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修行的人就是不要執著的了。
這個不執著,又不是說什麼都不要。你過河了,船不要,我就跳過去,那就死掉了,過河你非用船不可。我們在開始修行的時候,戒、定、慧一定要。你說:這個不要執著,你持戒二百五十條幹啥?你心裏不犯戒就可以了。我們碰到很多人了。那些居士給我說:啊呀,你們太執著了,二百五十條,那個小事情一個。最近有人寫信來跟我說:你們安居很好,有的地方反對安居,這個形式主義搞什麼東西了?弄了這個裝模作樣的。那不知道你沒有過河的時候,這個船不要了,你不是淹死了嗎?過了河之後當然不要了。你說戒、定、慧,你沒有過河的時候,你非要戒、定、慧不可,過了之後,是不是不要了,不持戒了?不是。過了之後,不持戒,他也持戒了。佛成了佛之後,他自然行住坐臥,一切威儀都跟戒恰恰如法的,沒有一點出差的,那就是天然地合起來了。就是自性叁寶了,自性叁寶,本來的覺性,跟一切宇宙的法則,兩個和合之後,自然的産生這個天然的梵行,一切八萬四千威儀,自然就産生出來了。這個不要做作了,天然的,自己就來了,那不要去執著了。這個不執著,不是不要了,不是說成了佛之後不要持戒了,不是那回事。你沒有持戒的心,自然不會超過犯戒,跟聖者初果一樣的,你沒有心去持五戒,天然不會犯五戒。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,不要說不是執著,不執著就是說不要持戒了,那個不對的。開始下功夫,非抓住這個戒定慧不可,等到你戒定慧成熟了,成了習慣了,不想它也是在戒定慧裏邊,這個時候就叫不執著,並不是不要,這個兩碼事。
得了果之後,得了後面的果,前面的道就舍掉,或者前面的向道的也就舍掉,這是得果舍。
另外是練根舍,練根我們將來後邊要講。鈍根的可以轉利根叫轉根。轉根,就是“舍鈍根道故”,得了利根道,鈍根道要舍掉了。如果你鈍根道舍不得的話,你利根道也得不到。那麼你得了利根道,當然鈍根道舍掉了,這個舍是舍鈍根道,這也是一種舍。
最後第叁種,退失,“退失果道勝果道故”。什麼叫勝果道?得了果之後,再往前走,假使得了初果了,再往二果走,這個二果向對初果來說就是勝果道。“趣勝果故”,趣向第二個果,二果比初果要勝了,叫勝果道。那麼假使你果道退掉了,或者勝果道退掉了,那麼道共戒也沒有了,這是第叁種,是不好的舍。
此文總明舍無漏法。戒隨法故,故舍無漏戒,亦同上叁緣。
“此文總明舍無漏法。戒隨法故,故舍無漏戒,亦同上叁緣”,這裏是舍,一切無漏的法,都包在裏邊。那麼道共戒也是無漏法,也含在裏邊,就是說這個舍,不但是舍道共戒,包括一切無漏法都在裏邊,這個是寬一點,那麼道共戒也在裏邊。
得了二果以後,初果的無漏法都不要了,那麼不是什麼都沒有了,它是二果的無漏法都得到了,那是更殊勝了;得了叁果的無漏法之後,包括道共戒,二果的無漏法,包括道共戒的也不要了,舍掉了。這是舍定共戒、道共戒有這些差別。
這裏要補充一下。有部認爲初果是不退的,二果、叁果、四果會退。經部認爲初果、四果不退的,中間兩個果會退。上座部認爲四果都不退。這是部派裏邊有一些差別。
那我再說一道,有部認爲初果不退的,二、叁、四果會退;經部認爲初、四二果,就是初果阿羅漢跟四果阿羅漢不退的,中間兩個果會退;上座部認爲四個果都不退。那麼這個裏邊,管你退不退,總之一句話,即使退的話,絕對不會退了之後就死掉了,投生去了,不會。退了之後,就在這一輩很快會恢複的。所以這個退也好,不退也好,基本上差不多。你退是退一會兒,一會兒迷糊了,馬上很快又恢複了,決不會退了之後就死掉了,死掉了之後,四果阿羅漢又去流轉生死去了,叁果阿羅漢又投到欲界去了,那不會的。
戊叁 舍不律儀
從此第叁,舍不律儀。論雲:如是已說舍諸律儀,不律儀雲何舍?頌曰:
舍惡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
“從此第叁,舍不律儀。論雲:如是已說舍諸律儀”,叁種律儀,別解脫律儀、靜慮律儀、道生律儀如何舍,講完了。“不律儀雲何舍”,這個惡戒是怎麼舍的?
“頌曰:舍惡戒由死,得戒二形生”,舍惡戒有叁種舍法:一種是死,命終了也舍;第二個得戒,你去受了別解脫戒,惡戒也就停下來,是舍掉了;第叁種,二形生,生理變化成了二形人了,那個管你善戒也好,惡戒也好都不能成就。二形人不能受戒的,管你善戒也好,惡戒也好,都受不上的,大的壞事做不了,大的好事也做不了。就是這樣的人,沒有堅定心的,不是一種法器,也不能做大事的人。
釋曰:舍不律儀,有叁種緣:一者、由死,舍所依故;二、由得戒,謂得別解脫戒,或得靜慮律儀,惡戒便舍;叁、由二形生,所依變故。
“釋曰:舍不律儀,有叁種緣”,舍不律儀,有叁個緣,叁種方式、方法。
“一者、由死舍所依故”,身體沒有了,你這個戒是依身的,從這個身上發的戒,身體沒有了,死掉了,當然也舍掉了,而且他發的願是這一輩子做殺豬、殺羊,那麼一輩子完了,當然也就完掉了,這個惡律儀沒有了。
第二種得戒,得了別解脫戒之後,或者得了定共戒,那個惡戒便舍。那麼爲什麼不得道共戒呢?你惡戒的人,不會得道共戒,可能會得定,但是已經很難了。得了別解脫戒,假使壞的,或不律儀的人,他聽到佛教好,到佛教裏受歸依、受五戒了,那麼你好了,身上的惡律儀就要舍掉了。
上一次有幾位來,他們受了歸依之後,他們中午要回去了,談一談他們的一些想法。有一位說,他是生長在天主教家庭的,養下來之後,才養下來就受洗禮的。他說現在受了歸依,是不是對他們天主教叛道了?我說你叛道是好事了。你現在把惡戒舍掉了,你得了善的,別解脫戒得到了,就可以舍惡戒了,這個是好事情。
那麼得了靜慮律儀,假使你修定了,得了定道,那麼惡戒也止掉了,也息下來,沒有了。所以說最好的就是說,在外道裏,或者是受了惡戒的人,一輩子殺豬殺羊的,做那些的,你歸依叁寶,受個五戒,那就好了,這些惡戒都舍掉了,這是大便宜的辦法。得定畢竟是困難的。得了靜慮律儀,你把惡戒固然也舍掉了,但是你說得個定,就是我們說出家的苾刍,有幾個得定的?一個受惡戒的人,你想得定,談何容易呢?這個是很難得的。但是受個別解脫戒卻是很容易,只要如法的師、如法的羯磨做到之後就可以了。所以說得了別解脫戒,或者靜慮律儀,惡戒便舍,惡戒當下就舍掉了,這是第二種。第一種是由死,第二種是得律儀。
第叁種,“由二形生,所依變故”,所依的身體變化了,那就戒也舍掉了。爲什麼變了就舍呢?不是說女的變男的,戒不舍的嗎?這個二形不是戒器,管你是律儀也好,不律儀也好,都不能寄托在二形身上的。所以說二形人,他也不得惡律儀,他即使做那些壞事情,只得處中律儀,惡律儀(不律儀)他不會有的,因爲他心不堅強。
論雲:住惡戒者,雖或有時起不作思,舍刀網等,若不受得諸善律儀,諸不律儀,無容棄舍。譬如雖避發病因緣,不服良藥,病終難愈。
“論雲:住惡戒者,雖或有時起不作思,舍刀劍等,若不受得諸善律儀,諸不律儀,無容棄舍。譬如雖避發病因緣,不服良藥,病終難愈”,這就是說提高一般人的警惕,受了惡戒的人,雖然他有的時候,也感到這個事情不好,他也想不做,起這個念頭,甚至于把刀了,網了,殺人的刀,或者殺豬的刀,捕魚的網,或者捕鳥網等等,把它舍掉了。你舍掉不幹了,是不是惡律儀沒有了?還在。
那麼要怎麼辦呢?一定要受得善的律儀。假使你不受善的律儀,不受別解脫戒,或者不得到定共戒,那麼惡律儀還是存在,所以這個蠻嚴重的。假使你不得諸善律儀,不得別解脫戒,或者是定共戒的話,這個惡律儀舍不了的。
那麼它打個比喻,假使一個病人,發病的緣固然避免了,假使你的病是因爲受寒,你現在不受寒了,但是你不受寒,不等于你病就好了,你病還要吃藥了,吃了藥才好。你還在受寒,那你當然完了,病好不了,吃了藥也沒用。你發病的因緣去掉了,再吃點藥,那麼就好了。就是說你雖然這些壞事不做了,但是你不受別解脫戒,惡律儀還去不了,等于這個病還去不了,一定要吃了藥,當然去掉了。如果你還在幹,那當然你是受別解脫戒也沒有用。單是吃藥,還在不斷地受寒,那當然病好不了。那麼停下來不幹了,東西也丟掉了,刀、網都丟掉了,假使不受戒的話,還去不了,那個惡律儀還舍不了。
(88A)下邊是舍處中律儀。叁種律儀,前面律儀的舍跟不律儀的舍都講過了,那麼處中律儀如何舍呢?
戊四 舍處中無表
從此第四,舍處中無表。論雲:處中無表,舍複雲何?頌曰:
舍中由受勢 作事壽根斷
“從此第四,舍處中無表。論雲:處中無表,舍複雲何?”,這個處中律儀怎麼舍的呢?“頌曰:舍中由受勢,作事壽根斷”,舍處中律儀,中就是處中律儀。由什麼?由受斷、由勢斷、由作斷、由事斷、由壽斷、由根斷,六種方式。這六種斷了之後,它就舍掉了。
釋曰:處中無表,舍由六緣,上句由字,下句斷字,六度言之。
“釋曰:處中無表,舍由六緣”,處中無表有六個緣舍。上句的由跟下句的斷,要用六次。所謂六事就是受、勢、作、事、壽、根,這六個事情。由什麼呢?由受斷了,由勢斷了,每一個斷了,那麼就是舍處中律儀,所以這個由要用六次,這個斷也要用六次。
一、由受斷,謂舍所受,作是念言:我從今時,棄先所受。
第一,“由受斷”,“謂舍所受,作是念言:我從今時,棄先所受”,以前所受的處中律儀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