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老法師,連古代的蕅益大師、蓮池大師了,那些明朝的,全部的否定了。這個恐怕有點過分了。
戊四 明近事戒
己一 明發戒時
從此第四,明近事戒。一、明發戒時,二、會經文,叁、明叁品戒,四、明叁歸體,五、明離邪行,六、明娶妻不犯,七、明離虛诳語,八、明遮飲酒。
“從此第四,明近事戒”,八戒講完了,講五戒。
“一、明發戒時,二、會經文,叁、明叁品戒,四、明叁歸體,五、明離邪行,六、明娶妻不犯,七、明離虛诳語,八、明遮飲酒”,這是五戒裏邊具體的事情,很多,分了八科,一科一科講。
此下第一,明近事律儀。依經部宗:受叁歸,名叁歸近事。後說五戒相,名五戒近事。受叁歸時,未發五戒,于此五戒,隨受多少,皆發得戒。
“此下第一,明近事律儀。依經部宗”,先說經部的,“受叁歸,名叁歸近事。後說五戒相,名五戒近事。受叁歸時,未發五戒,于此五戒,隨受多少,皆發得戒”,這是經部的說法,經部說,受叁歸的時候,也叫近事,這個居士是叁歸居士,叁歸依的居士;受了五戒,跟他說了五戒之後,五戒相給他講了,叫五戒近事,受了五戒的近事。同是一個近事,他不一樣,一個是叁歸的近事,一個是五戒近事,這是經部這麼說。
受叁歸的時候,那時還沒有發五戒。“于此五戒,隨受多少”,五戒酒戒不能不受,其余四條可以受一條、二條、叁條、四條,隨你受多少,都可以。“隨受多少,皆發得戒”,都能夠生起戒體,這是經部的說法。有部就反對它,不對。
&n, bsp;
若薩婆多宗,受叁歸竟,即發五戒。要須五戒,方名近事。
“若薩婆多宗,受叁歸竟,即發五戒”,受了叁歸之後,五戒的體就有了。“要須五戒,方名近事”,沒有五戒的話,不能叫近事。就是說他是叁歸近事,在有部是反對的,單是叁歸的人,不能叫近事的。凡是講近事,決定要有五戒,那麼五戒的戒體,他是生起來了,但是戒相沒有給他說,這是可以的。所以說受了叁歸依之後,本身五戒的戒體已經發了,“即發五戒”。非要五戒的戒體,才能叫近事。所以說,你說叁歸近事,沒有五戒體的話,不能叫近事,而實際上,受叁歸就有五戒的體。
故論雲:如契經說:佛告大名,諸有在家白衣男子,男根成就,歸佛法僧,起殷淨心,發誠谛語,自稱我是邬波索迦此雲近事,願尊憶持,慈悲護念。齊此名曰邬波索迦,爲但受叁歸,即成近事引經起問?
“故論雲:如契經說”,《俱舍論》引了一個經上的話,“佛告大名,諸有在家,白衣男子,男根成就,歸佛法僧,起殷淨心 ,發誠谛語,自稱我是邬波索迦” ,邬波索迦就是近事,這是新譯,以前舊譯是優婆塞,比較更准確的翻譯,叫邬波索迦。“願尊憶持,慈悲護念,齊此名曰邬波索迦”,那麼這個就是引經上的話,要受叁歸,作居士的時候,要怎麼做呢?是這樣子做。“佛告大名”,大名是一個人,他告訴他,假使白衣男子,他要受叁歸作居士,那麼他要怎樣條件呢?
假使有一些,“諸有”,那些白衣的男子,就是在家的男人。“男根成就”,這是決定受戒的人必須男根成就,假使女子的話,女根成就,二根、黃門不能得戒,歸依叁寶就是在有部說,就是要得五戒體的,所以也不能做歸依的事情,要男根成就。“歸佛法僧”,他一心地歸依佛法僧,以佛法僧爲最高的准則,一心依靠、歸投、求救佛法僧。“起殷淨心”,殷勤的、清淨的心。這個我們前面講過,受戒的時候,一定要起這個心,我們講菩薩戒的時候也講過,恭敬、清淨的殷重心。“發誠谛語”,真誠說話,不是嘴裏一套,心裏一套。“發誠谛語”,很真誠、誠實地說這個話。怎麼說?“自稱我是邬波索迦”,自己說自己是居士,是邬波索迦,希望尊(就是世尊,佛)“憶持”,憶念我,慈悲護念我。這樣子說了之後,就叫邬波索迦。
(85A)“爲但受叁歸,即成近事”,這是問題,是不是單受個叁歸就成近事呢?
外國諸師說,唯此即成。經部宗答:唯此叁歸,即成近事也。
“外國諸師說,唯此即成” ,外國諸師指的是經部。經部的論師說,只要受個叁歸,就是近事,不受五戒也可以,也是居士,這是經部的說法。“經部宗答,唯此叁歸,即成近事也”,經部認爲,受了叁歸就可以叫近事,這個近事是叁歸的近事,沒有五戒。
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:離近事律儀,則非近事。有宗義也,要五戒名近事。
“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,離近事律儀,則非近事”,而迦濕彌羅國的那些有部論師,他說離開了近事律儀(五戒)的話,不能叫近事,“則非近事”。“有宗義也”,有部他們的主張,要五戒才能叫近事,那麼這是辯論。
若爾,應與此經相違。經部難也。此大名經,但說叁歸不言五戒也。此不相違,已發戒故。有宗答也。何時發戒。經部征。已上論文。頌曰:
稱近事發戒 說如苾刍等
“若爾,應與此經相違”,照你這麼說,與經相違,佛說受叁歸就是近事,邬波索迦;你怎麼說要受五戒才叫近事呢?所以說,這個是經部有部的辯論,表面上看好象有部錯了,有部跟經兩個不合,但是有部有他的依據。
他說,“此不相違,已發戒故”,這個沒有矛盾,你受叁歸,五戒已經戒體有了,是可以叫近事了,所以說沒有矛盾。
那麼他就問了,你既然說受了叁歸,已經五戒體有了,可以叫近事,這個戒體什麼時候發的?“何時發戒”,什麼時候發的?那就是你五戒沒受,怎麼發起五戒的體來了呢?這是個辯論。
“頌曰”,這是回答。“稱近事發戒”,在說是近事的時候,就發五戒。“說如苾刍等”,打個比喻,在白四羯磨的時候,比丘戒就成立了,不要說一條一條,二百五十條都告訴,才得比丘戒,一白叁羯磨一作的話,當下比丘戒體有了嘛。跟叁歸一樣的,叁歸一說的話,五戒的戒體已經有,這是用比丘戒的情況來比,同樣的比喻。
釋曰:稱近事發戒者,答發戒時也。大名經中稱近事言此時發戒,謂經雲:自稱我是邬波索迦,願尊憶持、慈悲護念,此時即發近事五戒,稱近事等言,便發律儀故。本求戒心擬受五戒,故受叁歸即發五戒。以經複說,我從今日乃至命終舍生言故。此經意說舍殺生等,略去殺等,但說舍生。故于前時已發五戒。
“釋曰:稱近事發戒者,答發戒時也”,你既然問什麼時候發戒的,我就告訴你,你說自己是邬波索迦的時候,就發五戒戒體,這個時候就發了,“答發戒時也”。
“大名經中”,他舉一個經,就是那個前面“佛告大名”,《大名經》。“稱近事言,此時發戒”,自稱我是邬波索迦,說這個話的時候,已經發了五戒。
“謂經雲”,他把這個《大名經》更詳細地引一下,前面引的略了,看不出來。“謂經雲”,經是這麼說的。“自稱我是邬波索迦,願尊憶持、慈悲護念,此時即發近事五戒,稱近事等言,便發律儀故”,自己說近事等這句話的時候,五戒律儀就發出來了。
“本求戒心,擬受五戒故”,本來你想求的戒心,就是想要受五戒的,這個時候你說叁歸的話,五戒就有了,根據你的願心,就起戒體。“故受叁歸,即發五戒”,受了叁歸就有五戒,這個話好象是勉強,他是還有依據。“以經複說”,經裏還這麼說,自稱是邬波索迦之後,還要說話,下邊還有下文,不要看前面一點。他說,“我從今日,乃至命終,舍生言故”,他從現在開始,乃至命終,“舍生”。這個舍生不是自己自殺,這是舍殺生,就是不殺。“此經意說舍殺生等”,就是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就是自己稱了邬波索迦之後,還要說從現在開始乃至命終,不殺、不偷等等,這個“殺生”就是略了一個“殺”字,就是“舍生”。 “故于前時,已發五戒”,所以說在前面說叁歸的時候,已經發戒了,因爲下邊還有話的,要以後不殺生。這是一個依據,就是經上還有下文的,下邊就是五條戒的戒相。
說如苾刍等者,舉喻釋成也。說,謂經說舍殺生等,由如苾刍一白叁羯磨竟發苾刍戒,後說四重學處者,令識相堅持;近事戒亦然,先受叁歸已發近事戒後說舍生等,令識相堅持,是故近事必具律儀。
“說如苾刍等”,這個打個比喻,苾刍也是這樣子的。“舉喻釋成也”,在法上成立之後,還要打個比喻,使人家更明白。
“說”,怎麼說呢?經裏說的,“說舍殺生等,由如苾刍”,他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這些跟苾刍一樣的。苾刍登苾刍壇的時候,白羯磨,一白叁羯磨,羯磨完了,苾刍戒體就有了,這個時候沒有給他說,這個戒相沒有說,後來說四個重的學處,四個根本戒說一下,其余的戒(二百五十條說了四條),還有二百四十六都沒有說,但是苾刍戒體全的,都有了。“令識相堅持”,開始羯磨的時候,戒體已經有了,後來說四個重的學處、四個性戒,叫他把這個明確,這些事情不要做,不能做的,“堅持”,要堅持不要做那些壞事情。這個僅不過是叫他戒相認識清楚,並不是這個時候發戒體的。
“近事戒亦然”,苾刍戒如此,近事戒同樣。先受叁歸的時候已經近事戒體有了,後來說舍殺生等等,只不過是叫你認識戒相,不要違犯。苾刍戒跟居士戒同樣的,戒體先生。“令識相堅持”,知道戒相,不要殺、不要偷,一個一個具體的講了之後,使你能夠堅持不犯。“是故近事必具律儀”,所以說,稱道近事(邬波索迦)的話,決定有五戒。這是有部的說法。
己二 會經文
從此第二,會經文。頌曰:
若皆具律儀 何言一分等 謂約能持說
“從此第二,會經文”,你這麼講呢,經上有些話,好象有矛盾的,要把它會通一下,下邊就會通經文。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