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住七天,七天之后,必定生灭,那么最长呢,七七四十九天,再过了,它维持不了了,那么要投生了,所以说是暂时起的,暂时起的,叫起,不是生。生是有稳定性,所以这又是一个原因,是《顺正理论》说法。前面我们说的原因是不分明,它不是异熟果。(异熟果)很分明的,我们可以肉眼、天眼都可能看到。它祗有天眼,殊胜的天眼才看得到,所以说的昧劣的,不是生。这里又说,它是暂时起的,也不叫生。几个原因,反正你们都可以做依据,《顺正理论》,一个是《俱舍论》的。那么为什么中阴不能叫生?就是不是一个原因了,能多记一个更好。
“从此第二,证有中有”,为什么要起这个辩论呢?大众部里边,没有中有的,那么跟大众部辩论,那么不但是大众部,很多的世间上的人呢,有些断灭见的人,都认为没有中阴。“依大众部,不立中有。故论云:有余部说,从死至生,处容间绝,故无中有”,有的余部,就是《俱舍论》里边说呢,有余部,指的大众部,从死掉之后,到投生之间,它中间可以断一断,所以说中间不要,没有中阴,这是大众部的说法。那么《俱舍》论主世亲菩萨认为不对头,“此不应许”,这个不能是许可的,就是总的来否定它。下边原因,“所以者何?”为什么不允许呢?“依理教故”,依理、依教都不合。用道理来推测,这是不合理,因明的逻辑来推论了;依教,依佛的圣教来说,也是违背的。那么你说了半天,你这个教,这个理是什么呢?你根据什么依据呢?“何谓理教?”你所说的理,所说的教是哪些,要证明了。
“如谷等相续,处无间续生,像实有不成,不等故非譬,一处无二并,非相续二生”,这是理证。这里是依道理来成立有中有。否定它,中有没有的,这个道理是荒谬的。下边是教证。“说有健达缚,及五七经故”,佛的经里边,说有健达缚,就是指的中有,都证明有中有,那就把它驳掉了,否定掉了,是有依据。
反正我们是,昨天我们也讨论,跟他们个别几个人说,讨论不要信口开河,你说一个你的主张,都得要拿依据出来,那么依据不是乱拿的。你说,某某什么,一本书上,这个乃至小说里的东西拿出来,这个怎能是依据呢?这个开玩笑的,是文艺作品,文艺作品都是撰出来的,自己想出来的东西,那么那些世间上的一些,一些书籍,也不可以做依据,因为它不是一切智说的话,它是有限的,第六意识猜测出来的话,还是一些研究佛教的一些教授之类的,写了长篇大论的,厚厚的书写了很多,也不能作依据,他们是第六意识出来的,我们说作依据的祗能是佛菩萨、大祖师的,大经、大论,这一类东西才能做依据。他们有修证了,不是单凭那个第六意识,这么想象,想出来的东西。或者是根据教义,以因明的逻辑推论出来的。这个可以做依据。
“释曰:前六句依理证,第七、第八句依教证”,这个颂很长,两个颂,一共八句。那么前面六句是理证,以理来证明有中有。
前两句立比量,破大众部。如谷等相续者,谓如谷等种,春种秋收,中间必有芽等相续。处无间续生者,如谷种果,既是相续,要处无间,剎那续生。言无间者,谓无间绝,种果中间,芽茎等也。如谷等相续,处无间绝,有情相续,理亦应然,有情死生,是相续法,如何间绝,言无中有?
此“前两句立比量,破大众部”。这个因明来了。若依道理,来成立一个道理呢,必须要有严格的因明,所以说呢,我们佛教的知识,有掌握之后,如果要推论一个问题,或者要跟人家辩论一个问题,不学因明是不行的,你这个推论出来的结论会错了。学了因明,就有逻辑了,就是我们正确的思惟方式。如果你没有这个正确的思惟方式的话,乱七八糟的,构想一个结论出来,必定会错误。所以逻辑的严密性很重要。那么世界上逻辑最严密的是我们的因明,那么因明推论出来的东西,一般不会错,学过因明的人,说话就不一样。
我经常说那个话,以前我们在五台山住的时候,那个时候,五台山的佛教会长,正的就是海公上师,副的就蒋白杨喇嘛,他是一个格西,大概是二等格西。人家看他驼背,他背有点弯的,因为他太用功了,所以有点弯。他们就是说了,开会的时候,蒋白杨喇嘛他说话很少,大家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,最后他发言了,把那些道理,那些对的、不对的总结一下,很简单几句话。但是他话虽少,但是没有把他推得倒。他是学过因明的,他的话是很扼要,把人家的长处,那些缺点,都看得心里很清楚,然后把自己的意见拿出来,那些为什么错,那些为什么对,就这么简单一说。大家听了之后,心里要反对,也反对不了,你拿不出依据来。他的话很有道理,那个东西,就是学过因明,毕竟不同。所以学过因明的人,平时说话的时候,有说服力,就是这个关系。没有因明的,你说了半天,你胡吹了一大堆,一点就破。你这个不对头,中间有问题,好了,他自己也站不住。先是这个因明来破了。
“如谷等相续”,谷等,就是我们地上长的谷子、稻麦之类的。相续,一个种子下去,慢慢生芽,生谷子,最后长大,再生这个种子,最后谷子长出来。这个从种子,一直到谷子长出来,相续中间没有断的,从来没有说,种子下去,芽出来,芽出来,什么都没有了,到第三天,稻秆子长出来了?没有这个事情。中间不能断,一秒钟也不能断,中间绝对不能停下来的,决定是相续的。“谓如谷等种,春种秋收”,春天播下去,秋天收稻子。“中间必有芽等相续”,从种子下去之后,到秋天收谷子的时候,中间必定是开始长芽,慢慢长稻秆,慢慢开稻花,然后结种子。中间是相续的,不会断掉的。“要处无间,剎那续生”,它这个里边呢,是不会,处无间,续生,它这个地方呢,长的地方呢,无间,不会断的,没有间隔,是相续,相似而生。下边是说,“如谷种果,既是相续,要处无间,剎那续生”,它要它的处,就是它要占的空间,那个体了,没有间隔,今天长一点,明天长一点,长一点,中间没有断的。相续,剎那剎那相续而生。
什么叫无间?“谓无间绝”,中间不断,无间就是中间没有断的,断一秒钟的,不断地在长,中间不断。种子,“种果中间”,这个种子到长果的这个中间,“芽茎等也”,无间的相续,什么东西呢?种子变芽,开始小小的芽,后来长两个芽瓣子,慢慢长出稻秆子,这就是无间相续,没有断的,不会中间断一断,再长下去,不可能!
这是用外边的谷子来作比喻,那么就是说,我们呢,生死中间也没有断的了,不可能没有中有,死了之后就断了,那边突然又生出来了,不可能。“如谷等相续,处无间绝,有情相续,理亦应然”,既然谷子的,外边的谷子,一切事物了,它的生起来,中间不能断的,那么我们有情,从生死相续这个轮回之中,应当也这样子,为什么?一般的物质的,那个生起的道理是这样的吗?人也有物质的身体,它生起怎么会断掉呢?“有情死生,是相续法”,有情是死到生,是相续法,中间不断的,是连续的法,如何间绝?“言无中有”,怎么说可以中间断掉呢?没有中有,死了之后,没有了,什么都没有了,后来投生出来,又生出来了。有中有,就是没有断,死有之后,马上起个中有,中有相似相续,到投生之后,中有灭掉了,生有起来了,也跟稻麦一样的。稻子、麦子,种子慢慢的生,种子没有了,变芽了;芽没有了,变秆子,秆子里边开花了,花没有就结果子。它里边都是相续而生,中间没有断,那么生死也同样,怎么可以断呢?你怎么好说没有中有呢?这是比量,这个是比喻了。
此有比量。如谷等者,是同喻也,处无间者,是宗法也。续生者,是因也。量云:死生是有法,要处无间,是宗法。因云:以续生故。同喻云:犹如种果,种果是续生,种果无间绝,死生是续生,死生无间绝。
“比量”,这个就是三支比量了,就是因明了。“如谷等者,是同喻也”,这个谷子呢,是做个比喻。
因明我们讲过,宗、因、喻三支比量,前面讲《印度佛教史》的时候。大家恐怕都知道了,那么当然不能重复全部讲,略略地提一下。这里就是说,宗,它立个宗,死生要处无间,这个死跟生当中,不能间绝的。这是宗,就是有中有,不能断,没有中有,断掉了,不可能。这是他立个宗。为什么原因?宗因喻了。
“以相续故”,因为这是相续法,死生是相续法,它不能中间断绝。打个比喻,“犹如种果”,种子、稻生,长果子,这个是相续法,它中间是没断绝的,那么死生也是相续法,那中间不能断绝,应当是没有无间,不能断的。那么是个三支比量,是个因明的。有人在学因明,自己在看,不晓得你看了多少,就是看了一点点,这是最起码的格式应当知道。他的道理就是这样子。我们再说一遍,你们要记的记一下。它立个宗,这个宗是这么六个字,死生,“要处无间”,死跟生要,颂里边,处无间,就是它这个东西,没有间绝的叫处无间,就是这个颂。
第二个,“处无间续生”,处无间是它的宗,续生是它的因,所以死生要处无间,决定是处无间,不会断的。因就是“以续生故”,因为它是相续生的法。喻就是“犹如种果”,种子产果,相续法,它中间没有断的,那么死生也是相续法,它是中间也没有断绝的。这是一个因明比量。
那么这样子,一个量立出来了,要破,要大众部可以它打破。如果破得了,可以把它打破,如果破不了,那就完了,你一定要承认有中有了。那么“如谷等者,是同喻也”,种谷,谷等是一样的意思,种就是谷,种就是种子,就是它的果,所以犹如种果就是谷子。这是同喻,这是相同的比喻,还有异喻。假使不是相续法,它可以间绝,这里异喻就不用了。一般三支比喻的,异喻都略掉了。
那么处无间,什么叫处无间?这是“宗法”,宗法就是说,宗里边的一个,我们要成立的东西了,要成立的,我们的宗旨了。处无间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