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▪P3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它结合起来,肯定有矛盾,有矛盾要解决。矛盾,经过思惟、思索,才能够把这个问题能够接受下来,如果你不经思惟的话,你肚里一套,没有碰到。你虽然今天听了,无我,无我,真正说话的时候,或者做事情的时候,我就跑出来了,很自然。因为你无始以来是这个东西,你思想里边,就是有个我的,你这个无我道理,你经过闻了之后,没有思惟的话,一定不深入。跟你的原来思想根本不相干 ,经是经,你是你,各了各的。所以闻慧是不够的,闻慧不过是从佛的那个教授教诫授,我们知道之后,进一步你要消化了,你要净化自己的思想,就要必须经过思惟的阶段,不思惟的话,永远触及不了你的灵魂,永远改变不了你的思想。所以说学法之后,不经思惟,不经讨论,自己闷头看书,不会有进步的。那么下边就是道理自己去摸索,不是人家好灌进去。我们说打针,可以把葡萄糖,那里你身体里注液,把你这个营养什么,药品打进去,但是毕竟起抵抗力的还要你自己生起来的。那么学佛也一样的,你尽管你录音带也好,什么一天到晚耳朵里塞在那里听,你如果不经思惟的话,这个耳朵进,那个耳朵出,留不住,一定要思惟,这是听闻正法后来必定要思惟。

  如理思惟之后,还要法随法行。如果单是如理思惟,懂了,不做也没用。要经过思惟之后,闻慧、思慧之后,后有修慧,修慧了在定中,定中是这个熏陶之后,把它肯定下来了。然后在行动上,才能表现出来,你单单的浮面的闻慧,行动上根本起不起作用。思慧也祗能够,自己思想上有一点迹象,要真正实际行动。或者境来的时候,还是胜不过去的。无始以来的烦恼兼习气,胜不过的,那么你就是要锻炼了,不断地再再地串习,把它也养成个习惯,这是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里的一个介绍的方法。我们说要起作用,一定要经过修慧,然后作用就起。简单地说不净观,尽管修,看书,看书看得头头是道,书一翻,书一合,马路上去一看,马上就不行了,什么东西都顶不住了。你再思惟想了很多,同时思想上也接受了,自己的思想也跟它合拍了,认为是这样子的,但是马路上去看一看,或者跟你说几句话,要一握手就完了,这个没有力量的。一定要经过定中的熏修,定中把这个不净观修成了,开眼闭眼就像白骨,历历分明看到了。然后,你再这个境界去碰、去遇到的话,可以抵抗。

  但是也要注意,太殊胜的境,一般还不行的。就是不要有的自己修行了一点点,认为是保险了,可以到处乱搞,不行的。因为定有深浅,一般凡夫的定,即使你得了定之后,殊胜的,天上的妙境,还是胜不过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,那个天魔的、魔女的境界,一般凡夫是顶不过的,释迦牟尼佛,他的这个禅定才胜得过。所以我们学法的人,一定要提高警惕,随时随地兢兢业业,要小心注意,不要放逸。文殊菩萨的宝剑永远举起的,什么时候情况之下要砍的。你如果放逸,等到烦恼贼来了,你宝剑再去拔的话,来不及了。它把你已经杀掉了,慧命断了之后,就是三恶道去了。那么这里就是强调,我们学了法之后,不是书上看看就解决问题的,一定要经过思惟。同时,还要经过修练,那么当然,我们不是一下子能得定了,那就是不断地再再地串习,就是《菩提道次第》说的话,修的,我们说什么叫修!严格的说得了定之后才叫修,闻慧、思慧、修慧——修的智慧,定中来的,没有得定之前,不能叫修,祗能叫闻、思。那么我们说修行,怎么修呢?再再地串习,是修的因,也能叫修,就是广泛的意义的修也能叫,那么就是要不断地、再再地思惟,再再地串习,不断地在思惟这些问题,力量也可以产生一点。当然跟真正得定的力量,还是差得远了,但是也可以产生力量。就是说,这样子,没有得定的人,不是没有希望了吗?也有希望,再再地思惟,再再地串习。

  

  唯诸蕴者,正立义也。唯有五蕴,更无实我,于此蕴上,假立为我,是正道理,非所遮遣。

  下面,“唯诸蕴者,正立义也”,那么你说没有我的,到底什么东西流转生死呢?就是五蕴,祗有是五蕴在里边。法假,五蕴里边缘起的作用,这个现象我们看上去,就是投生。依此生彼说是这些现象“唯有五蕴,更无实我”。投生的现象,生死流转现象,祗有五蕴在里边起作用,没有实在的补特伽罗的士夫,或者灵魂,或者是神我之类的,没有的。“于此蕴上,假立为我是正道理”,在这个五蕴上边,假安立一个我,这个我不是真的,因为他有这个作用,就叫它我,是摆上去,假的是法我了,就是这个法假这个是可以的。但是不能说,实在有个我。“非所遮遣”,这个假安立的我呢,在五蕴上是可以成立的,是正道理,是合法的,可以的,不是我们要遮的。

  所以这里,我们要区别:外道所执的有个自性的,有个实在的,不生不灭的灵魂没有的。不管婆罗门教也好、外道也好、老道也好,都是执着一个不死的东西。这个东西呢,我们说,有这个概念的就是外道。如果你是佛教徒,你还一天到晚的灵魂、灵魂的,你是外道,你没有进入佛教的门。你连佛教的东西,你还不知道吗,还天天外道有个灵魂在里边。我们学佛教,第一就要知道,补特伽罗没有我了,要肯定先把它这个我扫掉。扫掉之后,你先要把这个概念,承认下来然后那些道理,你把它接受下去,慢慢的,慢慢的,从定中,智慧抉择到无我的真理。这个时候,你就可以见道,见了道之后,再修,就是得无学道就要以超出三界了,最起码的超出三界,如果大乘的无学道,还可以广度众生。

  那么最基本的一个道理呢,就是从无我下手。我们佛教徒的最高原则性,我们再强调一下,就是无我。无我有二层,一个人无我,一个法无我。而人无我、法无我又是互相交织,不可分割的,不是两个东西。要断人无我,要断法无我,大乘的空性,从人无我下手。要断人无我,你如果不触及到法无我,人无我也证不到。就是我刚才讲的《入中论》的那些道理,这个道理当然是很深了,但是这个概念我们要有。人无我、法无我,这两个东西,下手,决定用人无我下手,不管你是大乘、小乘。小乘固然是破无我,破人我了,但是说大乘,不是说不要破人我了,我直接破法我,我不要破人我了,不对的!没有破人我,法我破不掉,这是翻过来,对他小乘,破人我了,真正破了人我的,决定要破法我,总要触及到一点,但是这个法我呢,范围很小。他自己了脱三界的事情了,这些法我破掉了,一切度众生的,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的,度众生所需要的那些法无我没有触及到,那就是叫二乘。如果你把一切法的有自性的道理全部破掉了,那就是大乘的法无我。所以说呢,宗大师最后的结论,不要从破人我、破法我这个定理上去判断二乘、大乘。要从发菩提心与没有发菩提心的这个界限来看大乘、二乘:发了菩提心,修菩萨行的,大乘;没有发菩提心的,没有修菩萨行的,管你空性证得再深,二乘。因为真正你证了空性之后,它会回小向大,《法华经》说的,真正证了阿罗汉的,没有不回小向大,因为他法空道理已经知道一点了,他再破下去,就可以破完的。假使你认为,你是破了人我了,法我不要破的,这个够了,那你阿罗汉还没有证到,增上慢者。这些都是法华经的道理。这两者关系非常要紧,我们是学大乘行者,在讲《俱舍》的时候,就引导我们,前面的路要知道,不是眼睛看了地,就是看脚下一块算了,我们的眼睛,是要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要知道的。但是下手,要从这个地方下手,破人无我下手,这是必然的规律。

  好,今天讲这里。

  

  第五十六讲

  (第148页下第6行至第152页下第5行)

  《俱舍颂疏》。我们学佛,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样。佛在世,以佛为师,佛涅槃以后,以戒为师,这个我们在沙弥律里边,都讲过。见了大苾刍要让位,恭敬合掌,所以说这是如法的行持,是光荣的事情,不要以为这好象是委曲。我们学佛就是把自己的烦恼习气除掉。无始以来流转生死,在三恶道受苦的,就是这些烦恼习气。这个现在我们出家了,正是对治它的时候,不要让它再出来。那么一个道场的道风好不好?就看是不是如法如理的行持!所以说坐的次第大有关系,上殿、过堂、讲经都是一样,过堂的时候,也不要乱安座次。我听人告诉我,有人就把不搭衣的,当然也是苾刍,安在首座的位置上,这个是维那的责任。知客师也可以安,他知道这个客来的是苾刍,还是沙弥,还是安了多少居的,他都有数,按了他的次第就安位子。自己不是那个职位的不要乱作主,把那些不搭衣放在首座,人家看起来,你这个庙就是没有道风,乱七八糟,这些都要沙弥律都讲过的,随时讲的,要行持上,要用起来。

  昨天,他们有几个问题,投生,怀了胎之后,它再入胎的,那就是夺胎,这是特殊情况。就在入胎、住胎、出胎的中间,有一种特殊情况,自己没有入胎,住胎也是有其他的人代,其他的有情,当他降生的时候,就把他夺了。这个胎,他从那个胎里出来,这是很特殊的个别的情况,是有的,那么这是夺胎了。

  欲界,从无色界到欲界有没有中有?怎么投生?他就哪里死的,就那里降生,这个《俱舍》里讲过的,好象是有过的。那么,他假使欲界死了,得了无色定,他就投生无色界,也没有中有,就是那地方没有了,那地方就生了无色界。无色界没有处所的,所以用不着来去。他哪里降胎,要入胎的就那里出现了,它不要来去的了。造不定业,不定业等到它要感果的时候,这个业就已经定下来了,所谓不定业呢,就是感果不感果,不一定。一定的因缘之下感果,某些因缘之下就不感果。当它因缘成熟了,要感果。这个业已经定了,定了,当然起中有什么,你感的是天的业,就是投天嘛,就是天的中有了;投人间的,人的中有了,就是按照它将投生的那个趣,它的中有的样子就是那个样子。

  有些问题前面讲过的,大家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世间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