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3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它不是头也可以。每一个都是头,每一个都不是头,总之是,它的前面还有它,它的前还有它,推来推去,没有一个第一个。那么这是“生死轮转”,故“有轮无初”,没有一个头的,那么下边一个一个分析。

  

  无我唯诸蕴者,无我者,正遮外道。谓外道执我,临命终时,能舍此蕴,于受生时,能续余蕴,若无有我,谁能蕴续,故有我也。为破此执,故言无我。

  “无我唯诸蕴者”,这是《俱舍》的重点,希望大家要注意。讨论的时候,详细一点,不要一定拿了复习题再讨论。应当自己能够钻问题,这些问题结合自己思想,可以深入的思考吗,你认为是怎么样的?那么人家就提出依据来,你的依据在什么?他的依据什么?到底哪个的道理对?这可以慢慢辩论了。

  “无我唯诸蕴者”,这是第一个,否定外道的,没有我。外道说,你们生死流转,就是有我,他说没有我的,我们是没有我的,那么没有我,哪个流转呢,唯诸蕴,就是五蕴在流转。

  “无我者,正遮外道。谓外道执我,临命终时,能舍此蕴,于受生时,能续余蕴”,外道认为一个我,把生死流转,就是我这里这个命死掉了,这个我跑出去了,那么舍掉了这个身体,受生的时候又找一个新的身体,余蕴就生起来了。这个,道家就经常这么说的了,这个房子烂掉了,换一个新房子,这个就是原来那个身体不要了,那么找一个新的身体去了,小孩子投生去了。就是认为一个灵魂了,灵魂的概念,这就是我的概念。有灵魂,就是说有个我。那么佛教就是没有灵魂的。这个人家,一般这个普通民间,经常说灵魂的,佛教没有灵魂的。佛教跟民间的那些信仰,又是不一样的,不要胡扯!我们最害怕相似佛教,把那些民间的或者其它的信仰的东西,都搀到佛教里边,用佛教的名字来讲外道的话。这是最会破坏佛教的,危害性最厉害的东西。那么灵魂也好啊,我也好啊,这个都是外道,他们的知识浅,他们不能够通达宇宙真理,祗好安立这么一个东西来解释一些生命的问题。那么我们佛教就是释迦牟尼佛,他的最大智慧—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洞察一切宇宙的真理就是没有补特伽罗的。如果有补特伽罗流转生死的话,就永远不能出三界了,为什么?有的东西,不能使它没有,没有的东西也不能使它生长出来的,这是宇宙的客观规律。正因为生死流转的我是没有的,所以才能出生死。我们说生死,不是你跑出去,你还是执着一个我,跑到三界以外,三界在哪里?那么三界外在哪里?你流转生死的这个东西,我是没有的,当下就停下来了。哪个在流转了,根本没有流转的,无始以来,就没有哪个流转生死,悟到这一点就出生死了。

  那么外道是这么执着了,那么假使没有我的话,“谁能续蕴,故有我也”,他们的逻辑就是说,既然流转生死,这个死了,那里受生,有这么一个东西,就是我。假使你说没有我的话,此死彼生这个现象,怎么能够实现呢?“为破此执,故言无我”,要破掉外道这个执着,就是先来一个针锋相对的,没有我,先跟你说,没有我的。然后而再跟你讲道理,为什么?没有我,无我。

  

  故论云:内用士夫,此定非有,如色眼等,不可得故。注曰。解云:外道执我,名为士夫,如士夫用也。故论主破言,此定非有。如色等五境,是现量知,眼等五根,是比量知,汝今执我,非如色、眼等现、比量知,故不可得也。

  “故论云:内用士夫,此定非有”,总是“内用士夫”,“内用士夫”就是我了,就是对境来说,外面是境,对内是人,是我了。这个士夫,补特伽罗,决定是没有的,不但是没有,而且肯定是没有的。怎么样子没有我呢?他这是一个因明,他就打个比喻:“如色眼等不可得故”,“色”,可以看得到的,现量可得;“眼”,眼就是净色根了,看是看不到的,但是比量可得。你怎么会看到东西呢?就是这个眼根在里头。没有眼根,你这个眼睛是一个色法,色法怎么能见东西呢?所以说这个从比量而知,里边有眼根。那么这个现量、比量可以得到的,客观存在。现在你这个我,现量看不到,比量又比不出来,那就当然没有了。

  “解云:外道执我,名为士夫”,这个话呢,因为讲的比较简略了,一般人不容易了解,那么圆晖法师,把它详细的发挥一下,外道执着一个我呢,叫做士夫。“如士夫用也”,就是有士夫的作用,这个就叫我了。“故论主破言,此定非有”,所以论主就破它,这个是一定没有的,什么原因?“如色等五境是现量知,眼等五根是比量知,汝今执我,非如色眼等现比量知,故不可得也”。

  世界上的事情,祗有两种:一种是现量可得的,色声香味触,当下你可以直接去体会、体验到的;一种是比量可得,虽然是我们的五官不能接触,但是从道理推论,可以推出来,有这么一个东西。有些我们不可知的东西,祗能按道理推了。比较抽象的东西,这么用五官去观察是不行的。我们说一般的科学的基础,是用五官的观察,实践来的。高深的东西,就不能靠这个了,要推论了。从实践的基础,一层一层推上去,推到确实有那个东西,那么是“比量而知”。就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东西,就两种可能性:一个现量能够实践;一个是比量推出来的。我们现量能够实践的,就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那是眼睛、耳朵、鼻子五官可以直接接触到的、实践到的;那么比量而知的,眼根,推论知道,有这么一个五根,这是比量而知。那么除了这两种之外——现量知,比量知之外,其它的东西,那就不存在了。你如果还有东西的话,你现量不能知,比量就能推得出来。如果现量也知不了了,根据比量也推不出来,那肯定是没有的东西。

  那么你这个我呢,现量你拿出来看看,我什么东西?拿不出来,比量,你用道理推,推出一个我来,又推不出来。那你这个我就不存在,“故不可得也”,这个我呢,你执的我呢,不像色、眼,色是现量可以知,眼是比量可以知。你既不是色,现量可知;又不同眼,比量可知,那你决定是没有,那就否定掉了。

  这个法假,我们前面提到的,那么这是理证,从道理上证明,没有我。下边是教证,依释迦牟尼佛的言教,证明没有我。

  

  世尊亦言:有业有异熟,作者不可得,谓能舍此蕴,及能续余蕴,唯除法假。注曰。解云:作者,我之异名也。众生生死,由业异熟,非由作者实我也。法假谓何?问也。依此有故彼有,依此生故彼生,广说缘起。注曰。已上论文。解云:依此无明等有故,彼行等得有;彼无明等生故,彼行等得生。十二缘起,假立于我,名为法假也。

  释迦牟尼佛,世尊也说过一句话,“有业有异熟”,业是有的,异熟果也是有的,但是中间的作者——那个我是没有的,造业的我不可得。“谓能舍此蕴,及能续余蕴”,这个我什么呢,就是这个五蕴坏了,死掉了之后,舍掉了,又能够投生,继续再取一个新的五蕴,这样子的我,是不可得。释迦牟尼明白的阐明这个道理,是教证。以释迦牟尼的教来证明,我是没有的。但是这个投生的现象是有,是什么呢?法假。就是舍此蕴,续余蕴的士夫作者是没有的,但是法假是有的。这个法假,投生现象是有的,什么叫法假?下边有解释。

  “解云:作者,我之异名”,能够起作用的人,就是我了,一个主观的能够能动的那个东西了。“众生生死,由业异熟,非由作者,实我也”,众生的生死,此死生彼呢?因为它造的业,感的异熟果,这个样子的变化,并不是有一个真正能造业,起作用的我在里边投生,没有一个实在的我,我是没有的。

  那么法假是有的,什么叫法假?问“法假谓何”?什么叫法假呢?

  “依此有故彼有,依此生故彼生,广说缘起”,这个有了,那个才有,这个生了,那个才生。那就是说互相的生起,你生,他也生;他起,你也起。那么有呢,是以一般的,他们这么的说法,有是存在,就是在空间。从空间的方面来说,有它才有它,有它才有它,互相的依赖,互相的存靠。生这个生了之后,那个生。时间上说,这个没有生,那个后边的也生不了。最简单的说,父亲之后,才有孩子,没有父亲就没有孩子,那么这个是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,有了这个,才有那个。就是从空间上来说,一切东西都有这么互相的依赖性,这个以前人,很不容易了解。现在学过辩证法,一般人都知道,凡是知识分子,进过学校的都能了解这个道理,这是时间、空间是互相依赖的,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。“广说缘起”,这就是缘起,“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,依此生故彼生”,这是缘起的法则,原则性。那么具体的说,十二缘起了,就是缘起。

  “已上论文”,这是上面是《俱舍论》的原文,下边是圆晖法师的解释:

  “解云:依此无明等有故,彼行等得有;彼无明等生故,彼行等得生。十二缘起,假立于我,名为法假也”,什么叫法假?因为有无明,才有行;因为有行,才有识。这个一个有了,才有,“此有故彼才有”。如果没有无明,行就没有;那没有行,也没有识;没有识,也没有名色了,这就是“依此有故彼有”。那么“依此有故彼有”,无明生了之后,行才能生;行生了之后,识才生出来;识有了之后,才有名色;名色,六触,触者有什么啊?受啊,触者有受,一个一个挨着。这个生了,那个才能生;那个不生的话,这个也没有,所以这是互相的依赖的缘起,这就是十二缘起了。以十二缘起,立一个假的我,叫法假,有这个投生的现象,好象是有个我。实际上,没有自性的我,是没有。这个法假就是说,流转的现象,“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”,这个样子投生的流转的现象是有的,法假,但是真正的补特伽罗在里边投生的没有,这个是佛教肯定的回答。

  那么下边,“唯诸蕴”。前面讲了是无我了,无我的道理说了那么多,这个道理啊!我们说这个不是说你耳朵听听就行的啊!要经过思惟的,把你自己以前思想里边对这些概念,跟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