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他自己发个愿舍,起这个念头,从现在开始,把以前所受的那个不要了、舍掉了,这个就是由受断。
二、由势断,谓由净信、烦恼势力所引无表,彼二限势,若断坏时,无表便舍。
第二,“由势断,谓由净信、烦恼势力”,净信,就是做善的处中律仪的力量,烦恼就是做得到恶的处中律仪的那个力量,这个力量势力没有了。“所引无表,彼二限势,若断坏时,无表便舍”,本来得处中律仪是由净信或者烦恼的力量引出来的,那么现在这两个东西力量没有了,那么它的无表也就舍掉了。
假使你过去是说,每天吃饭之前要拜佛的,这么起一个处中律仪,这好的。后来,不想拜了,对佛的信心退掉了,那就不拜了。不拜了嘛,当然这个无表也没有了。坏事也一样,本来起什么烦恼的,得到处中律仪,后来这烦恼轻了,没有了,或者修行之后烦恼断掉了,断是断不了,烦恼压下去了,那么这个处中律仪也没有了,所以说断烦恼有好处的。我们别解脱戒受了的人,前面讲过的,苾刍假使做了一些坏事,恶的处中律仪还有的,那么你要如果把这些要断掉的话,就是把产生这个恶的处中律仪的烦恼要把它息下去,这个息下去,那个也就没有了。这个势力没有了,那个无表也就没有了。所以这个都是修行有关的事情。
三、由作业断,谓如所受,后更不作,如先礼佛,今不作也。
第三,“由作业断”,作就是代表作业。“谓如所受,后更不作”,本来是要这样子做的,后来不做了,停下来了。假使说以前先礼佛,假使每天早上吃饭之前要礼佛的,现在不拜了,不拜了当然这个无表也没有了。假使有的居士,每个月的初一、十五要到庙里烧香去的,后来不去了。不去了,这个也没有了。这个作业断,不做了就没有了。
四、由事物断坏,故舍,谓以所施寺、舍、敷具、制多、园林,及所施为罝网等事坏,无表便舍。
第四,“由事物断坏故舍”,事物断,以前布施的那些寺、舍、敷具、制多、园林,制多是塔,这是好的。供养寺里边的敷具、房舍,还有塔,园林,这些供养的东西坏掉了,坏掉了这个处中律仪也就没有了。假使坏的一方面做的,置网等,捕鱼、捕兽的那些网等东西,这个网坏掉了,那你以前造这网的时候,这些的处中律仪也就没有了。“无表便舍”,这是事情坏掉了,这个无表就没有了。
五、由寿命断,命断坏时,无表便舍。
第五,“由寿命断”,命断了,无表便舍。这是命终舍,三种一样的,律仪也好,不律仪也好,处中律仪也好,命终了都舍的。
六、由根断,根谓善根,本因善根,发处中无表。今起加行,断善根时,便舍善根所引无表。
第六,“由根断”,善根,“根谓善根,本因善根,发处中无表。今起加行,断善根时,便舍善根所引无表”,那么你本来处中律仪是由善根而发动的,那么这个无表根子是善根。现在,起一个加行,起个加行就是起什么邪见之类的,把善根断掉了。断善根了,那么这个善根的所引发的无表色也就没有了。它根子拔掉了,它产生的无表就没有了。
颂文根字,理应通不善根,谓起加行,断不善根,便舍不善根所引处中无表。论文唯言断善根者,影取不善根也言加行者,处中劣故,但加行时舍也。
那么这里边的根,“颂文根字,理应通不善根”,这个根是善根,这是好的无表,那么恶的无表怎么样呢?所以说这个根,按了规矩,世亲菩萨认为也有不善根,这个根包括善根、不善根,都在里边。
“谓起加行,断不善根”,不善根,你起了好的加行,对治道,把不善根断掉了,不善根既然灭掉了,那么不善根所引的不好的无表也就断掉了。
“论文唯言断善根者,影取不善根也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只讲断善根,没有讲断不善根,那么这个里边,影取就是说,他只讲一边,另一边你自己可以去推想了,影取。这是世亲菩萨《俱舍论》里边讲的是断掉善根,而圆晖法师他认为这个善根也可以包含不善根。因为讲了善根,对立面不善根也可以包在里边了,影取。有个形必定有影了,有东西,它影子决定有的。所以不说也含在里边了。
“言加行者,处中劣故,但加行时舍”,处中无表比较力量弱一点,只要起加行,在断善根的时候,善根还没有断,只要加行起了之后,要断它了,这个处中无表就没有了。
那么这里,我们总结地讲了一下,今天讲的内容就是舍。前面是得,得的方式讲完了。这里就是说几种律仪,第一是善的律仪,善的律仪,分别解脱律仪、静虑律仪,还有道生律仪,这三种如何舍?别解脱律仪的舍,跟定共的舍、道共的舍都不一样。然后,说不善律仪(恶戒),恶戒又如何舍。最后就是讲处中律仪又怎么舍。都不一样。相同的就是一个,别解脱戒跟不律仪、处中律仪相同的是命终舍,一样。但是静虑律仪跟道共律仪没有命终舍,不是这个,因为随心转的律仪跟那些散地的律仪不一样的。
那么这个里边的区别,讲得很多,也很细。那么这个我们说很不好记了,不好记就是要多看,多辩。我们要大家讨论,也就是说互相问难。这个问题你搞不清楚的,经过人家一问,你当时答不出来,很难为情,你马上去要去把它搞懂来。等到你下了功夫去搞懂的话,你可能这一辈子不会忘掉了。藏地为什么辩论,叫一个人坐在中间,大家来问难,问的不对,吃擦,甚至用鞋来打他的头。这不是侮辱他,是叫他牢记,受了这个不好的,丢面子的时候,人都有自尊心,这个丢了面子,这不好意思,赶快这个问题不懂的,一定要把它搞懂,记不熟的把它记熟。这个功夫一下的话,效果就很大了。如果你平平淡淡的,这个看了两道,我记住了,一晃就没有了。这个经验大家都有,你去准备考试准备了好多天,考场里考好了,考卷一送,出了教室了,忘了很多了。再过两天的话,又忘了一大半了。如果过了一年的话,什么都忘完了。我们很多这个以前宝光寺的学生,现在给他讲《俱舍》,他听听,好象耳朵里听到过的,叫他说,都忘掉了。这就是说,你学了东西不复习的话,会忘掉的。
那么辩论、讨论,是一个复习的方式。不但是自己复习,还用人家的智慧帮你复习,一个人的智慧有限,大众的智慧就强。不要看了人家都好象是这个人不如我,我们说,你说他这个地方不行,他某个地方可能比你深入,因为每个人经验,他的思想都不一样的,不能说他什么都比你差,不会的。孔子说:三人行则必有吾师。三个人一起走,其中决定有一个是师父,他有些东西我不会的。这个实际上大家也都可以体会到,每一个人他的知识、学问,你能够全部超过他,一点也不遗漏的,恐怕很难,他总有超过你地方的,所以互相取长补短的话,总会得好处。
另外一个问题,大家要得好处的话,事先要多看一些参考资料,或者把原来的文,仔细地摸索一下。你飘飘泛泛地参加讨论,心里无所准备的,没有准备的仗,打了是一定输的。打仗也好,什么事也好,都要预先要有准备。他们开个会,开个会之前,布置会场,里边怎么安排,会场上边,把每个人的名字排好,这是准备工作都做得好好的,那么你开会的是按序排了队进去,一个个座子坐下来,很有秩序。如果你先前那个准备工作没有做的话,那后来一团糟,乱七八糟的,不晓得坐在哪里,搞乱掉了,所以说准备工作是必须的。
现在你们讨论的方式,每一个人准备一个,这个比以前是好象进步一点,但是假使你这一个准备好了,我看你还得准备两个、三个,最好全部准备。因为你说到宝山去,一大片的宝,你只拿一个,你看你可不可惜?拿了一个宝走了,还有那么多宝你可以拿的,你不要了,你走了。那么这样子,我们复习这个内容一样的,一个准备好了,“反正我这个解决问题了,我答得出来了,其它的我不管了,没有事情了”,这个你就等于拿了一个宝走一样的,一个宝拿到了,那么多宝你不要了,可不可惜呢?假使时间有,力量还有,自己有这个能力的话,可以再多复习几个题。那么今天我们就讲这里。
第八十讲(第229页上第8行-第231页下第8行)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业品讲到舍戒的问题,律仪戒怎么舍,定共戒、道共戒怎么舍,不律仪又怎么舍,最后是处中律仪怎么舍,全部讲完了。
那么这里,我们说难不难?实际上并不难。得戒、舍戒,这是很简单的事情,就是说得戒有什么条件才能得戒,那么舍戒有什么因缘才可以舍得了戒。从这个事上说,不难。但从理论上讲,是有点难。那么初学的,才来的,当然一下子中间插进来,那困难更多。那么如何要克服这个困难呢?我们说成佛尚且要成,何况一本《俱舍》呢?一定要下功夫,下一个决心是第一个。第二个,自己力量不够,求三宝加持,《五字真言》好好念,(ༀཨརཔཙཎ的的的的的)文殊菩萨这个咒,什么时候,随时随地都念,至少先下个数字,先一百万念了再说。一百万念了,再二百万,三百万都可以。
另外一个,要尊重法宝,就是讲经的时候,经书千万不要摆得太低。我们以前发过一个讲义架子,以后我想再去买一点来,就是把讲义夹子夹在地下,这样子叉起,你书就放在上头,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了,如果你放在腿上,甚至放在地上,那么对法宝不恭敬的后果,就是会笨下去的,所以说对法宝要绝对尊重。
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要辅导。讨论的时候,固然我们说,讨论那些问题了,假使你不在这个问题里边的,你不懂的也可以提出来,那么学得多的,从开始学起到现在的,比较学得好一点的,那就是可以担任辅导的工作,也可以下了讨论之后,专门找一个人,去问他。我们现在这里,比较好的,我们可以说一下,就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