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以后,八十八使的见惑断掉,九九八十一品修惑,要一品一品断,见道以后一品一品断,你见道都没有见,你怎么断?你什么都没有断,那你是烦恼习气,满肚子都有,你对面的境一现的话,都会引出来。所以说一定要远离,这就是修行。没有办法,一定要远离,你说我没有关系,我可以顶得住,你顶得住,烦恼来了,你就顶不住,滚下去了。出家的时候很发心,什么东西,受戒的时候,自己发了心,甚至于痛哭流涕,发了很大的心,结果,慢慢,慢慢,不注意戒律,对那些界线不清楚,或者不学,或者是轻卛地不重视,那么跟那些境,先是看看,跟苍蝇一样的,闻闻味道也好,看一看也好,看看也没有关系,不犯戒,看了之后就要说话去了,说了话之后,就要什么什么来了,完了,一下拖下去,按也按不住了,劝也劝不好了,拼命劝他,你要好好修行啊,怎么你将来地狱可怕,哎,不管了,没有办法了,烦恼来了,非吃不可,不到黄河心不死了,一定要地狱现了吗,看看,是不是悔过来?这个我们就不知道了,这个是愚痴了,但是烦恼的习气呢,不能给它引出来。所以说开始不注意的小的地方,大的东西来了,就止不住了。我们说跟水堤一样,水堤漏了,你赶快把它堵住。你这个小缺口堵得住,还可以维持这个地方,不会被海水淹掉。如果你小缺口不在乎,唉,一点点小没有关系,小的,冲!冲!冲大了,一下子堤跨了。好了,这样你来不及了,要救也救不好了,整个的一片堤,全都是一片汪洋,人、畜、财产、房屋,全部是泡汤,泡到水里去了,那是自己愚痴。我们说这个不要怪人家,因为佛是再三跟我们说了,听不听在自己了。
“宿习力故,便相瞻视”,因为过去习气的烦恼力,他就是互相看,两根既殊嘛,就是形相不一样了,就要看了。一看,开始好奇,但是好奇好奇,就不是奇了,就是产生不好的念头出来了,“因此遂生非理作意”,非理作意就是不合理的心,就是烦恼心生起来了。
“欲贪鬼魅,惑乱身心,失意猖狂,行非梵行”,这个,我们也给大家个别讲过,做坏事的时候,就有那些鬼帮你忙的噢。做淫欲的事情,欲贪鬼它要帮你的,它使得你心狂乱,狂乱之后,失去理智了,就什么坏事都做。那么要行凶杀的时候,也会有那些瞋恨的鬼帮你忙,使你怒不可遏,感到非杀不可,把刀插下去,对方命断了,这个时候醒过来了,啊呀,怎么把他杀掉了?好了,犯了罪,要枪毙了,来不及了。枪了毙还不算,还得下地狱,还要去。所以这个鬼魅在惑乱身心,失意猖狂,假使你本来是胆子小的,经过那些贪欲鬼的煽动呢,就是不顾一切,自己的正知正念失掉了,猖狂而行,行非梵行,那些不如法的事情就出来了,男女的事情出来了。这个就是,我们说退化,就是这样退化的。光音天的天人,光明为体,又能腾空,禅悦为食,慢慢,到这样子了。
“人中欲鬼,初发此时”,人间的贪欲鬼,这个时候开始起作用,就是这个时候发生。这时淫欲的事情产生了。
尔时诸人随取香稻,无所贮积。后时有人,禀性懒惰,长取香稻,贮拟后食。余人随学,渐多停贮。由此于稻生我所心,多收无厌,故随收处,无复再生,遂共分田,虑防远尽。于己分田,生吝护心,于他分田,有怀侵夺。劫偷过起,始于此时。
那么下边是偷盗。“尔时诸人随取香稻,无所贮积”,当时的人的心呢,还是共产主义,财产是公共的,它长了之后,要吃就去吃,不吃嘛就走开,要吃,随便,需要的时候就取一些,不要自己藏的,公开,反正大家就是摆在公共地方,自己不要私藏的。
但是有的人呢,禀性懒惰,后来有些人呢,他懒惰得很,他天天跑得去,肚子饿了,去采香稻吃,懒得走,我采它个一大捆,我吃它几天再去,偷懒了,噢,偷懒了,他就是要藏起来了。他“禀性懒惰,长取香稻”,多取一些,“贮拟后食”,今天吃不完,明天吃,明天吃不完,后天吃,免得天天跑,这个,好象很聪明。我们看了,到底聪明还是不聪明,下边的果报一看,就是笨透了。
“余人随学,渐多停贮”,这个人呢,他是看上去很聪明,啊,可以少跑路了,其他的人看看,唉,这个好,对啊,我们也把它藏起来,跟他学,慢慢,慢慢的,大家都把这个东西,自然香稻,都藏到自己家里去了。
“由此于稻生我所心”,这个是我的,我、我所就来了,我所之心,就是私有财产的观念产生了。“多收无厌”,这个财富是不会厌足的,越多越好,噢,多收无厌,把自然香稻都尽量的把自己那里拿过来。
“故随收处,无复再生”,你贪心一大,把那些收了,全部把它收起来,本来是吃了,还会长的,你这么一来以贪心去收呢,好了,收了之后不长了,更糟糕了,更要藏起来,更要抢了,东西要争了,这个越争越下了,恶性循环。
所以说烦恼心对我们来说是一切,我、我所,这个产生的烦恼,一切衰损的因由。我们不是《上师供》说的吗,这个对自己我执的,“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”,你执爱自己,要吃得好,要懒惰,不要多跑路,一切灾害的,一百种损害的门,就是这个地方开了。所以说,我们念《上师供》,我们总感到你们念《上师供》是不是嘴里在念嘛,心里在念?如果心里念的话呢,一句一句话,都是警惕得很。我看看,有的人念就是唱歌,高兴唱一唱,不高兴就休息一下,那么脸上摸摸,耳朵抓抓,好象这个念经效果不大的。那个我就看,你们经常注意的,这样子,你是自己在念啥东西都不知道了。实际那么宝贝,一个一个宝贝都自己每天熏习到,这个力量很大。假使你这样子念呢,时间混过去了,效果不大。
下边,因为贪心大了,把它都藏起来,一收之后,不再生了。那么不生之后呢,那不是没有办法了?还有一些没有收的地方大家分,这个是我的,分田,到底要分地方了,最后分田。“虑防远尽”,这个恐怕,你收收收,越收越完,它以后就没有了,大家要害怕了,那么赶快,这块地我占了,是我的,“于己分田,生吝护心,于他分田,有怀侵夺”,你看这个坏不坏,自己分的田呢,悭贪,怕人家来偷,要保护好它,于他分田呢,“有怀侵夺”,人家的田呢,看看他的比我好,想把他的占过来,甚至于偷过来,把它稻把它割过来。“劫偷过起,始于此时”,这个偷盗就是这个时候开始,看了人家的田好,或者多啊,我分得太少了,就去偷起来了,劫,抢,偷,暗偷,这个过失,这个时候开始了。私有财产一起,就是抢、偷盗的事情,抢劫的事情也就来了。如果都是公共财产呢,抢什么?不要抢的,大家一样的。所以说人的心越是要维护自己,越倒霉。
我们记得一个公案,有一个国王,他在佛在世的时候出家了,他在旷野里一个人住在那里,欢喜得不得了。他说我以前做国王的时候,每天身边警卫都站满的,晚上睡觉,提心吊胆的,就怕人来抢他的东西,或者担心邻国来打仗,要夺他的土地、人民、财产,总是一天到晚,提心吊胆,睡不好,吃不好,吃的时候,也是提心吊胆的。现在出了家之后,什么财产都没有了,一个钵,三件衣,什么都不要了。东西也是银钱戒,一分钱也不要了,那么哪个来抢,哪个来偷呢?什么都没有,啊,非常舒服。但我们现在出家人,也害怕,就是有钱,这个钱不是好东西。我们也听到过很多地方,把什么方丈、什么监院、什么……杀掉了,钱抢走了,就是有钱的问题。如果我们跟佛在世一样,大家都是乞食,那不是这些事情都没有的,还要养什么狗啊?不需要的,总是越来越糟糕了,这些事情。
那么于己分田,生悭护心,于他分的田,有怀侵夺,劫了,偷的过失就开始了,劫就是抢,明劫,偷是暗偷。
为欲遮防,共聚评议,佥量众内一有德人,各以所取六分之一,雇令防护,封为田主,因斯故立剎帝利名。大众钦承恩流卛土,故复名大三末多王此云共许王也。自后诸王,此王为首。时人或有,情厌居家,乐在空闲,精修戒行,因斯故得婆罗门名此云净志。后时有王,贪悋财物,不能均给,国土人民,故贫匮人者,多行贼盗,王为禁止,行轻重罚,为杀害业,始于此时。时有罪人,心怖刑罚,覆藏其罪,异想发言,虚诳语生,此时为首。
“为欲遮防,共聚评议”,“佥量众内一有德人,各以所取六分之一.雇令防护,封为田主,因斯故立剎帝利名”,为了要防止这些事情,怕人家偷啊,怕人家抢啊,那么大家就互相商量讨论,就共同来决定、商议,在大众里边举一个人,有道德的,大家信得过的,有威德的,大家把自己的收入的六分之一,交给他,那么叫他来保护,封他为田主,就是王了。由此故立剎帝利名,这个剎帝利,这个名字,就这个时候开始了,就是国王的事情就来了。他的总的问题是有王没有王?本来是没有王的,那么就是说,这个时候开始有王。
“大众钦承,恩流卛土,故复名大三末多王”,这个时候推出来的王,是大家推出来的,有道德,有才能的,所以推他作王,大家都服他的,他也办事公正,总是非常之如法。大众钦承,大家都很恭敬他,敬仰他。他保护大家,不要使人家侵犯。他的恩,流四海之内,卛土,就是四海之内的意思一样的。整个国土都蒙到他的恩德。所以这个时候,叫大三末多王。大是伟大的,三末多王就是共许王,大家推出来的。这个跟我们中国的古代一样,国王总是推的,尧、舜,那个时候都是推有德的人出来,大家都服。那么这个历史上也差不多,印度也是。
“自后诸王,此王为首”,以后的王,这个是开端,这个大三末多王是一切国王的开端,这是国王的,剎帝利的开端。
“时人或有情厌居家,乐在空闲精修戒行,因斯故得婆罗门名”,那么中间也有一些人,他对一些居家的生活不欢喜,他也是宿世的习气,他欢喜在空闲之中修行,静静的修戒,那么这个时候,就产生婆罗门。“净志”,婆罗门是印度话,叫净志。那么婆罗门他们的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