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3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教之所以跟外道是不同,就是有我没有我的问题。佛教有两个,一个是人无我,补特伽罗无我,流转生死的不是我,是法、是五蕴;那么这些五蕴本身是不是有自性的?没有自性,补特伽罗无我、法无我,这两个东西,就把所有的佛教都包完了。那么要认识这两个东西,就是要中观的般若正见。没有般若正见,是无论如何是不能亲切地亲证那个道理的,我们用有漏的智慧,祗能够经过佛的说教,依稀恍惚的得了一点点的理解。但是这个理解呢,是很肤浅的,也是不深刻、不全面的。你这一方面的经书看懂,可能人家提一个问题,就把你问倒了,你不全面嘛。真正证到空性之后呢,管你怎么问?上、下、左、右前后,你怎么问,他怎么答吗?所以禅宗真正开了大悟的,他说的话,你无论怎么说他不倒的。因为他确定实亲证了,无我的道理了,他一随口说出来,都是那个从源头上来的,都是活泼泼的,而且不是死板板的。我们看书,就是把一个书背下来了,你祗背这一段,祗要从哪一方面问难,你倒了,受不了。那么经书看得多,三藏十二部,阅藏阅完了,那么总算多了,但是有些藏经里面没有的问题他给你提出来了,你还是吃不消。因为你没有真开悟了,只不过依文解义,懂了一点点。当然了,我们说大开圆解,也能够正确地理解到空的道理,但仅仅是理解,不是亲证。这个,我们说,学修一定要并行也是这个道理,你单是学,是学问,毕竟是留在第六意识里边的思考的一些阶段,不能深入到亲证的阶段,那个永远是浮在面上的,经不起真正的考验的。

  那么我们现在说,《俱舍》里面的重点也是讲一个无我,一切法没有我。那么我们说佛教讲的是人无我、法无我,那么单讲一个无我够不够?所以有些人就说《俱舍》是小乘,只讲人无我,不讲法无我。但是我们说大乘讲不讲人无我?也要讲人无我。当然,《俱舍》里边讲不讲法无我,我们看下边。他说没有我的,“作者不可得”,没有的,作者就是我,补特伽罗,但是有法假。法假就是“此生故彼生,此灭故彼灭”,这个话就是说,投生的我是没有的,是五蕴,这个五蕴法本身也是缘起。这个生了之后,那个生,那个生了之后,这个才生,那就是这个法,也是缘起的。这个道理已经包在里边了。但是,下手,却必定要从人无我下手。

  这个我们从最高的中观,我们说大乘最高的是龙树菩萨的中观,中观里边讲无我道理的,《入中论》是一个代表性的著作。它里边也有这个道理,我们可以互相的参照,这是我的看法,《俱舍论》是入于无我的进门的一个方式 。

  《入中论》里边有这么一句话,“慧见烦恼诸过患,皆从萨迦耶见生,由了知我是彼境,故瑜伽师先破我”,大概是这么说。我们的智慧,就是般若智慧,看见烦恼有各式各样的过患,烦恼有很多,这些烦恼的过患,都是萨迦耶见所生,是我见而生的。所以说,这个我见是缘什么呢?缘这个我。所以说修行的瑜伽师,就是说,大乘的修行的人,他要破人我、法我,先从人我下手。所以说,《俱舍》是从人我下手,这是跟大乘一致的,并不是到此为止,祗破人我。

  下边,我们还要说,人我、法我是不可分割的。破人我,不破法我是不可能的;单破法我不破人我,也是不可能的。从人我下手,才能破法我,而破人我的时候,必定也破了一些法我,如果一点法我不碰的话,人我就破不了。那么这个道理呢,《入中论》发挥得很详细,我们可以大概的给你们介绍一下。我们先肯定就是大乘最高的空宗,也是要从补特伽罗无我——人空下手,里边有一句,“先修补特伽罗无我,次于法无我义,若念正知摄持而修7”。那就是说,这是《入中论》的话,他先要从补特伽罗无我下手,然后呢,对法无我的道理再以正念正知来修它,就是说下手是补特伽罗无我。那就是《俱舍》的任务,这是进门的,先补特伽罗无我,并不是小乘了,这个跟大乘是通的。就是菩提道次第的中士道、上士道不是绝然分割的,中士是上士道的前阶段,也是入于大乘的上士道的一个阶梯。没有它,大乘,上士道上不去的;那么没有人无我的话,法无我也上不去。

  下边,这里有个问难,《入中论》里边的8。“若谓此中,岂非宣说悟入大乘真实之法,故唯灭尽我、我所执,非是所得真实性义”,他说,大乘里边要悟入一切法空的道理的,所以你单是灭了我执、我所执,就是人我执了,人我、我所这两个执,你把它灭掉了,并不是大乘的真实义。大乘的真实的空性,你并没有证到,祗证到一个人无我了。“又唯决择我及我所悉无自性,亦未决择诸法无我,故名悟入真实之道,不应正理”,这是外边的外难,他说,还有一方面说,你祗是抉择,就是以智慧来辨析我跟我所的道理都没有自性,用智慧来抉择我及我所都没有自性,但是你没有抉择诸法无我,这样子说你悟入真实道了,这是不对的,这不合道理。

  那么回答:“无过”,没有过失。“于一切种永灭我、我所执,略有二种”,他说,你一切法灭除我、我所执,有两种:一种,“若以烦恼更不生理而永断者,虽于小乘亦容共有,然由永断内外诸法戏论之相皆无可得,即是法身”,你单是断烦恼,把它断掉再不给它生起来,那么小乘也有,也是相同的。但是永远断掉一切法的戏论相,就是法无我要断掉了,这就是法身。“又若通达我无自性,于彼支分诸蕴亦能灭除有自性执。譬如烧车,则亦烧毁轮等支分”,就是说,你把我破掉了,补特伽罗破掉了,补特伽罗破掉了,那就是我没有了,那余下什么?余下就是我的身体,我的心——受想行识那些思想的东西了,那么你既然我破掉了,那么支分就是我所组成部分,它可以破掉的。因为总的破掉之后,它的支分也破得掉。打个比喻,假使把车烧掉了,那么车的支分,就是轮子、车的车箱、车的头、车的顶篷、里边的设备,车都烧掉了,里边东西都烧完了。补特伽罗空掉了吗,组成补特伽罗的五蕴也可以空掉的,那么这个道理是有统一性的,所以说,先要从破人我下手。

  但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,还有很多辩论的事情9。“我性且非有,岂能有我所。由我不可得故,则其我所我施设处亦极不可得”,既然我都没有了,那么我所,我所就是与我相关的属于我的东西,我所的施设处,那就是说五蕴。我所的施设处就是五蕴身上,我所,我的身体,我的山河大地,我的东西,它这些都是什么东西呢?它安立就安立在五蕴上边的。那么这个东西,我都没有之后,这个我所安立的东西,也可以把它破掉,这是一层。

  第二层,这两个连贯的,“如是诸观行师,若时通达无我,尔时亦能通达蕴事我所皆无有我”,修行的人,假使通达没有我之后,没有补特伽罗了,这个时候,也能通达它的五蕴、我所也是没有的。就是说通达无我之后,马上通达这个法我也是空的,这是有连带关系的。下边,“此说于我达无性时,亦能通达我所诸蕴无我无性”,祗要你能够通达到补特伽罗是没有的,空性达到通达之后,那也可以通达,我所的蕴,就是组成我的那个五蕴,也是自性空。

  《入中论》的解释《入中论释》,它里边有几句话,“由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,亦不能达补特伽罗无我,以于诸蕴施设我事而缘执故。如云:乃至有蕴执,尔时有我执。此说未达蕴无自性,不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性故”,这个里边是辩证的说了,你真正的说的话,你如果法的没有自性不能通达的话,你说你已经通达了补特伽罗无我了,不可能的。他举个颂,“乃至有蕴执,尔时有我执”,祗要你执着五蕴是真实的话,那么这个补特伽罗我执也存在。

  所以说以前我们学法的时候,学《唯识》,它里边这么说,小乘破人我,大乘破法我。这个话,在中观里边看,是有一点点差异的。中观的看法,人我执跟法我执是交织的,不能说一个破掉,一个不动是不可能的,你要破人我执,必定要破了一部分的法我执。如果这一部分法我执不破掉的话,人我执也靠不住,破不掉。所以说,你说法我执一点没有破,人我执破掉了,这个话不成立的。

  那么这个话反过来说,假使你能够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的慧,这个智慧能够通达一切人我是空的,没有自性的,那么就用这个智慧,不要其它的因缘,就把这个智慧拿过来去观照法的话,一切法自性空也能够通达。智慧,你能用这个火了,烧木头也能烧,烧其它的草木的东西,也可以烧掉。反正火就是火,你能够烧,这个无漏的智慧,般若的智慧能够照破补特伽罗我空,就是这个智慧,反过去照法,法也可以照它的空,这就是真正的智慧,是一个,照的对像补特伽罗空,一切法自性空。但是智慧是一个,你祗要能够通达了,补特伽罗空的那个时候,你再照过去用好了,他也可以把一切法空的道理知道。这是两个,不是没有关系的,那么这里其它的,我们就不说了,太多了,我们现在不是讲《入中论》 。

  引个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大家都知道的,里边说,“若心取相则为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,若取法相,即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”,这很明显了,你要着相的话,就是执着法相,一切法执着它有自性的话,那你还是执着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,就是补特伽罗也空不了。这两个东西是连贯的。这个我们在汉地的佛教,一向疏忽,这个问题。但是真正的印度的中观,就明确的提出这个观点来了,这个我们以后到中观的时候,要详细讲,现在介绍一下。

  好!我们现在看下边,讲无我的道理。

  “释曰:前一行,明无我”,前面一个颂是讲无我。“但有由惑业,相续入胎也”,既然没有补特伽罗这个我,哪个投胎呢?由烦恼造业,这个五蕴,就产生入胎的现象,“相续入胎”,可以中间不中断。“后一行,明生死轮转”,第二个颂,就说明,生死轮转的情况为什么有生死轮转,就是有烦恼业不断的转,轮子,我们看哪一个头了?一个轮就没有头了,一个圆圈圈哪一个是头啊?你说它头都可以,你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