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它就是说,就是它占一个地方呢,这个东西呢,不可以断绝的,处无间的。

  续生是因,相续而生,因为它这个法,是相续而生的法,所以中间不能断。

  “量云”,立个量呢,“死生是有法,要处无间”,那么我们先有法,一个宗法。我们说宗、因、喻三个,宗法,宗的要素呢,一个是有法,一个是宗法。我们说宗、因、喻三个,宗法,宗的要素呢,一个是有法,一个是宗法。有法等于说主词,宗法就是它叫什么呢?这个什么宾词,反正我们以前学的语法是英语语法,汉语语法我们没学过。这个有法就是subject,这个处无间就是predicate,就是一个主词,一个是它的宾词。也不是宾词,这个翻什么?倒是翻不下来了,就是它的,一个主词,一个它的动作,它的形状,它的性格。就是死生是一个法,它的特征呢,“要处无间”的,这是宗法。

  那么它的原因,“以续生故”,因为它是相续生的法。

  打个比喻,“犹如种果”,这个就是有了,我们不过把它立了个量,把它排一排,种果是续生的,所以种果没有间绝。那么这个喻来证明我们死生法也是续生的,也是没有间绝的,不能断的。不断就是要有中有了。因为死了之后,不马上投生。不马上投生,这个中间不能断,不能断,就是有个中有。如果没有中有的话,就断掉了,那么这个就把宗、因、喻立下来了,立一个量。

  

  像实有不成,不等故非譬者,破大众部救也。论云:岂不现见,有法续生,而于其中,处亦有间,如依镜等,从质像现。如是有情死有生有,处虽有间,何妨续生?解云:此大众部救也,言续生为因,因中有不定过,死有生有为如种果子,以续生故,必无间绝耶。为如质像,以续生故,亦有间绝耶?并曰:质像是续生,质像许间绝,死生是续生,死生亦间绝。为破此救,故有斯颂。

  “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者,破大众部救也”,大众部,你这个量立了,他要救,它就是来救它自己的宗旨,要破你的。

  “论云:岂不现见,有法续生,而于其中,处亦有间,如依镜等,从质像现,如是有情,死有生有,处虽有间,何妨续生?”这大众部,你立个量,如果大众部没有办法破你呢,那么就是大众部输了。那么当然不认输了,他要想一些道理来破你的,那么大众部就是有它的依据,它这么说,它立的道理呢,

  “岂不现见”,他说你说的这个喻好象是,固然是有这个比喻,好象成立你这个无间而生的,但是我们现在现实的事实上,也有很多东西是间断的,那你这个举的例就是不遍,至少不遍,有毛病,就是说不能成立。什么叫现前什么东西?“岂不现见,有法续生,而于其中,处亦有间”,我们看世间上有些相续生的法,它中间处所也有间隔的。“如依镜等,从质像现”,我们照镜子,从质像,照出像来了。

  “如是有情,死有生有,处虽有间,何妨续生?”既然这个镜子,你去照它的时候,像就显,镜子不照的时候就不现,那么这个里边也可以断啊。我们说照镜子啊,你去照的时候,像现了,你不照的时候,像就没有了,但是你再照,像又来了。这是可以断的了,不一定不断了,它是相似法,可是呢,可以中间断一断,所以说呢,“如是有情,死有生有,处虽有间,何妨续生?”那么这个人呢,是相续法,照镜子的时候,镜子里像出来了,不照的时候,那么这个像,这两个镜子里的像,可以中间断,那么死生也是相续法,它也不妨断一断嘛,并不违背,它是相续法了。

  你举的种子长谷的相续法,固然是不能间绝的,但是大众部,又举了一个喻,举了个例子,照镜子也是相续法,但是可以断,那么你这个喻是不遍的,不是全面性的,祗是某一部分可以这样子,还是某一部分可以例外,那就是你不成立了。你举不遍的道理,拿来证明是不行的。

  那么它的道理是怎么说的呢?宾语连起来说,“质像是续生”,质就是本来的人,像,它们都是相续而生的东西,“质像许间绝”,质、像当然可以断一断的,那么死生是续生,死生是相续而生的法,但是死生也可以断一断。这还是证明没有中有。

  那么为了破此救,要破大众部的这个道理呢,“故有斯颂”。

  下边就说了很多,下边很多今天绝对讲不完,那么干脆明天讲。今天我们就把这一段回去,大家好好的回味一下。那么如果有空呢,把我们是先把今天讲的,大众部的对有部的,包括经部的,世亲菩萨站在经部立场,在经部里边、有部里边,都认为这个死生是有中有的,而大众部是说没有中有的。那么世亲菩萨就站在经部、有部立场上说,死生是有中有的,不断绝的,以种子长谷的,谷果的那个比喻,成立它的量。而大众部要成立它,中有是没有的,死生中间可以断绝的,它以照镜子的一个喻,来成立这个相续法,中间可以断一断。镜子不照的时候,像就没有了,当你一照,像又出现了,这个像是相续的,前面那个像,后面那个像是一样的连续下去,那么既然像可以停一停,那么死有、生有之中,不能停一停呢?也可以停。那就是不要中有了,死有到生有可以停,就不需要中有,跟像一样,照的时候现了,中间停一停,再去照,还是可以接下去的。那么这样子,两个到底哪个对呢?世亲菩萨要想办法了,要破大众部的一个说法呢,他说了很多,“像实有不成,不等故非譬,一处无二并,非相续二生”,这几句话,都是破大众部的这个救的。那么这些道理呢,说起来也不是很简单。

  我们说世间品,前面三界、五趣,这个没啥问题,老太婆都听得懂。这个东西却不是老太婆听得懂了,恐怕一般的人,对佛法没有经过一定的时间的修学的人呢,也蛮吃力的,因为已经用因明了。我们说里边,虽然没有正式讲因明呢,已经在用因明讲了。

  我们说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后边那个毗钵舍那那一部分不好学,固然中观的道理很深,不好学,但是里边全部用的因明,最高深的因明,更难学。我们以前劝过很多人看《广论》,都是翻了几下,没有办法看下去。原因也就在这里,是不好学,这部书文字翻得又是,好象带点古文的样子,不通俗。佛经看得多的人感到文字毫无关系,因为跟玄奘法师的语气很相近。法尊法师毕竟是一个大佛学家,他以前的经论学过很多,他翻的东西很古朴,都有古代的翻译家的气味在里边。所以真正学佛学多的呢,看他的一些译本很顺眼,反而感到现在的一些通俗的文字,“啊、的、呢、吗”很多,虚词很多,感到累赘,它就很简洁。但是呢,对佛教的经典、论典看少的,或者古代汉语学得少的,就感到他这个东西很不好懂,很不好懂,再加上佛教的教理艰深,再加上又深细的因明在里边,这个毗钵舍那那一部分,我们不是说过吗?法尊法师在藏地学法,尚且祗有他一个人毕业,很多人听到止观章都跑掉了,听不下了。那么这是很困难的。

  那么这部分也不见得容易,所以说大家呢,先把这个前提,世亲菩萨说的一个量,跟大众部的破的那个量,去互相对照一下,看它的关键在哪里?然后明天把世亲菩萨的破的原因讲出来,才有头绪。否则的话,前面的主题,大前提还搞不清楚,下边说了一大堆,你弄得云里雾里翻跟斗,什么都不懂,那听了就没有意思了,没有意思就会退了。所以说法要不退,要尝到它的法味,法味尝到了,打也打不走,法味尝不到,留也留不住。那么这个就是靠自己努力。

  学佛不是一帆风顺的,会有一些艰难的地方,这个唐僧取经,很多人知道,为什么要,这个文学家要描绘出那么多的艰难困苦的事情呢?就是表示学法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,说法的事情,他的成就也很大,但是中间的困难,却是千辛万苦而来的。那么我们想修佛法,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释迦牟尼佛,三大阿僧祗劫,舍头目脑髓,我们难道这一点代价都不付?说不过去。就是世间上的,干一番事业,晚上不睡觉,甚至于饿肚子。我们就看,我们装这个佛龛子,杭州居士来,当天晚上夜车到,一天呆在汽车上,第二天早上,马上,到了之后就搞,搞了之后,也是回去那一天,搞到晚上六、七点钟,又是夜车开回去,明天接着上班,精神如何?我们学法的人,难道这个也拿不出来?这个要自己,要自己尊重自己,也要拿一点精神上来,那么这样子呢,学法才有奔头,否则的话,怕苦,一点点困难来了,退了,那你永远成不了佛了。

  所以说,我们鼓励大家,学法是要拿出精神来的。不能以姑息偷懒的那个害怕、胆怯的态度来学法,这不会成就的,就是准备牺牲的精神,拿出来。法尊法师进藏的时候,就是这个精神。

  古代的大德,为了求法,牺牲了多少头目脑髓。唐僧,玄奘法师取经的中间死掉的人不少。那么过去,那些无名英雄去求法,这个牺牲的也不少,成就的人祗有几个。那么这个当然是说了,过去的他们的业报,当然有关系,可是这个精神,却是值得可贵的,就是牺牲了,还是要去啊。那么玄奘法师也是这样的,他说他去的时候,我记得他这么说的,宁可前进而死,不愿后退而活。那时候,一起去,他开始去的时候,因为这个路不熟悉了,一个少数民族陪他去的,中间经过沙漠地带,飞沙走石,那个危险得不得了,少数民族想起他家庭来了,他说我跟了这么一个和尚跑了,要是牺牲,那怎么办?家庭没有依靠了,就半夜拿把刀,想杀他了,想杀了他回去,结果玄奘法师坐在那里入定,这个样子威仪得不得了,他感到太惭愧了,把刀丢下,给他磕头,他就说明他的心,他就劝玄奘法师一起回去算了,这样子走就是违背国王的法律,抓回去要杀头,同时在路上,这个危险也是多得不得了,随时有死亡的可能,还是劝玄奘法师,一起回去算了。玄奘法师就是那个话,宁可前进而死,不愿后退而生,一步不退,他要,他是发的愿,到印度的路上,祗能前进,不能后退,前面去死就死,后头,假使退一步能活的,不要,情愿往前。这个精神,我们要想一想,古代的大德是这样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