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船理”,以船的那个道理来比喻,单是人能够驾驶这个船了,人却不是船。那么识能够住在这个四个蕴里边,来驾驶它们做一些行动,识本身不能说是一个识住,不是一个船了,就像人不是船一样的。人能驾驶船,识能驾驶识住,但是人不是船,识也不是识住。这是举两个比喻。“毗婆沙师,所说如是”,毗婆沙师,有部的论师,这样说的。
圆晖来个注解。“王喻能住识,王座喻所住”。是识,能住的是识,喻它为王,王的宝座是四识住,是色、受、想、行,王当然不能就是所住了。你把它,王跟宝座,两个成了一个了,那是不行的。那么人喻识蕴,船喻受等四蕴,人能驾驶船,识能住在这四个蕴里边,不能说识蕴也住在自己身上,人驾驶自己,那不成话了。这是把四识住的体讲好了。
下边又要比较大小了。“又佛意说,此四识住,犹如良田,总说一切有取。诸识,犹如种子”,这个还是讲这个识的关系。佛的意思,他说这个四识住,好象一个良田,“总说”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,这四个蕴呢,好象田。“总说一切有取诸识”,有取的诸识,就是有漏识了,它就如种子下在田里边;识嘛,住在这个四识住里边,“不可种子立为田”,种子不是田,所以说识不能作识住。也是比喻,也是讲明这个道理:识蕴为什么不在识住里边,识住祗能四个,色、受、想、行。本身识它是能住的东西,不能是做, 识住。“仰测世尊,教意如是”,我们推测佛的意思呢,大概就是这样子的。
它来了三个比喻:一个王、王座,是王不能做宝座。第二个是人跟船,识是人,不能说是船。第三个他说识是种子,不能说是田。四识住,色、受、想、行等于田,识是种子,种子不能是田。人能住,住在四识住里边,识是能住,好比人住在船里一样,人不是船。那么王是坐在宝座里边,王不是宝座。三个比喻说明,四识住里边,不能包涵识蕴。下边比较宽狭了。我们要练习一下这个四料简的问题,经常要发现的,所以那个原则,你们要掌握好,掌握好之后,不但它出现的时候能理解,同时自己也能应用。如果你不掌握好的话呢,他说什么,你会感到很吃力,要去弄懂它很吃力,自己根本用不来。
有漏四句摄者,明同异也。同者,此四识住,与七识住,俱有漏摄。异者,谓四句分别。谓四识住,位宽体狭,通恶趣等,故位宽也,非识蕴,故体狭也。若七识住,体宽位狭,通识蕴为体,故体宽也。非恶趣等,故位狭也。互有宽狭,得成四句。有七识住,非四识住,谓七中识,以七中摄,是七识住,以识蕴故,非四识住。有四识住,非七识住,谓三恶趣,第四静虑,及有顶天、中有、受等四蕴,以四蕴故,是四识住,恶趣等故,非七识住。第三俱句者,谓七中四蕴。第四俱非句者,谓除前相,即前恶趣等中,识蕴是也。恶趣等故,非七识住,以识蕴故,非四识住。
最后是,“有漏四句摄”,比较大小的关系。“明同异也”,就是比较它的同、异。“同者,此四识住,与七识住,俱有漏摄”,那么相同的地方,七识住也好,四识住也好,都是三界里边的东西,都是有漏的。“异者,谓四句分别”,但不同的地方,却不是一句话说得完的,这是因为互有宽窄,要四句话来说。
“谓四识住,位宽体狭,通恶趣等,故位宽也”,从四识住跟七识住两个比较,四识住体是狭,祗有四个蕴,色、受、想、行,识蕴不在里边,所以是狭。而七识住里边五蕴都有,所以体是小的,但是位宽。四识住包含三界,一切恶趣、四静虑都在里边,而七识住却要简别,要三恶道,跟四静虑,有顶天,都要除掉。所以从地位来说,从地方来说是四识住宽,但是体来说,四识住的狭。所以说它跟七识住互有宽狭,说起来不能一句话解了,要四料简。因为,四识住同善恶趣,所以呢,位是宽的,但是识蕴没有,“非识蕴故”,体是狭的。七识住来说体宽位狭,它的体宽,它五个蕴都有,七识住的体是通五蕴的,体宽位狭,在三界里边要除掉三恶道,要除掉第四静虑,又要除掉有顶天,这是地位,它的地方是狭的。所以呢,它们互有宽狭。要四料简来说,体宽,什么叫体宽呢?“通识蕴为体”,七识住里边,通识蕴为体,它五蕴都有,识蕴也在里边,体是宽的,但是恶道等,恶道、四静虑、有顶天没有,所以位是狭的。
既然“互有宽狭”,要四句料简,这个前面我们都说过的。
那么简别四句,就是说“有七识住,非四识住”,是七识住,不是四识住,是什么?自己想想看,这个最好就是自己想了,自己想出来,再看就有意思了。自己看不懂,它怎么说跟着它跑,人家一调方向,你就晕头转向,就不知所云了。自己要有掌握性、原则性。七识住里边,“七中识”,它七识住里边的识蕴,不是四识住,所以说七识住里边的识蕴。“以七中摄”,七识住里有它,但是四识住里没有它,所以说是七识住不是四识住。这是第一个,识蕴,七识住里有它,但是四识住里没有识蕴的。那么这是第一句。
第二句,“有四识住,非七识住”,四识住里有,七识住里边没有。那很好说,四识住里包得很宽吗,三恶道、第四静虑、有顶天、中有等等,还有色、受、想、行四蕴,无想天等,是四识住,“非七识住”,七识住里边没有三恶道、无想天,这些是四识住,但不是七识住。它们里边的色、受、想、行,是四识住,但是七识住里没有它。
那三句,“俱句”,既是七识住,也是四识住。那就是七识住里边的四蕴,七识住里边也有四蕴,这个四蕴也是四识住,也是七识住。两个都有。前面那个四蕴,是七识住里没有的四蕴。
第四,“俱非”。既不是四识住,也不是七识住。那把前面三个的那些除开,余下的就是,那么什么呢?具体说,就是三恶道里边的识蕴,因为是三恶道等,就是包括四静虑、有顶天,这些地方,不是七识住。它里边,又是它里边的识蕴,又不是四识住。这就是既不是七识住,因为它是三恶道、四静虑,又不是四识住,它是识蕴,不是前四蕴,也不是四识住。
这是把七识住跟四识住的范围大小,互通有无,用四句来讲。这个我想,学过前面的是不感吃力的,不过才参加的,恐怕有点麻烦。那么你要回去,我们说,本来我们学习的方式是,讲课之后,出作业题,再晚上讨论。现在呢,因为我忙得不得了,几次说要出作业题,没有出出来。那么我想,你们讨论还是有必要的。那么今天还是想尽量把作业题写下来。写下来之后一方面做作业题,一方面讨论。
丁六 明四生
从此第六,明四生。论云:于前所说诸界趣中,应知其生,略有四种,何等为四?何处有何?此有两问。颂曰:
于中有四生 有情谓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狱及诸天
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
“明四生”,这个大家都知道,胎、卵、湿、化四生,也是经常谈的。我们说论都是解释经的。那么《金刚经》就讲胎、卵、湿、化四生,其它经里边也很多,那么这个四生也有必要要讲一下。也是有情的份上的事情。那么四生,它的范围大小,也是可以分成很多来说。现在大概先说一下。
“从此第六,明四生。论云:于前所说诸界趣中”,前面所说的“诸界”——三界,“诸趣”——五趣里边。“应知其生,略有四种”,不管你三界也好,五趣也好,总地归纳出来,它的有情的生,一共有四种,略有四种。“何等为四?”哪四种呢?“何处有何?”这个四生提两个问题。三界里边,五趣里边,它的有情的生,都是四种,那么就是哪四种?那么哪一个地方有哪一些生?那就是说人间有几个生?畜生又是什么生?地狱怎么生?饿鬼又是怎么生?就是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了。畜生里边,这个各式各样的都有了,人里边也有卵生的,也有胎生。胎生这个很普遍了。也有湿生,这个就是,有些特殊情况就有了。
那么我们下边就看它的颂,看了颂之后呢,详细的明天再说。大概我们是还要讲一、两天,两天左右嘛,这一品,这一卷就讲完了。这些讲完呢,我们因为外边有个任务,准备把戒提前讲一下。讲完之后,还是接下去讲。
“于中有四生”,在中,什么中?三界之中,五趣之中。这个三界也好,五趣也好,里边,有情的生有四种,哪四种?“有情谓卵等”,这是属于有情来说,有情的差别有四种。有情谓卵等,就是胎、卵、湿、化。
“人傍生具四”,人,人趣;傍生趣,畜生趣,四个生都有。这个我们听了,很奇怪了。傍生趣呢,当然这个畜生呢,蚂蚁、蚊子了,湿生了,什么卵生了,都有。但是人,一般说胎生,哪里有卵生?还有化生的?还有什么湿生的?这个不是说没有,很少就是。但是总的来说,这四种生都有。
“地狱及诸天,中有唯化生”,地狱里边是化生,没有投胎的。那么天也是化生。天就是说,它的膝盖上,突然化生出两个小孩子来了,这就是它的孩子了。那么中有也是化生,中有本身,死有之后,马上就变一个样子,变一个五蕴,这个五蕴很稀薄,可以透过须弥山,那么它也是行动就快,这个将来我们讲中有的时候要广讲,他也是化生的。
“鬼通胎化二”,饿鬼有胎生的,也有化生的。所以这个里边,我们说饿鬼的情况……。我们说中国人对鬼的概念很重,就是对天的概念也有一点,那么对地狱的概念,当然也不能说没有了,但是总的说起来,人死了就是鬼,这个是中国人一贯的传说。我们说人死了以后,是六道轮回。在中国人说的话呢,人死了就是鬼,那么鬼里边最重的嘛,拉地狱去受苦,怎么怎么的说法。那么鬼的情况,是这么的,有胎生,有化生。而这个鬼,这里也要讲,前面也讲过,实际上并不是一切有情死了以后都是鬼。那么这一些详细的,我们明天说了。今天回向。
第五十二讲
(第137页上第12行至第140页上第3 行)
《俱舍颂疏》。昨天我们九有情居、四识住讲完了,讨论的结果怎么样?新来的有没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