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4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样要对师受,“谓必无有立限对师”,决定没有这么一个人他对了师面前立一个期限,说我只一天一夜受不律仪,这一昼夜我去杀人放火去搞了,过了一昼夜就没有了,这个不可能的。这个坏事情对了个人去说,不会的,为什么原因?

  

  “此是智人所诃厌业”,这种事业是有智慧的人所呵斥厌离的,你去对他说,骂你也来不及,所以不敢去说的。所以“无对师故”,决定没有对师受不律仪的。“无一昼夜”,做坏事也不是只做一昼夜就不做了。“要期尽寿”,他要么不做,这一辈子要做,他总是要做的。我们说小偷,他偷了之后就是手痒得很,身边不是少钱,他还要去偷,看到人家包满满的,他身边有钱用,他还会去偷。这个习惯性成功了之后,见钱就想偷,所以这个不会一昼夜就停下来的。

  “要期尽寿,虽不对师,由毕竟坏善意乐”,要做这些坏事,他总是一辈子做下去。他虽然没有对师说,我一辈子做坏事情,没有这么说了,但是他的善的意乐毕竟坏掉了,就是好的心坏掉了,恶心来,把善心坏掉了。“毕竟坏”,而且不是坏一点点,全部破坏,那么这样子才得到不律仪。对杀猪的人来说,他绝对不会对猪生一个怜愍心,他是以杀猪为业的,这一辈子他就以猪为业,他才不考虑其它的事情,这样子不律仪成就,所以决定是尽形寿的。

  那么这个不律仪跟那个律仪,一个是从师受的,一个是不从师受的。他根本不好意思跟那些智者去说受那个事情。一个是有近住戒,昼夜的,一个没有昼夜的,就是尽寿的。有同,有不同。

  那么下边是近住戒,他分开讲了。当然苾刍戒不能讲,因为这本书不是专门对苾刍讲的。近住、近事,都可以讲的。

  

   戊三 明近住戒

   己一 明受方法

  从此第三,明近住戒。就中:一、明受方法,二、明具八支,三、明不受近事得近住。且初明受方法者,论云:说一昼夜近住律仪,欲正受时,当云何受?颂曰:

  近住于晨旦  下座从师受  随教说具支  离严饰昼夜 

  “从此第三,明近住戒”,讲八关斋戒了。我们天天授,这个地方就讲了一些八关斋戒事情。第一,“明受方法”,八关斋戒怎么样子受的方法。第二,八关斋戒这八支是哪个八支?第三,“明不受近事得近住”,没有受五戒,也可以受八戒,但是要受三归。所以昨天他们有六位同学,他们说受归依以后再说,今天先受个八关斋戒,那不行的。没有三归不能得八戒的,所以先要受三归的。“明不受近事得近住”,但是不受五戒可以得近住,八戒可以受。

  下边说受的方法。“论云:说一昼夜近住律仪,欲正受时,当云何受”,你所说的一昼一夜的近住律仪,当然很方便了,只有一昼夜,那么你正要去受它的时候,该怎么样子受呢?就是受的仪式、方法怎么样呢?

  “颂曰:近住于晨旦,下座从师受,随教说具支,离严饰昼夜”,近住,就是受近住戒的人。“于晨旦”,上午。“下座”,在师的下面,不能跟师平起座,也不能一般高,凡是要受戒,必定是下边。“从师”,一定要有师,不能自己受。“随教说具支”,师父怎么说,你跟着他说。说什么?说八支,八条戒。“离严饰昼夜”,要离开那些壮严品,娇艳的那些装饰品。时间,一昼一夜。这是几个条件,一个颂包完了。

  

  释曰:此有七意。

  “释曰:此有七意”,这个颂,有七层意思。

  

  一、于晨旦,谓受此戒,要日出时,此戒要经一昼夜故。若旦有碍缘,斋竟亦得受。

  第一,“晨旦”,受的时候决定是早上。“谓受此戒,要日出时,此戒要经一昼夜故”,要受这个戒,早上,太阳出来了。太早也不行,太阳还没有出来要受了,(比如)有的人他要上班,冬天他八点钟要上班的,他一定要七点钟要出门的,那么他六点多钟跑来受八关斋戒,不行的,太阳没有出来,不能受的。要日出,因为这个戒,一昼一夜,到第二天日出的时候,这个戒就完了。

  “若旦有碍缘,斋竟亦得受”,但是早上假使有碍缘,有一些因缘,把你的受戒的事情障碍掉了,那么这样子情况,“斋尽”,吃过饭也可以受。但是《大毘婆沙》 里边就说,这样子的开许,不是一般的开许。他有一个问答。他说午后受这个戒能不能得戒?就是八关斋戒午后受的时候得不得戒?他就肯定说不得,不得戒。但是有例外,假使有些人,假使我们受了菩萨戒的,每一个初八,或者每一个月六斋日,要受八关斋戒,而这一天,碰到特别的因缘没有机会受戒,上午错过了,那么下午受戒,这个可以开许。这个下午受能开许。其它的不是规定初八,或者十四、十五,要受八关斋戒的,你下午来了,受八关斋戒,不要受了,不得戒。一般总是早上的。那么说“旦有碍缘”,就是发愿每个月初八、十五要受的,这一类的人,他碰到其它的因缘不能受,早上有事情错过了,那么这才允许他下午也可以受。

  

  二、须下座,谓在师前,居卑劣座,或蹲、或跪,曲躬合掌,唯除有病。若不恭敬,不发律仪。

  第二,“须下座”。第二个条件,要在师的下座。什么叫下座呢?“谓在师前,居卑劣座”,在师的前面要比师低,卑劣就是也不能很高的座,就是你们的垫子,不能太好,不能超过师的;要低,还要不能跟师一样高。“或蹲、或跪”,或者蹲在那里,或者是跪在那里。“曲躬合掌”,把身体曲躬,就是往前冲一点,合掌,两个手合掌。(一般的合掌,印度合掌是这样子的。合十,十个指头合起来。) 那么这是一般的通例,一定要这样子做。

  “唯除有病”,假使有病,有些人年纪大了,或者有害什么病的,他要受归依,或者受八戒,那么有开许。

  为什么要这么做?“若不恭敬,不发律仪”,假使你不恭敬的话,不得戒,律仪就生不起来的。这个跟菩萨戒一样的。菩萨戒我们不是已经讲过了嘛?你不顶礼、恭敬礼拜的话,不供佛像的话,不得戒,不发戒的。那么这个八关斋戒一样,你不恭敬,反正你自己检查,你如果有不恭敬心,尽管你表面是磕头了什么,也跪在地下,如果你心里不恭敬,很我慢不得戒,“他们在受,我勉强受受也算了,总算我也受个戒”,我一个人不受不好意思。有我慢的、轻慢的心,不恭敬心,不得戒。这个很要紧,恭敬心是很重要的,若不恭敬不发律仪的。

  

  三、从师受,谓必从师,无容自受。以后若遇诸犯戒缘,由愧戒师,能不违犯。

  第三,“从师受”,那即使坐得很低,你自己一个人受,行不行?不行,要从师受。“谓必从师,无容自受”,自己不能受,一定要从师。现在是有些居士,他在家里,他也是想受八关斋戒,你说受八关斋戒,跑到高枧来受,再回去,那怎么上班呢?那是没有办法了,只好是开许开许。

  这个照严格的规矩是不行的。因为这个情况,八关斋戒你要受,决定要找苾刍--要持午的苾刍,他自己都没有持午,……。八关斋戒下面我们要讲,斋是体,这八条以斋为体,就是不非时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。如果你找这个师,他吃了下午饭,吃三顿,或者吃五顿,禅堂不晓得好几顿,这么一来,又吃馒头,又是包子,这样子的师你找到了之后,也不能受八关斋戒。他自己都没有,怎么给人家受呢?我们不是说,《药师经》里边,就说苾刍、苾刍尼都可以受八关斋戒嘛?因为八关斋戒,我们前面讲过的,在苾刍身上有五戒、十戒、二百五十戒,却没有八戒,所以说八戒苾刍也能受。并不是说苾刍,“我有苾刍戒,我八戒不要受了”,你没有八戒。当然条相是有的,相同的条相是有,但是这个八戒的戒体你是没有的。这是要从师受,严格的说,要从师受,不能自受。

  “以后若遇诸犯戒缘,由愧戒师,能不违犯”,师有什么作用?就是可以使你有惭愧心。如果你碰到犯戒的时候,一想起师父那个样子,不敢,他知道了不得了,不好意思,这个就可以防止犯戒。如果自己受的,马马虎虎,哪个晓得你受了不受,没有人知道的,你犯就犯掉了,这个没有一个节制的心。所以说决定要从师受,这是佛的善巧,叫大家受了不要犯。

  

  四、随教说,受此戒者,应随师教,受者后说,勿前、勿俱。异此授受,二俱不成。

  第四,“随教说,受此戒者,应随师教,受者后说,勿前、勿俱。异此授受,二俱不成”,受戒,照规矩,要自己说的:某人某人,今天一日一夜受什么什么戒。师说一遍,他照说一遍。现在我们汉地,因为很多人文化浅,他对佛教不熟悉,你叫他说那么长,他说不来,只好说“能持”就完了,“能持”就好了。“受者后说”,师先说一句,那个受戒的人跟着说一句,就是像我们受三归一样的,“尽形寿归依佛”,你们也“尽形寿归依佛”。“勿前、勿俱”,不要超前,师还没有说完,来不及说起来了;或者“俱”,跟师一起说,这个不得戒。

  “异此”,假使不是这样子跟着后边说,你在师前说,那表示我什么都懂的,你没有说,我就说了,我好象是佛学很渊博,不得戒;跟师一起说,也不得戒。决定要师说完了,你才说;“异此”,假使不是后说的话,“授受二俱不成”,授的也没有授给你,要受戒的人也没有受到戒,都不成立,那就不得戒了。一句话,就完了。

  

  五、具足受八支,方成近住,随有所阙,近住不成。

  第五,“具足受八支,方成近住,随有所阙,近住不成”,我们说五戒可以少受几支,五戒里边,受一戒、二戒、三戒,乃至五戒圆满的,都可以。但是这个八关斋戒,要么不受,要受就是八支全受,不允许你少受一支。因为这一共只有一天一夜,你连一天一夜这八条都做不到,你何必要受八关斋戒呢?八关斋戒就是在家的居士要学习出家人,要近阿罗汉住,要这样子,你发了这个心才受八关斋戒的,而你这八条还做不到,要少两条的话,那干脆不受就算了,所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