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子的,我們怎麼樣子呢?這個,我們現在條件比他好得不曉得多少。
第五十叁講
(第140頁下第3行至第142頁完)
《俱舍頌疏》。昨天,我們把這個問題呢,先簡略地講了一下。他們的辯論,開端是大衆部,他不承認有中有,那麼世親菩薩先立個量,證明有中有。這個量就是說:宗,就是死生要處無間,死生要沒有間隔的;那麼處無間,這個處,令它不斷的地方,就叫處,不是另外還有一個地方叫處,令它生滅。生滅相續沒有斷,就是這個地方叫處無間。那麼它的因呢,“以續生故”。因爲它是相續生的,所以說沒有間斷。打個比喻,種子跟果,種、果、谷子、稻子、麥子都可以,種子當它結果的時候,它開始是種子,慢慢是芽,芽了是更長稈,然後是開葉子,開花最後結了果,這中間沒有間斷。那麼以這個喻來成立一切相續生的法,都不能有間斷。生死既然是相續生的法,那麼也不能間斷。這是有部,或者他們經部都是這麼主張,有中有。因爲既然不能間斷呢,那麼死了以後,未生之前,決定不是空白,是有一個中有。
大衆部他又提了一個反的論證,他說一切死生法可以間斷,因爲是相續生的法。理由是一樣的,爲什麼?相續生的法可以斷的。他這裏打個比喻,立喻就是反喻,他就是說照鏡子,質就是我們人的這個人,像就是鏡子現的像,這個像是相續生法,你照這個像出現,你這個像,現在出現,你等一下不照了,像不見了,但是再去照的話,這個像還是這個質身上的那個像,還是跟以前的質是連續的,並不是中間另外一個像出來了。那麼既然是相續生法可以間斷,那麼生死也是相續生法,它也可以間斷,不要中有,死的時候間斷了,到生的時候再接下去,以像的理由來成立它的理由。
那麼這個,世親菩薩進一步要駁它。“爲破此救”,大衆部立這個救,世親菩薩要破它,“故有斯頌”,就是前面那個頌。這個地方有兩個理,還有幾個教來破它,前面以理來證明有中有,後面以教證明有中有。
此有二理破之:一所立質像,實有不成,二像喻不等于法,由此二理,故非譬也。
這裏先講理,有兩個理來破大衆部的那個說法。第一,“所立質像,實有不成”,你立的像這個比喻,這個像是假法,不是真的實有的法,那麼既然像是假法,你打這個比喻,假的法來對真的法,那不能成立,不稱的,像不是實有的。第二個道理,“像喻不等于法”,拿像來比喻這個法,根本它們兩個不相幹的,不相稱的,不等于那個法,所以這個比喻不能成立的,由這個理由來駁掉他的救。“由此二理,故非譬也”。就是說,你這個譬喻不成立,第一個,你這個像不是實在的法,第二個,你這個像跟法來比的話,兩個不稱,不等于那個法,就是不能做比喻的。那麼下面怎麼說呢?這個理由麻煩了。昨天請大家回去先預習一下,也就是說,今天的這個不是很容易理解的,比較困難一些,可先預習一下,那麼聽起來要好得多。
故論雲:謂別色生,說名爲像,其體實有,理所不成。設成非等,故不成喻。
“故論雲:”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原話。“謂別色生,說名爲像,其體實有,理所不成。設成非等,故不成喻”。這是解釋前面兩個道理。 《俱舍論》裏的話,“別色生”,這個像,本來我們說是假的,但是你以爲像是真的。另外一個色,跟質是分開的噢,離開質以後,離開鏡子,另外有個色,是像的,是另外色生起來了。一個物質生出來了,叫像,這個體,假使實在的話,不成立的。這個不是,依世親菩薩,這個像不是實在有的,並不是另外還有一個像的色生出來。“設成非等”,退一步,假使你是實在的,給你這個像來比喻,我們的法呢,也不相稱,不能給像,這個喻跟法不等,不相等的。那麼也不能成喻,不能做它的喻。那麼以這兩個理由來駁他的救:那麼像體是實在,不是實在的,下邊又舉了幾個例子,是說明它不是實在的。
這裏邊含了一點其它的意思,表面上是破大衆部,像不是實在的,但是經部跟有部也有不同之點。有部跟經部,雖然同時主張有中有,但是有部的說法,像是實在有的;經部的說法,像是假有的。所以說這叁家,大衆部、經部、有部,互有分歧,大的分歧是中有有沒有的問題,那是經部、有部站在一邊,是認爲中有是有的;那麼大衆部是說中有沒有。經部、有部裏邊,又有分歧,就說鏡子照的像,有部認爲像是實在有東西的,有部一切有嘛,它什麼東西就是有的;而經部認爲像是假的,不是真的有這個像。那麼這個裏邊,世親菩薩利用像非實有,來破大衆部的中有是沒有的這個話,裏邊也兼帶破有部執爲像是有的,就是說世親菩薩這一個辯論是雙關的,一方面是破大衆部的沒有中有;同時也破有部,像是執著它實在有體的東西。所以說,這個裏邊,我們要把這一點認清楚,然後我們說下邊。
這是“論雲”,標一個不成喻,就是前面說的兩個理,一個是像不是實有的,一個是假使是承認它是實有,也不能成立比喻。
一處無二並者,釋上像實有不成句也。論有四義,釋一處無二並也。
那麼像不是實有的,下邊就舉了很多的例子來證明這個問題,那就是頌裏邊“一處無二並”。爲什麼它一個地方不能有兩個東西同時生住的?我們說一個地方,假使這個空間有了茶杯了,決定不能擺錄音機還在這個地方。同一個地方,將兩個實在有,實質的、有體的東西,占一個空間是不可能,“一處無二並”。就是說像是假的,如果像是真的話,這麼一個地方,可能有兩個同時重起來。
怎麼叫“一處無二並”呢?“釋上像實有不成句也”,“像實有不成句”那句話,“一處無二並”來破它。那麼“一處無二並”呢,有幾個方式來解釋。“論有四義,釋一處無二並也”。 一處沒有兩個色,實在的色,一起存在。這有四個方式來看,四個義。
一雲:謂于一處,鏡色及像,並見現前,二色不應同處並有,依異大種故。解雲:于一鏡處,不可實有像與鏡色,二並生也,既二並生,故像不實也。
“一雲:謂于一處,鏡色及像,並見現前,二色不應同處並有”,在一個地方,既然有個鏡子,這個鏡子是物質的,這個像也是個物質,同時在一個地方,鏡子也在這裏,這個空間,像也在這個鏡子那個地方,那麼你說像是實在,這兩個東西,怎麼能在一個地方?我們就是說一個茶杯擺了,這個錄音機這個地方就不能擺了。你既然說,兩個都是實在的,怎麼在一個地方可以擺下去呢?“一處無二並”,一個地方,不能擺兩個實在的質,硬擠擺在一起是不可能的,所以說像是假的。
“解雲:于一鏡處”,鏡子那地方。“不可實有像”,既然鏡子有像了,假使這個像是實在的,那麼鏡子也擺在這裏,像也在那裏,兩個實在的東西,不是要碰到嗎?有質礙的,我們說四大,不是有這個極微是互相要礙的嗎?你這個,兩個就要頂起來了,擺不到一起了。“與鏡色,二並生也”,那麼假使實在的像是有的,跟鏡子,也是實在的東西,兩個擺在一個地方,那就是有相礙的,不可擺下的。所以說,“既二並生”,既然我們現象上看到,這個地方,既有像,又有鏡子,那可見得,鏡子是實在,像是假的。如果像是真的話,擺不下去。
第二雲:又陿5水上,兩岸色形同處一時,俱現二像,居兩岸者,互見分明,曾無一處,並見二色,不應謂此二色並生。解雲:于一水處,兩岸像生二像,既是同生,故知像非實有也。
第二個,“又陿水上,兩岸色形同處一時,俱現二像,居兩岸者,互見分明,曾無一處,並見二色,不應謂此二色並生”,我們說一個狹水,一個水很狹,爲什麼要說狹水呢?這個水很窄,祗有一個影子可以跌下去。兩岸,假使我們說這個樹,這個狹水的兩岸,都有兩行樹,都有樹種的。那麼居在東岸邊,就看到西岸的樹的影子在水裏邊;住在西岸了,就看到東岸的樹的影子在水裏邊,而這一個水很狹,既然東岸了,樹影在水裏邊,兩岸的樹的影子也在這個水裏,那可見這個水裏的樹的影像是假的。如果實在都是有體的話,那麼這個地方,怎麼兩個樹的影子能擺進去?樹的影像,都在那個狹水裏邊,東岸的樹也在這裏,西岸的樹也在這裏,那麼你怎麼擺得下呢?相礙的,要抵觸的,這個水裏的影像也是假的。他這是證明像是假的,鏡子照出來的也好,水裏照出來的也好,都是假的,不可能。假使真的話,要頂起來了,這是第二個。“一處無二並”,一個地方,不能兩個東西同時生起。
第叁雲:又影與光,未曾同處,然曾見鏡懸置影中,光像顯然,現于鏡面,不應于此,謂二並生。解雲:障光明生,名之爲影,故知影處,不合有光,既見影中鏡之光像,像非實也。
我們說,第叁個喻,“又影與光,未曾同處”,影在有部裏邊,影啊,光啊,影光明暗,這個都是色,都是實在有的。那麼既然這兩個實在有的,既然有影子的地方,就不能有光,有光的地方不能有影子,兩個色要相礙的,不是一個東西。“未曾同處”,影跟光,不能在同一個地方,這個地方又是影,又是光,不行的。但是“曾見”,外邊的光就在鏡子裏顯出來了,那麼這個地方,本來是影子,黑暗的,但是你鏡子擺進去了之後,它光明又出來了。那麼這個地方,既然又有影,又有光,那可見得,這個鏡子裏的光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如果真的話要矛盾了。既然有光的地方不能有影,有影的地方,不能有光,那麼一個地方,又有光又有影了,可見得,這個像是假的。這是第叁個論證,像是假的,“謂二並生”,這兩個同時在一個地方生不行。
“解雲:障光明生,名之爲影”,什麼叫影呢?沒有光明叫影。“故知影處,不合有光”,所以說,影的地方不能有光。“既見影中鏡之光像,像非實也”,既然看到光的影子,影子裏邊有光的像。明明知道,這個鏡子的光像是假的,如果真的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