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10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後,就引起水災。然後是風災,“由風相擊”,有這個風不斷地沖擊,産生了極大的風。

  “此叁災力,壞器世間,乃至極微,亦無余在”,這個叁個災的力量,把器世間全部破壞掉了,乃至破到極微也沒有了,不要說灰塵了,灰塵還是極微體,飛起來的,連一個最小的極微都不存在了,全部化了空,這是空劫。壞劫之後是空劫,什麼都沒有。那麼我們的科學現在說起來,是能量還在,物質的東西都沒有了。

  

  上叁定爲頂者:第二靜慮,爲火災頂,此下爲火所焚燒故;第叁靜慮,爲水災頂,此下爲水所浸潤故;第四靜慮,爲風災頂,此下爲風,所飄散故。

  “上叁定爲頂者,第二靜慮,爲火災頂,此下爲火,所焚燒故”,從阿鼻地獄到梵天,全部爲大火所燒,而第二靜慮火燒不掉,叫火災的頂,火災是燒不到的。“第叁靜慮”是水災頂,從下邊一直到二禅,“此下水所浸潤故”,都被大水所淹,祗有第叁靜慮淹不到,它是水災的頂。“第四靜慮,爲風災頂”,“此下”,從阿鼻地獄,乃至叁禅“爲風所飄散故”,第四靜慮吹不動。

  

  如次內災等者:謂初靜慮,尋伺爲內災,能燒煩惱心,等外火災故;第二靜慮,喜受爲內災,與輕安俱,潤身如水,等外水災故;第叁靜慮,動息爲內災,息即是風,等外風災故。下叁靜慮,有如是內災,遭是外災壞。

  “如次內災等”,爲什麼要産生外叁災呢?因爲內部有這個因素,所以引起外災。一切因果來說,外邊的東西都是內邊引起的。這個佛也說過,佛教的滅亡,不是外邊的力量可以滅亡的,不管你什麼行政命令也好,外道也好,天魔也好,都不能消滅佛教。真正消滅佛教的,獅子蟲,內部的人,破壞,內部的。所以說,內部的東西是最麻煩的事情。現在外叁災之所以能夠,一直從阿鼻地獄破壞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因爲是內叁災。內災除掉,這個外災也不會來。

  所以說我們修行呢,不要外求。我經常說這個話,廣化的山門,大家都要回憶一下,“莫向外求”,不要外邊去求。往外面追求,追求什麼,什麼,什麼,追求財色名食睡當然不好,追求什麼,殊勝的神通什麼東西,也是外求,不要求。自己內心求,把內部的東西煩惱除掉了,外邊災患不會有,那些福報就會來,那些殊勝的法緣也會到,所以是要內求,不要外求。

  那麼這裏叁災的內災是什麼東西?“謂初靜慮,尋伺爲內災,能燒煩惱心,等外火災故”,初靜慮有尋伺嘛,我們說初靜慮,尋伺喜樂定,這個尋伺能夠燒惱這個心,尋伺是沖動的,等于說要燒惱我們的心,那就感到外邊的大火燒壞這個器世間,“等外火災故”,相等于外面的火災,能夠燒惱這個整個世界。

  “第二靜慮,喜受爲內災”,喜受,我們說喜受是沖動的,“與輕安俱潤身如水”,這個喜受跟輕安的觸,一起能夠使身體感到舒服。潤,好象水一樣,當時感到很舒服。但是外災就引起水災,等外水災故,這是相等的外邊的水災。

  “第叁靜慮,動息爲內災”,到第叁靜慮,固然把喜息下去,尋伺當然也息下去,但是出入息還要,就是要呼吸,這個呼吸,內的呼吸的風動,就感到外邊的風災。所以說起來,如果嚴格的說,出入息還是一個毛病,那出入息,還是一個不好的因素。你出入息沒有了,那就風災的因素也不會有了,不會感到風災,這是第叁靜慮的動息爲內災。“息即是風”,呼吸就是風了,“等外風災故”,相等于外邊的風災,內邊有這個叁個東西的因素,就能夠感到外邊的叁災。

  所以說不要去怨天尤人,好象說,我們這麼運氣不好啊,碰到火災,碰到水災什麼東西,或者說這個不保佑啊,或者是什麼什麼啦,命不好了等等。不要去怪,就是自己。自己的尋伺沒有去掉,決定要感到大火災,你的喜樂覺受,喜受沒有去掉,那決定要感到水災,風呼吸沒有去掉,決定要感到風災,這是必然的,因果如此。

  “下叁靜慮,有如是內災”,下叁靜慮有這個內災,所以他要碰到這些外災。“遭是外災壞”,要碰到這些外災的破壞。那麼不是靜慮的話,更是充滿了這些東西,在欲界的裏邊,那些喜受、尋伺、什麼呼吸了,當然是更厲害了,所以說外災是也不能避免的。

  

  問:何緣不立地,亦以爲災耶?答:以器世間即是地故,但可火等與地相違,不可說言地還違地。

  “問:何緣不立地,亦以爲災耶?”我們說四大,地水火風,爲什麼火、水、風是災?地沒有災呢?

  “答:以器世間,即是地故,但可火等,與地相違,不可說言地還違地”,這個器世間,本來本身就是地大,而地大自己不能相違,火、風、水可以跟地相違,破壞地。地自己破壞自己,那就沒有這個事情,所以說地大的災是沒有的。

  

  問:第四靜慮,何爲外災耶?答:頌言四無不動故,彼無外災,離內災故,由佛說彼名不動地故,內外叁災所不及故。

  “問:第四靜慮,何爲外災耶?”那麼它前面說了,叁靜慮都有外災,那麼第四靜慮是什麼外災呢?

  “答:頌言四無不動故”,這個頌回答,四無,第四靜慮沒有外災,爲什麼?不動故。“彼無外災,離內災故”,第四靜慮沒有外災,它沒有內災嘛,前面這個內災的因素,它都沒有。“由佛說彼名不動地故”,佛說第四靜慮是不動地,它不動的。爲什麼叫不動?“內外叁災,所不及故”,內叁災,外叁災都達不到它,不動,不爲叁災所動,內叁災也動不了它,外叁災也動不了它,所以叫不動地。

  

  問:若爾彼地,器應是常。答:頌言然彼器非常,情俱生滅故。謂彼天處,無總地形,但如衆星,居處各別,彼天生時,天宮隨起,彼天死時,天宮隨滅。

  “問:若爾彼地,器應是常”,照你這麼說,外叁災碰不到它,不會叁災都不壞,那麼它是器世間是常的,那不會破壞了。

  “答:頌言然彼器非常,情俱生滅故”,這個頌,都是回答問題的頌。很緊要,那你這個問題呢,頌裏現成的答案有了,然而它的器世間不是常的。“謂彼天處,無總地形”,第四靜慮的天是怎麼樣的呢?它的天的處所,沒有總的地形的。“但如衆星,居處各別,彼天生時,天宮隨起,彼天死時,天宮隨滅”,第四靜慮的那個世間的情況,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,各管各的。一個有情他生出來,生到第四靜慮去了,他的宮殿隨他的身體同時生起來,他的異熟報有了,依報也有了,那麼他的異熟報消滅了,他的依報也消滅。所以說也不是常的。雖然外叁災不能破壞它,但是它本身跟著它的有情的命同時生滅。生上去的時候,自然天宮就生起來,消滅的時候,天宮也就沒有了,所以還不是常的。

  

  問:所說叁災,雲何次第?答:頌言要七火一水,七水火後風。要先無間,起七火災,其次定應一水災起,此後無間,複七火災,還有一水災,如是乃至滿七水災,複七火災,後風災起。如是總有八七火災,一七水災,一風災起。應知八七火災,中間有七水災,次第八七火災後,有一風災,計數總有六十四災。

  “問:所說叁災,雲何次第”,這個叁災的次第是怎麼一回事?它是一次夾一次呢,還是怎麼樣子呢?這個叁災是按了什麼次第來的?這個也有規律的。

  “頌言:要七火一水,七水火後風”,“要先無間,起七火災,其次定應一水災起”,這是客觀的規律,一定要無間,就是連續的,中間不夾其它災的,七次火災,不斷地起火災。第一次是七個太陽燒了,燒到初禅;後來成了之後,又燒,燒到初禅;連續的七次的燒,然後一次水災。“此後無間,複七火災”,一次水災之後,又是七次火災,七次火災之後,又來一次水災。這樣子,七個火,一個水,七個火,一個水,連續的下去;等到七次的水滿了之後,再來一個七個火災,反正水災之前後都是七次火災,那麼數滿七次水災以後,再七次火災以後,風災來了,“後風災起”。“如是總有八七火災,一七水災,一風災起”,那麼它總的算帳呢,前面要八個七的火災,八七五十六個火災,一個七的水災,那麼再來一次大的風災。“應知八七火災中間,有七水災,次第八七火災後”,此第八個七次火災以後,一次風災。就是先是火災,七次火災一個水災,再七次火災一個水災,第七次水災之後,又是第八次的七個火災,這第八次的七個火災以後,就是風災了,不是水災了,把它數字算起來呢,“總有六十四個災”。我們說七八五十六,再加七個水災,那麼就是五十六加七,六十叁,再加一次風災,六十四。

  

  問:何緣七火災後有一水災?答:謂順極光淨天壽八大劫故。謂緣水災壞第二禅,既極光天壽八大劫,故第八災方有水災,壞第二禅也。

  “問:何緣七火災後,有一水災?”他問得很仔細,爲什麼原因要七次火災以後,再來一次水災?“答:謂順極光淨天壽八大劫故”,這個客觀上也是配合的,極光淨天的壽命是八大劫。“謂緣水災壞第二禅”,水災是要壞第二禅的,極光淨天是第二禅,有八大劫的壽。所以說第八次的災,才有水災,前面七次壞不到第二禅,第八次的災,八劫,那有情的命也沒有了,所以要摧毀掉。這是跟下面一樣,先是有情世間壞,有情世間的八大劫的壽命過了,然後器世間壞,那麼它因爲有情八大劫的壽還在的話,水災不會來的。經過了七次火災之後,那麼再來一次,那就是第八劫過了,那就是水災了。

  

  問:何緣八七火災後,方有一風災?答:謂順遍淨天壽六十四大劫故。謂風災起,壞第叁禅,既遍淨天壽六十四劫,故第六十四災,方是風災,壞第叁禅也。故論雲:由彼有情,所修定因,于上漸勝,故感身壽其量漸長,由是所居亦漸久住。由此善釋,施設足文,遍淨天壽六十四劫。

  “問:何緣八七火災後,方有一風災?”這個問得更仔細了,爲什麼第八次的七次火災,連續七次火災以後,它有風災?這也是一定的規律的。“答:謂順遍淨天”,叁禅天的壽命六十四個大劫,一定要到六十四劫的時候,才配上風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