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4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八敬法,虽然度了女人,正法还是可以维持一千年。如果八敬法没有,女人出来对正法有害。那么这是佛的制度,我们不要以凡夫的眼光随便篡改佛的制度。

  还有一个,我们也可以作一个教诫的。佛涅槃之后,迦叶尊者来了,阿难就把佛的身体重新给迦叶尊者看一看。迦叶尊者就检查一下,看到脚底下,佛的千福轮下有一点脏的东西。他就问阿难这是什么?阿难说:这个是因为女人,这个都是居士之类的,她看到佛涅槃了,心里悲伤的不得了,大哭,她的眼泪滴在佛的脚上了。迦叶尊者:这就是表示将来的佛法(佛的*轮,千辐轮相),就是女人要染污佛的*轮的。我们从这一点看,并不是说,女人好象是卑贱的,是一个坏的东西,就是说女人确实有一定的作用,破坏*轮的作用是有的。

  所以说八敬法,在佛教里边,如果要住持正法的话,非要实行八敬法不可。这是佛说的,不管谁举一千条的理由来说这个不对,我们是不敢承认它,尽管你说不出,为什么这样子对,我们听佛的话,就是对。佛说的法就是对的,我们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是不能比的,既然佛亲口说的事情,我们不能反对。

  那么这里就是说尊重这个八敬法的。“敬受八尊重法”,就是八敬法,得具足戒的,就是摩诃波阇波提。因为佛的姨母很悲切,站在门口,尽站在那里。阿难去请了之后,佛遣阿难为说八敬,佛把八敬法告诉阿难,叫他去给佛的姨母说。“彼闻弥敬重”,摩诃波阇波提听了之后,大大地起敬重心,当下得戒,具足戒得到了,这是尊重八敬法而得戒的。

  

  七、由遣使。谓法授尼,此尼端正,恐路有难,不住僧中。僧遣使尼传法,往与授戒,彼便得戒。以尼端正,别开此缘。

  第七种,遣使,遣一个使受戒。本来是受戒在僧团里的,这个派一个使者给她个别的受戒,这又是特殊情况。“谓法授尼”,一个苾刍尼叫法授,她这个尼长得很端正,她要去到僧团里受戒,路上恐怕有难,就是那些贼啊恐怕要侵犯她。那么为了避免这些危险,“不住僧中”,没有住在僧团里边。那么僧团里边就派一个人,“僧遣使尼传法”,派一个尼,派一个使者,也是苾刍尼,把这个法拿过去,给她受。“彼便得戒”,她就得戒了。

  这个我们说,苾刍尼传戒要二部僧,尼僧团之后还要经过大僧团里再受,她现在派一个尼去就得戒了,这是特殊情况。因为她是长得太端正,怕路上有梵行难,那么这是佛开许了才可以的,那么不是这个情况,不要乱套这个例子。

  

  八、由持律为第五人。边国僧少,许五人受,要须一人持律羯磨,故云第五。

  第八种,“由持律为第五人,边国僧少,许五人受,要颂一个持律羯磨,故云第五”,那么有五个人,就是五苾刍,得戒,那是边地,僧人太少了。按了规矩,十个师,三师七证,但是边地,僧人少的地方,也可以五个人授。一个人作羯磨,一共是五个人。为什么五个呢?四个可以称僧,但是一个作羯磨的,他对僧作羯磨,另外还要四个人,那么才成功,单是四个人,就少一个,所以一定要五个人传戒。

  

  九、由十众得。谓于中国。

  第九种,就是在中国,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,这是佛教兴盛的地方叫中国,但是我们现在佛教也算是中国,因为也是比较盛的。那么在佛教盛的地方,苾刍多的地方,要十众得,十个师,三师七证。

  

  十、由三说归佛法僧。谓六十贤部,共集受具足戒,佛遣阿难,为说三归,彼便得戒。

  第十种,“由三说归佛法僧得”,说三归依,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,说三次,也可以得具足戒,这也是利根的。“谓六十贤部,共集受具足戒,佛遣阿难为说三归,彼便得戒”,有六十个人,他们都是善根深厚的,他们集在一起,要受具足戒,佛派阿难去给他们说三归,三归一说,当下就发戒,那就是说三归的力量很大的。迦叶尊者在塔面前说了两次,佛是他的大师,归依佛,就得具足戒。这个六十贤部,这六十个人,说了三次三归依,也发了具足戒。那么这是善根深厚的人,有这个功能,派阿难一个人,说了三次三归,他得大戒。

  那么这样子就是说呢,别解脱戒得的方式是很多,所以说“得由他教等”,他教,有些不是他教,所以加个“等”,就是里边还有很多的例外。这十个里边有不少是他教的,有师的,也有没有师的,就是迦叶尊者,还有一些,他是没有师,佛本身也是没有师的。这是“得由他教等”,讲完了。

  

  如上所得别解脱律仪,非必定依表业而发。

  “如上所得解脱律仪,非必定依表业而发”,前面说了,这十种方式不一定有表业的。我们说本来是别解脱戒要有戒师,要三白羯磨,还要是顶礼,还要恭敬、供养等等,很多仪式的,得有表业的。但是,里边有例外,他举了十个里边就有一些没有表业,他可以发具足戒。那就是开开我们的眼界,但是这个不能乱套的,不能说你一个七岁,是苏陀夷,也可以七岁受戒,你不是苏陀夷,你有那么聪明吗?人家问你,你家在哪里?他说家在高枧村什么。这样的人,给他七岁受戒,那不行的。

  

   戊二 明戒时分齐

   己一 明别解脱戒

  从此第二,明戒时分齐。一、明别解脱戒,二、明不律仪。今即是初戒时分齐者,论云:又此所说,别解脱戒,应齐几时,要期而受?颂曰:

  别解脱律仪  尽寿或昼夜 

  “得戒时分齐”,得戒的时间分齐,第一个说别解脱戒,第二说不律仪,这两个都有时间性的。

  “今即是初戒”,别解脱戒先说,“时分齐者”,它时间的分齐,这个很要紧,我们看到了就可以知道,现在有些人就是乱搞了。“初戒”,就是别解脱戒,它的时间的分齐。

  “论云:又此所说,别解脱戒,应齐几时,要期而受”,受别解脱戒,我们发愿受的时候,是发愿多少时候受?尽形寿,我们都是尽形寿不杀生,尽形寿不偷盗;只有近住戒一日一夜。那么现在我们就想有的是受八个月,或者六个月苾刍戒,六个月之后就还俗的,他发的愿就是六个月,这个照我们这里看不得戒。除非你发愿是尽形寿,六个月以后,有其它的缘,退戒还俗,这个倒还是如法的——就是说受的时候如法的,当然还俗是不好了。受的时候,决定要发愿尽形寿受,不能说发六个月受戒。我们现在国内也有这个情况,有人就是说短期受戒,受几个月或者受一年,这一年过了,他就是在家人,发的愿就是这样子的,不得戒的。这个下边我们就看到了。

  “别解脱律仪,尽寿或昼夜”,受别解脱戒只有两种:一种是“尽寿”,尽形寿受,一种就是近住戒,一昼一夜,除开没有第三种。

  

  释曰:苾刍等七众,要尽形寿;唯近住戒,一昼夜受。以戒时边际,但有二种,一寿命边际,二昼夜边际,故时定尔。

  “释曰:苾刍等七众,要尽形寿”,这个前面八种别解脱戒里边,苾刍、苾刍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尼,跟近事男、近事女,这七个一定尽形寿的,不能说受六年,受三年,受一年,不行的。只有近住戒一昼一夜,这是特殊的,因为是在家人练习出家人的法了,太长了,他受不了的。

  “以戒时边际,但有二种,一寿命边际,二昼夜边际,故时定尔”,受戒的期限,只有两种的,一种是尽形寿的寿命边际,一直到命完了,一种是昼夜边际,一昼夜完了,没有第三种。那么你说你受六个月苾刍戒,这个怎么受呢?没有这个规矩的。“故时定尔”,时间决定如此,要么尽形寿,寿命边际,要么是昼夜边际。

  

  若依经部,或一昼夜或多昼夜,皆容受得近住律仪。毗婆沙师言,曾无契经说过昼夜,受近住戒,是故我宗,不许斯义。

  那么八关斋戒的昼夜边际,稍微有点不同的说法。“若依经部戒,或一昼夜,或多昼夜”,八关斋戒,依经部来说,倒可以一昼夜、二昼夜、三昼夜,这个可以受的。尽形寿戒是不行,不能动的,是一样的,经部的对一昼夜的说法就是有一点不同,可以一昼夜,或者二昼夜,三昼夜,“皆容得受”,这都可以受的。就是近住律仪,受一昼夜,受二昼夜,受七昼夜都可以,这是经部的说法。

  但是有部反对,“毗婆沙师言,曾无契经说过昼夜,受近住戒,是故我宗,不许斯义”,有部的论师他说:没有看到一部经说受八关斋戒可以超过一昼一夜的,既然佛没有说过,我们就不允许,所以说,我们的宗派(有宗)里边不允许经部的说法——八关斋戒可以多昼夜受。这是经上没有依据,有部是不赞成的。

  

   己二 明恶戒时

  从此第二,明恶戒时。论云:依何边际,得不律仪?颂曰:

  恶戒无昼夜  谓非如善受

  “从此第二,明恶戒时”,恶戒,它有时间多少?前面是善的,别解脱戒。下面恶戒,就是杀龙、杀猪、杀羊、刽子手、打猎、捕鱼等,这些人,他的恶戒得了之后,要多少时间,维持多少时间?

  “论云:依何边际,得不律仪”,得了不律仪的戒,时间以什么为边际?“颂曰:恶戒无昼夜,谓非如善受”,恶戒它不是跟善戒一样,要受的,他自己发了心之后,恶戒就成就了,所以没有昼夜的,就是尽形寿。恶戒要么不得,得了之后就是一辈子的。

  

  释曰:要期尽寿,造诸恶业,得不律仪,非一昼夜。谓此非如善戒受故,谓必无有立限对师,我一昼夜受不律仪戒。此是智人所诃厌业,无对师故。无一昼夜,要期尽寿,虽不对师,由起毕竟坏善意乐,得不律仪。

  “释曰:要期尽寿,造诸恶业,得不律仪,非一昼夜。谓此非如善戒受故,谓必无有立限对师,我一昼夜受不律仪戒。此是智人所诃厌业,无对师故。无一昼夜,要期尽寿,虽不对师,由起毕竟坏善意乐,得不律仪”,所以说得不律仪,跟善律仪不一样,善律仪要对师受的,所以一昼一夜有。恶律仪决定不会对师受。这个不律仪不像善的律仪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