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▪P3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它結合起來,肯定有矛盾,有矛盾要解決。矛盾,經過思惟、思索,才能夠把這個問題能夠接受下來,如果你不經思惟的話,你肚裏一套,沒有碰到。你雖然今天聽了,無我,無我,真正說話的時候,或者做事情的時候,我就跑出來了,很自然。因爲你無始以來是這個東西,你思想裏邊,就是有個我的,你這個無我道理,你經過聞了之後,沒有思惟的話,一定不深入。跟你的原來思想根本不相幹 ,經是經,你是你,各了各的。所以聞慧是不夠的,聞慧不過是從佛的那個教授教誡授,我們知道之後,進一步你要消化了,你要淨化自己的思想,就要必須經過思惟的階段,不思惟的話,永遠觸及不了你的靈魂,永遠改變不了你的思想。所以說學法之後,不經思惟,不經討論,自己悶頭看書,不會有進步的。那麼下邊就是道理自己去摸索,不是人家好灌進去。我們說打針,可以把葡萄糖,那裏你身體裏注液,把你這個營養什麼,藥品打進去,但是畢竟起抵抗力的還要你自己生起來的。那麼學佛也一樣的,你盡管你錄音帶也好,什麼一天到晚耳朵裏塞在那裏聽,你如果不經思惟的話,這個耳朵進,那個耳朵出,留不住,一定要思惟,這是聽聞正法後來必定要思惟。

  如理思惟之後,還要法隨法行。如果單是如理思惟,懂了,不做也沒用。要經過思惟之後,聞慧、思慧之後,後有修慧,修慧了在定中,定中是這個熏陶之後,把它肯定下來了。然後在行動上,才能表現出來,你單單的浮面的聞慧,行動上根本起不起作用。思慧也祗能夠,自己思想上有一點迹象,要真正實際行動。或者境來的時候,還是勝不過去的。無始以來的煩惱兼習氣,勝不過的,那麼你就是要鍛煉了,不斷地再再地串習,把它也養成個習慣,這是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裏的一個介紹的方法。我們說要起作用,一定要經過修慧,然後作用就起。簡單地說不淨觀,盡管修,看書,看書看得頭頭是道,書一翻,書一合,馬路上去一看,馬上就不行了,什麼東西都頂不住了。你再思惟想了很多,同時思想上也接受了,自己的思想也跟它合拍了,認爲是這樣子的,但是馬路上去看一看,或者跟你說幾句話,要一握手就完了,這個沒有力量的。一定要經過定中的熏修,定中把這個不淨觀修成了,開眼閉眼就像白骨,曆曆分明看到了。然後,你再這個境界去碰、去遇到的話,可以抵抗。

  但是也要注意,太殊勝的境,一般還不行的。就是不要有的自己修行了一點點,認爲是保險了,可以到處亂搞,不行的。因爲定有深淺,一般凡夫的定,即使你得了定之後,殊勝的,天上的妙境,還是勝不過。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,那個天魔的、魔女的境界,一般凡夫是頂不過的,釋迦牟尼佛,他的這個禅定才勝得過。所以我們學法的人,一定要提高警惕,隨時隨地兢兢業業,要小心注意,不要放逸。文殊菩薩的寶劍永遠舉起的,什麼時候情況之下要砍的。你如果放逸,等到煩惱賊來了,你寶劍再去拔的話,來不及了。它把你已經殺掉了,慧命斷了之後,就是叁惡道去了。那麼這裏就是強調,我們學了法之後,不是書上看看就解決問題的,一定要經過思惟。同時,還要經過修練,那麼當然,我們不是一下子能得定了,那就是不斷地再再地串習,就是《菩提道次第》說的話,修的,我們說什麼叫修!嚴格的說得了定之後才叫修,聞慧、思慧、修慧——修的智慧,定中來的,沒有得定之前,不能叫修,祗能叫聞、思。那麼我們說修行,怎麼修呢?再再地串習,是修的因,也能叫修,就是廣泛的意義的修也能叫,那麼就是要不斷地、再再地思惟,再再地串習,不斷地在思惟這些問題,力量也可以産生一點。當然跟真正得定的力量,還是差得遠了,但是也可以産生力量。就是說,這樣子,沒有得定的人,不是沒有希望了嗎?也有希望,再再地思惟,再再地串習。

  

  唯諸蘊者,正立義也。唯有五蘊,更無實我,于此蘊上,假立爲我,是正道理,非所遮遣。

  下面,“唯諸蘊者,正立義也”,那麼你說沒有我的,到底什麼東西流轉生死呢?就是五蘊,祗有是五蘊在裏邊。法假,五蘊裏邊緣起的作用,這個現象我們看上去,就是投生。依此生彼說是這些現象“唯有五蘊,更無實我”。投生的現象,生死流轉現象,祗有五蘊在裏邊起作用,沒有實在的補特伽羅的士夫,或者靈魂,或者是神我之類的,沒有的。“于此蘊上,假立爲我是正道理”,在這個五蘊上邊,假安立一個我,這個我不是真的,因爲他有這個作用,就叫它我,是擺上去,假的是法我了,就是這個法假這個是可以的。但是不能說,實在有個我。“非所遮遣”,這個假安立的我呢,在五蘊上是可以成立的,是正道理,是合法的,可以的,不是我們要遮的。

  所以這裏,我們要區別:外道所執的有個自性的,有個實在的,不生不滅的靈魂沒有的。不管婆羅門教也好、外道也好、老道也好,都是執著一個不死的東西。這個東西呢,我們說,有這個概念的就是外道。如果你是佛教徒,你還一天到晚的靈魂、靈魂的,你是外道,你沒有進入佛教的門。你連佛教的東西,你還不知道嗎,還天天外道有個靈魂在裏邊。我們學佛教,第一就要知道,補特伽羅沒有我了,要肯定先把它這個我掃掉。掃掉之後,你先要把這個概念,承認下來然後那些道理,你把它接受下去,慢慢的,慢慢的,從定中,智慧抉擇到無我的真理。這個時候,你就可以見道,見了道之後,再修,就是得無學道就要以超出叁界了,最起碼的超出叁界,如果大乘的無學道,還可以廣度衆生。

  那麼最基本的一個道理呢,就是從無我下手。我們佛教徒的最高原則性,我們再強調一下,就是無我。無我有二層,一個人無我,一個法無我。而人無我、法無我又是互相交織,不可分割的,不是兩個東西。要斷人無我,要斷法無我,大乘的空性,從人無我下手。要斷人無我,你如果不觸及到法無我,人無我也證不到。就是我剛才講的《入中論》的那些道理,這個道理當然是很深了,但是這個概念我們要有。人無我、法無我,這兩個東西,下手,決定用人無我下手,不管你是大乘、小乘。小乘固然是破無我,破人我了,但是說大乘,不是說不要破人我了,我直接破法我,我不要破人我了,不對的!沒有破人我,法我破不掉,這是翻過來,對他小乘,破人我了,真正破了人我的,決定要破法我,總要觸及到一點,但是這個法我呢,範圍很小。他自己了脫叁界的事情了,這些法我破掉了,一切度衆生的,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衆生的,度衆生所需要的那些法無我沒有觸及到,那就是叫二乘。如果你把一切法的有自性的道理全部破掉了,那就是大乘的法無我。所以說呢,宗大師最後的結論,不要從破人我、破法我這個定理上去判斷二乘、大乘。要從發菩提心與沒有發菩提心的這個界限來看大乘、二乘:發了菩提心,修菩薩行的,大乘;沒有發菩提心的,沒有修菩薩行的,管你空性證得再深,二乘。因爲真正你證了空性之後,它會回小向大,《法華經》說的,真正證了阿羅漢的,沒有不回小向大,因爲他法空道理已經知道一點了,他再破下去,就可以破完的。假使你認爲,你是破了人我了,法我不要破的,這個夠了,那你阿羅漢還沒有證到,增上慢者。這些都是法華經的道理。這兩者關系非常要緊,我們是學大乘行者,在講《俱舍》的時候,就引導我們,前面的路要知道,不是眼睛看了地,就是看腳下一塊算了,我們的眼睛,是要一切法無我的道理要知道的。但是下手,要從這個地方下手,破人無我下手,這是必然的規律。

  好,今天講這裏。

  

  第五十六講

  (第148頁下第6行至第152頁下第5行)

  《俱舍頌疏》。我們學佛,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樣。佛在世,以佛爲師,佛涅槃以後,以戒爲師,這個我們在沙彌律裏邊,都講過。見了大苾刍要讓位,恭敬合掌,所以說這是如法的行持,是光榮的事情,不要以爲這好象是委曲。我們學佛就是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除掉。無始以來流轉生死,在叁惡道受苦的,就是這些煩惱習氣。這個現在我們出家了,正是對治它的時候,不要讓它再出來。那麼一個道場的道風好不好?就看是不是如法如理的行持!所以說坐的次第大有關系,上殿、過堂、講經都是一樣,過堂的時候,也不要亂安座次。我聽人告訴我,有人就把不搭衣的,當然也是苾刍,安在首座的位置上,這個是維那的責任。知客師也可以安,他知道這個客來的是苾刍,還是沙彌,還是安了多少居的,他都有數,按了他的次第就安位子。自己不是那個職位的不要亂作主,把那些不搭衣放在首座,人家看起來,你這個廟就是沒有道風,亂七八糟,這些都要沙彌律都講過的,隨時講的,要行持上,要用起來。

  昨天,他們有幾個問題,投生,懷了胎之後,它再入胎的,那就是奪胎,這是特殊情況。就在入胎、住胎、出胎的中間,有一種特殊情況,自己沒有入胎,住胎也是有其他的人代,其他的有情,當他降生的時候,就把他奪了。這個胎,他從那個胎裏出來,這是很特殊的個別的情況,是有的,那麼這是奪胎了。

  欲界,從無色界到欲界有沒有中有?怎麼投生?他就哪裏死的,就那裏降生,這個《俱舍》裏講過的,好象是有過的。那麼,他假使欲界死了,得了無色定,他就投生無色界,也沒有中有,就是那地方沒有了,那地方就生了無色界。無色界沒有處所的,所以用不著來去。他哪裏降胎,要入胎的就那裏出現了,它不要來去的了。造不定業,不定業等到它要感果的時候,這個業就已經定下來了,所謂不定業呢,就是感果不感果,不一定。一定的因緣之下感果,某些因緣之下就不感果。當它因緣成熟了,要感果。這個業已經定了,定了,當然起中有什麼,你感的是天的業,就是投天嘛,就是天的中有了;投人間的,人的中有了,就是按照它將投生的那個趣,它的中有的樣子就是那個樣子。

  有些問題前面講過的,大家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世間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