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2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子的,我们怎么样子呢?这个,我们现在条件比他好得不晓得多少。

  

  

  

  第五十三讲

  (第140页下第3行至第142页完)

  《俱舍颂疏》。昨天,我们把这个问题呢,先简略地讲了一下。他们的辩论,开端是大众部,他不承认有中有,那么世亲菩萨先立个量,证明有中有。这个量就是说:宗,就是死生要处无间,死生要没有间隔的;那么处无间,这个处,令它不断的地方,就叫处,不是另外还有一个地方叫处,令它生灭。生灭相续没有断,就是这个地方叫处无间。那么它的因呢,“以续生故”。因为它是相续生的,所以说没有间断。打个比喻,种子跟果,种、果、谷子、稻子、麦子都可以,种子当它结果的时候,它开始是种子,慢慢是芽,芽了是更长秆,然后是开叶子,开花最后结了果,这中间没有间断。那么以这个喻来成立一切相续生的法,都不能有间断。生死既然是相续生的法,那么也不能间断。这是有部,或者他们经部都是这么主张,有中有。因为既然不能间断呢,那么死了以后,未生之前,决定不是空白,是有一个中有。

  大众部他又提了一个反的论证,他说一切死生法可以间断,因为是相续生的法。理由是一样的,为什么?相续生的法可以断的。他这里打个比喻,立喻就是反喻,他就是说照镜子,质就是我们人的这个人,像就是镜子现的像,这个像是相续生法,你照这个像出现,你这个像,现在出现,你等一下不照了,像不见了,但是再去照的话,这个像还是这个质身上的那个像,还是跟以前的质是连续的,并不是中间另外一个像出来了。那么既然是相续生法可以间断,那么生死也是相续生法,它也可以间断,不要中有,死的时候间断了,到生的时候再接下去,以像的理由来成立它的理由。

  那么这个,世亲菩萨进一步要驳它。“为破此救”,大众部立这个救,世亲菩萨要破它,“故有斯颂”,就是前面那个颂。这个地方有两个理,还有几个教来破它,前面以理来证明有中有,后面以教证明有中有。

  

  此有二理破之:一所立质像,实有不成,二像喻不等于法,由此二理,故非譬也。

  这里先讲理,有两个理来破大众部的那个说法。第一,“所立质像,实有不成”,你立的像这个比喻,这个像是假法,不是真的实有的法,那么既然像是假法,你打这个比喻,假的法来对真的法,那不能成立,不称的,像不是实有的。第二个道理,“像喻不等于法”,拿像来比喻这个法,根本它们两个不相干的,不相称的,不等于那个法,所以这个比喻不能成立的,由这个理由来驳掉他的救。“由此二理,故非譬也”。就是说,你这个譬喻不成立,第一个,你这个像不是实在的法,第二个,你这个像跟法来比的话,两个不称,不等于那个法,就是不能做比喻的。那么下面怎么说呢?这个理由麻烦了。昨天请大家回去先预习一下,也就是说,今天的这个不是很容易理解的,比较困难一些,可先预习一下,那么听起来要好得多。

  

  故论云:谓别色生,说名为像,其体实有,理所不成。设成非等,故不成喻。

  “故论云:”这是《俱舍论》的原话。“谓别色生,说名为像,其体实有,理所不成。设成非等,故不成喻”。这是解释前面两个道理。 《俱舍论》里的话,“别色生”,这个像,本来我们说是假的,但是你以为像是真的。另外一个色,跟质是分开的噢,离开质以后,离开镜子,另外有个色,是像的,是另外色生起来了。一个物质生出来了,叫像,这个体,假使实在的话,不成立的。这个不是,依世亲菩萨,这个像不是实在有的,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像的色生出来。“设成非等”,退一步,假使你是实在的,给你这个像来比喻,我们的法呢,也不相称,不能给像,这个喻跟法不等,不相等的。那么也不能成喻,不能做它的喻。那么以这两个理由来驳他的救:那么像体是实在,不是实在的,下边又举了几个例子,是说明它不是实在的。

  这里边含了一点其它的意思,表面上是破大众部,像不是实在的,但是经部跟有部也有不同之点。有部跟经部,虽然同时主张有中有,但是有部的说法,像是实在有的;经部的说法,像是假有的。所以说这三家,大众部、经部、有部,互有分歧,大的分歧是中有有没有的问题,那是经部、有部站在一边,是认为中有是有的;那么大众部是说中有没有。经部、有部里边,又有分歧,就说镜子照的像,有部认为像是实在有东西的,有部一切有嘛,它什么东西就是有的;而经部认为像是假的,不是真的有这个像。那么这个里边,世亲菩萨利用像非实有,来破大众部的中有是没有的这个话,里边也兼带破有部执为像是有的,就是说世亲菩萨这一个辩论是双关的,一方面是破大众部的没有中有;同时也破有部,像是执着它实在有体的东西。所以说,这个里边,我们要把这一点认清楚,然后我们说下边。

  这是“论云”,标一个不成喻,就是前面说的两个理,一个是像不是实有的,一个是假使是承认它是实有,也不能成立比喻。

  

  一处无二并者,释上像实有不成句也。论有四义,释一处无二并也。

  那么像不是实有的,下边就举了很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个问题,那就是颂里边“一处无二并”。为什么它一个地方不能有两个东西同时生住的?我们说一个地方,假使这个空间有了茶杯了,决定不能摆录音机还在这个地方。同一个地方,将两个实在有,实质的、有体的东西,占一个空间是不可能,“一处无二并”。就是说像是假的,如果像是真的话,这么一个地方,可能有两个同时重起来。

  怎么叫“一处无二并”呢?“释上像实有不成句也”,“像实有不成句”那句话,“一处无二并”来破它。那么“一处无二并”呢,有几个方式来解释。“论有四义,释一处无二并也”。 一处没有两个色,实在的色,一起存在。这有四个方式来看,四个义。

  

  一云:谓于一处,镜色及像,并见现前,二色不应同处并有,依异大种故。解云:于一镜处,不可实有像与镜色,二并生也,既二并生,故像不实也。

  “一云:谓于一处,镜色及像,并见现前,二色不应同处并有”,在一个地方,既然有个镜子,这个镜子是物质的,这个像也是个物质,同时在一个地方,镜子也在这里,这个空间,像也在这个镜子那个地方,那么你说像是实在,这两个东西,怎么能在一个地方?我们就是说一个茶杯摆了,这个录音机这个地方就不能摆了。你既然说,两个都是实在的,怎么在一个地方可以摆下去呢?“一处无二并”,一个地方,不能摆两个实在的质,硬挤摆在一起是不可能的,所以说像是假的。

  “解云:于一镜处”,镜子那地方。“不可实有像”,既然镜子有像了,假使这个像是实在的,那么镜子也摆在这里,像也在那里,两个实在的东西,不是要碰到吗?有质碍的,我们说四大,不是有这个极微是互相要碍的吗?你这个,两个就要顶起来了,摆不到一起了。“与镜色,二并生也”,那么假使实在的像是有的,跟镜子,也是实在的东西,两个摆在一个地方,那就是有相碍的,不可摆下的。所以说,“既二并生”,既然我们现象上看到,这个地方,既有像,又有镜子,那可见得,镜子是实在,像是假的。如果像是真的话,摆不下去。

  

  第二云:又陿5水上,两岸色形同处一时,俱现二像,居两岸者,互见分明,曾无一处,并见二色,不应谓此二色并生。解云:于一水处,两岸像生二像,既是同生,故知像非实有也。

  第二个,“又陿水上,两岸色形同处一时,俱现二像,居两岸者,互见分明,曾无一处,并见二色,不应谓此二色并生”,我们说一个狭水,一个水很狭,为什么要说狭水呢?这个水很窄,祗有一个影子可以跌下去。两岸,假使我们说这个树,这个狭水的两岸,都有两行树,都有树种的。那么居在东岸边,就看到西岸的树的影子在水里边;住在西岸了,就看到东岸的树的影子在水里边,而这一个水很狭,既然东岸了,树影在水里边,两岸的树的影子也在这个水里,那可见这个水里的树的影像是假的。如果实在都是有体的话,那么这个地方,怎么两个树的影子能摆进去?树的影像,都在那个狭水里边,东岸的树也在这里,西岸的树也在这里,那么你怎么摆得下呢?相碍的,要抵触的,这个水里的影像也是假的。他这是证明像是假的,镜子照出来的也好,水里照出来的也好,都是假的,不可能。假使真的话,要顶起来了,这是第二个。“一处无二并”,一个地方,不能两个东西同时生起。

  

  第三云:又影与光,未曾同处,然曾见镜悬置影中,光像显然,现于镜面,不应于此,谓二并生。解云:障光明生,名之为影,故知影处,不合有光,既见影中镜之光像,像非实也。

  我们说,第三个喻,“又影与光,未曾同处”,影在有部里边,影啊,光啊,影光明暗,这个都是色,都是实在有的。那么既然这两个实在有的,既然有影子的地方,就不能有光,有光的地方不能有影子,两个色要相碍的,不是一个东西。“未曾同处”,影跟光,不能在同一个地方,这个地方又是影,又是光,不行的。但是“曾见”,外边的光就在镜子里显出来了,那么这个地方,本来是影子,黑暗的,但是你镜子摆进去了之后,它光明又出来了。那么这个地方,既然又有影,又有光,那可见得,这个镜子里的光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如果真的话要矛盾了。既然有光的地方不能有影,有影的地方,不能有光,那么一个地方,又有光又有影了,可见得,这个像是假的。这是第三个论证,像是假的,“谓二并生”,这两个同时在一个地方生不行。

  “解云:障光明生,名之为影”,什么叫影呢?没有光明叫影。“故知影处,不合有光”,所以说,影的地方不能有光。“既见影中镜之光像,像非实也”,既然看到光的影子,影子里边有光的像。明明知道,这个镜子的光像是假的,如果真的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