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10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時候。有的書上說二十歲,十歲是刀兵劫,最厲害的,人壽是二十歲的時候,又産生一個疾疫劫。那麼這裏還是十歲,有的經上說是二十歲,中劫末的時候,“由具如前諸過失故”,跟前面一樣,人的煩惱重了,各式各樣的過失具足,那麼,“非人吐毒”,非人,那個羅刹之類的,那些非人看到人類那麼壞,就吐一個毒氣,這個毒氣就使疾疫流行。非人吐毒,那個人間就産生瘟疫病,到處是傳染病。“遇辄命終”,這個病,一碰到就死,這個是最厲害的傳染病。“難可救療”,不好治,不治之症,很難救。這是疾疫,七個月,七個月疾疫病,人也死得差不多了。

  

  又中劫末十歲時人,亦具如前諸過失故,天龍忿責,不降甘雨,由是世間,多遇饑馑,既無支濟,多分命終。

  “又中劫末,十歲時人”,有的說叁十歲,“亦具如前諸過失故”,也是跟前面一樣,人的貪瞋癡心很盛,各式各樣的過失都具足。“天龍忿責,不降甘雨”,這個天上的龍,看到這些人實在討厭,很忿怒,呵責這些人,你這樣子壞,我也不下雨了,不降甘雨,不給你們下雨,“由是世間,多遇饑馑”,那沒有雨了,稻子長不出來了,那麼饑馑、饑荒,災就出現了。“既無支濟,多分命終”,那麼既然饑荒災沒有吃的了,大部分都死掉了。

  這個饑馑災我們在一九五九年也碰到一次,當然沒有那麼厲害。一九五九年是大災荒,到處都是餓荒了,不曉得怎麼的,那個時候肚子大得不得了,再怎麼吃下去也不會飽。我們那時候吃什麼呢?飯,下邊要說的,跟這個差不多的,這是前相。那時候我們吃飯都是一個稀飯,什麼稀飯呢?玉茭面糊糊,玉米粉燒一個糊糊,一個人兩瓢,沒有了。飽也好,不飽也好,不管你。那麼我們就這樣子,年紀老的,胃口小的多一點,跟他年輕的要一點,再多沒有了。大寮裏祗給你兩瓢,沒有多的。吃了一半了,到餓不飽的最難過,幹脆餓了的呢,好象餓了就完了,這個吃了一半沒有了,最難過。哪怎麼辦呢?采野菜了,打野果子了,到處跑出去搞。野菜有一種(茴茴,音)菜,吃了瀉肚子的。後來就是怎麼樣子的呢?挖洋芋。挖了洋芋,自己種的該吃了?不能吃,入庫!每天分多少吃,有數量的。那麼怎麼樣呢?地上挖的時候,一般是挖地的時候不限製了,生的吃下去,吃下兩個。真的吃兩個還嫌少,把泥巴不要剝掉,連泥巴一起吃下去。啊,這個樣子,這個生活我們都過過啊。這樣子吃還不飽啊,那個害浮胖病的人很多。那個時候我也害過一次浮胖病,營養不良嘛。吃的並不少,我看一看,那個時候吃的數量,糧食比現在至少要多兩叁倍,但是就是不飽。不曉得什麼原因,吃了那些東西總是吃不飽的,再多也吃不飽。哪個時候很多人想辦法,把自己的棉被、舊衣服跟老百姓換糧食,什麼糧食?當時他們的粗糧,山藥蛋之類的東西,都換掉了。

  那個時候,他們居士給我的糧票,全國糧票,那是最值錢的,可以買大米的。那時候,他們外地說了,五斤糧票可以換一部自行車,大家餓得不得了,自行車不要了,你拿了五斤糧票,吃飽了再說。我那個時候,糧票,我自己也不知道,後來文化大革命抄出來了,他說你知不知道,你有好多糧票?我說我不知道,六百斤。六百斤根本餓不了,還可以拿出來供衆。不知道了,擺在哪裏,自己想也想不到,糊裏糊塗,不曉得怎麼回事。大概是業報所感,該受餓的,有糧票不知道去拿來換東西吃。那是最後,文革的時候抄出來六百斤,六百斤,根本不會餓了嘛!這個自然災害祗有一年,一年嘛,你哪吃得六百斤呢?一天一斤嘛,叁百六十斤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  第六十八講

  (第193下頁上第1行-第197頁下第3行)

  《俱舍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小叁災,刀兵劫、疾疫劫、饑馑劫,十歲的時候,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的時候有叁災的出現。因爲煩惱重,貪瞋癡厲害,那個時候瞋恨心特別厲害,人互相看到,就像打獵的看到野獸一樣,起猛利的害心,一定要把他殺害掉。隨手所執,皆成刀劍,拿起來就是刀劍。因爲心瞋恚大,感到外器界都是堅硬的。樹葉子、草,都跟劍一樣厲害,互相殺害,這是刀兵劫。

  另外一種是疾疫劫。因爲人的過失大,非人看了不歡喜,吐毒,疾疫流行,瘟疫病。這個瘟疫病不好治,“遇辄命終”,傳染到了,就要命終,難可救濟,很不容易救。

  最後是饑馑劫,因爲世上的人過失衆多,天龍不歡喜,不降甘雨。因爲沒有雨,這個五谷不登,所以饑馑流行。“既無支濟,多分命終”,餓死的不少。

  

  由饑馑故,便有聚集、白骨、運籌。有二聚集:一、人聚集,謂彼時人,由極饑羸,聚集而死;二、種聚集,爲益後人,辍其所食,置于小箧,擬爲種子。白骨亦二:一、彼時人,命終未久,白骨便現;二、彼時人,饑馑所逼,聚集白骨,煎汁飲之。運籌亦二:一、由糧少,行籌食之。謂一家中,從長至幼,隨籌至日,得小粗飡;二、謂以籌,挑故場蘊,得少谷粒,多用水煎,分共飲之,以濟余命。

  “由饑馑故,便有聚集、白骨、運籌,有二聚集”,在饑馑劫的時候,有幾種事情,一個是聚集,一個是白骨,一個是運籌。

  “聚集”有兩個。第一“人聚集”,“謂彼時人,由極饑羸,聚集而死”,這是人合在一起。什麼叫合在一起呢?那時的人,因爲餓得太厲害了,大家集在一起,集體餓死,集聚而死。第二“種聚集”,“爲益後人,辍其所食,置于小箧,擬爲種子”,這個聚集是好的事情了,因爲他自己感到自己遭了這個饑荒災,如果把那些谷子都吃光了,後人連種子也沒有了,更不行了。他們個別的有好心的人呢,他把自己吃的東西,稍微留一點點放在小箧子裏邊,以後給後人作種子用,可以再繼續耕種。那麼這也是聚集的一種。

  白骨也有兩種。“一彼時人,命終未久,白骨便現”,因爲那個時候,餓得很厲害,身上血肉基本上幹枯了的,那麼死了沒有好久,白骨就現出來了。另外一種白骨的情況呢,“彼時人,饑馑所逼,聚集白骨,煎汁飲之”,那時候餓得慌了,沒有辦法了,把死掉的人的白骨,熬了湯喝。這樣子吃一點點的營養,人的骨頭也不顧忌了。這個吃骨還好的,互相殘殺更殘酷了,活的把他殺了吃了,古代有啊。

  運籌也有兩種。“一由糧少,行籌食之。謂一家中,從長至幼,隨籌至日,得小粗飡”,這個我們在自然災害的時候,也有相仿的情況出現了,這個劫末的饑馑災的苗子,已經現過了。它是什麼呢?就是因爲吃的東西太少了,糧食少呢,運籌。每個人發一個籌子,每一個家裏邊,從長到幼,從老的到小的,每一個人發一個籌子,那一個籌子挨到他該給糧食的,就到那裏先拿一點點粗的,不好的東西。那麼沒有挨到的這個籌子,他就拿不到。這是運籌的第一種。

  第二種是“謂以籌挑故場蘊,得少谷粒,多用水煎,分共飲之”,他是說用籌子,在以前堆谷子的谷場,以前堆谷子的地方,它的地下還埋了一些小小的谷粒,這些谷粒沒有搬掉的,剩下的,他用籌去挑,挑了之後,把那個挑出來的谷子,用大量的水……,因爲糧食沒有了,就在堆谷子的谷場子裏邊余下的一點,人家不注意的,把它挑出來,地下挑出來,然後用很多水把它煮了,熬了米湯,大家吃。這個不能叫稀飯了,簡直就是米湯就完了,大家分了吃。這個餓得不行的時候,吃一點也好。我記得自然災害的時候,過去在舊社會也有啊。哪一個縣鬧饑荒的時候,樹皮、草根都吃完的,哪個跑過去那一帶,這個樹都是光溜溜的,草也沒有了的。實在餓得慌的時候,什麼都要吃,祗要能吃的東西,都能吃下去。那麼他們挑堆谷場裏邊還有一些留下的谷子,當然一點也不能浪費了。

  講到這裏呢,我們說,我們現在的福報還有,就不要隨便浪費。想到沒有糧食的人,在地下丟下的糧食挑起來,還要分了大家,一點點湯,谷子用湯煮了大家吃。現在糧食糟蹋的現象很厲害,我們以前在四川的時候,他們學生開玩笑,觀堂裏吃的饅頭,拿來丟人,掉在地下,一個打過去,丟也不管了。那個桶裏邊,倒剩飯的桶裏邊,好好的饅頭,一碗碗的飯都倒在裏邊。這個現象,我們是看不慣的噢。現在的人福報大,福報大,但是要用完的時候。我們以前舊社會出來的,對這些是絕對不允許的,長輩看了這樣子,要呵責,要罵的。那麼現在的人好象很不在乎,自己折福。尤其是叁寶的財物,這樣隨便亂丟、亂倒的話,將來是窮的時候,就不堪設想。甚至于其他的,品德不好的,到餓鬼趣,像目蓮的母親一樣,一點飲食也得不到。那個時候才感到這個浪費糧食是可惜了。

  “以濟余命”,大家就這樣分了點米湯,吃一點點,來把這命吊著不死掉。但是這是災患了,佛教裏邊就是有那些過患,就有對治方法。

  

  然有聖教,說治彼方,謂:若人有能一晝一夜,持不殺戒,決定不逢刀兵劫起;若能以一诃黎怛雞,起殷淨心,奉施衆僧,決定不逢疾疫劫起;若有能以一抟之食,起殷重心,奉施衆僧,決定不逢饑馑災起。刀兵劫起,極唯七日;疾疫災起,七月七日;饑馑災起,七年七月七日。過此便止,人壽漸增。東西二洲,有似災起,謂瞋增盛,身力羸劣,數加饑渴。北洲總無。

  “然有聖教,說治彼方”,這麼災患很苦啊,但是佛教裏邊有對治它的方法,有專門對治的方法。

  “若人有能一晝一夜,持不殺戒,決定不逢刀兵劫起”,祗要能夠一天一夜,持一條不殺戒,那麼在以後決定不會碰到刀兵劫,這個很便宜了。我們天天受八關齋戒,如果真心真意的,把這八條戒持好的話,經上有的,可以即此功德,一天一夜的功德,往生西方極樂,可以去,而且還是中品。那麼我們想到這個持戒功德,不可思議。尤其是在末法時期,大家是要毀謗戒,要廢除戒,要改戒。在這個時候,能夠堅持戒律,能夠心地清淨地持上一天一夜,功德不可思議。如果盡形壽受持,那更是不可思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