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住七天,七天之後,必定生滅,那麼最長呢,七七四十九天,再過了,它維持不了了,那麼要投生了,所以說是暫時起的,暫時起的,叫起,不是生。生是有穩定性,所以這又是一個原因,是《順正理論》說法。前面我們說的原因是不分明,它不是異熟果。(異熟果)很分明的,我們可以肉眼、天眼都可能看到。它祗有天眼,殊勝的天眼才看得到,所以說的昧劣的,不是生。這裏又說,它是暫時起的,也不叫生。幾個原因,反正你們都可以做依據,《順正理論》,一個是《俱舍論》的。那麼爲什麼中陰不能叫生?就是不是一個原因了,能多記一個更好。
“從此第二,證有中有”,爲什麼要起這個辯論呢?大衆部裏邊,沒有中有的,那麼跟大衆部辯論,那麼不但是大衆部,很多的世間上的人呢,有些斷滅見的人,都認爲沒有中陰。“依大衆部,不立中有。故論雲:有余部說,從死至生,處容間絕,故無中有”,有的余部,就是《俱舍論》裏邊說呢,有余部,指的大衆部,從死掉之後,到投生之間,它中間可以斷一斷,所以說中間不要,沒有中陰,這是大衆部的說法。那麼《俱舍》論主世親菩薩認爲不對頭,“此不應許”,這個不能是許可的,就是總的來否定它。下邊原因,“所以者何?”爲什麼不允許呢?“依理教故”,依理、依教都不合。用道理來推測,這是不合理,因明的邏輯來推論了;依教,依佛的聖教來說,也是違背的。那麼你說了半天,你這個教,這個理是什麼呢?你根據什麼依據呢?“何謂理教?”你所說的理,所說的教是哪些,要證明了。
“如谷等相續,處無間續生,像實有不成,不等故非譬,一處無二並,非相續二生”,這是理證。這裏是依道理來成立有中有。否定它,中有沒有的,這個道理是荒謬的。下邊是教證。“說有健達縛,及五七經故”,佛的經裏邊,說有健達縛,就是指的中有,都證明有中有,那就把它駁掉了,否定掉了,是有依據。
反正我們是,昨天我們也討論,跟他們個別幾個人說,討論不要信口開河,你說一個你的主張,都得要拿依據出來,那麼依據不是亂拿的。你說,某某什麼,一本書上,這個乃至小說裏的東西拿出來,這個怎能是依據呢?這個開玩笑的,是文藝作品,文藝作品都是撰出來的,自己想出來的東西,那麼那些世間上的一些,一些書籍,也不可以做依據,因爲它不是一切智說的話,它是有限的,第六意識猜測出來的話,還是一些研究佛教的一些教授之類的,寫了長篇大論的,厚厚的書寫了很多,也不能作依據,他們是第六意識出來的,我們說作依據的祗能是佛菩薩、大祖師的,大經、大論,這一類東西才能做依據。他們有修證了,不是單憑那個第六意識,這麼想象,想出來的東西。或者是根據教義,以因明的邏輯推論出來的。這個可以做依據。
“釋曰:前六句依理證,第七、第八句依教證”,這個頌很長,兩個頌,一共八句。那麼前面六句是理證,以理來證明有中有。
前兩句立比量,破大衆部。如谷等相續者,謂如谷等種,春種秋收,中間必有芽等相續。處無間續生者,如谷種果,既是相續,要處無間,剎那續生。言無間者,謂無間絕,種果中間,芽莖等也。如谷等相續,處無間絕,有情相續,理亦應然,有情死生,是相續法,如何間絕,言無中有?
此“前兩句立比量,破大衆部”。這個因明來了。若依道理,來成立一個道理呢,必須要有嚴格的因明,所以說呢,我們佛教的知識,有掌握之後,如果要推論一個問題,或者要跟人家辯論一個問題,不學因明是不行的,你這個推論出來的結論會錯了。學了因明,就有邏輯了,就是我們正確的思惟方式。如果你沒有這個正確的思惟方式的話,亂七八糟的,構想一個結論出來,必定會錯誤。所以邏輯的嚴密性很重要。那麼世界上邏輯最嚴密的是我們的因明,那麼因明推論出來的東西,一般不會錯,學過因明的人,說話就不一樣。
我經常說那個話,以前我們在五臺山住的時候,那個時候,五臺山的佛教會長,正的就是海公上師,副的就蔣白楊喇嘛,他是一個格西,大概是二等格西。人家看他駝背,他背有點彎的,因爲他太用功了,所以有點彎。他們就是說了,開會的時候,蔣白楊喇嘛他說話很少,大家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天,最後他發言了,把那些道理,那些對的、不對的總結一下,很簡單幾句話。但是他話雖少,但是沒有把他推得倒。他是學過因明的,他的話是很扼要,把人家的長處,那些缺點,都看得心裏很清楚,然後把自己的意見拿出來,那些爲什麼錯,那些爲什麼對,就這麼簡單一說。大家聽了之後,心裏要反對,也反對不了,你拿不出依據來。他的話很有道理,那個東西,就是學過因明,畢竟不同。所以學過因明的人,平時說話的時候,有說服力,就是這個關系。沒有因明的,你說了半天,你胡吹了一大堆,一點就破。你這個不對頭,中間有問題,好了,他自己也站不住。先是這個因明來破了。
“如谷等相續”,谷等,就是我們地上長的谷子、稻麥之類的。相續,一個種子下去,慢慢生芽,生谷子,最後長大,再生這個種子,最後谷子長出來。這個從種子,一直到谷子長出來,相續中間沒有斷的,從來沒有說,種子下去,芽出來,芽出來,什麼都沒有了,到第叁天,稻稈子長出來了?沒有這個事情。中間不能斷,一秒鍾也不能斷,中間絕對不能停下來的,決定是相續的。“謂如谷等種,春種秋收”,春天播下去,秋天收稻子。“中間必有芽等相續”,從種子下去之後,到秋天收谷子的時候,中間必定是開始長芽,慢慢長稻稈,慢慢開稻花,然後結種子。中間是相續的,不會斷掉的。“要處無間,剎那續生”,它這個裏邊呢,是不會,處無間,續生,它這個地方呢,長的地方呢,無間,不會斷的,沒有間隔,是相續,相似而生。下邊是說,“如谷種果,既是相續,要處無間,剎那續生”,它要它的處,就是它要占的空間,那個體了,沒有間隔,今天長一點,明天長一點,長一點,中間沒有斷的。相續,剎那剎那相續而生。
什麼叫無間?“謂無間絕”,中間不斷,無間就是中間沒有斷的,斷一秒鍾的,不斷地在長,中間不斷。種子,“種果中間”,這個種子到長果的這個中間,“芽莖等也”,無間的相續,什麼東西呢?種子變芽,開始小小的芽,後來長兩個芽瓣子,慢慢長出稻稈子,這就是無間相續,沒有斷的,不會中間斷一斷,再長下去,不可能!
這是用外邊的谷子來作比喻,那麼就是說,我們呢,生死中間也沒有斷的了,不可能沒有中有,死了之後就斷了,那邊突然又生出來了,不可能。“如谷等相續,處無間絕,有情相續,理亦應然”,既然谷子的,外邊的谷子,一切事物了,它的生起來,中間不能斷的,那麼我們有情,從生死相續這個輪回之中,應當也這樣子,爲什麼?一般的物質的,那個生起的道理是這樣的嗎?人也有物質的身體,它生起怎麼會斷掉呢?“有情死生,是相續法”,有情是死到生,是相續法,中間不斷的,是連續的法,如何間絕?“言無中有”,怎麼說可以中間斷掉呢?沒有中有,死了之後,沒有了,什麼都沒有了,後來投生出來,又生出來了。有中有,就是沒有斷,死有之後,馬上起個中有,中有相似相續,到投生之後,中有滅掉了,生有起來了,也跟稻麥一樣的。稻子、麥子,種子慢慢的生,種子沒有了,變芽了;芽沒有了,變稈子,稈子裏邊開花了,花沒有就結果子。它裏邊都是相續而生,中間沒有斷,那麼生死也同樣,怎麼可以斷呢?你怎麼好說沒有中有呢?這是比量,這個是比喻了。
此有比量。如谷等者,是同喻也,處無間者,是宗法也。續生者,是因也。量雲:死生是有法,要處無間,是宗法。因雲:以續生故。同喻雲:猶如種果,種果是續生,種果無間絕,死生是續生,死生無間絕。
“比量”,這個就是叁支比量了,就是因明了。“如谷等者,是同喻也”,這個谷子呢,是做個比喻。
因明我們講過,宗、因、喻叁支比量,前面講《印度佛教史》的時候。大家恐怕都知道了,那麼當然不能重複全部講,略略地提一下。這裏就是說,宗,它立個宗,死生要處無間,這個死跟生當中,不能間絕的。這是宗,就是有中有,不能斷,沒有中有,斷掉了,不可能。這是他立個宗。爲什麼原因?宗因喻了。
“以相續故”,因爲這是相續法,死生是相續法,它不能中間斷絕。打個比喻,“猶如種果”,種子、稻生,長果子,這個是相續法,它中間是沒斷絕的,那麼死生也是相續法,那中間不能斷絕,應當是沒有無間,不能斷的。那麼是個叁支比量,是個因明的。有人在學因明,自己在看,不曉得你看了多少,就是看了一點點,這是最起碼的格式應當知道。他的道理就是這樣子。我們再說一遍,你們要記的記一下。它立個宗,這個宗是這麼六個字,死生,“要處無間”,死跟生要,頌裏邊,處無間,就是它這個東西,沒有間絕的叫處無間,就是這個頌。
第二個,“處無間續生”,處無間是它的宗,續生是它的因,所以死生要處無間,決定是處無間,不會斷的。因就是“以續生故”,因爲它是相續生的法。喻就是“猶如種果”,種子産果,相續法,它中間沒有斷的,那麼死生也是相續法,它是中間也沒有斷絕的。這是一個因明比量。
那麼這樣子,一個量立出來了,要破,要大衆部可以它打破。如果破得了,可以把它打破,如果破不了,那就完了,你一定要承認有中有了。那麼“如谷等者,是同喻也”,種谷,谷等是一樣的意思,種就是谷,種就是種子,就是它的果,所以猶如種果就是谷子。這是同喻,這是相同的比喻,還有異喻。假使不是相續法,它可以間絕,這裏異喻就不用了。一般叁支比喻的,異喻都略掉了。
那麼處無間,什麼叫處無間?這是“宗法”,宗法就是說,宗裏邊的一個,我們要成立的東西了,要成立的,我們的宗旨了。處無間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