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6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自己發個願舍,起這個念頭,從現在開始,把以前所受的那個不要了、舍掉了,這個就是由受斷。

  

  二、由勢斷,謂由淨信、煩惱勢力所引無表,彼二限勢,若斷壞時,無表便舍。

  第二,“由勢斷,謂由淨信、煩惱勢力”,淨信,就是做善的處中律儀的力量,煩惱就是做得到惡的處中律儀的那個力量,這個力量勢力沒有了。“所引無表,彼二限勢,若斷壞時,無表便舍”,本來得處中律儀是由淨信或者煩惱的力量引出來的,那麼現在這兩個東西力量沒有了,那麼它的無表也就舍掉了。

  假使你過去是說,每天吃飯之前要拜佛的,這麼起一個處中律儀,這好的。後來,不想拜了,對佛的信心退掉了,那就不拜了。不拜了嘛,當然這個無表也沒有了。壞事也一樣,本來起什麼煩惱的,得到處中律儀,後來這煩惱輕了,沒有了,或者修行之後煩惱斷掉了,斷是斷不了,煩惱壓下去了,那麼這個處中律儀也沒有了,所以說斷煩惱有好處的。我們別解脫戒受了的人,前面講過的,苾刍假使做了一些壞事,惡的處中律儀還有的,那麼你要如果把這些要斷掉的話,就是把産生這個惡的處中律儀的煩惱要把它息下去,這個息下去,那個也就沒有了。這個勢力沒有了,那個無表也就沒有了。所以這個都是修行有關的事情。

  

  叁、由作業斷,謂如所受,後更不作,如先禮佛,今不作也。

  第叁,“由作業斷”,作就是代表作業。“謂如所受,後更不作”,本來是要這樣子做的,後來不做了,停下來了。假使說以前先禮佛,假使每天早上吃飯之前要禮佛的,現在不拜了,不拜了當然這個無表也沒有了。假使有的居士,每個月的初一、十五要到廟裏燒香去的,後來不去了。不去了,這個也沒有了。這個作業斷,不做了就沒有了。

  

  四、由事物斷壞,故舍,謂以所施寺、舍、敷具、製多、園林,及所施爲罝網等事壞,無表便舍。

  第四,“由事物斷壞故舍”,事物斷,以前布施的那些寺、舍、敷具、製多、園林,製多是塔,這是好的。供養寺裏邊的敷具、房舍,還有塔,園林,這些供養的東西壞掉了,壞掉了這個處中律儀也就沒有了。假使壞的一方面做的,置網等,捕魚、捕獸的那些網等東西,這個網壞掉了,那你以前造這網的時候,這些的處中律儀也就沒有了。“無表便舍”,這是事情壞掉了,這個無表就沒有了。

  

  五、由壽命斷,命斷壞時,無表便舍。

  第五,“由壽命斷”,命斷了,無表便舍。這是命終舍,叁種一樣的,律儀也好,不律儀也好,處中律儀也好,命終了都舍的。

  

  六、由根斷,根謂善根,本因善根,發處中無表。今起加行,斷善根時,便舍善根所引無表。

  第六,“由根斷”,善根,“根謂善根,本因善根,發處中無表。今起加行,斷善根時,便舍善根所引無表”,那麼你本來處中律儀是由善根而發動的,那麼這個無表根子是善根。現在,起一個加行,起個加行就是起什麼邪見之類的,把善根斷掉了。斷善根了,那麼這個善根的所引發的無表色也就沒有了。它根子拔掉了,它産生的無表就沒有了。

  

  頌文根字,理應通不善根,謂起加行,斷不善根,便舍不善根所引處中無表。論文唯言斷善根者,影取不善根也言加行者,處中劣故,但加行時舍也。

  那麼這裏邊的根,“頌文根字,理應通不善根”,這個根是善根,這是好的無表,那麼惡的無表怎麼樣呢?所以說這個根,按了規矩,世親菩薩認爲也有不善根,這個根包括善根、不善根,都在裏邊。

  “謂起加行,斷不善根”,不善根,你起了好的加行,對治道,把不善根斷掉了,不善根既然滅掉了,那麼不善根所引的不好的無表也就斷掉了。

  “論文唯言斷善根者,影取不善根也”,《俱舍論》裏邊只講斷善根,沒有講斷不善根,那麼這個裏邊,影取就是說,他只講一邊,另一邊你自己可以去推想了,影取。這是世親菩薩《俱舍論》裏邊講的是斷掉善根,而圓晖法師他認爲這個善根也可以包含不善根。因爲講了善根,對立面不善根也可以包在裏邊了,影取。有個形必定有影了,有東西,它影子決定有的。所以不說也含在裏邊了。

  “言加行者,處中劣故,但加行時舍”,處中無表比較力量弱一點,只要起加行,在斷善根的時候,善根還沒有斷,只要加行起了之後,要斷它了,這個處中無表就沒有了。

  那麼這裏,我們總結地講了一下,今天講的內容就是舍。前面是得,得的方式講完了。這裏就是說幾種律儀,第一是善的律儀,善的律儀,分別解脫律儀、靜慮律儀,還有道生律儀,這叁種如何舍?別解脫律儀的舍,跟定共的舍、道共的舍都不一樣。然後,說不善律儀(惡戒),惡戒又如何舍。最後就是講處中律儀又怎麼舍。都不一樣。相同的就是一個,別解脫戒跟不律儀、處中律儀相同的是命終舍,一樣。但是靜慮律儀跟道共律儀沒有命終舍,不是這個,因爲隨心轉的律儀跟那些散地的律儀不一樣的。

  那麼這個裏邊的區別,講得很多,也很細。那麼這個我們說很不好記了,不好記就是要多看,多辯。我們要大家討論,也就是說互相問難。這個問題你搞不清楚的,經過人家一問,你當時答不出來,很難爲情,你馬上去要去把它搞懂來。等到你下了功夫去搞懂的話,你可能這一輩子不會忘掉了。藏地爲什麼辯論,叫一個人坐在中間,大家來問難,問的不對,吃擦,甚至用鞋來打他的頭。這不是侮辱他,是叫他牢記,受了這個不好的,丟面子的時候,人都有自尊心,這個丟了面子,這不好意思,趕快這個問題不懂的,一定要把它搞懂,記不熟的把它記熟。這個功夫一下的話,效果就很大了。如果你平平淡淡的,這個看了兩道,我記住了,一晃就沒有了。這個經驗大家都有,你去准備考試准備了好多天,考場裏考好了,考卷一送,出了教室了,忘了很多了。再過兩天的話,又忘了一大半了。如果過了一年的話,什麼都忘完了。我們很多這個以前寶光寺的學生,現在給他講《俱舍》,他聽聽,好象耳朵裏聽到過的,叫他說,都忘掉了。這就是說,你學了東西不複習的話,會忘掉的。

  那麼辯論、討論,是一個複習的方式。不但是自己複習,還用人家的智慧幫你複習,一個人的智慧有限,大衆的智慧就強。不要看了人家都好象是這個人不如我,我們說,你說他這個地方不行,他某個地方可能比你深入,因爲每個人經驗,他的思想都不一樣的,不能說他什麼都比你差,不會的。孔子說:叁人行則必有吾師。叁個人一起走,其中決定有一個是師父,他有些東西我不會的。這個實際上大家也都可以體會到,每一個人他的知識、學問,你能夠全部超過他,一點也不遺漏的,恐怕很難,他總有超過你地方的,所以互相取長補短的話,總會得好處。

  另外一個問題,大家要得好處的話,事先要多看一些參考資料,或者把原來的文,仔細地摸索一下。你飄飄泛泛地參加討論,心裏無所准備的,沒有准備的仗,打了是一定輸的。打仗也好,什麼事也好,都要預先要有准備。他們開個會,開個會之前,布置會場,裏邊怎麼安排,會場上邊,把每個人的名字排好,這是准備工作都做得好好的,那麼你開會的是按序排了隊進去,一個個座子坐下來,很有秩序。如果你先前那個准備工作沒有做的話,那後來一團糟,亂七八糟的,不曉得坐在哪裏,搞亂掉了,所以說准備工作是必須的。

  現在你們討論的方式,每一個人准備一個,這個比以前是好象進步一點,但是假使你這一個准備好了,我看你還得准備兩個、叁個,最好全部准備。因爲你說到寶山去,一大片的寶,你只拿一個,你看你可不可惜?拿了一個寶走了,還有那麼多寶你可以拿的,你不要了,你走了。那麼這樣子,我們複習這個內容一樣的,一個准備好了,“反正我這個解決問題了,我答得出來了,其它的我不管了,沒有事情了”,這個你就等于拿了一個寶走一樣的,一個寶拿到了,那麼多寶你不要了,可不可惜呢?假使時間有,力量還有,自己有這個能力的話,可以再多複習幾個題。那麼今天我們就講這裏。

  

  

  第八十講(第229頁上第8行-第231頁下第8行)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業品講到舍戒的問題,律儀戒怎麼舍,定共戒、道共戒怎麼舍,不律儀又怎麼舍,最後是處中律儀怎麼舍,全部講完了。

  那麼這裏,我們說難不難?實際上並不難。得戒、舍戒,這是很簡單的事情,就是說得戒有什麼條件才能得戒,那麼舍戒有什麼因緣才可以舍得了戒。從這個事上說,不難。但從理論上講,是有點難。那麼初學的,才來的,當然一下子中間插進來,那困難更多。那麼如何要克服這個困難呢?我們說成佛尚且要成,何況一本《俱舍》呢?一定要下功夫,下一個決心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自己力量不夠,求叁寶加持,《五字真言》好好念,(ༀཨརཔཙཎ的的的的的)文殊菩薩這個咒,什麼時候,隨時隨地都念,至少先下個數字,先一百萬念了再說。一百萬念了,再二百萬,叁百萬都可以。

  另外一個,要尊重法寶,就是講經的時候,經書千萬不要擺得太低。我們以前發過一個講義架子,以後我想再去買一點來,就是把講義夾子夾在地下,這樣子叉起,你書就放在上頭,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了,如果你放在腿上,甚至放在地上,那麼對法寶不恭敬的後果,就是會笨下去的,所以說對法寶要絕對尊重。

 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說要輔導。討論的時候,固然我們說,討論那些問題了,假使你不在這個問題裏邊的,你不懂的也可以提出來,那麼學得多的,從開始學起到現在的,比較學得好一點的,那就是可以擔任輔導的工作,也可以下了討論之後,專門找一個人,去問他。我們現在這裏,比較好的,我們可以說一下,就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