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一開始就聽的,某某師,某某師,某某師,他們幾個,反正他們最早的是印度佛教,印度佛學是跟這俱舍有關的,是在前講的,這幾位都聽過的,那麼你們找這叁位好了,他們比較聽得多一點了。你們幾位也是耐煩一點,他們假使有不懂的,找你來問嗎,就是開始做法師了,這是練習做法師了,已經開始了,所以這個也是好事情,那麼你們不懂,盡量問,如果他們再有問題的,再提過來,我來解答好了。
那今天我們還接下去。接下去的,當然,今天比昨天要難一些了,難度要高一些了。
戊五 舍非色善染
從此第五,舍非色善染。論雲:欲非色善,及余一切非色染法,舍複雲何?頌曰:
舍欲非色善 由根斷上生 由對治道生 舍諸非色染
“從此第五,舍非色善染”,非色的善法,非色的染法。非色就把五蘊裏邊的色法去開,那就是簡別表、無表色。表、無表色,我們前面講了很多。那麼就是心法,這個非色善就是心法,心法裏善的、染汙的,怎麼舍?
“論雲:欲非色善,及余一切非色染法,舍複雲何”,前面說表色、無表色的舍,講完了,這是色法的一個範疇;現在不是色法的範疇,是非色的,那非色就是心法,主要是心法,非色的染汙法,非色的善法,又如何舍?這是問題。
“頌曰”,回答,“舍欲非色善,由根斷上生,由對治道生,舍諸非色染”,欲界的不是色的善法,如何舍掉?那就是兩個,一個是根斷,善根斷了,一切善法當然也沒有了;第二個上去,生到上界去了,欲界的善法就舍掉了,得上邊的,好的色界的善法得到了,那是舍了一個差的,得了一個好的。善根斷了,那是善法全部沒有了,那就是不好的。
非色染,染汙法怎麼舍?“對治道生”,你這是什麼?假使貪欲,不淨觀去對治,瞋恨心,慈悲觀對治,對治道生了,作用起了,這個染汙法就舍掉了,那麼一定要對治的。
我們這裏就是很簡單一句話,不對治的話,煩惱去不了的。你說我等在那裏,想一個方便法門把煩惱去掉了,這個沒有那麼簡單的。煩惱要去掉,非對治不可,其它的法只能把你壓一下,真正要解決問題,還是要起對治道。對治道起一個,斷一個煩惱,起兩個,斷兩個煩惱,沒有便宜賺的。所以說佛教裏邊,踏踏實實,不取巧,也不偷懶,就是你下一分功夫得一分效,不下功夫就沒有效,下了功夫不見效的,也不會有。
釋曰:舍欲非色善者,此有二緣。謂心等善,名非色善。一由根斷,謂斷善根。二由上生,謂生上界。
“釋曰:舍欲非色善者,此有二緣。謂心等善”,非色善,“心等”,“等”就是心王、心所,還有不相應行裏邊的那些得、非得之類的,它也有善。這個非色善法,兩個緣。
一個是根斷,這個根就是善根,善根斷了之後,一切善法就沒有了,那麼這是一種。舍欲界的非色的善法,第一個是善根斷了,他就舍掉了。
第二個由上生,“謂生上界”,當你生到色界去了,或者生到無色界去了,當然了,得到色界的法了,欲界的法舍掉了。欲界的法系屬于欲界的,欲界當你離開了,這個法管你善的、惡的都舍掉了。那麼你舍掉不是空了?不空,你色界的善法得到了,得了好的善法了,欲界的下劣的,當然不要了。這是上生,生到上界,色、無色界去的話,那你欲界的善法,當然也舍掉了。因爲叁界的有漏法屬于界系的,你離開了這個界,這個界的法都離開你了。
舍諸非色染者,諸謂叁界。叁界非色染者,心等法也。由一緣舍,謂由對治道生。若此品類,對治道生,當舍此中所有煩惱,及彼助伴助伴者,相應俱有能得也。
第二個,染汙法如何舍?“舍諸非色染”,非色染不是指欲界,叁界的染汙都在裏邊。“諸謂叁界”,前面是欲,欲界,這是諸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叁界的染汙法。“叁界非色染”,不是屬于色法的,不律儀、表、無表色之類的是色法,這個是不屬于色法的那些染汙法。“心等法也”,也是心王、心所,跟那些不相應行裏邊個別的有善惡的。
這個由一個緣舍,你要染汙法要舍掉,沒有其它方法,只有一個緣。“由對治道生”,你對治它,這個對治道生力量生起來了,染汙法就斷了。如果不生的話,斷不了,所以一定要對治道生。
所以說修行不要貪便宜。我們有的人呢,他總聽人家講,這個法好、這個法好,你自己沒有學過教,到底好不好,你沒有一個尺寸,你不知道他說的好了,(他說得)天花亂墜的,你就相信他好。學過教的,就沒有便宜賺的。對治道不生,這個煩惱不會斷的。那麼你說好,它當然有它的好處,但是每一個法都有一定的功能,你不能說這個法好,其它的法就不要了。這個佛何必說八萬四千法門,說那麼多幹啥呢?只要說一個好了,不是大家便宜,可以簡單一些嗎?所以要說那八萬四千法門,就是有八萬四千個毛病,八萬四千的毛病要對治的話,就要這麼多的對治道,所以說,有什麼病吃什麼藥,不能強迫一切人都吃一個藥。
那麼對治道生的時候,這個染汙法就可以斷掉,所以說由一個緣舍,“謂由對治道生”。對治道後邊要廣講。
“若此品類,對治道生,當舍此中所有煩惱及彼助伴”,煩惱是心所法,它的助伴心王,還有那些大地法等等,還有那些俱有法,得、四相之類的。那麼這個就是說,一定要對治道生,才能把煩惱舍掉。
那麼想占便宜是沒有的,你說我修往生了,往生西方,你到西方去之後,還得要修對治道,煩惱斷了之後,才能到娑婆來廣度衆生。你帶業往生,你業還帶去的,煩惱也帶去的,你不斷掉的話,你永遠還是成不了佛的。他這個西方去,西方的好處就是說不退,不退並不是等于說煩惱就斷完了。不退,你是還要慢慢去斷,西方的環境,就是在那裏比較順,退的緣沒有,你可以不退墮,不墮叁惡道。但是西方的人天不修行的話,還是斷不了煩惱,還不能回娑婆度衆生,更成不了佛。而且西方修行,穩是穩的,慢是慢的,這個佛經上也有的,你在西方世界修一百年,不如在末法時期修一天一夜,這個是經上明文有。
那麼總是一個法有利必有弊,不要說有一個十全十美的法。密法固然快,但是也很危險。修密法的人有這個比喻:在竹筒裏的蛇,竹筒子只有一條路,要麼上,要麼下,你往上爬,就成佛,往下掉,就到地獄。這是修密法就是經常用這個比喻的。所以說一切法裏邊,你不要只想一個什麼毛病都沒有的,就是你根器不同,就需要各式各樣的法的。你假使不是那個根器,你勉強去修密法,那你往下墮,下地獄,所以這個要看自己根器。佛說的法一切都好,佛所說法,中邊皆甜,沒有一個法不好的,只要對根。印光法師經常說的,法無高下,那個法能對治毛病的,就是好的。沒有什麼這個法好,這個法不好,不要去評論它。就看你自己什麼病,你是那個病吃這個藥對頭,這個法就是好。
那麼這裏我們就是要提醒大家的,你假使有煩惱,你不修對治道的話,煩惱永遠是舍不掉的,滅不了的。如何舍非色善呢?這個裏邊就叫我們修行,一定要用對治道,只有一個緣能舍。
丁五 約處明成就善惡律儀
從此大文第五,約處成善惡。論雲:善惡律儀,何有情有?頌曰:
惡戒人除北 二黃門二形 律儀亦在天 唯人具叁種
生欲天色界 有靜慮律儀 無漏並無色 除中定無想
“從此大文第五,約處成善惡”,在哪些地方可以成善、成惡?“論雲:善惡律儀”,這個善惡指善惡律儀,善律儀、惡律儀前面講過的,善的惡的那些律儀,哪些地方的有情有善的、有惡的?叁界裏邊來看了。
“惡戒人除北,二黃門二形, 律儀亦在天,唯人具叁種,生欲天色界,有靜慮律儀,無漏並無色,除中定無想”,那麼惡戒只有人間有,人間叁洲有,北俱盧洲沒有,這是先說惡戒。因爲惡戒裏邊,要做這些極惡的事情,要煩惱極重的人。北俱盧洲的人,他沒有那麼重的煩惱,所以不生惡戒,但是他又沒有苦,善的戒也沒有。所以我們說有利必有弊,雖然他是惡戒沒有,他也不能修佛法,因爲太舒服,不想離,沒有苦,他就不想修了。
“二黃門”是什麼呢?二種黃門,就是不男,扇搋半擇,這是兩種,等一下我們要說。“二形”,男女二形合起的,那個都不能得惡戒,也不能得善戒。
“律儀亦在天”,律儀是人間,只有人間有,天上也有,但是人間有叁種,別解脫律儀、定共戒、道共戒都可以有。欲界天、色界有靜慮律儀,別解脫戒沒有。無色界無漏的道共戒還是有,那麼定共戒,因爲他沒有色法了,他沒有無表色的,定共戒沒有。道共戒爲什麼有?法前、法後得,法俱得是沒有,因爲它沒有色法。“除中定無想”,這個裏邊,中間定、無想定沒有無漏法。
那麼下邊廣講了,前面是略略說一下。
釋曰:惡戒人除北,二黃門二形者,明惡戒處。于人趣中,唯叁洲有,除北俱盧,彼無極重無慚愧故,故無惡戒。于叁洲中,除黃門等,亦無惡戒。扇搋半擇,名二黃門。
“惡戒人除北,二黃門二形者”,惡戒在哪裏地方有?惡戒是人間有,但是要除北俱盧洲,只有叁洲有,北俱盧洲除開。爲什麼?“彼無極重無慚愧故”,北俱盧洲的人都是心比較善良的,有慚愧心,要做壞事決定是極大的無慚愧心才做得下來,一般有點慚愧心,他壞事就不敢做。所以說煩惱重的人,只要有慚愧,他不會犯大的重戒。如果慚愧心沒有了,那就是靠不住了。所以不怕煩惱重,就怕沒有慚愧。有慚愧的人,盡管他煩惱重,他可以克製,可以不犯大事,沒有慚愧的,肆無忌憚,那就是什麼壞事都會做。
所以說我們教育,經常要把好的那些克製的東西要教,不要教人家沒有慚愧。這個無所謂,那個也沒有關系,這個一講的話,大家沒有慚愧了,什麼壞事都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