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第二静虑”,因为两个受想,乐、非苦乐二想交参,“故言想异”,两个受就是说一会儿喜受,一会儿舍受。传说彼天厌根本定喜根已,起近分地舍根现前,厌近分地舍根已,起根本定喜根现前。当然都是第二静虑,都是好的,都不是恶的。静虑没恶的。
“第三静虑”,“由异熟想,故言想一”,它的异熟想是什么?就是乐受。
“解云:此文结上,简差别也”,总结一下,染污想就是同想一个因。一因论是错误的,是染污的,“是戒禁取”。“由异熟想”,就是乐受想,我们知道,第三禅是单有乐受,有乐根。第三禅的乐就是第三禅心悦的乐。我们说第三地,离喜妙乐地,他有个乐受,这个乐受不像喜受一样冲动,它是受这个乐受,没有厌烦的。喜受多了要厌烦的,乐受不会厌烦。“想一”,永远是一个乐受,不要交替的,所以说“想一”,“身一想一”。
那么下边还有三个识住。第五、第六、第七呢?
并无色下三者,除有顶也,谓空处是第五识住,识处是第六识住,无所有处,是第七识住。故识住有七者,总结也。言识住者,识所乐住,若欲色界,五蕴为体,若无色界,四蕴为体。
“并无色下三”,无色界下三个处,下三个天,就是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。“除有顶也”,有顶要除掉。那么哪些呢?就是空处,第五识住;识处,识无边处是第六识住;无所有处,第七识住,这三个地方,都是识乐意住的地方。那么有顶要除掉,为什么除掉?下边要说。“故识住有七”,那个七个识住说完了,所以说识所住的地方有七个,“总结也”。
那么解释什么叫识住?“言识住者,识所乐住”,它识愿意住,就是它住的地方对识有增益的,没有受损害的,那么叫识住。“若欲色界,五蕴为体。若无色界,四蕴为体”,这个识住在哪里?欲色界来说,五蕴为体,色受想行识;无色界来说,色蕴没有了,四蕴为体。那么这个七识住的体,欲界、色界都是五蕴,因为欲界里边有色——物质,色界里边也有物质,五蕴都有。那么无色界,纯粹精神状态了,物质没有了,那么祗有四个蕴了。这是说识住的体。
余非有损坏者,简非也。余谓三恶趣,第四静虑,及有顶天,此等诸处,皆非识住。言有损者,简三恶趣也,谓三恶趣,有重苦受,能损于识。言有坏者,简第四禅,及有顶天也,谓第四禅,有无想定及无想事,有顶天中,有灭尽定,能坏于识,令相续断,故非识住。
为什么除了这七个地方,其它的不是识住呢?“有损坏”,对识有损害的,不能增益它,“简非也”。“余为三恶道”,就是其它不是七识住的,包括哪些呢?三恶道不是,第四静虑也不是,有顶也不是,所以说无色界的下边三个是识住,而有顶要除开。为什么有顶要除开?对识有损坏。那么下边还要仔细分析了。“此等诸处,皆非识住”,这些地方呢,不是识所住的地方。
为什么不要住呢?有损坏。“简三恶趣也”,有损、有坏,这是两种。有损就是三恶道,“谓三恶趣有重苦受,能损于识”。三恶道你生了那里去了,你一个识就是一天到晚受大的苦受,对识来说有损害的,但是并没有消灭它。祗是识受苦就是了,是损。
还有“坏”,“第四静虑,及有顶天”,这两个地方要坏这个识的,为什么?第四静虑有无想天,无想天把心心所法都灭掉了,这个坏识的。无想定是依第四静虑的定修的,生到无想天之后,也是第四静虑的广果天里边的一部分地方(这个前面都讲过)。有顶天里边有个灭尽定,灭尽定也是把心王心所灭掉的,都是损害,要坏识的,所以说灭尽定——有顶天也不是识住,因为有这个灭尽定。这都“能坏于识,令相续断”,是识断掉了,心王心所没有了。这叫坏。
一个是损,三恶道损。第四静虑的无想定,有顶天的灭尽定,都能坏识,把识断掉。所以不是七识住里边的一个。这是一个解释。
又论云:复说余处有情,心乐来止。若至于此,不更求出,故说名识住。于诸恶处,二义俱无。第四静虑,心恒求出。谓诸异生,求入无想。若诸圣者,乐入净居或无色处,若净居天,乐证寂灭。有顶昧劣,故非识住。解云:于第四禅,无云、福生、广果三天,通凡圣居。若是凡夫,求入无想,若是圣者,乐慧者,求入净居,乐定者,求入无色,余可知也。
另外一个说法。“又论云:复说余处有情,心乐来止。若至于此,不更求出,故说名识住”,什么叫识住?前面说识住,识所乐住是一个定义。这里是另外一个解释,“余处有情”,就是除了七识住以外的,其他的有情,他总是欢喜来到这里住,同时到了之后,不想出去了,这是识住的另外一个说法。
“于诸恶处,二义俱无”,那么三恶道这两个意思都没有,哪个欢喜到三恶道去住呢?哪个住在里边不想出来呢?没有的。三恶道跟监牢一样,大家都不想去住,住在里边都想赶快跑出去,所以这个不符合,不叫识住。
“第四静虑,心恒求出”,在第四静虑里的人呢,他不安心的,他不是愿意在这里住,住在这里不想走,他就是想跑出去。跑到哪里去?“谓诸异生,求入无想。若诸圣者,乐入净居或无色处,若净居天,乐证寂灭”,第四静虑的有情把他分析一下。他是凡夫的话,他要求安逸的,想入无想定,并不乐意住在第四静虑。假使圣者的话,这个我们将来在贤圣品要说,圣者生到第四静虑有两种,一种欢喜智慧的,他要进入净居天去,净居天就是第四静虑圣者居住的五个天,我们前面讲过,无烦天、无热天等等。那么假使欢喜智慧的那些圣者呢,他很希望住到净居天去。那么假使欢喜修定的那些圣者呢,他欢喜境界超胜,很希望生到无色界去,到无色界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,一直往上生。所以第四静虑像客栈一样的,他不想久住的,不叫识住。那么净居天的人不是圣者住嘛,那么很好了,但是净居天的人也不想久住,他圣者的目的是想证涅槃的,求寂灭,并不想在这里享福。所以,净居天也不是想久住不出来,识住的意思不符合。所以整个第四静虑里边,凡夫、圣者都不想安住,所以说不是识住。
“有顶昧劣,故非识住”,有顶天他里边的心,非想,又非非想,粗的想没有了,微微的一点小想,微微想。这个有顶昧劣,力量很小的,道有没有的,不是识住。识要明明白白的住在里边安逸才行了,它是把它几乎要消灭了,但是还留一点点,这它也不想住,所以这几个地方不是识住。
那么这里上边就是讲的,七识住里边有七个,每一个,它的具体情况都详细介绍之后,然后说三界里边,除了七识住以外,为什么其它地方不是七识住?有两个解释:一个识乐住的叫七识住。那么其它的地方为什么不是七识住,有他的说法。第二个说其它地方的,有情欢喜到这个地方来,来了之后就不想出去的,叫七识住。那么其它的三恶道、第四静虑及有顶天,违背这个原则性,不能叫识住,所以识住祗有七个。后边还有四识住,那么情况又不同了,另外再说。七识住的情况介绍好了。这些都是经上的名相。七识住是有情住的地方。
这里我们再补充一个资料2。在法宝的《疏》里有这么一个辩论,他说第四静虑的三个天不见得都欢喜无想定。前面不是说吗,第四静虑的异生,想到无想定里去,对第四静虑,不想久住。他就是说,那你第四静虑所有三层天的凡夫都想无想定啊,这个好象不大合适吧。哪一个凡夫都想到无想定去?我们前面说过,无想定是外道修得啊,那么一些不修外道,他不见得也要修无想定了。那么所以说这个说法,他有点反对,他就举《顺正理论》的一句话来说他的解释。
他说,《顺正理论》有这么一句话,“有余师说”,另外一部分的论师说,众生有三种:一种“乐着诸境”,他贪着境界的;一种贪着乐的;一种贪着想的。乐着境界的是人、六欲天,就是七识住里边的人、天;乐着乐的,欢喜受乐的,就是下三静虑,初、二、三静虑;乐着想的,就是三无色想。除此之外,不是属于乐着境、乐着乐、乐着想的,都不是七识住。他根据《顺正理论》这样给七识住安名。因为法宝法师看到这里面有毛病,他说,第四静虑的凡夫,个个都想入无想定吗?不见得吧!所以说这样解释不太恰当,他就将《顺正理论》里的解释拿来补充。这个我们也可以补充一下。
《顺正理论》上说,一切有情有三种:第一种是染着境界的,那就是人跟欲界天,七识住里边有。第二种是染着乐的,就是快乐的,这个禅定乐,不是人间的那些五欲乐,这乐就是禅定的那个乐,就是下三静虑,这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离生喜乐、定生喜乐、还有离喜妙乐,都是乐。那么第三种,染着想的,空无边处,想着空无边际;识无边处,想看他的心是无边际;无所有处,这个空也去掉了,识也去掉了。这个,从他的加行,染着的是想。
乐着环境,乐着乐,乐着想的,这一类有情,属于七识住。那么除此以外,不属于七识住。就把这些人、六欲天、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,无所有处,恰恰好摆在七识住里边。其它的是不属于这个三个范围,这是另外一解释。我们都可以采取。
丁四 明九有情居
从此第四,明九有情居。论云:如是分别七识住已,因兹复说九有情居,其九者何?颂曰:
应知兼有顶 及无想有情 是九有情居 余非不乐住
释曰:前七识住,兼有顶天及无想处,是名为九。诸有情类,唯于此九,欣乐住故,立有情居,余处皆非,不乐住故。言余处者,谓诸恶处,非有情类自乐居中,恶业、罗剎逼之令住故,彼如牢狱,不立有情居。第四静虑,除无想天,所余八天,非有情居,如识住释。
“九有情居”也是经典里边经常用的一个名相。九有情居跟七识住有什么差别?我们下边要讲一下:
“论云,如是分别七识住已。因兹复说,九有情居,其九者何?”七识住讲好了,带便,从这个地方我们进一层下去说,九有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