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修行的人就是不要执着的了。
这个不执着,又不是说什么都不要。你过河了,船不要,我就跳过去,那就死掉了,过河你非用船不可。我们在开始修行的时候,戒、定、慧一定要。你说:这个不要执着,你持戒二百五十条干啥?你心里不犯戒就可以了。我们碰到很多人了。那些居士给我说:啊呀,你们太执着了,二百五十条,那个小事情一个。最近有人写信来跟我说:你们安居很好,有的地方反对安居,这个形式主义搞什么东西了?弄了这个装模作样的。那不知道你没有过河的时候,这个船不要了,你不是淹死了吗?过了河之后当然不要了。你说戒、定、慧,你没有过河的时候,你非要戒、定、慧不可,过了之后,是不是不要了,不持戒了?不是。过了之后,不持戒,他也持戒了。佛成了佛之后,他自然行住坐卧,一切威仪都跟戒恰恰如法的,没有一点出差的,那就是天然地合起来了。就是自性三宝了,自性三宝,本来的觉性,跟一切宇宙的法则,两个和合之后,自然的产生这个天然的梵行,一切八万四千威仪,自然就产生出来了。这个不要做作了,天然的,自己就来了,那不要去执着了。这个不执着,不是不要了,不是说成了佛之后不要持戒了,不是那回事。你没有持戒的心,自然不会超过犯戒,跟圣者初果一样的,你没有心去持五戒,天然不会犯五戒。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,不要说不是执着,不执着就是说不要持戒了,那个不对的。开始下功夫,非抓住这个戒定慧不可,等到你戒定慧成熟了,成了习惯了,不想它也是在戒定慧里边,这个时候就叫不执着,并不是不要,这个两码事。
得了果之后,得了后面的果,前面的道就舍掉,或者前面的向道的也就舍掉,这是得果舍。
另外是练根舍,练根我们将来后边要讲。钝根的可以转利根叫转根。转根,就是“舍钝根道故”,得了利根道,钝根道要舍掉了。如果你钝根道舍不得的话,你利根道也得不到。那么你得了利根道,当然钝根道舍掉了,这个舍是舍钝根道,这也是一种舍。
最后第三种,退失,“退失果道胜果道故”。什么叫胜果道?得了果之后,再往前走,假使得了初果了,再往二果走,这个二果向对初果来说就是胜果道。“趣胜果故”,趣向第二个果,二果比初果要胜了,叫胜果道。那么假使你果道退掉了,或者胜果道退掉了,那么道共戒也没有了,这是第三种,是不好的舍。
此文总明舍无漏法。戒随法故,故舍无漏戒,亦同上三缘。
“此文总明舍无漏法。戒随法故,故舍无漏戒,亦同上三缘”,这里是舍,一切无漏的法,都包在里边。那么道共戒也是无漏法,也含在里边,就是说这个舍,不但是舍道共戒,包括一切无漏法都在里边,这个是宽一点,那么道共戒也在里边。
得了二果以后,初果的无漏法都不要了,那么不是什么都没有了,它是二果的无漏法都得到了,那是更殊胜了;得了三果的无漏法之后,包括道共戒,二果的无漏法,包括道共戒的也不要了,舍掉了。这是舍定共戒、道共戒有这些差别。
这里要补充一下。有部认为初果是不退的,二果、三果、四果会退。经部认为初果、四果不退的,中间两个果会退。上座部认为四果都不退。这是部派里边有一些差别。
那我再说一道,有部认为初果不退的,二、三、四果会退;经部认为初、四二果,就是初果阿罗汉跟四果阿罗汉不退的,中间两个果会退;上座部认为四个果都不退。那么这个里边,管你退不退,总之一句话,即使退的话,绝对不会退了之后就死掉了,投生去了,不会。退了之后,就在这一辈很快会恢复的。所以这个退也好,不退也好,基本上差不多。你退是退一会儿,一会儿迷糊了,马上很快又恢复了,决不会退了之后就死掉了,死掉了之后,四果阿罗汉又去流转生死去了,三果阿罗汉又投到欲界去了,那不会的。
戊三 舍不律仪
从此第三,舍不律仪。论云:如是已说舍诸律仪,不律仪云何舍?颂曰:
舍恶戒由死 得戒二形生
“从此第三,舍不律仪。论云:如是已说舍诸律仪”,三种律仪,别解脱律仪、静虑律仪、道生律仪如何舍,讲完了。“不律仪云何舍”,这个恶戒是怎么舍的?
“颂曰:舍恶戒由死,得戒二形生”,舍恶戒有三种舍法:一种是死,命终了也舍;第二个得戒,你去受了别解脱戒,恶戒也就停下来,是舍掉了;第三种,二形生,生理变化成了二形人了,那个管你善戒也好,恶戒也好都不能成就。二形人不能受戒的,管你善戒也好,恶戒也好,都受不上的,大的坏事做不了,大的好事也做不了。就是这样的人,没有坚定心的,不是一种法器,也不能做大事的人。
释曰:舍不律仪,有三种缘:一者、由死,舍所依故;二、由得戒,谓得别解脱戒,或得静虑律仪,恶戒便舍;三、由二形生,所依变故。
“释曰:舍不律仪,有三种缘”,舍不律仪,有三个缘,三种方式、方法。
“一者、由死舍所依故”,身体没有了,你这个戒是依身的,从这个身上发的戒,身体没有了,死掉了,当然也舍掉了,而且他发的愿是这一辈子做杀猪、杀羊,那么一辈子完了,当然也就完掉了,这个恶律仪没有了。
第二种得戒,得了别解脱戒之后,或者得了定共戒,那个恶戒便舍。那么为什么不得道共戒呢?你恶戒的人,不会得道共戒,可能会得定,但是已经很难了。得了别解脱戒,假使坏的,或不律仪的人,他听到佛教好,到佛教里受归依、受五戒了,那么你好了,身上的恶律仪就要舍掉了。
上一次有几位来,他们受了归依之后,他们中午要回去了,谈一谈他们的一些想法。有一位说,他是生长在天主教家庭的,养下来之后,才养下来就受洗礼的。他说现在受了归依,是不是对他们天主教叛道了?我说你叛道是好事了。你现在把恶戒舍掉了,你得了善的,别解脱戒得到了,就可以舍恶戒了,这个是好事情。
那么得了静虑律仪,假使你修定了,得了定道,那么恶戒也止掉了,也息下来,没有了。所以说最好的就是说,在外道里,或者是受了恶戒的人,一辈子杀猪杀羊的,做那些的,你归依三宝,受个五戒,那就好了,这些恶戒都舍掉了,这是大便宜的办法。得定毕竟是困难的。得了静虑律仪,你把恶戒固然也舍掉了,但是你说得个定,就是我们说出家的苾刍,有几个得定的?一个受恶戒的人,你想得定,谈何容易呢?这个是很难得的。但是受个别解脱戒却是很容易,只要如法的师、如法的羯磨做到之后就可以了。所以说得了别解脱戒,或者静虑律仪,恶戒便舍,恶戒当下就舍掉了,这是第二种。第一种是由死,第二种是得律仪。
第三种,“由二形生,所依变故”,所依的身体变化了,那就戒也舍掉了。为什么变了就舍呢?不是说女的变男的,戒不舍的吗?这个二形不是戒器,管你是律仪也好,不律仪也好,都不能寄托在二形身上的。所以说二形人,他也不得恶律仪,他即使做那些坏事情,只得处中律仪,恶律仪(不律仪)他不会有的,因为他心不坚强。
论云:住恶戒者,虽或有时起不作思,舍刀网等,若不受得诸善律仪,诸不律仪,无容弃舍。譬如虽避发病因缘,不服良药,病终难愈。
“论云:住恶戒者,虽或有时起不作思,舍刀剑等,若不受得诸善律仪,诸不律仪,无容弃舍。譬如虽避发病因缘,不服良药,病终难愈”,这就是说提高一般人的警惕,受了恶戒的人,虽然他有的时候,也感到这个事情不好,他也想不做,起这个念头,甚至于把刀了,网了,杀人的刀,或者杀猪的刀,捕鱼的网,或者捕鸟网等等,把它舍掉了。你舍掉不干了,是不是恶律仪没有了?还在。
那么要怎么办呢?一定要受得善的律仪。假使你不受善的律仪,不受别解脱戒,或者不得到定共戒,那么恶律仪还是存在,所以这个蛮严重的。假使你不得诸善律仪,不得别解脱戒,或者是定共戒的话,这个恶律仪舍不了的。
那么它打个比喻,假使一个病人,发病的缘固然避免了,假使你的病是因为受寒,你现在不受寒了,但是你不受寒,不等于你病就好了,你病还要吃药了,吃了药才好。你还在受寒,那你当然完了,病好不了,吃了药也没用。你发病的因缘去掉了,再吃点药,那么就好了。就是说你虽然这些坏事不做了,但是你不受别解脱戒,恶律仪还去不了,等于这个病还去不了,一定要吃了药,当然去掉了。如果你还在干,那当然你是受别解脱戒也没有用。单是吃药,还在不断地受寒,那当然病好不了。那么停下来不干了,东西也丢掉了,刀、网都丢掉了,假使不受戒的话,还去不了,那个恶律仪还舍不了。
(88A)下边是舍处中律仪。三种律仪,前面律仪的舍跟不律仪的舍都讲过了,那么处中律仪如何舍呢?
戊四 舍处中无表
从此第四,舍处中无表。论云:处中无表,舍复云何?颂曰:
舍中由受势 作事寿根断
“从此第四,舍处中无表。论云:处中无表,舍复云何?”,这个处中律仪怎么舍的呢?“颂曰:舍中由受势,作事寿根断”,舍处中律仪,中就是处中律仪。由什么?由受断、由势断、由作断、由事断、由寿断、由根断,六种方式。这六种断了之后,它就舍掉了。
释曰:处中无表,舍由六缘,上句由字,下句断字,六度言之。
“释曰:处中无表,舍由六缘”,处中无表有六个缘舍。上句的由跟下句的断,要用六次。所谓六事就是受、势、作、事、寿、根,这六个事情。由什么呢?由受断了,由势断了,每一个断了,那么就是舍处中律仪,所以这个由要用六次,这个断也要用六次。
一、由受断,谓舍所受,作是念言:我从今时,弃先所受。
第一,“由受断”,“谓舍所受,作是念言:我从今时,弃先所受”,以前所受的处中律仪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