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初禅已,种解脱分善,为第二人;又得初禅已,现般为第三人;并前七善士,为十人。二三四禅准斯数说也。三无色各七(于十中除中般三也)。唯六谓非想,于前七中,又除上流,无上生故,准此颂文。无色界中,必无中般,故彼所执,皆成虚妄。
“论主破云”,世亲菩萨破了:“又无色界,亦应说有中般涅槃了,彼亦有寿量中间,般涅槃故,然无色界,无中般者”,但是照你这么说,寿量中间一般涅槃的叫中般,那么无色界的人—圣者,他也可以活了一半,中间涅槃了,也有中般了。可是我们佛说经里边说无色界没有的,那可以证明你这个寿量中间般涅槃,这个话是荒谬的,你自己杜撰出来的,这个佛的意思,不是这个。
那么他下边为了证明无色界没有中般,那么用一个“嗢陀南伽他”,用一个颂,解释里边说:“总集众圣贤,四静虑各十”,就是总的来说,圣贤,圣就是见了道以上的,贤就是种了解脱分善根以上的,这个我们等一下说,他说总的来说呀,圣贤来说呢,四静虑各有十个,那么三无色呢各七个,那么三无色天嘛,有七个,而非想非非想天的祗有六个,这个颂是分开的,我们说这里是总的,“总集众圣贤,四静虑各十”。下边看下边,看一行多一点嘛,我这里一行多一点,你们哪里有几行?要短一点,大概两三行了。“三无色各七,唯六谓非想”,这是整个颂,这么四句,它先解上面两句,再说后边两句。他说四个静虑来说,圣贤呢,总合起来有十种人。哪怎么十种?他就说了:
得初定的一,为第一人,得了初禅定了,就是得了,证到初禅了,是凡夫第一个。
得了初禅以后,种解脱分善根的,什么叫解脱分善根?你做一个好事情,施一个食,持一个戒,你祗要爱乐解脱,就是你发的愿是要求解脱的。这样子呢,你做了好事呢,就种了顺解脱分的善根了,这个一类的人呢,叫顺解脱分的人了,是第二种人了,为第二人。
“又得初禅,已现般为第三人”,得了初禅之后就般涅槃了,现身就般涅槃,这是第三种。
那么前面七个善士,七个加进去,一共十个,那么初禅亦如此,二禅亦如此,三禅亦如此,四禅也如此。“准斯数说也”,那么二、三、四禅,根据这个数字一样的说,都有十种人。
那么这个十种人,就是包涵前面七善士了,有三个中般了,中般有三种了,远近的,中了,三个中般。但是呢,下边一个颂接下去“三无色各七”,就是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无所有处,三个无色呢,得了它们这个无色定的,一批人呢,它祗有七个,就是十个里边,三个中般没有。无色界没有中有了,无色界没有色法嘛?它不起中有,那么无色界就没有这三个中般,“唯六谓非想”,非想非非想天呢,祗有六个,没有上流,上流就是说,它在这个天上般涅槃,还要往上跑,这个非想非非想天是最高了,再往上没有了,所以说上流没有了,祗有六个,那么从这个里边看,无色界是没有中般的,但是你说寿命中间般涅槃呢,无色界也有寿命中间般涅槃,但是佛说它没有中般,那么你说无色界没有中有,就是中般,是指中有了。
那么这个又把那个大众部的说法呢,驳得无可再驳了,那已经是该认输了吧,还不认输。“于前七中,又除上流”,这是讲非想非非想天了,它除了无色界的七个,无色界祗有七个了,它有七个了,但是它没有上流了,它是最高,再上没有了,还要除个上流。“无上生故”,有顶天,是三有的顶了,到顶层了,你怎么叫它上呢?上不了也,所以说上流没有了。根据这个颂文,“准此颂文,无色界中,必无中般”,无色界里边,没有中般。那你无色界祗有七个,有顶祗有六个,三个中般没有的。“故彼所执,皆成虚妄”。又大众部说,无色界,寿命中间般的叫中般,无色界寿命中间般涅槃的,还是忒多的,为什么这个佛说的伽陀里边,没有中般呢,那么知道,他这个话是乱说虚妄,他所执着的都是虚妄,大众部的话,把它破掉了。
又大众部,引一经颂,证无中有。颂曰:再生汝今过盛位(注曰:有外道婆罗门名再生,年老来见世尊,世尊呵啧,汝今年老,已过盛位。胎外有五位:一婴孩,二童子,三少年,四盛年,五老年也),至衰将近琰魔王至衰老位,欲往前路无资粮无戒定慧资粮也,求住中间无所止大众部云:此颂云中间无所止,明知无中有,若有中有,即有所止。论主释通云:此颂意显,于彼人中,速归磨灭,无暂停义,名无所止,或可中有名无所止,为至所生,亦无暂停,行无碍故。
这个大众部还不服气,又引一个颂,这个更是可笑的颂,不相干的颂,可以说,大众部又引一个经里的颂来证明没有中有,什么颂呢?它说:
“再生汝今过盛位”,一个婆罗门,它的名字叫再生。有婆罗门叫再生,他年纪老了,他来看佛了,世尊呵斥,他说你已经老了,年轻的时候,壮年的时候都过了,你还来看我,你这就是你再修法来不及了。
那么我们前面讲过的,以前在讲印度佛教时史,讲过一个人有十位,胎里边有五位,羯逻蓝、頞部昙 、闭尸、键南、 钵罗奢佉五位,胎外边也有五位。胎外的五位是,婴孩、童子——婴孩是小孩子,手抱的小孩子,童子,那就是七、八岁,小学生的时候;少年,十几岁的时候;盛年,二十、三十、四十;老年,最后年纪老了,共分了五个位,五个部位。
“至衰”,那么这个是解释?它的颂第一句是:“再生汝今过盛位”,你的盛位,就是年纪老了,年壮力强的时候,已经过掉了。第二就是“至衰”,将近琰魔王,琰魔王,你已经到衰了。衰就是老年的这个时候了,你已经靠近琰魔王了,就是快见阎罗王去了。“欲往前路无资粮”,你假使要往前走呢,又没有资粮,就是你想修呢,前面那个时候都浪费了,没有积集戒定慧的资粮,一点也没有。“求住中间无所止”,你想中间,想停下来呢,停不下,赶快要见阎王去了,就是停也停不下了,就是说,这个颂的意思就是你修行,该早点修了,你到时候,年纪大了,又快跑去见阎王了,你再,这个时候再来修行成困难了。
那么这个是,当然他是破大众部的那个没有中有的话了,但是我们值得警惕,有的人,他总是看到年轻无所谓,反正我年纪还轻,这里逛逛,那里搞搞,东逛逛,西逛逛,东跑西跑的,几个转子打回来,再要学的时候,胡子白的,你就来不及了。你这就是你再要学的话,“再生汝今过盛位,至衰将近琰魔王,欲往前路无资粮”,青年、壮年的时候浪费掉了,资粮没有积集,“求住中间无所止”,停下来,慢慢修吧,停不下来了,快见阎王了,要走了,这个是很可悲的事情。那么就是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,中国有这个话了,年轻的时候,该是努力的时候,你躭搁了就完了。
那么它这个意思呢,引这个颂干啥呢?大众部就是说,求住中间无所止,中间没有地方好安,没有中有,你这个话来说,没有中有,这个不是太强调了。
“论主释通云:”俱舍论主就是世亲菩萨,要它通一通了,就是把佛的这个颂解释一下,他说不是你这么讲的。“此颂意显,于彼人中,速归磨灭,无暂停义,名无所止”。它说这个“求住中间无所止”的话,这是你快死了,这个你想停下来,慢慢的修来不及了,就是生命在催促你啊,停不下来了,走向磨灭的道路了,这个叫无所止。并不是说没有一个中阴叫无所止,或者呢,另外一个解释,中阴叫无所止也可以。中阴,本身这个中阴到处在求投生,它到处东逛逛,西逛逛,没有停下来的时间,也可以叫无所止。“亦无暂停,行无碍故”,墙壁,石头,山都穿得过去,它到处在求它的投生地方,一点也不能休息,噢,这叫无休止,也可以说。但是说是有中阴,他说没有中阴,没有中阴叫无所止,这个你乱说,这个颂的意思,也很明显,不是没有中阴的意思,前面那个意思是最明显,就是你已经到老年了,前面没有积资粮,中间你想住下来好好修,不行了,这世间,马上,无常迅速啊,催你去见阎王去了,来不及了。那么这个就是,大众部又拿这个颂来证明没有中有,那当然是一驳就倒的。
总结一下呢,前面说得那么多,就是驳大众部说一切,这个死生之间,中有是没有的这个论断,那么就引起了这么多的辩论。中间,在辩论中间,世亲菩萨采取的是经部的说法,所以一方面在辩大众部的没有中有是错的,是证明有中有。另一方面兼带也把有部的,影像色,就是镜子里,或者水里照得这个像呢,是实在有的,也破掉了。如果你实在有的话,“一处无二并”,就把你破得完完的了,既然你实在有色的话,怎么一个地方有两种色法,同时存在呢?它都极微至相要相碍的,不能放在一个地方,那么所以正破的是大众部,兼破的是说有部。那么真正采取的,就是经部。所以说悟入论师,罗汉,悟入罗汉在世亲菩萨在迦湿弥罗学法的时候,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破有部的那么这个依经部的为依据了。悟入罗汉,就叫他赶快好回去了,固然阿罗汉是没有烦恼了,不会害人,那些证了圣者的,也没有烦恼,烦恼也轻了,断了很不少了,也不会害人。但是大部分的是凡夫,凡夫就是有烦恼,有烦恼就会想起一些害人的事情,所以说,叫他赶快走。
那么我们说,一般的修行人呢,当然了除非菩萨示现的,或者是乘愿再来的,过去修行很有根基的,他是烦恼很轻,总的来说,修行人嘛,还是人嘛,人嘛就是凡夫了,凡夫来修行,都带了烦恼进来的,在僧团里边各式各样烦恼都有。那么这样子,我们知道,要避免那些斗诤呢,就是讲六和了,六和中间,身和,口和,意和等等。主要的还是见和,知见是一样的,那么身口意啊都会和合,如果知见不一样的,那就是,就会产生一些矛盾斗诤。那么见和,并不是说,你思想,一个思想,那是不能的,我们的思想都是以佛的三法印,或者是以佛的一些,我们说佛的空性见等等来统一大家的思想。最起码,三归依的条件,以佛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