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10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後,八十八使的見惑斷掉,九九八十一品修惑,要一品一品斷,見道以後一品一品斷,你見道都沒有見,你怎麼斷?你什麼都沒有斷,那你是煩惱習氣,滿肚子都有,你對面的境一現的話,都會引出來。所以說一定要遠離,這就是修行。沒有辦法,一定要遠離,你說我沒有關系,我可以頂得住,你頂得住,煩惱來了,你就頂不住,滾下去了。出家的時候很發心,什麼東西,受戒的時候,自己發了心,甚至于痛哭流涕,發了很大的心,結果,慢慢,慢慢,不注意戒律,對那些界線不清楚,或者不學,或者是輕卛地不重視,那麼跟那些境,先是看看,跟蒼蠅一樣的,聞聞味道也好,看一看也好,看看也沒有關系,不犯戒,看了之後就要說話去了,說了話之後,就要什麼什麼來了,完了,一下拖下去,按也按不住了,勸也勸不好了,拼命勸他,你要好好修行啊,怎麼你將來地獄可怕,哎,不管了,沒有辦法了,煩惱來了,非吃不可,不到黃河心不死了,一定要地獄現了嗎,看看,是不是悔過來?這個我們就不知道了,這個是愚癡了,但是煩惱的習氣呢,不能給它引出來。所以說開始不注意的小的地方,大的東西來了,就止不住了。我們說跟水堤一樣,水堤漏了,你趕快把它堵住。你這個小缺口堵得住,還可以維持這個地方,不會被海水淹掉。如果你小缺口不在乎,唉,一點點小沒有關系,小的,沖!沖!沖大了,一下子堤跨了。好了,這樣你來不及了,要救也救不好了,整個的一片堤,全都是一片汪洋,人、畜、財産、房屋,全部是泡湯,泡到水裏去了,那是自己愚癡。我們說這個不要怪人家,因爲佛是再叁跟我們說了,聽不聽在自己了。

  “宿習力故,便相瞻視”,因爲過去習氣的煩惱力,他就是互相看,兩根既殊嘛,就是形相不一樣了,就要看了。一看,開始好奇,但是好奇好奇,就不是奇了,就是産生不好的念頭出來了,“因此遂生非理作意”,非理作意就是不合理的心,就是煩惱心生起來了。

  “欲貪鬼魅,惑亂身心,失意猖狂,行非梵行”,這個,我們也給大家個別講過,做壞事的時候,就有那些鬼幫你忙的噢。做淫欲的事情,欲貪鬼它要幫你的,它使得你心狂亂,狂亂之後,失去理智了,就什麼壞事都做。那麼要行凶殺的時候,也會有那些瞋恨的鬼幫你忙,使你怒不可遏,感到非殺不可,把刀插下去,對方命斷了,這個時候醒過來了,啊呀,怎麼把他殺掉了?好了,犯了罪,要槍斃了,來不及了。槍了斃還不算,還得下地獄,還要去。所以這個鬼魅在惑亂身心,失意猖狂,假使你本來是膽子小的,經過那些貪欲鬼的煽動呢,就是不顧一切,自己的正知正念失掉了,猖狂而行,行非梵行,那些不如法的事情就出來了,男女的事情出來了。這個就是,我們說退化,就是這樣退化的。光音天的天人,光明爲體,又能騰空,禅悅爲食,慢慢,到這樣子了。

  “人中欲鬼,初發此時”,人間的貪欲鬼,這個時候開始起作用,就是這個時候發生。這時淫欲的事情産生了。

  

  爾時諸人隨取香稻,無所貯積。後時有人,禀性懶惰,長取香稻,貯擬後食。余人隨學,漸多停貯。由此于稻生我所心,多收無厭,故隨收處,無複再生,遂共分田,慮防遠盡。于己分田,生吝護心,于他分田,有懷侵奪。劫偷過起,始于此時。

  那麼下邊是偷盜。“爾時諸人隨取香稻,無所貯積”,當時的人的心呢,還是共産主義,財産是公共的,它長了之後,要吃就去吃,不吃嘛就走開,要吃,隨便,需要的時候就取一些,不要自己藏的,公開,反正大家就是擺在公共地方,自己不要私藏的。

  但是有的人呢,禀性懶惰,後來有些人呢,他懶惰得很,他天天跑得去,肚子餓了,去采香稻吃,懶得走,我采它個一大捆,我吃它幾天再去,偷懶了,噢,偷懶了,他就是要藏起來了。他“禀性懶惰,長取香稻”,多取一些,“貯擬後食”,今天吃不完,明天吃,明天吃不完,後天吃,免得天天跑,這個,好象很聰明。我們看了,到底聰明還是不聰明,下邊的果報一看,就是笨透了。

  “余人隨學,漸多停貯”,這個人呢,他是看上去很聰明,啊,可以少跑路了,其他的人看看,唉,這個好,對啊,我們也把它藏起來,跟他學,慢慢,慢慢的,大家都把這個東西,自然香稻,都藏到自己家裏去了。

  “由此于稻生我所心”,這個是我的,我、我所就來了,我所之心,就是私有財産的觀念産生了。“多收無厭”,這個財富是不會厭足的,越多越好,噢,多收無厭,把自然香稻都盡量的把自己那裏拿過來。

  “故隨收處,無複再生”,你貪心一大,把那些收了,全部把它收起來,本來是吃了,還會長的,你這麼一來以貪心去收呢,好了,收了之後不長了,更糟糕了,更要藏起來,更要搶了,東西要爭了,這個越爭越下了,惡性循環。

  所以說煩惱心對我們來說是一切,我、我所,這個産生的煩惱,一切衰損的因由。我們不是《上師供》說的嗎,這個對自己我執的,“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”,你執愛自己,要吃得好,要懶惰,不要多跑路,一切災害的,一百種損害的門,就是這個地方開了。所以說,我們念《上師供》,我們總感到你們念《上師供》是不是嘴裏在念嘛,心裏在念?如果心裏念的話呢,一句一句話,都是警惕得很。我看看,有的人念就是唱歌,高興唱一唱,不高興就休息一下,那麼臉上摸摸,耳朵抓抓,好象這個念經效果不大的。那個我就看,你們經常注意的,這樣子,你是自己在念啥東西都不知道了。實際那麼寶貝,一個一個寶貝都自己每天熏習到,這個力量很大。假使你這樣子念呢,時間混過去了,效果不大。

  下邊,因爲貪心大了,把它都藏起來,一收之後,不再生了。那麼不生之後呢,那不是沒有辦法了?還有一些沒有收的地方大家分,這個是我的,分田,到底要分地方了,最後分田。“慮防遠盡”,這個恐怕,你收收收,越收越完,它以後就沒有了,大家要害怕了,那麼趕快,這塊地我占了,是我的,“于己分田,生吝護心,于他分田,有懷侵奪”,你看這個壞不壞,自己分的田呢,悭貪,怕人家來偷,要保護好它,于他分田呢,“有懷侵奪”,人家的田呢,看看他的比我好,想把他的占過來,甚至于偷過來,把它稻把它割過來。“劫偷過起,始于此時”,這個偷盜就是這個時候開始,看了人家的田好,或者多啊,我分得太少了,就去偷起來了,劫,搶,偷,暗偷,這個過失,這個時候開始了。私有財産一起,就是搶、偷盜的事情,搶劫的事情也就來了。如果都是公共財産呢,搶什麼?不要搶的,大家一樣的。所以說人的心越是要維護自己,越倒黴。

  我們記得一個公案,有一個國王,他在佛在世的時候出家了,他在曠野裏一個人住在那裏,歡喜得不得了。他說我以前做國王的時候,每天身邊警衛都站滿的,晚上睡覺,提心吊膽的,就怕人來搶他的東西,或者擔心鄰國來打仗,要奪他的土地、人民、財産,總是一天到晚,提心吊膽,睡不好,吃不好,吃的時候,也是提心吊膽的。現在出了家之後,什麼財産都沒有了,一個缽,叁件衣,什麼都不要了。東西也是銀錢戒,一分錢也不要了,那麼哪個來搶,哪個來偷呢?什麼都沒有,啊,非常舒服。但我們現在出家人,也害怕,就是有錢,這個錢不是好東西。我們也聽到過很多地方,把什麼方丈、什麼監院、什麼……殺掉了,錢搶走了,就是有錢的問題。如果我們跟佛在世一樣,大家都是乞食,那不是這些事情都沒有的,還要養什麼狗啊?不需要的,總是越來越糟糕了,這些事情。

  那麼于己分田,生悭護心,于他分的田,有懷侵奪,劫了,偷的過失就開始了,劫就是搶,明劫,偷是暗偷。

  

  爲欲遮防,共聚評議,佥量衆內一有德人,各以所取六分之一,雇令防護,封爲田主,因斯故立剎帝利名。大衆欽承恩流卛土,故複名大叁末多王此雲共許王也。自後諸王,此王爲首。時人或有,情厭居家,樂在空閑,精修戒行,因斯故得婆羅門名此雲淨志。後時有王,貪悋財物,不能均給,國土人民,故貧匮人者,多行賊盜,王爲禁止,行輕重罰,爲殺害業,始于此時。時有罪人,心怖刑罰,覆藏其罪,異想發言,虛诳語生,此時爲首。

  “爲欲遮防,共聚評議”,“佥量衆內一有德人,各以所取六分之一.雇令防護,封爲田主,因斯故立剎帝利名”,爲了要防止這些事情,怕人家偷啊,怕人家搶啊,那麼大家就互相商量討論,就共同來決定、商議,在大衆裏邊舉一個人,有道德的,大家信得過的,有威德的,大家把自己的收入的六分之一,交給他,那麼叫他來保護,封他爲田主,就是王了。由此故立剎帝利名,這個剎帝利,這個名字,就這個時候開始了,就是國王的事情就來了。他的總的問題是有王沒有王?本來是沒有王的,那麼就是說,這個時候開始有王。

  “大衆欽承,恩流卛土,故複名大叁末多王”,這個時候推出來的王,是大家推出來的,有道德,有才能的,所以推他作王,大家都服他的,他也辦事公正,總是非常之如法。大衆欽承,大家都很恭敬他,敬仰他。他保護大家,不要使人家侵犯。他的恩,流四海之內,卛土,就是四海之內的意思一樣的。整個國土都蒙到他的恩德。所以這個時候,叫大叁末多王。大是偉大的,叁末多王就是共許王,大家推出來的。這個跟我們中國的古代一樣,國王總是推的,堯、舜,那個時候都是推有德的人出來,大家都服。那麼這個曆史上也差不多,印度也是。

  “自後諸王,此王爲首”,以後的王,這個是開端,這個大叁末多王是一切國王的開端,這是國王的,剎帝利的開端。

  “時人或有情厭居家,樂在空閑精修戒行,因斯故得婆羅門名”,那麼中間也有一些人,他對一些居家的生活不歡喜,他也是宿世的習氣,他歡喜在空閑之中修行,靜靜的修戒,那麼這個時候,就産生婆羅門。“淨志”,婆羅門是印度話,叫淨志。那麼婆羅門他們的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