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初禅已,種解脫分善,爲第二人;又得初禅已,現般爲第叁人;並前七善士,爲十人。二叁四禅准斯數說也。叁無色各七(于十中除中般叁也)。唯六謂非想,于前七中,又除上流,無上生故,准此頌文。無色界中,必無中般,故彼所執,皆成虛妄。

  “論主破雲”,世親菩薩破了:“又無色界,亦應說有中般涅槃了,彼亦有壽量中間,般涅槃故,然無色界,無中般者”,但是照你這麼說,壽量中間一般涅槃的叫中般,那麼無色界的人—聖者,他也可以活了一半,中間涅槃了,也有中般了。可是我們佛說經裏邊說無色界沒有的,那可以證明你這個壽量中間般涅槃,這個話是荒謬的,你自己杜撰出來的,這個佛的意思,不是這個。

  那麼他下邊爲了證明無色界沒有中般,那麼用一個“嗢陀南伽他”,用一個頌,解釋裏邊說:“總集衆聖賢,四靜慮各十”,就是總的來說,聖賢,聖就是見了道以上的,賢就是種了解脫分善根以上的,這個我們等一下說,他說總的來說呀,聖賢來說呢,四靜慮各有十個,那麼叁無色呢各七個,那麼叁無色天嘛,有七個,而非想非非想天的祗有六個,這個頌是分開的,我們說這裏是總的,“總集衆聖賢,四靜慮各十”。下邊看下邊,看一行多一點嘛,我這裏一行多一點,你們哪裏有幾行?要短一點,大概兩叁行了。“叁無色各七,唯六謂非想”,這是整個頌,這麼四句,它先解上面兩句,再說後邊兩句。他說四個靜慮來說,聖賢呢,總合起來有十種人。哪怎麼十種?他就說了:

  得初定的一,爲第一人,得了初禅定了,就是得了,證到初禅了,是凡夫第一個。

  得了初禅以後,種解脫分善根的,什麼叫解脫分善根?你做一個好事情,施一個食,持一個戒,你祗要愛樂解脫,就是你發的願是要求解脫的。這樣子呢,你做了好事呢,就種了順解脫分的善根了,這個一類的人呢,叫順解脫分的人了,是第二種人了,爲第二人。

  “又得初禅,已現般爲第叁人”,得了初禅之後就般涅槃了,現身就般涅槃,這是第叁種。

  那麼前面七個善士,七個加進去,一共十個,那麼初禅亦如此,二禅亦如此,叁禅亦如此,四禅也如此。“准斯數說也”,那麼二、叁、四禅,根據這個數字一樣的說,都有十種人。

  那麼這個十種人,就是包涵前面七善士了,有叁個中般了,中般有叁種了,遠近的,中了,叁個中般。但是呢,下邊一個頌接下去“叁無色各七”,就是空無邊處,識無邊處,無所有處,叁個無色呢,得了它們這個無色定的,一批人呢,它祗有七個,就是十個裏邊,叁個中般沒有。無色界沒有中有了,無色界沒有色法嘛?它不起中有,那麼無色界就沒有這叁個中般,“唯六謂非想”,非想非非想天呢,祗有六個,沒有上流,上流就是說,它在這個天上般涅槃,還要往上跑,這個非想非非想天是最高了,再往上沒有了,所以說上流沒有了,祗有六個,那麼從這個裏邊看,無色界是沒有中般的,但是你說壽命中間般涅槃呢,無色界也有壽命中間般涅槃,但是佛說它沒有中般,那麼你說無色界沒有中有,就是中般,是指中有了。

  那麼這個又把那個大衆部的說法呢,駁得無可再駁了,那已經是該認輸了吧,還不認輸。“于前七中,又除上流”,這是講非想非非想天了,它除了無色界的七個,無色界祗有七個了,它有七個了,但是它沒有上流了,它是最高,再上沒有了,還要除個上流。“無上生故”,有頂天,是叁有的頂了,到頂層了,你怎麼叫它上呢?上不了也,所以說上流沒有了。根據這個頌文,“准此頌文,無色界中,必無中般”,無色界裏邊,沒有中般。那你無色界祗有七個,有頂祗有六個,叁個中般沒有的。“故彼所執,皆成虛妄”。又大衆部說,無色界,壽命中間般的叫中般,無色界壽命中間般涅槃的,還是忒多的,爲什麼這個佛說的伽陀裏邊,沒有中般呢,那麼知道,他這個話是亂說虛妄,他所執著的都是虛妄,大衆部的話,把它破掉了。

  

  又大衆部,引一經頌,證無中有。頌曰:再生汝今過盛位(注曰:有外道婆羅門名再生,年老來見世尊,世尊呵啧,汝今年老,已過盛位。胎外有五位:一嬰孩,二童子,叁少年,四盛年,五老年也),至衰將近琰魔王至衰老位,欲往前路無資糧無戒定慧資糧也,求住中間無所止大衆部雲:此頌雲中間無所止,明知無中有,若有中有,即有所止。論主釋通雲:此頌意顯,于彼人中,速歸磨滅,無暫停義,名無所止,或可中有名無所止,爲至所生,亦無暫停,行無礙故。

  這個大衆部還不服氣,又引一個頌,這個更是可笑的頌,不相幹的頌,可以說,大衆部又引一個經裏的頌來證明沒有中有,什麼頌呢?它說:

  “再生汝今過盛位”,一個婆羅門,它的名字叫再生。有婆羅門叫再生,他年紀老了,他來看佛了,世尊呵斥,他說你已經老了,年輕的時候,壯年的時候都過了,你還來看我,你這就是你再修法來不及了。

  那麼我們前面講過的,以前在講印度佛教時史,講過一個人有十位,胎裏邊有五位,羯邏藍、頞部昙 、閉屍、鍵南、 缽羅奢佉五位,胎外邊也有五位。胎外的五位是,嬰孩、童子——嬰孩是小孩子,手抱的小孩子,童子,那就是七、八歲,小學生的時候;少年,十幾歲的時候;盛年,二十、叁十、四十;老年,最後年紀老了,共分了五個位,五個部位。

  “至衰”,那麼這個是解釋?它的頌第一句是:“再生汝今過盛位”,你的盛位,就是年紀老了,年壯力強的時候,已經過掉了。第二就是“至衰”,將近琰魔王,琰魔王,你已經到衰了。衰就是老年的這個時候了,你已經靠近琰魔王了,就是快見閻羅王去了。“欲往前路無資糧”,你假使要往前走呢,又沒有資糧,就是你想修呢,前面那個時候都浪費了,沒有積集戒定慧的資糧,一點也沒有。“求住中間無所止”,你想中間,想停下來呢,停不下,趕快要見閻王去了,就是停也停不下了,就是說,這個頌的意思就是你修行,該早點修了,你到時候,年紀大了,又快跑去見閻王了,你再,這個時候再來修行成困難了。

  那麼這個是,當然他是破大衆部的那個沒有中有的話了,但是我們值得警惕,有的人,他總是看到年輕無所謂,反正我年紀還輕,這裏逛逛,那裏搞搞,東逛逛,西逛逛,東跑西跑的,幾個轉子打回來,再要學的時候,胡子白的,你就來不及了。你這就是你再要學的話,“再生汝今過盛位,至衰將近琰魔王,欲往前路無資糧”,青年、壯年的時候浪費掉了,資糧沒有積集,“求住中間無所止”,停下來,慢慢修吧,停不下來了,快見閻王了,要走了,這個是很可悲的事情。那麼就是“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”,中國有這個話了,年輕的時候,該是努力的時候,你躭擱了就完了。

  那麼它這個意思呢,引這個頌幹啥呢?大衆部就是說,求住中間無所止,中間沒有地方好安,沒有中有,你這個話來說,沒有中有,這個不是太強調了。

  “論主釋通雲:”俱舍論主就是世親菩薩,要它通一通了,就是把佛的這個頌解釋一下,他說不是你這麼講的。“此頌意顯,于彼人中,速歸磨滅,無暫停義,名無所止”。它說這個“求住中間無所止”的話,這是你快死了,這個你想停下來,慢慢的修來不及了,就是生命在催促你啊,停不下來了,走向磨滅的道路了,這個叫無所止。並不是說沒有一個中陰叫無所止,或者呢,另外一個解釋,中陰叫無所止也可以。中陰,本身這個中陰到處在求投生,它到處東逛逛,西逛逛,沒有停下來的時間,也可以叫無所止。“亦無暫停,行無礙故”,牆壁,石頭,山都穿得過去,它到處在求它的投生地方,一點也不能休息,噢,這叫無休止,也可以說。但是說是有中陰,他說沒有中陰,沒有中陰叫無所止,這個你亂說,這個頌的意思,也很明顯,不是沒有中陰的意思,前面那個意思是最明顯,就是你已經到老年了,前面沒有積資糧,中間你想住下來好好修,不行了,這世間,馬上,無常迅速啊,催你去見閻王去了,來不及了。那麼這個就是,大衆部又拿這個頌來證明沒有中有,那當然是一駁就倒的。

  總結一下呢,前面說得那麼多,就是駁大衆部說一切,這個死生之間,中有是沒有的這個論斷,那麼就引起了這麼多的辯論。中間,在辯論中間,世親菩薩采取的是經部的說法,所以一方面在辯大衆部的沒有中有是錯的,是證明有中有。另一方面兼帶也把有部的,影像色,就是鏡子裏,或者水裏照得這個像呢,是實在有的,也破掉了。如果你實在有的話,“一處無二並”,就把你破得完完的了,既然你實在有色的話,怎麼一個地方有兩種色法,同時存在呢?它都極微至相要相礙的,不能放在一個地方,那麼所以正破的是大衆部,兼破的是說有部。那麼真正采取的,就是經部。所以說悟入論師,羅漢,悟入羅漢在世親菩薩在迦濕彌羅學法的時候,他經常提出一些問題來破有部的那麼這個依經部的爲依據了。悟入羅漢,就叫他趕快好回去了,固然阿羅漢是沒有煩惱了,不會害人,那些證了聖者的,也沒有煩惱,煩惱也輕了,斷了很不少了,也不會害人。但是大部分的是凡夫,凡夫就是有煩惱,有煩惱就會想起一些害人的事情,所以說,叫他趕快走。

  那麼我們說,一般的修行人呢,當然了除非菩薩示現的,或者是乘願再來的,過去修行很有根基的,他是煩惱很輕,總的來說,修行人嘛,還是人嘛,人嘛就是凡夫了,凡夫來修行,都帶了煩惱進來的,在僧團裏邊各式各樣煩惱都有。那麼這樣子,我們知道,要避免那些鬥诤呢,就是講六和了,六和中間,身和,口和,意和等等。主要的還是見和,知見是一樣的,那麼身口意啊都會和合,如果知見不一樣的,那就是,就會産生一些矛盾鬥诤。那麼見和,並不是說,你思想,一個思想,那是不能的,我們的思想都是以佛的叁法印,或者是以佛的一些,我們說佛的空性見等等來統一大家的思想。最起碼,叁歸依的條件,以佛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