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情居,这是经上也说的一个名相。因为有相仿的地方,要带便一起说一下。那么这个九有情居,哪九个?

  “颂曰:应知兼有顶,及无想有情,是九有情居,余非不乐住”,那么就是前面的七识住,再加上有顶天,再加上无想天的有情,这样子就是九有情居。九个地方,有情欢喜住的地方,“余非”,其它的地方不是,因为有情不想住,不欢喜去住,这个“乐住”呢,当然是无想有情是外道乐住,不是我们内道里边不乐,有的有情希望去住的,摆在九有情居里边。

  “释曰:前七识住,兼有顶天”,加上有顶天,再加上“无想处”,那么共有九个。这有九个地方,是有情。“唯于此九,欣乐住故”,有一类的有情,在这个九个地方,欢喜住的,所以叫有情居。

  那么其它的地方,还有三恶道等等呢,“非”,为什么不想去住的,“言余处者,谓诸恶处非有情类自乐居中,恶业罗剎,逼之令住故,彼如牢狱,不立有情居”。先说三恶道,有情居,这九个地方有情乐于去住,我们已经说过的。就是无想天,也是外道很欢喜去住,有情想住的地方。那么三恶道,就不是了。三恶道,哪个有情说,我欢喜到三恶道去。没有那个人,除非地藏菩萨去恶趣去度生。他不是欢喜三恶道,他是度众生,是他的任务在度众生,不是欢喜三恶道,这个不在此例。

  真正欢喜三恶道住的人,有情恐怕没有的。他自己乐于去住的是没有的,那么为什么恶趣有情那么多呢?恶业,这是根本原因。因总是恶业,造了恶业之后,你不去也得去。那么这个现象方面就是罗剎,罗剎鬼就是叫你受苦了。地狱里边,不是罗剎把你叉到这个油锅里去煎了,把你弄磨里磨了?罗剎鬼推你去的,你自己不想去。那么刀山也是,前面一片刀山,哪个想去走了?很尖的刀锋,那个脚又是光了个脚板子。这样跑着去,一走的话,脚板要刺穿了,腿上的肉都挂掉了,那痛得不得了的,哪个愿意去走呢?那你不走不行,罗剎拿了个叉子,把你叉过去。你不走,他就叉你了。那当然是很害怕,跑,祗有往前跑。跑!就上刀山呢,这是罗剎鬼逼搞的,那么过去的恶业所造成的。所以恶业跟罗剎逼你去的,并不是自己乐于去住的。“彼如牢狱”,这个地方跟人间一个监牢一样。他不是享受的,一心要出来,并不是自己要住,这叫有情居。

  那么第四静虑为什么?不叫有情居呢?“除无想天,所余八天,非有情居。如识住释”,除了无想天之外,是外道要住,外道愿意去。其他八个天,就是什么广果天了,无云天了,福生天,广果天还有五净居天,这八个天,他不是有情居。这个前面说过了,凡夫呢,他不想住;圣者呢,有的想到净居天去,有的想到无色界去;而净居天的圣者呢,又想证涅槃,都不想久住,所以说,第四静虑也不是有情居。

  那么我们这里,“有情居”跟“七识住”,差别在哪里?识住,识欢喜住,对识有好处的,叫七识住。有情居,有情欢喜住,虽然有顶跟那个无想天对识有损坏,但是有情欢喜这样子,那就是有差别,就在这里。一个有情的,它的外道,他的邪的知见,欢喜到无想天去,虽然这个无想天对识有损坏,但是他欢喜去,叫有情居。有顶天一样,有顶天是外道,也是修那个有顶天,寿命最长。这里边又想又不想,很舒服。那么他也想去,实际上对识来说,有损坏的。识把它弄得倒想不想的,有点暧暧昧昧的,对识不相应,但是对有情却是有欢喜去。所以有情居跟七识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,所以说一个是七,一个是九。

  

  丁五 明四识住

  从此第五,明四识住。论云:前所引经,说七识住,复有余经,说四识住,其四者何?颂曰:

  四识住当知  四蕴唯自地  说独识非住  有漏四句摄

  “从此第五,明四识住”,还有一个经上说的叫四识住,这些都是经上的名相。那么我们都要辨清楚,什么叫四识住?“论云:前所引经,说七识住,复有余经,说四识住”,前面我们引的经里边叫七识住,那么哪七识住也讲了,还有的经它讲四识住,四个识所住的,是哪四个识住?

  “颂曰:四识住当知,四蕴唯自地”,“四识住”我们要知道,这个“当知”就是通上通下的;“四蕴唯自地”,识住在哪个地方呢?四个蕴,地方这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这个四蕴,识就住在色里边,住在受里边,住在行里边,住在想里边。这个四识住“唯自地”,这个四个蕴,是自己的哪个地,你生在欲界,就是欲界地;生在初禅,初禅地。“说独识非住,有漏 四句摄”,那么这个识呢,不是被住,是能住。像前面色、受、想、行是所住,叫四识住。这个四个地方,是识所住的,能住的识不是所住的地方,两个不能混淆。“有漏四句摄”,那么四识住跟七识住,哪个宽?哪个窄?要四料简来简别。下边我们看下去:

  

  释曰:言四识住者,标名也。当知两字,流入下句。如经说言:识随色住,识随受住,识随想住,识随行住,四是所住,识是能住,识所住故,名四识住。当知四蕴者,辨体也。色受想行,名为四蕴,有漏四蕴,为识住体。自地者,唯取自地四蕴为体,以自地蕴爱所摄受,识随爱力,依着于彼,得名识住。若于他地,无爱摄受,故非识住。故论云:非于异地色等蕴中,识随爱力,依着于彼。

  “释曰:言四识住者,标名也”,一个颂里边第一个四识住,标个名。我们讲什么东西呢?讲题目就是四识住。“当知”,这两个字通下边。下边就是,当知什么呢?你要知道下边怎么怎么那些内容。

  “如经说言,识随色住”,经里边有那个话,它说“识随色住,识随受住,识随想住,识随行住”,这就是四识住。这个是经上的话,他就是引经据典地说,先把经上的依据拿出来,就像经上这么说,“识随色住”,就住在色里边;“识随受住”,住在受里边;“识随想住”,住在想里边;“识随行住”,识随着行而住。

  四是所住,识是能住。四个地方,色、受、想、行,识所住的地方。识本身是能住的,等于说我们坐一个凳子上,你坐的凳子可以是木头凳子,也可以是沙发、椅子,可以铁的,那个我们买的那个铁架子的椅子等等,各式各样的不同,但是能坐的却是人,这个不能混淆。四个是识住,是识所住的地方,能住的是识。所以说,四识住里边不能把识包进去,它是能住吗,不是所住。“识所住故,名四识住”,什么叫识住呢?识所住的地方叫识住。那么一共有四个,叫四识住。

  我们现在看看六离合释,先讲识住是什么释?识一个概念,住一个概念,什么释?依主释。那么四识住呢?带数释,这个很容易,不要说了。带数释,一个数字,一共识住有四个吗,是四识住。

  “当知四蕴者”,四识住什么东西?你要知道,下边就一个一个说:四蕴,它的体是四个蕴,色、受、想、行,五蕴里边把识除掉,还有四个蕴,是识所住的地方。色、受、想、行,就是这四个蕴。“有漏四蕴,为识住体”,有漏的四蕴,识住在里边,就是四识住的体,这是从它的体上说。无漏的为什么不住?我们前面讲六界的时候讲过,都是讲有漏的。无漏出三界的,不是乐住。

  “自地者”,这第二句颂不是“四蕴唯自地”,什么叫自地呢?“唯取自地四蕴为体”,这个四蕴有范围的,要本地的四蕴,纔是它所住的;下地的或者上地的不能是它所住的。对识来说是一个地的。“以自地蕴,爱所摄受,识随爱力,依着于彼,得名识住”,因为自地,我们前面说自地的爱,把它摄受了,识随着爱的力量,就依附在它们的四个身上,住在里边叫识住。他地的,没有爱,没有爱就不依附它,就不能住,“若于他地,无爱摄受”。因为属于他地,跟它不相干,这个染着的爱没有去摄受它,“故非识住”,它也不会住在里边。

  我们一般的凡夫来说,自己家里,他摄受的,他总挂在那里。总之,什么都是为自己家里着想,晚上也回去,也不会走到另外地方去,就回家里去了。其他人家不相干,他既不为他们的经济着想,也不为他们的安全着想,晚上也不会走到人家家里去,这个没有爱嘛,他不相干了。

  “故论云:非于异地色等蕴中,识随爱力,依着于彼”,那就是解释为什么要本地呢?异地的,其它地的地方,这个色、受、想、行四个蕴里边,识没有爱着力,也不会依靠他们去住,所以说一定要是自地、本地,这是解释“唯自地”。

  

  说独识非住者,此明识蕴非是识住。谓此识蕴,是能住识,不可能住立为所住,故识非识住。论云:非能住识,可名所住,如非即王,可名王座。或若有法,识所乘御,如人船理,说名识住。非识即能乘御自体,是故不说识名识住,毗婆沙师所说如是。解云:王喻能住识也,王座喻所住四蕴也;如人船理者,人喻识蕴,船喻色等四蕴,义可知也。又佛意说,此四识住,犹如良田,总说一切有取诸识,犹如种子,不可种子立为良田,仰测世尊教意如是已上论文。

  “说独识非住”,识不是所住的。“此明识蕴非是识住”,识蕴能不能做四识住呢?不是五蕴吗?该五识住了,识蕴不是识住。“谓此识蕴是能住识”,它是能住,识住是所住,能住的不能做所住的。“不可能住立为所住”,既然它是能住的,能住就是能住,不能把它当所住。“故识非识住”,识蕴,不能做识住。

  “论云”,这是《俱舍论》的话。“非能住识,可名所住,如非即王名王座”,他打个比喻,能住的识不能叫所住的识住。像我们说做国王,不能说就是王座.国王是能坐,宝座是他的座位,你不能说国王就是宝座。这个是闹笑话了。那么你说,识是识住,那也是一样的闹笑话。

  “或若有法,识所乘御,如人船理,说名识住。非识即能乘御自体,是故不说识名识住”,这又举了个比喻。他说假使一个法,“识所乘御”,“识”住在里边的,“乘御”就是骑马,或者是乘船。他说这个法,识所乘御的,它所驾驶的,那么叫识住。那么识本身不是那个所驾驶的东西。打个比喻,“如人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