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船理”,以船的那個道理來比喻,單是人能夠駕駛這個船了,人卻不是船。那麼識能夠住在這個四個蘊裏邊,來駕駛它們做一些行動,識本身不能說是一個識住,不是一個船了,就像人不是船一樣的。人能駕駛船,識能駕駛識住,但是人不是船,識也不是識住。這是舉兩個比喻。“毗婆沙師,所說如是”,毗婆沙師,有部的論師,這樣說的。
圓晖來個注解。“王喻能住識,王座喻所住”。是識,能住的是識,喻它爲王,王的寶座是四識住,是色、受、想、行,王當然不能就是所住了。你把它,王跟寶座,兩個成了一個了,那是不行的。那麼人喻識蘊,船喻受等四蘊,人能駕駛船,識能住在這四個蘊裏邊,不能說識蘊也住在自己身上,人駕駛自己,那不成話了。這是把四識住的體講好了。
下邊又要比較大小了。“又佛意說,此四識住,猶如良田,總說一切有取。諸識,猶如種子”,這個還是講這個識的關系。佛的意思,他說這個四識住,好象一個良田,“總說”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,這四個蘊呢,好象田。“總說一切有取諸識”,有取的諸識,就是有漏識了,它就如種子下在田裏邊;識嘛,住在這個四識住裏邊,“不可種子立爲田”,種子不是田,所以說識不能作識住。也是比喻,也是講明這個道理:識蘊爲什麼不在識住裏邊,識住祗能四個,色、受、想、行。本身識它是能住的東西,不能是做, 識住。“仰測世尊,教意如是”,我們推測佛的意思呢,大概就是這樣子的。
它來了叁個比喻:一個王、王座,是王不能做寶座。第二個是人跟船,識是人,不能說是船。第叁個他說識是種子,不能說是田。四識住,色、受、想、行等于田,識是種子,種子不能是田。人能住,住在四識住裏邊,識是能住,好比人住在船裏一樣,人不是船。那麼王是坐在寶座裏邊,王不是寶座。叁個比喻說明,四識住裏邊,不能包涵識蘊。下邊比較寬狹了。我們要練習一下這個四料簡的問題,經常要發現的,所以那個原則,你們要掌握好,掌握好之後,不但它出現的時候能理解,同時自己也能應用。如果你不掌握好的話呢,他說什麼,你會感到很吃力,要去弄懂它很吃力,自己根本用不來。
有漏四句攝者,明同異也。同者,此四識住,與七識住,俱有漏攝。異者,謂四句分別。謂四識住,位寬體狹,通惡趣等,故位寬也,非識蘊,故體狹也。若七識住,體寬位狹,通識蘊爲體,故體寬也。非惡趣等,故位狹也。互有寬狹,得成四句。有七識住,非四識住,謂七中識,以七中攝,是七識住,以識蘊故,非四識住。有四識住,非七識住,謂叁惡趣,第四靜慮,及有頂天、中有、受等四蘊,以四蘊故,是四識住,惡趣等故,非七識住。第叁俱句者,謂七中四蘊。第四俱非句者,謂除前相,即前惡趣等中,識蘊是也。惡趣等故,非七識住,以識蘊故,非四識住。
最後是,“有漏四句攝”,比較大小的關系。“明同異也”,就是比較它的同、異。“同者,此四識住,與七識住,俱有漏攝”,那麼相同的地方,七識住也好,四識住也好,都是叁界裏邊的東西,都是有漏的。“異者,謂四句分別”,但不同的地方,卻不是一句話說得完的,這是因爲互有寬窄,要四句話來說。
“謂四識住,位寬體狹,通惡趣等,故位寬也”,從四識住跟七識住兩個比較,四識住體是狹,祗有四個蘊,色、受、想、行,識蘊不在裏邊,所以是狹。而七識住裏邊五蘊都有,所以體是小的,但是位寬。四識住包含叁界,一切惡趣、四靜慮都在裏邊,而七識住卻要簡別,要叁惡道,跟四靜慮,有頂天,都要除掉。所以從地位來說,從地方來說是四識住寬,但是體來說,四識住的狹。所以說它跟七識住互有寬狹,說起來不能一句話解了,要四料簡。因爲,四識住同善惡趣,所以呢,位是寬的,但是識蘊沒有,“非識蘊故”,體是狹的。七識住來說體寬位狹,它的體寬,它五個蘊都有,七識住的體是通五蘊的,體寬位狹,在叁界裏邊要除掉叁惡道,要除掉第四靜慮,又要除掉有頂天,這是地位,它的地方是狹的。所以呢,它們互有寬狹。要四料簡來說,體寬,什麼叫體寬呢?“通識蘊爲體”,七識住裏邊,通識蘊爲體,它五蘊都有,識蘊也在裏邊,體是寬的,但是惡道等,惡道、四靜慮、有頂天沒有,所以位是狹的。
既然“互有寬狹”,要四句料簡,這個前面我們都說過的。
那麼簡別四句,就是說“有七識住,非四識住”,是七識住,不是四識住,是什麼?自己想想看,這個最好就是自己想了,自己想出來,再看就有意思了。自己看不懂,它怎麼說跟著它跑,人家一調方向,你就暈頭轉向,就不知所雲了。自己要有掌握性、原則性。七識住裏邊,“七中識”,它七識住裏邊的識蘊,不是四識住,所以說七識住裏邊的識蘊。“以七中攝”,七識住裏有它,但是四識住裏沒有它,所以說是七識住不是四識住。這是第一個,識蘊,七識住裏有它,但是四識住裏沒有識蘊的。那麼這是第一句。
第二句,“有四識住,非七識住”,四識住裏有,七識住裏邊沒有。那很好說,四識住裏包得很寬嗎,叁惡道、第四靜慮、有頂天、中有等等,還有色、受、想、行四蘊,無想天等,是四識住,“非七識住”,七識住裏邊沒有叁惡道、無想天,這些是四識住,但不是七識住。它們裏邊的色、受、想、行,是四識住,但是七識住裏沒有它。
那叁句,“俱句”,既是七識住,也是四識住。那就是七識住裏邊的四蘊,七識住裏邊也有四蘊,這個四蘊也是四識住,也是七識住。兩個都有。前面那個四蘊,是七識住裏沒有的四蘊。
第四,“俱非”。既不是四識住,也不是七識住。那把前面叁個的那些除開,余下的就是,那麼什麼呢?具體說,就是叁惡道裏邊的識蘊,因爲是叁惡道等,就是包括四靜慮、有頂天,這些地方,不是七識住。它裏邊,又是它裏邊的識蘊,又不是四識住。這就是既不是七識住,因爲它是叁惡道、四靜慮,又不是四識住,它是識蘊,不是前四蘊,也不是四識住。
這是把七識住跟四識住的範圍大小,互通有無,用四句來講。這個我想,學過前面的是不感吃力的,不過才參加的,恐怕有點麻煩。那麼你要回去,我們說,本來我們學習的方式是,講課之後,出作業題,再晚上討論。現在呢,因爲我忙得不得了,幾次說要出作業題,沒有出出來。那麼我想,你們討論還是有必要的。那麼今天還是想盡量把作業題寫下來。寫下來之後一方面做作業題,一方面討論。
丁六 明四生
從此第六,明四生。論雲:于前所說諸界趣中,應知其生,略有四種,何等爲四?何處有何?此有兩問。頌曰:
于中有四生 有情謂卵等 人傍生具四 地獄及諸天
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
“明四生”,這個大家都知道,胎、卵、濕、化四生,也是經常談的。我們說論都是解釋經的。那麼《金剛經》就講胎、卵、濕、化四生,其它經裏邊也很多,那麼這個四生也有必要要講一下。也是有情的份上的事情。那麼四生,它的範圍大小,也是可以分成很多來說。現在大概先說一下。
“從此第六,明四生。論雲:于前所說諸界趣中”,前面所說的“諸界”——叁界,“諸趣”——五趣裏邊。“應知其生,略有四種”,不管你叁界也好,五趣也好,總地歸納出來,它的有情的生,一共有四種,略有四種。“何等爲四?”哪四種呢?“何處有何?”這個四生提兩個問題。叁界裏邊,五趣裏邊,它的有情的生,都是四種,那麼就是哪四種?那麼哪一個地方有哪一些生?那就是說人間有幾個生?畜生又是什麼生?地獄怎麼生?餓鬼又是怎麼生?就是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了。畜生裏邊,這個各式各樣的都有了,人裏邊也有卵生的,也有胎生。胎生這個很普遍了。也有濕生,這個就是,有些特殊情況就有了。
那麼我們下邊就看它的頌,看了頌之後呢,詳細的明天再說。大概我們是還要講一、兩天,兩天左右嘛,這一品,這一卷就講完了。這些講完呢,我們因爲外邊有個任務,准備把戒提前講一下。講完之後,還是接下去講。
“于中有四生”,在中,什麼中?叁界之中,五趣之中。這個叁界也好,五趣也好,裏邊,有情的生有四種,哪四種?“有情謂卵等”,這是屬于有情來說,有情的差別有四種。有情謂卵等,就是胎、卵、濕、化。
“人傍生具四”,人,人趣;傍生趣,畜生趣,四個生都有。這個我們聽了,很奇怪了。傍生趣呢,當然這個畜生呢,螞蟻、蚊子了,濕生了,什麼卵生了,都有。但是人,一般說胎生,哪裏有卵生?還有化生的?還有什麼濕生的?這個不是說沒有,很少就是。但是總的來說,這四種生都有。
“地獄及諸天,中有唯化生”,地獄裏邊是化生,沒有投胎的。那麼天也是化生。天就是說,它的膝蓋上,突然化生出兩個小孩子來了,這就是它的孩子了。那麼中有也是化生,中有本身,死有之後,馬上就變一個樣子,變一個五蘊,這個五蘊很稀薄,可以透過須彌山,那麼它也是行動就快,這個將來我們講中有的時候要廣講,他也是化生的。
“鬼通胎化二”,餓鬼有胎生的,也有化生的。所以這個裏邊,我們說餓鬼的情況……。我們說中國人對鬼的概念很重,就是對天的概念也有一點,那麼對地獄的概念,當然也不能說沒有了,但是總的說起來,人死了就是鬼,這個是中國人一貫的傳說。我們說人死了以後,是六道輪回。在中國人說的話呢,人死了就是鬼,那麼鬼裏邊最重的嘛,拉地獄去受苦,怎麼怎麼的說法。那麼鬼的情況,是這麼的,有胎生,有化生。而這個鬼,這裏也要講,前面也講過,實際上並不是一切有情死了以後都是鬼。那麼這一些詳細的,我們明天說了。今天回向。
第五十二講
(第137頁上第12行至第140頁上第3 行)
《俱舍頌疏》。昨天我們九有情居、四識住講完了,討論的結果怎麼樣?新來的有沒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