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它就是說,就是它占一個地方呢,這個東西呢,不可以斷絕的,處無間的。

  續生是因,相續而生,因爲它這個法,是相續而生的法,所以中間不能斷。

  “量雲”,立個量呢,“死生是有法,要處無間”,那麼我們先有法,一個宗法。我們說宗、因、喻叁個,宗法,宗的要素呢,一個是有法,一個是宗法。我們說宗、因、喻叁個,宗法,宗的要素呢,一個是有法,一個是宗法。有法等于說主詞,宗法就是它叫什麼呢?這個什麼賓詞,反正我們以前學的語法是英語語法,漢語語法我們沒學過。這個有法就是subject,這個處無間就是predicate,就是一個主詞,一個是它的賓詞。也不是賓詞,這個翻什麼?倒是翻不下來了,就是它的,一個主詞,一個它的動作,它的形狀,它的性格。就是死生是一個法,它的特征呢,“要處無間”的,這是宗法。

  那麼它的原因,“以續生故”,因爲它是相續生的法。

  打個比喻,“猶如種果”,這個就是有了,我們不過把它立了個量,把它排一排,種果是續生的,所以種果沒有間絕。那麼這個喻來證明我們死生法也是續生的,也是沒有間絕的,不能斷的。不斷就是要有中有了。因爲死了之後,不馬上投生。不馬上投生,這個中間不能斷,不能斷,就是有個中有。如果沒有中有的話,就斷掉了,那麼這個就把宗、因、喻立下來了,立一個量。

  

  像實有不成,不等故非譬者,破大衆部救也。論雲:豈不現見,有法續生,而于其中,處亦有間,如依鏡等,從質像現。如是有情死有生有,處雖有間,何妨續生?解雲:此大衆部救也,言續生爲因,因中有不定過,死有生有爲如種果子,以續生故,必無間絕耶。爲如質像,以續生故,亦有間絕耶?並曰:質像是續生,質像許間絕,死生是續生,死生亦間絕。爲破此救,故有斯頌。

  “像實有不成不等故非譬者,破大衆部救也”,大衆部,你這個量立了,他要救,它就是來救它自己的宗旨,要破你的。

  “論雲:豈不現見,有法續生,而于其中,處亦有間,如依鏡等,從質像現,如是有情,死有生有,處雖有間,何妨續生?”這大衆部,你立個量,如果大衆部沒有辦法破你呢,那麼就是大衆部輸了。那麼當然不認輸了,他要想一些道理來破你的,那麼大衆部就是有它的依據,它這麼說,它立的道理呢,

  “豈不現見”,他說你說的這個喻好象是,固然是有這個比喻,好象成立你這個無間而生的,但是我們現在現實的事實上,也有很多東西是間斷的,那你這個舉的例就是不遍,至少不遍,有毛病,就是說不能成立。什麼叫現前什麼東西?“豈不現見,有法續生,而于其中,處亦有間”,我們看世間上有些相續生的法,它中間處所也有間隔的。“如依鏡等,從質像現”,我們照鏡子,從質像,照出像來了。

  “如是有情,死有生有,處雖有間,何妨續生?”既然這個鏡子,你去照它的時候,像就顯,鏡子不照的時候就不現,那麼這個裏邊也可以斷啊。我們說照鏡子啊,你去照的時候,像現了,你不照的時候,像就沒有了,但是你再照,像又來了。這是可以斷的了,不一定不斷了,它是相似法,可是呢,可以中間斷一斷,所以說呢,“如是有情,死有生有,處雖有間,何妨續生?”那麼這個人呢,是相續法,照鏡子的時候,鏡子裏像出來了,不照的時候,那麼這個像,這兩個鏡子裏的像,可以中間斷,那麼死生也是相續法,它也不妨斷一斷嘛,並不違背,它是相續法了。

  你舉的種子長谷的相續法,固然是不能間絕的,但是大衆部,又舉了一個喻,舉了個例子,照鏡子也是相續法,但是可以斷,那麼你這個喻是不遍的,不是全面性的,祗是某一部分可以這樣子,還是某一部分可以例外,那就是你不成立了。你舉不遍的道理,拿來證明是不行的。

  那麼它的道理是怎麼說的呢?賓語連起來說,“質像是續生”,質就是本來的人,像,它們都是相續而生的東西,“質像許間絕”,質、像當然可以斷一斷的,那麼死生是續生,死生是相續而生的法,但是死生也可以斷一斷。這還是證明沒有中有。

  那麼爲了破此救,要破大衆部的這個道理呢,“故有斯頌”。

  下邊就說了很多,下邊很多今天絕對講不完,那麼幹脆明天講。今天我們就把這一段回去,大家好好的回味一下。那麼如果有空呢,把我們是先把今天講的,大衆部的對有部的,包括經部的,世親菩薩站在經部立場,在經部裏邊、有部裏邊,都認爲這個死生是有中有的,而大衆部是說沒有中有的。那麼世親菩薩就站在經部、有部立場上說,死生是有中有的,不斷絕的,以種子長谷的,谷果的那個比喻,成立它的量。而大衆部要成立它,中有是沒有的,死生中間可以斷絕的,它以照鏡子的一個喻,來成立這個相續法,中間可以斷一斷。鏡子不照的時候,像就沒有了,當你一照,像又出現了,這個像是相續的,前面那個像,後面那個像是一樣的連續下去,那麼既然像可以停一停,那麼死有、生有之中,不能停一停呢?也可以停。那就是不要中有了,死有到生有可以停,就不需要中有,跟像一樣,照的時候現了,中間停一停,再去照,還是可以接下去的。那麼這樣子,兩個到底哪個對呢?世親菩薩要想辦法了,要破大衆部的一個說法呢,他說了很多,“像實有不成,不等故非譬,一處無二並,非相續二生”,這幾句話,都是破大衆部的這個救的。那麼這些道理呢,說起來也不是很簡單。

  我們說世間品,前面叁界、五趣,這個沒啥問題,老太婆都聽得懂。這個東西卻不是老太婆聽得懂了,恐怕一般的人,對佛法沒有經過一定的時間的修學的人呢,也蠻吃力的,因爲已經用因明了。我們說裏邊,雖然沒有正式講因明呢,已經在用因明講了。

  我們說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後邊那個毗缽舍那那一部分不好學,固然中觀的道理很深,不好學,但是裏邊全部用的因明,最高深的因明,更難學。我們以前勸過很多人看《廣論》,都是翻了幾下,沒有辦法看下去。原因也就在這裏,是不好學,這部書文字翻得又是,好象帶點古文的樣子,不通俗。佛經看得多的人感到文字毫無關系,因爲跟玄奘法師的語氣很相近。法尊法師畢竟是一個大佛學家,他以前的經論學過很多,他翻的東西很古樸,都有古代的翻譯家的氣味在裏邊。所以真正學佛學多的呢,看他的一些譯本很順眼,反而感到現在的一些通俗的文字,“啊、的、呢、嗎”很多,虛詞很多,感到累贅,它就很簡潔。但是呢,對佛教的經典、論典看少的,或者古代漢語學得少的,就感到他這個東西很不好懂,很不好懂,再加上佛教的教理艱深,再加上又深細的因明在裏邊,這個毗缽舍那那一部分,我們不是說過嗎?法尊法師在藏地學法,尚且祗有他一個人畢業,很多人聽到止觀章都跑掉了,聽不下了。那麼這是很困難的。

  那麼這部分也不見得容易,所以說大家呢,先把這個前提,世親菩薩說的一個量,跟大衆部的破的那個量,去互相對照一下,看它的關鍵在哪裏?然後明天把世親菩薩的破的原因講出來,才有頭緒。否則的話,前面的主題,大前提還搞不清楚,下邊說了一大堆,你弄得雲裏霧裏翻跟鬥,什麼都不懂,那聽了就沒有意思了,沒有意思就會退了。所以說法要不退,要嘗到它的法味,法味嘗到了,打也打不走,法味嘗不到,留也留不住。那麼這個就是靠自己努力。

  學佛不是一帆風順的,會有一些艱難的地方,這個唐僧取經,很多人知道,爲什麼要,這個文學家要描繪出那麼多的艱難困苦的事情呢?就是表示學法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,說法的事情,他的成就也很大,但是中間的困難,卻是千辛萬苦而來的。那麼我們想修佛法,要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釋迦牟尼佛,叁大阿僧祗劫,舍頭目腦髓,我們難道這一點代價都不付?說不過去。就是世間上的,幹一番事業,晚上不睡覺,甚至于餓肚子。我們就看,我們裝這個佛龛子,杭州居士來,當天晚上夜車到,一天呆在汽車上,第二天早上,馬上,到了之後就搞,搞了之後,也是回去那一天,搞到晚上六、七點鍾,又是夜車開回去,明天接著上班,精神如何?我們學法的人,難道這個也拿不出來?這個要自己,要自己尊重自己,也要拿一點精神上來,那麼這樣子呢,學法才有奔頭,否則的話,怕苦,一點點困難來了,退了,那你永遠成不了佛了。

  所以說,我們鼓勵大家,學法是要拿出精神來的。不能以姑息偷懶的那個害怕、膽怯的態度來學法,這不會成就的,就是准備犧牲的精神,拿出來。法尊法師進藏的時候,就是這個精神。

  古代的大德,爲了求法,犧牲了多少頭目腦髓。唐僧,玄奘法師取經的中間死掉的人不少。那麼過去,那些無名英雄去求法,這個犧牲的也不少,成就的人祗有幾個。那麼這個當然是說了,過去的他們的業報,當然有關系,可是這個精神,卻是值得可貴的,就是犧牲了,還是要去啊。那麼玄奘法師也是這樣的,他說他去的時候,我記得他這麼說的,甯可前進而死,不願後退而活。那時候,一起去,他開始去的時候,因爲這個路不熟悉了,一個少數民族陪他去的,中間經過沙漠地帶,飛沙走石,那個危險得不得了,少數民族想起他家庭來了,他說我跟了這麼一個和尚跑了,要是犧牲,那怎麼辦?家庭沒有依靠了,就半夜拿把刀,想殺他了,想殺了他回去,結果玄奘法師坐在那裏入定,這個樣子威儀得不得了,他感到太慚愧了,把刀丟下,給他磕頭,他就說明他的心,他就勸玄奘法師一起回去算了,這樣子走就是違背國王的法律,抓回去要殺頭,同時在路上,這個危險也是多得不得了,隨時有死亡的可能,還是勸玄奘法師,一起回去算了。玄奘法師就是那個話,甯可前進而死,不願後退而生,一步不退,他要,他是發的願,到印度的路上,祗能前進,不能後退,前面去死就死,後頭,假使退一步能活的,不要,情願往前。這個精神,我們要想一想,古代的大德是這樣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