵犯他,不去偷他的,不去搶他的,那麼才發律儀。
只要是有一點點,不是于一切有情住善意樂的話,“異”,不是這樣的話就不發律儀。“以惡意樂不全息故”,因爲你不是對一切有情起善的意樂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