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3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行勝福智故。

  那麼他們爲什麼能夠入、住、出、不迷呢?“業智俱勝故者,釋前所以也”,解釋他們爲什麼能夠入、住、出不迷正知呢。

  它的原因,第一個:“業勝”,轉輪聖王,它的業報最殊勝,“正知入胎,謂轉輪王”,業報勝所以能夠正知入胎,轉輪王,“宿世曾修廣大福故”。在他以前呢,成就修得極大的福報,這個時候就借福報的力量,可以入胎正知。

  所以說我們不要輕視培福,一天到晚地求智慧。我們漢地的佛教,就是偏于智慧。福報大的,可以入胎正知,這個正知就是智慧了,所以說智慧跟福報不能絕然分開的。我們說中國有個土話,福至心靈,福氣大了之後,心也靈巧起來。反過來你不培福,拼命去鑽智慧,幹巴巴的,結果智慧並不開發,因爲你沒有福報。這兩樣東西,本來是辯證的、統一的東西,要連在一起的。你把它拆開來,拆開來,求智慧,福報不培了,你智慧也開不了,正知見生不起來。那麼你真正培福的人,智慧就會開。我們看到很多人,就是阿底峽尊者他的侍者師,一天到晚來給他做事情,結果成就比那個大瑜伽師——在森林裏邊修禅定的,還要超過他,這是什麼原因?這個日常法師經常舉這個比喻。

  第二智勝,智慧特別超勝的緣覺,“正知入住”,能夠正知入、正知住。“謂獨勝覺”,他爲什麼能夠這樣子呢?“久習多聞,勝思擇故”,他很多的輩子的多聞,我們看看,獨覺還是從多聞來的。他這一輩子無師自悟,獨覺——獨自開悟的,都是過去多聞來的。所以說,我們修行人,千萬不要自以爲了不得,我可以眼睛閉起來什麼不學,開悟了。開悟人家都是宿世多聞呢,宿世修習了多聞之後,“勝思擇故”,不斷地超勝的思擇,然後能夠感到這一輩子,開悟的修慧生出來,無漏慧,六祖大師也同樣,他一念《金剛經》: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就開悟了。我們念一百遍、二百遍、乃至一千、一萬遍,恐怕還是莫明其妙,這個宿世的善根不夠。不要自以爲宿世跟六祖大師一樣,這輩子不要學了。不要學,你就開不了悟。所以說這個多聞是最重要的事情,你如果宿世沒有多聞的話,這一輩子再不多聞,以後,下一輩子更笨了,這個是危險的因,這是因果。

  第叁種:“福智俱勝”,一個俱,第叁種,大覺,他的福德既然是勝,智慧也殊勝,兩個都是最殊勝的,就是無上覺。“曠劫修行勝福智故”,他無始以來都修習殊勝的福德智慧,那麼他就感到這個入、住、出都能夠正知,這是福智圓滿的。轉輪聖王福德是很大,但是智慧不夠。獨覺雖然是智慧很殊勝,但是福氣又不夠。祗有唯一的大覺世尊,福德智慧都是第一,這才是一切圓滿。

  

  如次四余生者,如次兩字,配上業智俱勝,是輪王二佛也。四余生者,四謂第四入胎,即入住出位,皆不正知,除前叁種,余胎卵生,福智俱劣,皆是第四入胎位攝。

  “如次四余生”,那麼挨著次第,就是前面叁個,輪王、辟支佛、跟佛,他們的原因是業勝、智勝、俱勝——業智都勝,挨著次第配上業智俱勝。就是輪王二佛,輪王是配業,辟支佛是配智,那麼大覺是配俱——佛是智、業兩個全部殊勝。

  “四余生”,那麼其它的是第四種,入、住、出都不正知的,是什麼呢?“余生”,其余的,他們之外所有的一切投生都不正知的。“四”就是第四種,我們第一種入胎正知,第二種入胎、住胎正知,第叁種入、住、出都正知,第四種,就是入胎、住胎、出胎都不正知的,這是第四類。“四謂第四入胎”,第四種入胎,就是入、住、出位,皆不正知,這是第四種。“余生”,除了前面的輪王、辟支佛、大覺叁種之外,所余的胎卵生全部屬于這個無知的,叁種無知。因爲什麼原因?“福智俱劣”,福德也不夠,智慧也不夠,都是下劣。那麼所以才感得果報,是入胎、住胎、出胎全部是不正知,所以屬于第四種所攝。

  所以說,我們有的地方呢,好象有的世間上的人呢,以爲好象是天然的,這個是人人如此,好象是感到應當如此,像這個小孩子出來,或者中陰身沒有衣服大家都一樣,實際上都是慚愧的事情。因爲沒有慚愧,你中陰身沒有衣服,因爲你福德智慧都差,都下劣,才感到住胎不正知。那麼我們自己這個不要,推之于客觀,都要自己負責。你所以能夠不能夠正知的原因,還在自己,沒有培福,沒有修智慧,所以這是修行,都要自己提高警惕。

  

  戊二 遮外道難

  從此大文第二,遮外道難,是數論、勝論外道難也。論雲:此中外道執我者言,若許有情轉趣余世,即我所執,有我義成,今爲遮彼。頌曰:

  無我唯諸蘊  煩惱業所爲  由中有相續  入胎如燈焰 

  如引次第增  相續由惑業  更趣于余世  故有輪無初

  釋曰:前一行,明無我,但有由惑業,相續入胎也。後一行,明生死輪轉。

  “從此大文第二,遮外道難”,這是重點來了,第二科,它標明問題出來呢,是外道的問難,那麼實際上呢,是把我們的佛教的真正的宗旨擡出來了。佛教與外道根本的差別就在這裏。這是數論師、勝論師,他們是外道,當時最厲害的外道,他們提出的問題,要回答這些問難呢,就說這個問題。

  “論雲:此中外道,執我者言”,外道裏邊它執著我的,有這個我的,我們說勝論師的外道,他所執的我,並不是我們那麼簡單的,就是這個色殼子就是我。他們執的我,是大我,大我裏邊因爲有煩惱,就分了很多小我。把煩惱去了,他們又回到原來的大我。這個是他們也有一套很深的哲理,它們的裏邊呢,但是總的一個範疇,是脫不開一個我,他們執著有我的。

  這些外道他們這麼說,“若許有情,轉趣余世,即我所執,有我義成”。他說你們中有投生說了很多,既然你們承認有投生,那麼你就是等于承認我們有我的意思了。我們說所以流轉生死呢,都是我在裏邊呢,所以流轉生死了,既然你們說流轉生死了,這個事實已跟給我們的我是符合了,那你就是也得承認有我在裏邊,啊,沒有我,哪個在流轉生死呢?

  “今爲遮彼”,爲了遮止他這個執著,遮止他的那個難,他就是說,你們跟我一樣,你們流轉生死也有我,那麼遮他這個話呢,就來一頌。

  “無我唯諸蘊”,第一個給他否定,你說有我的,我們說沒有我的,沒有我什麼呢?“唯諸蘊”,祗有五蘊,五蘊不是我啊,五蘊起碼是五個,色受想行識五個蘊,那麼每一個蘊裏邊也很多啊。色蘊,我們學過了,五根、五境、無表色十一個;受蘊裏邊,又是苦樂憂喜舍 ;想蘊裏邊,也很多很多;行蘊更多;識蘊也不少,六個或者七個、八個,那麼你這樣子說的話,到底有幾個我呢?哪幾個不是我了,祗是五蘊了。

  那麼這個五蘊爲什麼能投胎呢?“煩惱業所爲”,因爲煩惱起了,造業,所以感到這個流轉生死。那麼流轉生死一期業報盡了之後,要投生到下輩子去是什麼橋梁作用,怎麼起來的呢?“由中有相續,入胎如燈焰”,因爲有個中有身,他可以使得這一輩子到下一輩子連續起來,中間沒有斷掉,他入胎的時候,雖然說我們說五蘊剎那生滅。

  這個我們有部的,我們講過好幾次了,《印度佛學》的時候也講了,前面也講了,有部是主張剎那生滅,一切法都是剎那剎那有生滅。不但是心,那是剎那生滅,是根本大家都看得到,總可以自己覺察得到,心沒有定下來的時候的,剎那剎那生滅的。就是色法,山河大地都是剎那生滅。那麼我們說河水啊,那就是很明顯的,這個河水在流,今天早上八點鍾的水,不是昨天的水了,乃至八點一刻的水,不是八點鍾的水了,八點零一分的水,也不是八點鍾的水了,都在流了,不斷的流,所以說都是剎那生滅,沒有一刻停的。

  那麼這個剎那生滅,怎麼這一輩子死了,能夠生哪輩去呢?中間斷的,怎麼能生過去呢?由中有相續,中有把它連起來入胎。可以入胎,下一輩子又會生,那麼這又是什麼情形,怎麼樣子可能呢?如燈焰,好比燈焰一樣,一個燈,它的火焰,一滴油上來,化成火焰滅掉,第二滴油又上來,又化成火焰化掉了,不斷的火焰生起來,不斷地油往上升,火焰生滅生滅!看起來,這個燈就是沒有滅掉,它不斷地在生滅了,可以有相續。沒有斷下來,是中有的關系,也跟燈一樣,可以使前輩子跟後輩子連續起來,不是死掉之後就斷了,什麼都沒有了。

  “如引次第增,相續由惑業,更趣于余世,故有輪無初”,根據它的引業,投胎之後,入胎之後呢,“次第增”,慢慢的增長。開始結了一個羯羅藍,是很小的凝血,一滴精,一滴血結成的。那麼慢慢的增長,最後成了六根全了,出胎。等胎出了,出了胎之後,又從嬰孩到小孩子,再到少年,到青年、壯年,乃至老年,最後呢,就是再投生。這樣子,“相續由惑業”,裏邊相續的生長呢,由惑業所感,那麼到最後老死之後,又投其它的生,所以說這個生死流轉,跟輪子一樣,沒有哪一個是開頭的。

  我們經常的思想,就是什麼東西總有一個開頭。那麼問一下,我們生死什麼時候開始流轉生死的?這個話,我們說又是外行話。如果知道佛教的話呢,他就不會有這個問題。因爲生死本來如幻的,是空花一樣的,你眼睛不好了,看到天中天花亂墜,你說問問看,這個天花是從哪個天裏掉下來的,怎麼問得出來呢?這花根本這個花不是天上的花,是你眼睛毛病,看出來的假花,那麼生死流轉也是如幻的,你怎麼推得出,一個生死在什麼時候開始呢?反正這個話,是無知的話。但是我們世間上的人呢,卻偏偏要問一個什麼時候開始?

  我記得小孩子經常問這個問題,先有蛋呢,先有雞?如果說先有蛋的話,那麼這個蛋哪裏哪裏來的了,雞養的。那麼先有雞,這個雞哪裏來的呢?蛋孵出來,那該先有蛋。你去問好了,問到底,沒有一個頭。盡問好了,你問一萬年還是那麼一回事情。所以這個話,本來不成立的,生死如幻的,不要去問的。

  那麼這裏就是擡出一個問題,就是說,沒有我的,佛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