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第二靜慮”,因爲兩個受想,樂、非苦樂二想交參,“故言想異”,兩個受就是說一會兒喜受,一會兒舍受。傳說彼天厭根本定喜根已,起近分地舍根現前,厭近分地舍根已,起根本定喜根現前。當然都是第二靜慮,都是好的,都不是惡的。靜慮沒惡的。
“第叁靜慮”,“由異熟想,故言想一”,它的異熟想是什麼?就是樂受。
“解雲:此文結上,簡差別也”,總結一下,染汙想就是同想一個因。一因論是錯誤的,是染汙的,“是戒禁取”。“由異熟想”,就是樂受想,我們知道,第叁禅是單有樂受,有樂根。第叁禅的樂就是第叁禅心悅的樂。我們說第叁地,離喜妙樂地,他有個樂受,這個樂受不像喜受一樣沖動,它是受這個樂受,沒有厭煩的。喜受多了要厭煩的,樂受不會厭煩。“想一”,永遠是一個樂受,不要交替的,所以說“想一”,“身一想一”。
那麼下邊還有叁個識住。第五、第六、第七呢?
並無色下叁者,除有頂也,謂空處是第五識住,識處是第六識住,無所有處,是第七識住。故識住有七者,總結也。言識住者,識所樂住,若欲色界,五蘊爲體,若無色界,四蘊爲體。
“並無色下叁”,無色界下叁個處,下叁個天,就是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。“除有頂也”,有頂要除掉。那麼哪些呢?就是空處,第五識住;識處,識無邊處是第六識住;無所有處,第七識住,這叁個地方,都是識樂意住的地方。那麼有頂要除掉,爲什麼除掉?下邊要說。“故識住有七”,那個七個識住說完了,所以說識所住的地方有七個,“總結也”。
那麼解釋什麼叫識住?“言識住者,識所樂住”,它識願意住,就是它住的地方對識有增益的,沒有受損害的,那麼叫識住。“若欲色界,五蘊爲體。若無色界,四蘊爲體”,這個識住在哪裏?欲色界來說,五蘊爲體,色受想行識;無色界來說,色蘊沒有了,四蘊爲體。那麼這個七識住的體,欲界、色界都是五蘊,因爲欲界裏邊有色——物質,色界裏邊也有物質,五蘊都有。那麼無色界,純粹精神狀態了,物質沒有了,那麼祗有四個蘊了。這是說識住的體。
余非有損壞者,簡非也。余謂叁惡趣,第四靜慮,及有頂天,此等諸處,皆非識住。言有損者,簡叁惡趣也,謂叁惡趣,有重苦受,能損于識。言有壞者,簡第四禅,及有頂天也,謂第四禅,有無想定及無想事,有頂天中,有滅盡定,能壞于識,令相續斷,故非識住。
爲什麼除了這七個地方,其它的不是識住呢?“有損壞”,對識有損害的,不能增益它,“簡非也”。“余爲叁惡道”,就是其它不是七識住的,包括哪些呢?叁惡道不是,第四靜慮也不是,有頂也不是,所以說無色界的下邊叁個是識住,而有頂要除開。爲什麼有頂要除開?對識有損壞。那麼下邊還要仔細分析了。“此等諸處,皆非識住”,這些地方呢,不是識所住的地方。
爲什麼不要住呢?有損壞。“簡叁惡趣也”,有損、有壞,這是兩種。有損就是叁惡道,“謂叁惡趣有重苦受,能損于識”。叁惡道你生了那裏去了,你一個識就是一天到晚受大的苦受,對識來說有損害的,但是並沒有消滅它。祗是識受苦就是了,是損。
還有“壞”,“第四靜慮,及有頂天”,這兩個地方要壞這個識的,爲什麼?第四靜慮有無想天,無想天把心心所法都滅掉了,這個壞識的。無想定是依第四靜慮的定修的,生到無想天之後,也是第四靜慮的廣果天裏邊的一部分地方(這個前面都講過)。有頂天裏邊有個滅盡定,滅盡定也是把心王心所滅掉的,都是損害,要壞識的,所以說滅盡定——有頂天也不是識住,因爲有這個滅盡定。這都“能壞于識,令相續斷”,是識斷掉了,心王心所沒有了。這叫壞。
一個是損,叁惡道損。第四靜慮的無想定,有頂天的滅盡定,都能壞識,把識斷掉。所以不是七識住裏邊的一個。這是一個解釋。
又論雲:複說余處有情,心樂來止。若至于此,不更求出,故說名識住。于諸惡處,二義俱無。第四靜慮,心恒求出。謂諸異生,求入無想。若諸聖者,樂入淨居或無色處,若淨居天,樂證寂滅。有頂昧劣,故非識住。解雲:于第四禅,無雲、福生、廣果叁天,通凡聖居。若是凡夫,求入無想,若是聖者,樂慧者,求入淨居,樂定者,求入無色,余可知也。
另外一個說法。“又論雲:複說余處有情,心樂來止。若至于此,不更求出,故說名識住”,什麼叫識住?前面說識住,識所樂住是一個定義。這裏是另外一個解釋,“余處有情”,就是除了七識住以外的,其他的有情,他總是歡喜來到這裏住,同時到了之後,不想出去了,這是識住的另外一個說法。
“于諸惡處,二義俱無”,那麼叁惡道這兩個意思都沒有,哪個歡喜到叁惡道去住呢?哪個住在裏邊不想出來呢?沒有的。叁惡道跟監牢一樣,大家都不想去住,住在裏邊都想趕快跑出去,所以這個不符合,不叫識住。
“第四靜慮,心恒求出”,在第四靜慮裏的人呢,他不安心的,他不是願意在這裏住,住在這裏不想走,他就是想跑出去。跑到哪裏去?“謂諸異生,求入無想。若諸聖者,樂入淨居或無色處,若淨居天,樂證寂滅”,第四靜慮的有情把他分析一下。他是凡夫的話,他要求安逸的,想入無想定,並不樂意住在第四靜慮。假使聖者的話,這個我們將來在賢聖品要說,聖者生到第四靜慮有兩種,一種歡喜智慧的,他要進入淨居天去,淨居天就是第四靜慮聖者居住的五個天,我們前面講過,無煩天、無熱天等等。那麼假使歡喜智慧的那些聖者呢,他很希望住到淨居天去。那麼假使歡喜修定的那些聖者呢,他歡喜境界超勝,很希望生到無色界去,到無色界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,一直往上生。所以第四靜慮像客棧一樣的,他不想久住的,不叫識住。那麼淨居天的人不是聖者住嘛,那麼很好了,但是淨居天的人也不想久住,他聖者的目的是想證涅槃的,求寂滅,並不想在這裏享福。所以,淨居天也不是想久住不出來,識住的意思不符合。所以整個第四靜慮裏邊,凡夫、聖者都不想安住,所以說不是識住。
“有頂昧劣,故非識住”,有頂天他裏邊的心,非想,又非非想,粗的想沒有了,微微的一點小想,微微想。這個有頂昧劣,力量很小的,道有沒有的,不是識住。識要明明白白的住在裏邊安逸才行了,它是把它幾乎要消滅了,但是還留一點點,這它也不想住,所以這幾個地方不是識住。
那麼這裏上邊就是講的,七識住裏邊有七個,每一個,它的具體情況都詳細介紹之後,然後說叁界裏邊,除了七識住以外,爲什麼其它地方不是七識住?有兩個解釋:一個識樂住的叫七識住。那麼其它的地方爲什麼不是七識住,有他的說法。第二個說其它地方的,有情歡喜到這個地方來,來了之後就不想出去的,叫七識住。那麼其它的叁惡道、第四靜慮及有頂天,違背這個原則性,不能叫識住,所以識住祗有七個。後邊還有四識住,那麼情況又不同了,另外再說。七識住的情況介紹好了。這些都是經上的名相。七識住是有情住的地方。
這裏我們再補充一個資料2。在法寶的《疏》裏有這麼一個辯論,他說第四靜慮的叁個天不見得都歡喜無想定。前面不是說嗎,第四靜慮的異生,想到無想定裏去,對第四靜慮,不想久住。他就是說,那你第四靜慮所有叁層天的凡夫都想無想定啊,這個好象不大合適吧。哪一個凡夫都想到無想定去?我們前面說過,無想定是外道修得啊,那麼一些不修外道,他不見得也要修無想定了。那麼所以說這個說法,他有點反對,他就舉《順正理論》的一句話來說他的解釋。
他說,《順正理論》有這麼一句話,“有余師說”,另外一部分的論師說,衆生有叁種:一種“樂著諸境”,他貪著境界的;一種貪著樂的;一種貪著想的。樂著境界的是人、六欲天,就是七識住裏邊的人、天;樂著樂的,歡喜受樂的,就是下叁靜慮,初、二、叁靜慮;樂著想的,就是叁無色想。除此之外,不是屬于樂著境、樂著樂、樂著想的,都不是七識住。他根據《順正理論》這樣給七識住安名。因爲法寶法師看到這裏面有毛病,他說,第四靜慮的凡夫,個個都想入無想定嗎?不見得吧!所以說這樣解釋不太恰當,他就將《順正理論》裏的解釋拿來補充。這個我們也可以補充一下。
《順正理論》上說,一切有情有叁種:第一種是染著境界的,那就是人跟欲界天,七識住裏邊有。第二種是染著樂的,就是快樂的,這個禅定樂,不是人間的那些五欲樂,這樂就是禅定的那個樂,就是下叁靜慮,這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離生喜樂、定生喜樂、還有離喜妙樂,都是樂。那麼第叁種,染著想的,空無邊處,想著空無邊際;識無邊處,想看他的心是無邊際;無所有處,這個空也去掉了,識也去掉了。這個,從他的加行,染著的是想。
樂著環境,樂著樂,樂著想的,這一類有情,屬于七識住。那麼除此以外,不屬于七識住。就把這些人、六欲天、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,無所有處,恰恰好擺在七識住裏邊。其它的是不屬于這個叁個範圍,這是另外一解釋。我們都可以采取。
丁四 明九有情居
從此第四,明九有情居。論雲:如是分別七識住已,因茲複說九有情居,其九者何?頌曰:
應知兼有頂 及無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余非不樂住
釋曰:前七識住,兼有頂天及無想處,是名爲九。諸有情類,唯于此九,欣樂住故,立有情居,余處皆非,不樂住故。言余處者,謂諸惡處,非有情類自樂居中,惡業、羅剎逼之令住故,彼如牢獄,不立有情居。第四靜慮,除無想天,所余八天,非有情居,如識住釋。
“九有情居”也是經典裏邊經常用的一個名相。九有情居跟七識住有什麼差別?我們下邊要講一下:
“論雲,如是分別七識住已。因茲複說,九有情居,其九者何?”七識住講好了,帶便,從這個地方我們進一層下去說,九有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