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行胜福智故。
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入、住、出、不迷呢?“业智俱胜故者,释前所以也”,解释他们为什么能够入、住、出不迷正知呢。
它的原因,第一个:“业胜”,转轮圣王,它的业报最殊胜,“正知入胎,谓转轮王”,业报胜所以能够正知入胎,转轮王,“宿世曾修广大福故”。在他以前呢,成就修得极大的福报,这个时候就借福报的力量,可以入胎正知。
所以说我们不要轻视培福,一天到晚地求智慧。我们汉地的佛教,就是偏于智慧。福报大的,可以入胎正知,这个正知就是智慧了,所以说智慧跟福报不能绝然分开的。我们说中国有个土话,福至心灵,福气大了之后,心也灵巧起来。反过来你不培福,拼命去钻智慧,干巴巴的,结果智慧并不开发,因为你没有福报。这两样东西,本来是辩证的、统一的东西,要连在一起的。你把它拆开来,拆开来,求智慧,福报不培了,你智慧也开不了,正知见生不起来。那么你真正培福的人,智慧就会开。我们看到很多人,就是阿底峡尊者他的侍者师,一天到晚来给他做事情,结果成就比那个大瑜伽师——在森林里边修禅定的,还要超过他,这是什么原因?这个日常法师经常举这个比喻。
第二智胜,智慧特别超胜的缘觉,“正知入住”,能够正知入、正知住。“谓独胜觉”,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子呢?“久习多闻,胜思择故”,他很多的辈子的多闻,我们看看,独觉还是从多闻来的。他这一辈子无师自悟,独觉——独自开悟的,都是过去多闻来的。所以说,我们修行人,千万不要自以为了不得,我可以眼睛闭起来什么不学,开悟了。开悟人家都是宿世多闻呢,宿世修习了多闻之后,“胜思择故”,不断地超胜的思择,然后能够感到这一辈子,开悟的修慧生出来,无漏慧,六祖大师也同样,他一念《金刚经》: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就开悟了。我们念一百遍、二百遍、乃至一千、一万遍,恐怕还是莫明其妙,这个宿世的善根不够。不要自以为宿世跟六祖大师一样,这辈子不要学了。不要学,你就开不了悟。所以说这个多闻是最重要的事情,你如果宿世没有多闻的话,这一辈子再不多闻,以后,下一辈子更笨了,这个是危险的因,这是因果。
第三种:“福智俱胜”,一个俱,第三种,大觉,他的福德既然是胜,智慧也殊胜,两个都是最殊胜的,就是无上觉。“旷劫修行胜福智故”,他无始以来都修习殊胜的福德智慧,那么他就感到这个入、住、出都能够正知,这是福智圆满的。转轮圣王福德是很大,但是智慧不够。独觉虽然是智慧很殊胜,但是福气又不够。祗有唯一的大觉世尊,福德智慧都是第一,这才是一切圆满。
如次四余生者,如次两字,配上业智俱胜,是轮王二佛也。四余生者,四谓第四入胎,即入住出位,皆不正知,除前三种,余胎卵生,福智俱劣,皆是第四入胎位摄。
“如次四余生”,那么挨着次第,就是前面三个,轮王、辟支佛、跟佛,他们的原因是业胜、智胜、俱胜——业智都胜,挨着次第配上业智俱胜。就是轮王二佛,轮王是配业,辟支佛是配智,那么大觉是配俱——佛是智、业两个全部殊胜。
“四余生”,那么其它的是第四种,入、住、出都不正知的,是什么呢?“余生”,其余的,他们之外所有的一切投生都不正知的。“四”就是第四种,我们第一种入胎正知,第二种入胎、住胎正知,第三种入、住、出都正知,第四种,就是入胎、住胎、出胎都不正知的,这是第四类。“四谓第四入胎”,第四种入胎,就是入、住、出位,皆不正知,这是第四种。“余生”,除了前面的轮王、辟支佛、大觉三种之外,所余的胎卵生全部属于这个无知的,三种无知。因为什么原因?“福智俱劣”,福德也不够,智慧也不够,都是下劣。那么所以才感得果报,是入胎、住胎、出胎全部是不正知,所以属于第四种所摄。
所以说,我们有的地方呢,好象有的世间上的人呢,以为好象是天然的,这个是人人如此,好象是感到应当如此,像这个小孩子出来,或者中阴身没有衣服大家都一样,实际上都是惭愧的事情。因为没有惭愧,你中阴身没有衣服,因为你福德智慧都差,都下劣,才感到住胎不正知。那么我们自己这个不要,推之于客观,都要自己负责。你所以能够不能够正知的原因,还在自己,没有培福,没有修智慧,所以这是修行,都要自己提高警惕。
戊二 遮外道难
从此大文第二,遮外道难,是数论、胜论外道难也。论云:此中外道执我者言,若许有情转趣余世,即我所执,有我义成,今为遮彼。颂曰:
无我唯诸蕴 烦恼业所为 由中有相续 入胎如灯焰
如引次第增 相续由惑业 更趣于余世 故有轮无初
释曰:前一行,明无我,但有由惑业,相续入胎也。后一行,明生死轮转。
“从此大文第二,遮外道难”,这是重点来了,第二科,它标明问题出来呢,是外道的问难,那么实际上呢,是把我们的佛教的真正的宗旨抬出来了。佛教与外道根本的差别就在这里。这是数论师、胜论师,他们是外道,当时最厉害的外道,他们提出的问题,要回答这些问难呢,就说这个问题。
“论云:此中外道,执我者言”,外道里边它执着我的,有这个我的,我们说胜论师的外道,他所执的我,并不是我们那么简单的,就是这个色壳子就是我。他们执的我,是大我,大我里边因为有烦恼,就分了很多小我。把烦恼去了,他们又回到原来的大我。这个是他们也有一套很深的哲理,它们的里边呢,但是总的一个范畴,是脱不开一个我,他们执着有我的。
这些外道他们这么说,“若许有情,转趣余世,即我所执,有我义成”。他说你们中有投生说了很多,既然你们承认有投生,那么你就是等于承认我们有我的意思了。我们说所以流转生死呢,都是我在里边呢,所以流转生死了,既然你们说流转生死了,这个事实已跟给我们的我是符合了,那你就是也得承认有我在里边,啊,没有我,哪个在流转生死呢?
“今为遮彼”,为了遮止他这个执着,遮止他的那个难,他就是说,你们跟我一样,你们流转生死也有我,那么遮他这个话呢,就来一颂。
“无我唯诸蕴”,第一个给他否定,你说有我的,我们说没有我的,没有我什么呢?“唯诸蕴”,祗有五蕴,五蕴不是我啊,五蕴起码是五个,色受想行识五个蕴,那么每一个蕴里边也很多啊。色蕴,我们学过了,五根、五境、无表色十一个;受蕴里边,又是苦乐忧喜舍 ;想蕴里边,也很多很多;行蕴更多;识蕴也不少,六个或者七个、八个,那么你这样子说的话,到底有几个我呢?哪几个不是我了,祗是五蕴了。
那么这个五蕴为什么能投胎呢?“烦恼业所为”,因为烦恼起了,造业,所以感到这个流转生死。那么流转生死一期业报尽了之后,要投生到下辈子去是什么桥梁作用,怎么起来的呢?“由中有相续,入胎如灯焰”,因为有个中有身,他可以使得这一辈子到下一辈子连续起来,中间没有断掉,他入胎的时候,虽然说我们说五蕴剎那生灭。
这个我们有部的,我们讲过好几次了,《印度佛学》的时候也讲了,前面也讲了,有部是主张剎那生灭,一切法都是剎那剎那有生灭。不但是心,那是剎那生灭,是根本大家都看得到,总可以自己觉察得到,心没有定下来的时候的,剎那剎那生灭的。就是色法,山河大地都是剎那生灭。那么我们说河水啊,那就是很明显的,这个河水在流,今天早上八点钟的水,不是昨天的水了,乃至八点一刻的水,不是八点钟的水了,八点零一分的水,也不是八点钟的水了,都在流了,不断的流,所以说都是剎那生灭,没有一刻停的。
那么这个剎那生灭,怎么这一辈子死了,能够生哪辈去呢?中间断的,怎么能生过去呢?由中有相续,中有把它连起来入胎。可以入胎,下一辈子又会生,那么这又是什么情形,怎么样子可能呢?如灯焰,好比灯焰一样,一个灯,它的火焰,一滴油上来,化成火焰灭掉,第二滴油又上来,又化成火焰化掉了,不断的火焰生起来,不断地油往上升,火焰生灭生灭!看起来,这个灯就是没有灭掉,它不断地在生灭了,可以有相续。没有断下来,是中有的关系,也跟灯一样,可以使前辈子跟后辈子连续起来,不是死掉之后就断了,什么都没有了。
“如引次第增,相续由惑业,更趣于余世,故有轮无初”,根据它的引业,投胎之后,入胎之后呢,“次第增”,慢慢的增长。开始结了一个羯罗蓝,是很小的凝血,一滴精,一滴血结成的。那么慢慢的增长,最后成了六根全了,出胎。等胎出了,出了胎之后,又从婴孩到小孩子,再到少年,到青年、壮年,乃至老年,最后呢,就是再投生。这样子,“相续由惑业”,里边相续的生长呢,由惑业所感,那么到最后老死之后,又投其它的生,所以说这个生死流转,跟轮子一样,没有哪一个是开头的。
我们经常的思想,就是什么东西总有一个开头。那么问一下,我们生死什么时候开始流转生死的?这个话,我们说又是外行话。如果知道佛教的话呢,他就不会有这个问题。因为生死本来如幻的,是空花一样的,你眼睛不好了,看到天中天花乱坠,你说问问看,这个天花是从哪个天里掉下来的,怎么问得出来呢?这花根本这个花不是天上的花,是你眼睛毛病,看出来的假花,那么生死流转也是如幻的,你怎么推得出,一个生死在什么时候开始呢?反正这个话,是无知的话。但是我们世间上的人呢,却偏偏要问一个什么时候开始?
我记得小孩子经常问这个问题,先有蛋呢,先有鸡?如果说先有蛋的话,那么这个蛋哪里哪里来的了,鸡养的。那么先有鸡,这个鸡哪里来的呢?蛋孵出来,那该先有蛋。你去问好了,问到底,没有一个头。尽问好了,你问一万年还是那么一回事情。所以这个话,本来不成立的,生死如幻的,不要去问的。
那么这里就是抬出一个问题,就是说,没有我的,佛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