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上傳說的那些所謂中有,中陰身之類的,有一點差距的。那麼這個,當然我們不能說經論的不對,反而那些對。就是世間上的事,那些東西,還有值得考驗的必要。就昂旺堪布那個公案就可以證明呢,有些是不正確的,也就是說,一些鬼他變的,不是真的那個人。
庚叁 明入胎門
從此第叁,明入胎門。論雲:前說倒心,入母胎藏,一切中有,皆定爾耶?不爾。經言入胎有四?其四者何?頌曰:
一于入正知 二叁兼住出 四于一切位 及卵恒無知
前叁種入胎 謂輪王二佛 業智俱勝故 如次四余生
釋曰:此兩行頌,是第十一入胎門。一切入胎,不過四位。一于入正知者,一入胎位也,唯知入胎,不知住出。二叁兼住出者,二兼住者,二入胎位也,謂知住胎,亦知入胎。叁兼出者,叁入胎位也,謂知出胎,兼知住入,兼言爲顯後帶前故。四于一切位者,第四入胎位也,入住出位,一切不知。及卵恒無知者,此前四位,唯說胎生。若卵生者,入胎等位,叁時不知,名恒無知,恒無知同前胎生第四位故,頌言及也。
“從此第叁,明入胎門”,那麼入胎的時候,前面講了,胎卵濕化入胎的,起染汙心是怎麼樣子?那麼下邊提一個問題,“論雲:前說倒心,入母胎藏,一切中有皆定爾耶?”它說前面說了,投生的時候,不管你胎卵濕化,都是起染汙心,顛倒的心:從人投胎的投卵的,它就看到父母親那些交會的情況;從濕生的,就聞到貪著那個味道;從化生的,就貪處所,都是貪著的染汙心。這麼顛倒心了,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有情,它全部入胎,都是顛倒。一切中有都是顛倒心,皆是這樣子呢?
“不爾!”有例外的,不是。“經言入胎有四”,那麼你怎麼說不爾呢,它是根據經上的教證。經上說了一個話,入胎有四種,“其四者何?”那麼你說四種,什麼四種呢?那麼兩個頌來回答:
“頌曰: 一于入正知,二叁兼住出,四于一切位,及卵恒無知。前叁種入胎,謂輪王二佛,業智俱勝故,如次四余生”,這個頌很善巧,我們先把頌略略銷一下文,再說下邊的解釋。它說入胎有四種,那麼哪四種呢?第一種入胎,“一于入正知”,在入胎的時候不顛倒、正知,心裏明明白白的,沒有顛倒。“二叁兼住出”,第二個,除了入的時候,正知之外,第二種是兼住,入胎,住在胎裏的時候,也是正知。第叁呢,除了入胎正知之後,兼住出,不但是住,出胎也是正知的。那麼這叁種呢,就是一個是入正知,一個是入、住正知,一個是入、住、出全部正知,這叁種。第四種,“于一切位,及卵恒無知”,那麼第四種呢,一切位,入住出叁種,它恒無知都是顛倒、不正知。“及卵”,卵生絕對是無知的,胎生裏邊,有正知的入,有正知的入住,正知的入住出,卵一切都是無知。入胎,胎生的第四種呢,跟卵生的全部一樣,都是無知。
那麼前叁種入胎是哪些人呢?“前叁種入胎,謂輪王二佛”,他們的叁種人,什麼人呢?第一種輪王,轉輪聖王,入胎的時候,正知,住、出那糊塗了,迷掉了。這個二佛呢,一個是辟支佛,一個是大佛,大覺世尊。辟支佛、緣覺,他是入正知,住正知,那麼出就不正知。佛,要成佛的最後身菩薩呢,入胎正知,住胎正知,出胎正知。這是兩個,第一個是緣覺的辟支佛,第二個是世尊,大覺世尊。所以說輪王、二佛——第一是緣覺,第二個是世尊,那麼這叁種呢,挨著次第,就是入住出正知。爲什麼原因?“業智俱勝故”,因爲輪王是業殊勝就入能正知;這個辟支佛的智慧殊勝,所以說他能夠入住正知;大覺,他是業智俱勝,所以說能夠入住出都能夠正知,這個頌又是很善巧,業智俱又是叁個並用的。“如次”,挨了次第,就是輪王、二佛,這麼挨著次第的。
“四余生”,其它的生是第四種,一切都不正知的。除了叁種,輪王、二佛之外余的,都是入、住、出全部不正知。那麼這是投生的情況,下邊我們挨了文看。
“釋曰:此兩行頌,是第十一入胎門”,前面講了十個門了,那麼中間九個門,第一個是第一門,中間九個門,那麼現在是十一個門,分別入胎的一些情況。“一切入胎,不過四位”,總的來說,一切有情入胎的時候,祗有四種。
“一于入正知”,第一種入胎的時候。正知,“一入胎位也”,這是一于入胎正知的,第一個入胎位。“唯知入胎,不知住出”,入胎的正知,沒有顛倒,這是母親,沒有看錯了,就是自己跟那個女的一方來交會,沒有這個顛倒心,很清楚,這是進的母親的胎。但是住出就不知道了,入胎之後就迷糊了,那麼出來也不知道了。
第二,“二叁兼住出”,第二種,“兼住”,這句話裏邊,它的文,語法呢是兼用的。“二叁兼住出”呢,“二兼住”,叁兼住出是這樣子的。第二是兼住,第二住入胎,“謂知住胎,亦知入胎”,除了前面的,入胎正知之外,兼的還要知道,就是住的時候也是正知,這是第二種入胎。
“叁兼出”,第叁種入、住、出都是兼,都是一樣是正知,這是第叁個入胎位。“謂知出胎兼知住入”,出胎也知道,“兼知住入”住胎,入胎都知道。反正就是,第一個入胎正知,第二兼住,兼出就是第叁種,“兼言爲顯後帶前故”,這個兼呢,是後帶前,也可以前帶後了,這個都可以,反正兼帶了。
“四于一切位者,第四入胎位也”,那麼第四種的入胎呢,不管你入也好,住也好,出也好,都不正知,一切不知。“及卵恒無知”者,就是活用的,無知兩個字,並用的。第四種,一切無知,還有卵生的,也是總是無知,沒有正知的,“此前四位,唯說胎生”。
卵生也是恒無知,跟第四位一樣,“若卵生者,入胎等位,叁時不知”,跟第四個胎生一樣,“恒無知”,總是不知道的,沒有正知的。那麼“恒無知同前胎生第四位”,它是入、住、出都是無知了,跟前面的胎生的第四種是相同的,所以說及,“及卵恒無知”,那麼這個文體的,是裏邊構起的,都是互相連帶的。
問:如何卵生,言入胎藏?答:謂卵生者,先必入胎,從初名說,或可卵言,據當名說。謂先入胎,後從卵生,說胎名卵,據當名說,如煮米時,即言煮飯,據當名也。
下面一個問題:“如何卵生,言入胎藏”,既然是卵生,怎麼說入胎呢?入胎、住胎、出胎都無知,卵生也這樣子。那麼既然是卵生,怎麼入胎呢?這個話有問題。
“答:謂卵生者,先必入胎,從初名說”。這是第一個解釋,因爲卵生的,開始要入胎的,等它入了胎之後,把卵生下來了,以後它不在的胎裏。也不是從胎裏出來的,從殼裏邊出來,從卵裏邊出來。但是它一開始進去的時候,入胎的,所以說叫入胎,“從初名說”,一個入胎的時候來說。
“或可卵言,據當名說。謂先入胎,後從卵生,說胎名卵,據當名說,如煮米時,即言煮飯,據當名也”。這兩種了,一個是開始它入胎的時候,是從胎裏進去的,後來出來了。從卵裏邊,或者呢,這個卵,可以說是在“將來當名”,就是將來的名字來說,卵本來是胎裏的了,卵之後入了胎之後,再排出來的。這個卵在後頭。“當名”,當就是在後,那麼謂先入胎後從卵生,開始的時候,還是入胎的,反正這個辨呢,就是辨這個卵生爲什麼入胎。卵生就是先要入胎的,反正“後從卵生,說胎名卵”,胎叫卵,“據當名說”,將來的名字叫卵,現在是胎。那麼好象我們說,我們煮飯,煮飯的時候,你說煮飯,怎麼煮?什麼飯呢?你煮的是米,怎麼叫煮飯呢?煮好了才叫飯呢,在煮的時候是米,但我們一般都這樣說,幹什麼?我在燒飯。哪裏燒飯,燒米,所以真正嚴格地說,你沒有燒飯,你說錯了,但是這個從“當名”說,將來,這個米要變飯的。從它的果來說,也可以說燒飯,這是六離合釋裏邊哪一個?有財釋,可以,因立果名。
前叁種入胎,謂輪王二佛者,約人以配也。第一入胎,謂轉輪王,于入胎時,無倒想解,正知入胎,不知住出。第二入胎,謂獨勝覺,于入胎位,正知入住,不知出位。第叁入胎,謂無上覺,入住出位,皆能正知。言二佛者,獨覺大覺也。
“前叁種入胎,謂輪王二佛者”,那麼前面叁種,入、住、出正知的是哪些人呢?那是特殊的人物,不是一般的。轉輪聖王,那就是很難得一現的,要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,才出現轉輪聖王。二佛更難遇到了,辟支佛,那是比輪王還要難遇;大佛世尊,那更難遇了那麼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,不曉得經過多少劫的時間,彌勒佛才出來,這是更難遇,這是很稀有的事情。這叁種人呢,是入、住、出中間有正知的。“約以人配”,這個拿人來配前面的叁種。
第一種入胎:謂轉輪聖王,他于入胎的時候,“無倒想解”,入胎的時候,它的心沒有顛倒,“正知入胎”。但是住的時候,出的時候,就不正知了,糊塗了,顛倒了,那就可以。這個我們也想一想,胎藏的可怕。我們現在修行的人,就是怕入胎,入了胎之後,以轉輪王那麼大的福氣,雖然入的時候正知,到了胎裏還是迷掉了。辟支佛,那麼厲害的,神通廣大的,入胎正知,住胎正知,出胎也迷掉了。所以說這個胎不是一個……,要盡量地修到不入胎。
第二種入胎:“謂獨勝覺”,獨勝覺就是辟支佛,“于入胎位,正知入住,不知出位”,入胎的時候正知,“入住”,兩個都是正知。入的時候正知,住的時候也是正知,但是出的時候,不正知了。
“第叁入胎,謂無上覺”,無上正等正覺,那就是入胎、住胎、出胎,皆能正知。這個叁個都不迷,就是唯一的最後身菩薩,要成佛的那個菩薩,他能夠入、住、出全部不迷住,“皆能正知”。
“言二佛者,獨覺、大覺也”,所謂二佛,獨覺、大覺都是佛,佛就是覺。
業智俱勝故者,釋前所以也。第一業勝,正知入胎,謂轉輪王,宿世曾修廣大福故。第二智勝,正知入住,謂獨勝覺,久習多聞,勝思擇故。第叁福智俱勝,謂無上覺,曠劫修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